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二章 天下大同

刘范又说道:“而且,在太尉大人这样的人看来,商人和商业自然都是贱人与贱业。但在在下眼中,这世间却并无高贵低贱之分。人之高贵低贱,本来应该以道德修养来区别,到了大人这些士族这里,却用职业和出身来划分。如此令人匪夷所思,大人不觉得这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吗?”

杨彪说道:“阁下奇思妙想,老夫听了,可真是耳目一新。老夫年老体衰,心智笨拙。就请阁下为老夫解释解释,阁下是怎么看待商人的。”

刘范说道:“既然大人难得有兴致,那在下就畅所欲言。言语中若有冲突,还请大人海涵。在下以为,人人生而平等。不论是何出身、性别、职业、年龄、肤色,受教育程度如何,身体残疾如何,只要是人,就都是平等的。”

杨彪说道:“阁下以何可见?”

刘范说道:“就比如大人。大人出身关中杨家,是关中,乃至天下都鼎鼎有名的世家大族,在察举门生故吏为官时,就连汝南袁家也得让上三分。但大人和寻常百姓出生时,都是平等的。不然,难不成出身高贵的大人,一出生,身上就写着‘高贵’二字?平民百姓身上就一定写着‘低贱’二字吗?所以,人人生来都是平等的。”

杨彪说道:“那为何现在老夫与他们又是不平等的?实话实说,也不怕诸位笑话,老夫生在杨家,家中鲜少有未曾做官之子弟。此外,老夫还有众多门生故吏活跃于朝廷及一些州郡。老夫也是因为出身,这才一步步爬上这三公的位子。而因出身而得势的最显著的例子,就是汝南袁家。袁绍和袁术两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若不是仗着他家四世三公,他叔父袁隗现在是大司徒,袁隗又把他们送到何进的幕府里为幕僚,他们两兄弟岂能入朝为官?而反观那些平民百姓出身的人,他们之中大多数人十八代中,面朝黄土背朝天,都没有一个能走出他们家乡的,更不要说做官从而改变自己和整个家族的命运了。这样出身的人,想要当官,简直比登天还难。诚如阁下所言,他们那些平民与老夫这等贵族出生时都是平等的。但出生之后,生活方式却如此悬殊。对于这个不争的现实,阁下何解?”

刘范说道:“人人生而平等,是指在灵魂上的平等。而正如荀子所说,人性本恶。一旦人类组成社会,建立国家,就必然会产生不平等现象。所有的社会,终究会有被压迫之人;所有的国家,也终究会有被剥削之人。国家,也只不过是统治阶级剥削被剥削阶级的统治工具而已。故而,这种不平等现象是必然会出现,而不可避免的。”

杨彪闻言,竟然哈哈不笑。他说道:“阁下说的不错!既然阁下如此聪明绝顶,早就知道不平等必如是,高低贵贱之分必如是,为何还要抬举工人和商人的地位,使之和士人和农人的地位一般无二?人人平等,天下大同?虽然这听起来十分诱人,但难道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吗?”

闻言,田丰、典韦和赵云三人脸色一变,都黯淡无光。但看向刘范的双眼,却又充满期待。刘范明白,现在他是西凉的主心骨,田丰、贾诩、典韦、赵云等部下已经几乎离不开他,也衷心希望能和他一起完成天下大业。支撑着这么多英杰团结在他身边的,不仅是所谓的王霸之气、领袖魅力亦或是知遇之恩,而是刘范和他们志同道合。如果杨彪如此蛊惑,他就被说动的话,恐怕西凉就会分崩离析。

刘范说道:“大人此言差矣!工人和商人,不管他们从事着各种职业,只要遵从法律,勤恳劳作,就都是在下治下的子民。用职业去增加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其实是最为荒谬。现在凉州的农人和士人早已适应了这一点,他们和工人、商人都是平等的。

天下大同,在大人看来是遥不可及的,但在在下看来,这却不是一个幻梦。《礼记大同篇》中孔子说过,在大道之行,三代之英的时代,曾经是大同天下。这就说明,未必吾等不能重回大同,人人平等。”

杨彪又是哈哈大笑,说道:“老夫还以为阁下能提出什么新鲜点的想法,原来也不过是这一点。天下大同,就连至圣先师孔仲尼都不能实现,更何况阁下呢?还是说,阁下已经足够自信,能够超越孔夫子,甚至是三代之英?”

