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孙刘联盟

从九月进入十月,天气越来越冷,刘备的心也越来越冷。自从进入江夏以来的一个月时间,刘备几乎没睡过一个囫囵觉。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江夏郡原本不是自己的地盘,郡守府和都尉府以及各县长吏全都是生面孔不说,就连地理道路都不是十分熟悉,若不是刘琦率领队伍带路,连如何绕过云梦泽抵达治所夏口都成问题。而且各县的百姓钱粮都在向夏口集中,其中的转运和维持秩序工作千头万绪。原本在南阳的时候这个事情是由诸葛亮统筹的,如今他去了柴桑,刘备手头上一时没有合适的人才,只能自己亲自负责起来。

堂堂左将军亲自出马,刘琦任命的那些地方官和郡官还要卖些面子,否则换了简雍、孙乾等幕僚,谁认识他们是谁。

夏口的城墙让刘备稍感心安,刘琦这半年多的时光确实没有浪费,城墙修缮得颇为结实不说,江面也重新布置过了,港口的设置更加合理,甚至还重新组建了一支由三百余艘船只组成的水军,不过其中大船只有二十几艘,其余均是只能载十来个人的小船。

然而在巡视了夏口周围的地理环境之后,刘备的心又凉了下来。

夏口临江设城,港口实际上位于一个被挖掘出来的人工内湖北侧,这样一则能够避风浪,二则使得外来战船必须通过狭窄的入口才能进入港口范围进行登陆,入口的两侧堤坝上都设置了兵寨。可以部署霹雳车和弩炮等重型武器。从防御上讲,黄祖设计地防御体系还是相对很严密的,无论是孙权还是曹操,要想破开这个体系都要付出重大代价。

但是——那是指从江面上向夏口发动登陆作战的话。

夏口的北面地势起伏很小,基本上可以看做是一马平川,往北数百里才能进入桐柏山区。这样的地形使得夏口根本无法进行陆上防守,只要北面的安陆县一旦失守。大批敌军就会从北面一直杀到夏口城下,敌军主力能够很容易在上千里方圆的平原地带进行集结编队。而后三面合围夏口。

这是一个极端不利于防守方地形势。

如此广阔的平原地带,根本无法进行防守,刘备总共只有三百骑兵,便是全当做斥候派出去也不可能覆盖全部地域,而曹军,仅仅虎豹骑便拥有一万五千匹马,双方地实力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十月初一。刘备走了一趟安陆县城,他想考察一下这个县城是否具备防守的可能。

但是在到达县城的当天,刘备便放弃了守安陆的念头。这个县城虽然对于堵住桐柏山出来的敌军有一定战略价值,但是对于从西面的河谷和西北面山谷中出来的敌军却毫无防范能力,若是在这里部署重兵进行防御地话,敌军可以很轻易地切断城池与后方的联络通道及粮道补给线。一句话,这座县城是一座死城。

刘备手上能打仗的兵只有一万出头,曹操却最少有二十万人马。在一个县城周围拼消耗,刘备拼不起。

何况,如果曹操绕过安陆取夏口,刘备除了坐视没有任何办法,而没有有经验的部队驻守,夏口便是一座不设防的城池。一旦曹军占领夏口,便等于实际上占领了荆州全部。到时候即便江东出兵,刘备也没有办法与其取得联系相互呼应。

总之,守夏口是愚蠢的,但是守安陆更加愚蠢。

在通盘考虑了局势之后,刘备开始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

十月十五,关羽的斥候带来了一个坏消息,曹军一部出现在安陆县城以北三百二十里处涢水和缪水交界处地随县,敌军兵力不详,从这一天开始。随县与夏口之间的联络便中断了。尽管没有更多的消息。但是刘备还是感受到了危机的迫近。

在南阳的时候已经犯过一次的错误他不想再犯了,就在这一天。他做

出了一个最终决定。

他决定渡江南撤,将全部军队和物资南撤到长江以南,江夏郡在江南还有数百方圆地地盘,就在夏口东南长江下游的地方,有一个占地数十万亩的大湖,这个大湖在长江南岸,通过一条并不宽阔的小河与长江相连。就在这条小河的西面,有一个很小的县城,这个县城小到只有不到一千人口,甚至连长令丞都没有设置,全县只设置了一名县尉。

这个县城,叫做樊口。

从建安十三年十月十六开始,这座小县城突然间热闹起来,大小船只载着大批的士兵和物资源源不断地沿着长江绕过一个大大的弧线抵达这里,卸载下运载的人和物资之后,船只连夜都不过,当即回转夏口。原本冷冷清清的县城内如今挤满了身穿盔甲地士兵,原本狭窄而空旷地街道上如今到处都停放着储运物资的大车。

这场跨江大撤退足足持续了二十天,十月二十九日,乌林水寨地张允水军向曹军投降的消息传来,刘备再次加快了自夏口向樊口运送物资的速度,他将长江南岸及湖面上所有能被看到的大小船只全部都集中了起来,昼夜在夏口与樊口之间往返。

长江在沙羡到樊口这一段江面上拐出了一个大弯,使得整条大江在这个段位向北弯出了一块,这一带的南岸多是高出江面数丈的悬崖峭壁,可以停kao登陆的浅滩几乎没有,江北来的运送物资的船只必须通过小河一直驶入樊口东面的内湖才能靠岸,而小河河面不到十丈的宽度很容易封锁。

