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九章 逃过一劫

刘范留下对付董卓的,一共有三策。前面两策已经让杨彪顺利的施行,只有这最后的刺史策还没有完成。所谓刺史策,就是朝廷任命一个并州刺史进入并州就任,和并州牧董卓争权夺利,拉拢人心,牵制董卓,削弱其力量,甚至是在朝廷决心对董卓动手时,里应外合。

现在其实正是实施刺史策的最好时机,因为董卓势力衰弱到了极点。由于近几年被刘范利用暗中购买粮食,和拉拢并州的百姓进凉州两大阳谋,董卓治下的并州人口流失严重,原本就很落后的农业生产更是雪上加霜。别说继续扩军,董卓连喂饱麾下的士兵都做不到。并州军士兵一看董卓喂不饱他们,就连连逃跑。董卓也拦不住。为此,在刘范的阳谋奏效以后,董卓只好忍痛割爱,壮士断腕,大大削减了军队的人数,只留有精锐八万人。又惨遭朝廷严禁匈奴人与并州开通互市,战马贸易停止了。所以,董卓的骑兵只有五万人。其余的老弱病残,董卓就发了慈悲,将之放回家去,让他们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说白了,就是种田。如此,董卓的势力方才有所起色。

此时的董卓,虽然恨透了三番两次要整死他的刘范,但也无能为力。军队还不够十万大军,更严重的是军粮时时短缺。并州虽然地域辽阔,但主体位于黄土高原上。土地贫瘠,降水稀少,根本就不是一个适合起家的地方。幸亏刘范没选并州,要不然现在吃亏的就不是董卓而是他了。至于饷钱,董卓倒是从来没有克扣过并州军的。

并州在这时境内有多条商道,商人多经过并州。但并州又有黑山军作乱。所以董卓只要让并州军假扮成黑山军,伺机抢夺来往商人的物资。董卓何等聪明的人,知道竭泽而渔不可行。所以每次得手了,尽量不要让假扮成黑山军的并州军伤害到那些被抢掠的商人。这样,那些商人虽然被抢掠,但没有丧失性命。而并州又如此重要。很有可能那些商人会好了伤疤忘了疼,第二次经过并州。利用如此不光彩的计谋,董卓从来没有缺过钱。

但光有饷钱也不行,并州军八万张嘴总是要吃饭的。如果整天呆着就训练,哪也不去,董卓的后勤还能凑合。但要是发生紧急军情,并州军出动,就撑不过半个月。所以,董卓只能让并州军老老实实呆着,养着他们。董卓也不敢去招惹黑山军,更害怕黑山军知道他的虚实,下山来抢掠百姓。黑山军不来找他的麻烦,他就烧高香了。

至于朝廷,让刘范弄得疲弱不堪的董卓,更是不敢招惹。朝廷虽然相对于西凉来说是挺穷,但比起并州来说还算富的。朝廷毕竟是朝廷,治下的百姓除了流民之外,还有能交税的百姓三千五百多万。一个人每年哪怕只交十钱,朝廷的财政收入也能有三亿五千万钱。

而且朝廷直接掌握的官军,在洛阳就有南北两军十万人,以及未曾成军的西园新军三万人。各地的驻军和郡兵加起来,也不会小于这个数字的四倍。如果再算上那些忠于朝廷的世家,朝廷的军事动员能力强过抓壮丁的董卓百倍。

董卓弱小到了极点,根本不敢冒犯朝廷。这次朝廷强令李儒入朝为官,董卓都不敢阻拦,只能使用狸猫换太子之计蒙混过关,就说明董卓不敢效仿刘范那样,去触怒朝廷。

如此一来,实施刺史策正是最好时机。只要朝廷达成了一致,向并州派遣了一名刺史,董卓必然不敢拒绝。假如董卓对朝廷任命刺史提出了反对意见,杨彪就又可以借此机会揭露董卓的反心。董卓何等人物,肯定不敢反对朝廷。但杨彪想了想,还是决定放过董卓,不在朝廷里提议任命并州刺史。一个原因是,他现在手里没有合适的人选。

在洛阳之变后,刘范在朝廷上的势力全部被清除出去,留下的巨大的官职空缺,被其他势力所填补。其中杨彪也有。除了那些人以外,杨彪就没有什么朋党。但对于杨彪来说,眼下最重要的是用这些朋党巩固在朝廷里的地位,而不是把其中一人浪费在凶险的并州。

杨彪素来知道董卓嗜杀成性,万一他举荐一个人为并州刺史,很有可能会被董卓暗杀。杨彪也不是没有想过举荐其他人的朋党为并州刺史,如国舅何进,司徒袁隗,十常侍。但现在朝廷经历了洛阳之变这个重新洗牌后,各方都在努力站稳脚跟,保护在洛阳之变中获得的政治利益。谁都没有闲人去管并州刺史那点破事。倘若杨彪提出了刺史策,但是其他势力又懒得浪费自己的党羽,对他的提议置之不理,充耳不闻,那杨彪经过前两策成功实施所积攒起来的威望,就又会跌入低谷。杨彪多年从政,岂会不知这等道理?

