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阴谋阳略

魏黄初七年(226)五月十七日,曹睿即魏皇帝位,是为魏明帝。改明年(227)为太和元年。

新帝即位,想到了司马懿的三弟司马孚闲置在家,问身边的人:“司马孚有他兄长的风范吗?”身边的人回答说:“和他的兄长很相似。”曹叡说:“我有司马懿兄弟二人,还有什么可担心的?”于是任命司马孚为度支尚书。度支尚书,魏文帝曹丕时开始设置,掌管国家财政。

吴黄武五年、魏黄初七年(226)八月,吴孙权得知曹丕已死,魏国正举行国丧发兵攻魏江夏郡(今湖北云梦西南),并命吴左将军诸葛瑾部兵分两路进攻襄阳。江夏太守文聘自曹操南下起便一直任职江夏镇荆江,也不负曹操所望守御荆城之际,多次引兵阻遏关羽之师,攻其辎重,烧其战船,立下莫大之功,成为曹操倚为屏障的大将之一,威名远播。后曹丕三路征吴失败后撤,抵御吴军有功,封后将军,新野侯。孙权以五万众攻打石阳,包围文聘,情况急殆;但文聘坚守于城中不动。孙权攻江夏时,朝廷知道文聘正在坚壁拒守。群臣商议欲发兵前往江夏相救,魏明帝曹叡便说:“孙权向习水战,之所以敢于下船陆攻,是想趁我方不备掩进而已。如今他的军队已经与文聘相持,现在攻守之势差以倍数,孙权最后必不敢久留。”

当时正值大雨,江夏城栅多已崩坏,人民均分散在田野之间,不及回城补治防御工程。文聘得知孙权来到,初时不知怎办,后来想到现在的情况只有隐潜默守才可以令孙权因怀疑而却步。于是文聘敕令城中人全躲将起来,不可让孙权察见,自己则卧于府中不起。孙权见此果然生疑,并向他的部将说:“北方认为此人是忠臣,所以以此郡委托给他,如今我军大至而他却潜默不动,这种情形下他不是有所密图的话,那就必然是有外救来援。”于是不敢进攻而退去。

文聘面对孙吴大军,同样是以寡敌众的局面,但与张辽不同的是,张辽以制险击奇之略,折敌锋锐以安军心;而文聘却采取疑兵之计,韬晦惑敌以懈其战意。

在这种凶危的情况下,采用文聘的疑兵之计是比较安全的;张辽“折锐之策”却非干冒奇险不可,所以后者的成就比前者为高,名声也响得多了。但从军事意义的角度出发,可以看到文聘的为人是很严谨持重的。此事可见曹叡见事之明外,亦可见曹叡是如何的信任文聘。

文聘驻守江夏数十年,威恩并施,“名震敌国”,使孙吴不敢进犯。朝廷封文聘之子文岱为列侯,又赐文聘从子文厚爵关内侯。文聘死后,追谥曰壮侯。岱又先亡,又赐文聘养子文休爵关内侯,文休死后,赐其子文武爵。公元243年(正始四年),文聘得享从祀於曹操庙庭。

舞阳侯、抚军大将军司马懿负责抵御诸葛瑾的大军,与徐晃一起成功击败诸葛瑾并斩杀吴将张霸,斩首千余级。十二月,升任骠骑将军。魏征东大将军曹真又破其别将于寻阳(今湖北黄梅西南)。这年蜀国名士秦宓去世曾与吴张温答辩天有无头、耳、足、姓等问题,使张温大为敬服。史称秦宓“文藻壮美”,然作品

多佚。今存《远游》诗一首及《奏记益州牧刘焉荐任安》、《答王商书》、《与王商书》、《报李权》等文。

曹睿即位,钟繇进爵为定陵侯,增邑五百户,连同以前的共一千八百户,又迁为太傅。钟繇有腿病,下拜起身不方便,当时华歆也年老患病,所以上朝进见时都让他们乘车坐轿,由卫士抬着上殿就坐。此后三公有疾病,就把这种做法当成了旧例。当初,曹操下令,让众臣公平地议论关于死刑可以改行宫刑的设想。钟繇认为:“古代的肉刑,经历了圣人的设置,应该再次施行,以代替死刑。”议论的人认为肉刑不是使民众愉悦的方法,于是作罢。到了曹丕主政时,重新下诏说:“大理想恢复肉刑,这确实是圣王的法律,各位公卿应当好好地共同讨论这个建议。”商讨未定,恰逢战事起,于是又停止了讨论。太和年间,钟繇再次上疏,请求恢复肉刑,参加这次讨论的有一百多人,意见与王朗相同,认为不宜恢复肉刑的人居多。而曹叡以吴、蜀尚未平定为由,暂停了这次讨论。公元230年(太和四年),钟繇去世。曹叡身穿素服前往吊唁,谥号成。公元230年(太和四年),钟繇去世。曹叡身穿素服前往吊唁,谥号成。