刘范说道:“在下怎敢媲美孔夫子,更别提三代之英了。在下知道,或许天下大同真的很难实现。但在下仍然相信,只要在下足够努力,足够幸运,或许能够实现大同天下。就算不能完成这个理想,那在下也算是尽了力。退一步说,假如不能实现天下大同,那至少也能无限接近它。再退一步说,就算没有接近大同,那也能实现天下小康。

这在根本来说,和在下试图安置流民是一样的。不求所有受苦受难的流民,全都有幸进入在下治下,但求流民中的大多数人能够摆脱朝廷的剥削。再说了,现在朝廷江河日下,摇摇欲坠,可是太尉大人依然坚守在朝廷中,侍奉那个无道昏君忠心耿耿。这岂不也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吗?”

杨彪说道:“确实如阁下所说,现在宦官和外戚斗争激烈,但有陛下从中斡旋,他们绝不会起太大的冲突。朝政也不会受多大的影响。贪官横行也是事实。但之前朝廷曾经沙汰过一次郡县官员。在地方上,局势也十分平稳。至于更多的贪官,只要朝廷抖擞精神,下定决心,那些魑魅魍魉还不是一荡而平?”

刘范说道:“等朝廷能从戚宦之争中抽出手来,去整顿糜烂不堪的吏治时,或许朝廷已经岌岌可危,摇摇欲坠了。”

杨彪不服气地说道:“不管怎样,在我们朝廷看来,现在和未来最大的威胁,还是阁下!”

第八百三十二章 告一段落第四百五十七章 大势已去第三百四十二章 将计就计第六百七十四章 虚张声势第五百五十一章 南郑有伏第三十四章 长社首战第八百一十五章 西行见闻第六百九十章 翁婿相见第一百四十章 艰难选择第四百一十章 大难将至第五百五十三章 南郑之战第四百二十八章 作说客乎第四百二十九章 贾龙惶惶第三百八十八章 光武在世第二百零六章 本初猖獗第四百九十章 …西域守御第七百四十三章 农耕放牧第四百二十七章 舌战蜀人第八百九十三章 密信传递(下)第六百六十三章 姐弟再见第九百零九章 袁绍妙策第五百四十六章 突遭伏击第四百六十七章 生擒徐荣第三百三十七章 偷袭又败第四百五十七章 大势已去第三百九十六章 昏君之由第七百零八章 大怒未休第八百七十三章 罗马使团第八百八十一章 双重保障第二百八十八章 穿凿关中第四百零二章 表露心迹第七百六十四章 金蝉脱壳第二百九十五章 唇枪舌剑第八百五十九章 气愤填膺第一百三十一章 大局已定第四十章 英雄救美第八百八十九章 情报传回第五章 新得两千兵第三百四十章 牛马数量第五百五十四章 南郑大捷第二百四十二章 海外诸国第五百一十八章 向东追击第六百二十一章 怨恨为深第四百一十三章 南北无战第二十八章 刘关张来了第一百七十一章 一诺千金第三百零七章 人质交接第七百六十四章 金蝉脱壳第六百五十五章 妙计败露第二百零七章第五百二十一章 人间地狱第八百八十章 榻前遗计第一百二十三章 反目成仇第七百二十章 募兵改制第六十一章 黄忠归心第六百四十五章 危机降临第七百七十七章 再次受挫第三百二十一章 改制屯田第八百九十九章 计划开展第一百九十四章 乱世初现第四百五十八章 挽回威信第五百七十三章 战后和谈第四百三十六章 势不可挡第八百二十章 建立互信第二百零六章 本初猖獗第八百二十二章 弓与重甲第二百二十一章 胜券在握第一百二十九章 降或不降第一百一十三章 历史重演第一百七十四章 董卓发展第五百五十七章 妙计夺城第六百四十一章 鼓舞士气第七百零一章 凯旋庆典第四百二十五章 噩耗传来第两百零二章 大战之始第三百八十一章 貂蝉之子第五百五十六章 献计献策第七百九十二章 粮食问题第六百六十二章 忠臣直谏第四十一章 美丽邂逅第三百三十五章 展望匈奴第三十二章 大贼屈服第五百八十章 捉拿奸佞第三百九十二章 四方皆险第四百八十二章 攻防之策第一百六十五章 情报机构第五百二十一章 人间地狱第七百七十六章 脱身遁逃第二百九十三章 兴师问罪第二百八十一章 揪出黑手第三百三十三章 查缺补漏第五百四十一章 三路并进第七百五十二章 深夜潜入第二百四十章 升堂议事第两百零二章 大战之始第六百四十八章 闯阵擒将第四百六十二章 神射对决第四百三十五章 大获成功第一百三十章 别无选择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德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