再有,杨彪认为,现在朝廷无论派不派遣刺史,都对局势没什么重大影响。董卓现在势力大减,连黑山军都不敢轻易招惹,对朝廷自然是服服帖帖,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只要董卓一日势力不增,并州就还是朝廷的并州。

况且,杨彪仔细想了想,留下董卓,对于朝廷也是很有好处的。在北方,一个曾经一上任就打败匈奴人的董卓,可以用来威慑匈奴人。匈奴人和乌桓人,一直以来都是朝廷的忠犬。在凉州未平、黄巾未平以前,大多数的时候,朝廷都会征调匈奴人和乌桓人去镇压。

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在原有的历史轨迹中,凉州未曾安定,而且叛乱四起。朝廷遣名将张温,去幽州征召乌桓人去平定凉州之乱。但是当时的朝廷太穷,给不起乌桓人的劳务费。况且朝廷多次征调,让乌桓人死伤惨重,生产停滞,由此心生怨怼。所以张纯和张举就利用了乌桓人的反抗心理,带领乌桓人发动了乌桓之乱。

上次匈奴人入侵并州,其实原因也不只是抢掠物资,也有和乌桓人一样的原因。匈奴人也多次被朝廷征调,主要用于平定国内的农民起义。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原来的历史轨迹上,白波军于并州的西河郡和河东郡崛起。而河东郡正和洛阳城所在的河南郡接壤,咫尺之遥。

为了应对白波军的威胁,朝廷征调了时任匈奴单于的羌渠的大儿子于夫罗,带领两三万匈奴骑兵进驻并州。结果没多久之后,汉灵帝刘宏暴毙而亡,之后又发生了董卓进京、酸枣联盟,东汉国内一片乱起。于夫罗趁此机会,先是抢走了蔡琰,又和白波军和解,双方一起抢掠并州。

而在这个时空,董卓击败匈奴人,未免会让匈奴人对朝廷更加心生恨意。而匈奴人是朝廷手中最锋利的剑之一,另一剑是乌桓人。失去对匈奴人的控制,朝廷的军事力量就会大大降低,并徒增一个敌人。这时候,让董卓继续保持对匈奴人一定的威慑,朝廷才能继续利用匈奴人。

所以,基于这些考虑,杨彪还是决定放过董卓一马。董卓由此逃过一劫。

第三百五十五章 神医东来第五百七十七章 合约未竟第四百八十四章 再次受挫第一百三十三章 枭雄臣服第五百五十六章 献计献策第七百零二章 文武争名第二十章 张角身亡第五百七十章 城下威逼第一百三十章 别无选择第八百二十章 建立互信第七百四十四章 锦衣之败第六百二十二章 伯乐安出第七百二十三章 新政之行(中)第六十八章 甄尧献美第七百五十五章 图穷匕见第二百零八章 本初危险第十一章 筹谋再战第六十三章 衣锦还乡第四百四十七章 盟军溃败第五百五十二章 引君入瓮第一百六十三章 贾龙崛起第一百八十一章 喜从天降第六百八十三章 毒杀之计第二百三十九章 缠绵悱恻第七百一十六章 商议对敌第一百零七章 必争之地第四百一十七章 称以凉王第六百章 赤霄临世第六百三十二章 最后准备第二百八十七章 出师东征第七百零四章 庆典结束第四百五十一章 曹操阳谋第四百九十九章 出城决战第五百三十二章 盟军中计第七百七十三章 怨言又起第八百四十五章 破阵破阵第八百九十五章 桓帝托梦第一百章 正式成婚第六百四十二章 两相交兵第一百一十一章 驯马高手第二百三十四章 收士之利第三百八十四章 荀氏公达第四百九十二章 深谷退兵第三百零四章 谈判要点第八百五十三章 再次惨败第五百八十九章 笑谈兵机第一百五十七章 朝堂地震第四百五十六章 营寨见破第九百零六章 演习结束第八百九十八章 刘宏之死第二百六十一章 恐怖箭雨第三百一十三章 善意警告第一百五十四章 甄尧献女第五十一章 拜访毒士第七百九十二章 粮食问题第一百八十一章 喜从天降第六百五十九章 如梦如幻第七百五十五章 图穷匕见第四百四十七章 盟军溃败第二百八十章 紧急会议第六百零八章 玉门夜话第四百八十七章 断粮之险第九十二章 捷报频传第八百九十二章 密信传递(上)第一百二十九章 降或不降第五百二十一章 人间地狱第九十八章 刘家子弟第八百三十四章 攻营对策第三百六十五章 决绝果断第一百五十九章 扩军十万第二百五百五十六章 狼狈为奸第三百九十六章 昏君之由第六百零二章 祸事又起第八百三十七章 袭营得手第二百六十七章 休战条件第七百七十四章 夜潜行宫第七百六十六章 顶级神射第二百八十七章 出师东征第一百零六章 计策之争第四百六十四章 十将之战第三百二十六章 金城书院第三百七十九章 田丰论势第一百零七章 必争之地第一百零五章 西征准备第一百六十六章 黄氏搬家第二百八十四章 文人原罪第三百零九章 刘范论策第八百二十九章 劲弩显威第二百七十七章 雒阳惊变第五百二十七章 西线告平第二百六十五章 西域在手第三百六十三章 黑山不再第九百零一章 主谋自尽第一百七十三章 锦衣草创第四百九十一章 令明奇谋第二十七章 父子同谋第三十三章 猛将投效第六百二十七章 突遭重围第一百四十八章 问政于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