第三百零四章 谈判要点

当然朝廷是高兴了,得到七亿五千万钱,只要皇帝别把这些钱全拿走,朝廷还是可以干很多事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招募士卒,扩大军队。

合约第二条,就是要朝廷交出挑起事端的两个人,中常侍张让和乌孙人浑都靡。关于这个条件,负责谈判的杨彪和皇甫嵩当然是一百个愿意了。浑都靡是乌孙人,和朝廷没有一分钱关系,把这个人出卖给刘范,朝廷不会有任何实质性的损失,反而有利于尽快和刘范达成一致。

而张让是阉竖,属于宦官集团,而且还是宦官集团最大的头目,是属于士人官僚集团最大的敌人。杨彪和皇甫嵩自然是对张让恨之入骨,恨不得尽早将他铲除。现在正好刘范点名要杀张让,他们自然就想顺水推舟,借刀杀人,同意了刘范的条件,然后就可以利用刘范的手轻轻松松地除掉朝廷内部的一大祸害。只要除掉了张让,十常侍势必要群龙无首,至少除了蹇硕和赵忠之外的另八个中常侍以后就不敢再和官僚士人们对抗了。

但张让是祸害不假,关键是他还是皇帝身边最得宠的宠臣。如果杨彪和皇甫嵩贸然单方面同意了这个条件,万一皇帝不答应,张让依然没死的话,他们俩必定会受到张让的打击。所以,杨彪和皇甫嵩先通报了朝廷,让朝廷赶紧商议一下,要不要把张让推进刘范的火坑里。杨彪还故意让何进禁止张让参与这次会议,让张让不在皇帝身边,皇帝就比较倾向于牺牲张让。

谁知道张让值此时刻已经成了惊弓之鸟,他当然知道身为主谋的他不会在这次交锋中能够置身事外,所以对于谈判的信息他十分的警觉。尽管何进阻止了他,但他仍然趁何进一个空档,又钻到了汉灵帝刘宏的身边。现在,只有刘宏能够保住他的性命。

有了张让在身边不停地求饶,刘宏心就立即软了,不同意将张让出卖给刘范。何进、曹嵩和所有的重臣都同意把张让卖出去,于是不停地劝说刘宏,刘宏也渐渐觉得张让在挑起事端之中有过。张让多聪明的人啊,他知道此刻的他不脱层皮,不光是刘范,还有何进等大臣是不会让他全身而退的。于是,张让灵机一动,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

张让知道,在谈判桌上刘范已经损失了七亿五千万钱了,如果用钱赔偿的话,也许刘范会大发慈悲。张让对整个朝廷表示,他愿意把自己私藏的五亿钱拿出来,赔偿给西凉,用来赎买自己的性命。听到张让这个建议,朝廷沉默了一会儿,还是一致决定派杨彪去询问一下刘诞的意见。

刘诞听到张让这个提议吃了一惊,随后认真地想了想,最后觉得张让以后很难再对刘范造成损害,杀了他除了泄愤之外,也并没有什么好处。但是要是能从他身上再勒索来一笔钱的话,也就能弥补之前损失的赎金。

于是刘诞同意了张让的建议,但要求张让提供七亿五千万钱作为赎金。这次朝廷包括汉灵帝在内,都没有再掺合进去。因为只要张让服软,汉灵帝刘宏的宦官势力不会减少太多,而何进等大臣也可以借机极大的削弱张让的实力,另外,整个朝廷仍然能得到一笔赎金,一箭双雕。

没有了朝廷的支持,直接面对刘诞的张让自然是势单力薄,没有过多的和刘诞纠缠,很快就同意了刘诞的要求。于是刘诞就与朝廷商量,直接让张让支付赎金给朝廷即可,西凉在这次交锋中总算是没有损伤没有获利,朝廷却空手套来了白狼,最惨的事张让,损失了他积攒大半辈子的积蓄。但毕竟保住了性命,张让还是很感恩的。只要他还在皇帝身边,钱还是可以赚回来的。

于是,第二条在普天同庆、皆大欢喜中达成了一致。接下来是第三条,西凉要求和处在朝廷统治下的州郡继续保持通商。谈到这个问题时,已经是夜幕时分了。杨彪和皇甫嵩都是年过五十的老人,到了晚上精力不足。而反观刘诞还是即将成年的年轻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精力旺盛。杨彪和皇甫嵩明白此消彼长的道理,担忧刘诞会趁着他们这两个老人在晚上昏昏欲睡的时候,提出一些苛刻的要求,于是便暂停了谈判,明天才开始谈判。

第二天,谈判继续进行。第三条是谈判的要点,对于朝廷和西凉都是十分重要的。以杨彪和皇甫嵩的明智,也不敢轻易在这个问题上置喙。这个问题又被提交给了朝廷,让整个朝廷决断。很快,朝廷经过简短的交流之后,仍然是同意了西凉的要求。因为这几年朝廷统治的地区经济破坏,税收也因此下降,如果不和经济兴盛的西凉继续保持通商的话,朝廷统治的州郡势必会经济衰颓。对于朝廷,这不啻于是雪上加霜。但朝廷也知道西凉依赖于商业,所以故意提出来要西凉付出一定的代价。这个代价就是赔钱十亿钱加上献出战马十万匹。

经过刘诞的谈判,代价下降到了赔款五亿钱,献战马两万匹。朝廷对于这个条件还是比较认可的。本来朝廷认为,只要从刘范手里勒索来一万匹那都是一场极大的胜利了。因为有刘范的例子在,朝廷越来越意识到骑兵对于军事力量快速增长的作用。