吴丹阳(今江苏南京)、会稽(今浙江绍兴)、吴郡(今江苏苏州)山民起事,攻没属县。吴黄武五年(226)八月,孙权遂分三郡山险之地为东安郡(今浙江富春),以绥南将军全琮领太守,经营山越。数年后乃平。

姝太和元年(227)四月十日(乙亥),在司马芝等建议下,魏复行五铢钱。魏太和元年(227)十二月,魏立贵嫔毛氏为皇后。曹睿为平原王时,纳虞氏为妃。及即位,虞氏不得为后,太皇太后劝慰她,虞氏道:“曹氏自好立贱,未有能以义举者也。”遂被绌还邺宫。

当时魏朝有议论,可乘诸葛亮在汉中,一举出兵讨伐他们,曹睿亦有意,但孙资认为汉中南郑险阻,又大举兴兵必天下骚动,费力广大,于是提出分命大将据诸要险,待魏国强大,蜀、吴必自降。

蜀建兴五年(227)三月,蜀丞相诸葛亮率诸军北驻汉中(今陕西汉中东),认为时机成熟准备北伐中原。临出师前,他上蜀帝刘禅《出师表》,开宗明义指出:“先帝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他希望后主能“亲贤臣,远小人”,严明法治。并表明自己心迹:“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认为“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将率三军,北定中原。”最后,以“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结束。《出师表》文风质朴清新,平易近人,写得情辞恳切,肝胆照人,是著名的古代散文作品。蜀帝刘禅表示同意诸葛亮的北伐。

司马孚认为要擒敌获胜,应该先有准备,诸葛亮以后还会入侵关中地区,边境的士兵不能抵挡,需要调集中央军队奔赴战场,仓猝间总是来不及准备,应该预先选出步骑二万部队,分为两部,以作交战之用。他又建议,关中地区连年交战,粮食物资储备不足,应该从冀

州调集农夫五千人屯于上邽,秋冬训练,春夏屯田。这些建议都被采纳,于是关中物资充实,对待蜀国的进攻也有应对。

魏太和元年(227)正月,西平(今青海西宁)麹英起事,杀临羌(今青海湟源东南)令、西都(今青海西宁)长,不久被魏将军郝昭、鹿磐镇压,麹英被杀。当时桓阶、夏侯尚都已去世,孟达因心不自安,这时诸葛亮料孟达的心思,写书信劝说其内外接应拿下上庸,诸葛亮恐他言行反复无常,想促他速叛,知魏兴太守申仪和他有矛盾,便派郭模到申仪处诈降,有意泄露其事。孟达闻此泄露,准备马上起兵。申仪将此事密告司马懿后,司马懿怕他突然发难,给他去信,详为慰解,信中说:“将军昔弃刘备,讬身国家,国家委将军以疆埸之任,任将军以图蜀之事,可谓心贯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齿于将军。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孟达得信大喜,犹豫不决。司马懿则暗中率军进讨,诸将见孟达与吴蜀交接,劝司马懿先观而后动。司马懿说:“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也,当及其未定促决之。”司马懿亲自率军日夜兼程前去讨伐孟达,八天抵达新城城下。吴、蜀派出援兵解救孟达,被司马懿部拦阻于西城的安桥、木兰塞等地。