而且从南匈奴、鲜卑和乌桓等部落购买战马越来越难,因为以前主要在朝廷和北方游牧民族之间倒腾战马的三个大商人,甄尧、苏双和张士平都归入刘范麾下,主要在贸易利润更高的丝绸之路上活跃。没有了他们,朝廷就失去了购买战马的主要通道,战马的价格也上涨了不少。

最后是第四条,西凉要求朝廷准许甚至是鼓励天下流民进入西凉地界。关于这一条,朝廷内部之中分歧十分大。以刘宏为首的一帮人,包括十常侍、何进、曹嵩在内,都主张同意西凉的这个简直是不可理喻的要求。

他们甚至是巴不得流民去跑去西凉。因为他们认为,现在流民散布在全天下八个州,数量高达五六百万人,简直是拥有五千多万人口的东汉的十分之一。虽然黄巾起义刚刚被镇压下去,但各地仍有众多的黄巾余孽,如盘踞在太行山上的黑山军,活跃在兖州和豫州一带的眭固、白绕、刘辟、龚都等人,还有青州黄巾军,另外扬州和徐州爆发了其他的农民起义。

对于农民起义,朝廷是越来越力不从心,只能勉强保持住现状。如果放任流民问题而不顾,流民唯一的出路就是加入黄巾军,或者是自己拉起一支队伍直接起义。假如这五六百万人一起起来反抗朝廷的话,朝廷只有灭亡的份。

而对于安置流民,朝廷又没有那个实力。朝廷本来不缺储粮,但是这些粮食都是汉室两百年来的积蓄,属于汉室而非朝廷。为了保持汉室的威势,汉灵帝坚决不同意把粮食分发给流民。所以,流民问题已经成为了朝廷的心腹大患。如不早日解决,迟早流民会起义,其他的势力也会苏醒。

而且,根据朝廷重臣们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如果刘范果真要承接流民,那正好可以削弱黑山军等已有的农民起义军。因为黑山军和黄巾军的前身就是流民,只要刘范拉拢流民,黑山军和黄巾军势必会有很多士兵叛逃,以求进入刘范治下。毕竟,谁也不想一辈子就当个贼寇,始终在社会上没个名分。这样一来,农民起义军对朝廷的威胁便大大的削弱,用来对付黑山军和黄巾军的官军就可以撤回京畿,增强朝廷的军事力量。

故而刘范提出来西凉可以承接这些恐怖的流民,对于朝廷来说,这就是刚想睡觉,有人给送给枕头啊!所以刘宏、何进等人都同意把流民这个定时炸弹扔给西凉。西凉在他们眼里,就是个接盘侠,背锅侠。殊不知,流民正是西凉求之不得的。

第八百八十五章 调包良策第五百八十四章 以打促和第三百一十七章 朝廷部署第三百一十四章 杨彪上钩第八百一十八章 争权夺利第四百二十四章 盖勋之意第八百二十七章 殊死血战第一百一十一章 驯马高手第九十四章 凉州之牧第八百五十二章 乐进妙计第六十三章 衣锦还乡第二百四十一章 人口压力第四百一十五章 战意已决第三百一十九章 逃过一劫第四百零七章 天下义理第二十六章 忽悠刘焉第三百六十六章 李儒妙计第二百零九章 告一段落第九百一十三章 各怀鬼胎第四百五十三章 八卦连营第一百九十四章 乱世初现第三百六十六章 李儒妙计第八百四十八章 暂告段落第一百三十五章 凉州改革第七百四十四章 锦衣之败第七十四章 四员名将第三百五十九章 朝廷反制第一百一十章 巾帼英雄第三十一章 董卓刁难第七百三十六章 关键工作第六百六十五章 以其人之道第三百三十一章 水泥出世第四百六十九章 忠孝难全第六百六十二章 忠臣直谏第一百七十八章 并州军事第八百九十五章 桓帝托梦第八百三十四章 攻营对策第九百零四章 谥号为灵第八百四十五章 破阵破阵第八百五十三章 再次惨败第六百九十章 翁婿相见第五百六十章 兵临洛阳第五十四章 袁氏家丑第七百二十八章 王越史阿第五百七十八章 逐条妥协第三十二章 大贼屈服第二百二十章 逼上绝路第八百七十八章 两国密约第三百九十七章 白衣少年第三百三十五章 展望匈奴第七百七十一章 宣传手段第六百章 赤霄临世第八百零三章 亮出底牌第八百一十八章 争权夺利第三百二十一章 改制屯田第四百一十八章 各方云动第三百一十章 人心天下第七百三十章 对症下药第四百零二章 表露心迹第三百三十一章 水泥出世第九十二章 捷报频传第一百四十八章 问政于野第四百五十五章 声东击西第八百九十六章 死前回忆第一百五十八章 招揽流民第四百三十二章 出其不意第七百零五章 庆功盛宴第三百四十六章 流言再起第一百四十五章 工业改革第七百九十四章 情报任务第四百三十九章 言语交锋第四百四十三章 阵前动员第六百四十二章 两相交兵第八百七十三章 罗马使团第二百二十八章 皇后有请第三百四十九章 吊人胃口第四百五十四章 骑射战术第二百七十三章 撤军回乡第六百四十四章 箭雨之下第一百零二章 帝后之赏第八百五十五章 劫掠三省第五百章 挑衅开战第十一章 筹谋再战第五百一十三章 贵山奇谋第二百七十四章 威震华夏第一百七十八章 并州军事第六百四十七章 败局已定第四百五十四章 骑射战术第六百一十七章 它乾问策第四百八十六章 巧毁箭楼第四百零五章 无可避免第一百七十二章 驷马难追第五百三十六章 偷袭失败第一百二十二章 看破一切第一百八十三章 行刺后续第八百三十章 调虎离山第二章 新的征程第八百七十八章 两国密约第四百四十四章 骑射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