孟达收到诸葛亮的促叛信孟达写信给诸葛亮认为:“宛城和洛阳相距八百里,离我处一千二百里,上表给天子,来回路程,少需一个月,那时我的城池已修固,诸军都作好了准备。我驻扎的地形深险,司马公必不会亲自来,其他部将来,则不足为患”。而司马懿先斩后奏,仅八日就兵临城下,孟达又写信给诸葛亮,惊叹:“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上庸城三面环水,孟达在城外树立木栅,加固城防。司马懿挥师渡水,毁其木栅,直逼城下。公元228年(太和二年)正月,司马懿兵分八路攻城,仅十六天,孟达的外甥邓贤、部将李辅开城投降。魏军入城,擒斩孟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孟达有子孟兴,为议督军,公元264年(咸熙元年)被迁徙回右扶风。司马懿回军,仍驻宛城,奖劝农桑,禁止浪费。南方吏民心悦诚服。申仪久在魏兴郡,专威弄权,擅自借皇帝名义刻制印信,私相授予。孟达被杀之后,申仪自生疑虑。当时各郡郡守见司马懿克敌制胜,纷纷奉礼祝贺。司马懿听之任之,并让人向申仪暗示。申仪只好前来祝贺。司马懿乘机将他收捕,送往京师。司马懿又将孟达余众七千余家迁往幽州。不久蜀将姚静、郑他等率其部属七千余人来降。当时边郡新附,户口不实。朝廷想加以核实,请司马懿进京,征询他的意见。司马懿认为:“贼以密网束下,故下弃之。宜弘以大纲,则自然安乐”。

魏明帝又问他吴蜀都该讨伐,应该先从何处着手?司马懿回答说:“吴以中国不习水战,故敢散居东关。凡攻敌,必扼其喉而摏其心。夏口、东关,贼之心喉。若为陆军以向皖城,引权东下,为水战军向夏口,乘其虚而击之,此神兵从天而坠,破之必矣。”魏明帝同意他的看法,命他回宛城备战。

(本章完)

第二十八章 袁术败亡第一百二十五章 合肥新城第五十一章 计献荆州第一百一十四章 文帝归天第一百三十五章 暴风前夕外记(二十七)东吴豪族第一百六十九章 惺惺相惜第七十二章 黄盖伪降第九十三章 单刀赴会外记(九)毛玠与崔琰第一百三十六章 正始之变第三十七章 再破袁绍第一百四十九章 皇帝之死第一百六十八章 羊祜其人第五十二章 携民南下第一百六十七章 背离人心第一百零二章 奸雄数终第一百七十一章 天下一统第六十四章 初到江东外记(二)劫持献帝的乱局第一百七十四章 三国事件第六十三章 临危受命第一百六十八章 羊祜其人第一百五十章 风雨欲来第一百六十三章 平民一品第六十一章 襄阳闹剧第一百零一章 白衣渡江第一百一十八章 兵败街亭第九十四章 平定汉中第六十章 江东使者历史注明外记(十六)少数民族群雄(二)第十二章 以父之名第一百一十一章 改革风波第七十六章 刘备曙光第七十三章 火烧赤壁第八十一章 大宴铜雀台第五十一章 计献荆州第一百三十八章 淮南一叛第一百五十一章 大军压境外记(四)宛城阴谋第一百零五章 宫闱斗争第一百章 暗藏杀机第一百五十二章 兵分汉中第一百六十章 家族臂膀外记(二十五)司马子元第一百零六章 刘备称帝外记(十七)南方叛贼第一章 蠢蠢欲动第三十七章 再破袁绍第四十九章 江东英豪外记(四十九)人物生卒蜀国第九十七章 夺嫡之争第五十八章 刘备选择第一百零九章 三路伐吴外记(四十)荒漠鲜卑外记(四十五)西晋西北名将第二十六章 许田打猎第一百三十七章 大权独揽第四十五章 隆中对策外记(十六)少数民族群雄(一)第一百六十六章 羊陆宿敌外记(十)渭南之战外记(三十)九品中正制外记(十八)黄巾余贼第一百二十八章 世间冷暖外记(五)为袁绍檄豫州文第六十一章 襄阳闹剧第一百七十三章 东汉中期外记(四十七)人物生卒.魏第七十章 初战三江口外记(三十六)英雄记第一百一十一章 改革风波外记(十五)曹丕三路伐吴上篇第五十二章 兵临城下第一百六十五章 交州争斗第一百一十一章 改革风波第十四章 濮阳大战第一百五十一章 大军压境第五十二章 携民南下第一百六十九章 惺惺相惜第一百一十章 永安托孤外记(十八)黄巾余贼第一百一十九章 石亭之战第一百一十五章 阴谋阳略外记(四十一)鲜卑衰落外记(四十)荒漠鲜卑第五十六章 徐庶孝道外记(八)皇帝梦第二十章 平定江东第一百五十五章 理想破灭外记(十三)逍遥津之战第一百六十八章 羊祜其人第七十五章 重用贤能第九章 美人心计第五十三章 当阳交兵第六十一章 襄阳闹剧第一百三十六章 正始之变第八十二章 西凉再反第一百五十九章 新旧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