刘备在小河两岸设置了军寨,打造了霹雳车和弩炮。曹军跨江而来,却只能乘坐船只通过这条狭窄的河道才能够进入腹地登陆。利用这个有利地地势,刘备可以凭借手中有限的兵力将曹军的登陆部队一点一点吃掉。

比起夏口,这个樊口的确是个很利于防守的据点。

十月三十日,诸葛亮乘船自柴桑返回,抵达了樊口。

他带来了好消息,在经过十分艰苦的讨价还价之后。江东的孙权终于同意出兵与刘备组成联军抵御曹军,具体地兵力装备情况孙权没有透lou。诸葛亮只能大体判断主力应该是水军。不过诸葛亮打探到了孙权任命的几位将领。建威中郎将左军都督行都督水军事周瑜为主帅,右军都督程普为副帅,鲁肃为赞军校尉,其他领军将领不详,但是从主帅副帅地人选上可以看出,江东这一次的军事行动是动真格的,否则不会将军方两大重臣一次性全部派出来。

同时诸葛亮向刘备报告了此次交涉的最终协议条件。一旦曹军退兵,南阳、章陵、南郡、江夏等江北郡县悉数割让给江东,江南最富庶、地域最广阔、人口最稠密的长沙郡割让给江东,而武陵、零陵、桂阳三郡则由刘备实际占领,但是名义上这三个郡也必须隶属于江东破虏将军府名下,刘备有权独自任免县级官员收取赋税,但是在联盟中必须奉孙家为主。

让堂堂左将军向一个杂号将军称臣,这是个十分傲慢的条件。但是刘备却别无选择,如此总比无家可归被曹军撵得全天下乱窜要好得多。

似乎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孙权提出的另外一个条件是,刘备必须以左将军地名义上表汉帝,奏请加封孙权为前将军领徐州牧。

地盘明明在扬州,却要做徐州牧。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孙家本身便是扬州人士,依汉制,地方牧守必须异地做官,不得官本郡,因此孙策当年不做吴郡太守而只能做会稽太守,曹操明明是豫州人却要把豫州牧的头衔让给刘备自己只能做冀州牧,刘备可以做豫州牧却不能做幽州牧。

尽管汉室已经名存实亡,但是地方诸侯和当国的权臣却还在遵守着这个朝廷颁下的制度,这说明汉家此刻仍然是天下的旗帜,仍然是九州正统

尽管大家尊重的其实不过是个形式……

对于诸葛亮带回来的这个“丧权辱国”的合纵盟约。刘备几乎是喜出望外。实际上。穷途末路地他已经做好像依附刘表一样依附孙权继续苟延残喘的准备了,如今诸葛亮一口气要来了三个郡的实权。这已经颇出乎他的意料了。

刘备自信,自己不是刘景升,有这三个郡在手,已经颇能够做些事情了。

盟约的另外一个条件是刘军必须服从江东军的统一指挥,对于这一点,刘备加以了确认。再没有什么人比半辈子都在征战中度过地刘备更加了解战争了,要想打胜仗,必须统一指挥权,一支令出多门心思不一的军队是极度脆弱的。本来己方便处于劣势,若再不能齐心协力,这一仗不用打也知道输定了。

至此,诸葛亮代表荆州军方和江东军方签订的盟约条款全部得到了刘备的认同,这便意味着盟约正式生效,孙刘联盟正式结成。

当然,出于礼貌,刘琦也在盟约上署了名。实际上双方都明白,既没有刘表的实力也没有刘表的威望的刘琦已经不再是盟书上的主角了。

从这一刻起,江东孙氏正式确认了刘备作为荆州势力代表的地位。

建安十三年十一月初九,宽阔地长江江面上,驶来了一支浩浩荡荡绵延十余里地庞大船队,三千多艘大小战船组成的舰队逆流而上,几乎覆盖了整个江面,樯橹旌旗遮天蔽日,声势惊人。

在接到探马斥候地禀报之后,刘备沉吟了良久,断然道:“准备走舸,我亲自去迎周公瑾!”

关羽和诸葛亮几乎同时惊呼:“不可!”

“盟约虽成,毕竟没有和江东方面见过面,其心意到底如何尚未可知,此时主公亲往,实在太过危险。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大哥且在樊口安坐,某家愿前去与周公谨接洽,如此万一江东包藏祸心,还不至于毫无还手之力!末将好歹有万寿亭侯爵位,代表主公去迎,也不算怠慢了周瑜……”关羽急声道。

“我军早已在危墙之下——”刘备毫不犹豫地反驳道,“若是江东不肯与我一心,无论我在不在,我军皆是穷途末路,如此大敌当前,正要显示我刘备的诚意,相比之下些许风险,微不足道!”

“主公,主公亲迎周公瑾,如此纡尊降贵,只怕东吴诸将轻看了我军。云长公说得不无道理,以侯爵迎建威中郎将,已经给足江东面子了。彼虽势大,已经在盟约中占尽了便宜,此番前去,若是周瑜、程普一念之差,不放主公归来,则我军全军,皆处进退两难之境。还请主公三思!”

刘备摇了摇头,“这不是讲求虚荣之时,曹军大军不日东来,我军与江东军合军,协调指挥乃是大问题,我早一日和周公谨见面,此事便早一日解决。不能迅速理顺建制统一指挥,一旦开战,有败无胜。如此大事,云长等诸将均做不得主,商议之后又要回来禀我,岂不要误了大事?此事毋庸再议,准备走舸,我必当亲往。”

众人无语,又拗不过刘备,只得准备下一条小船,由赵云带了十名卫兵贴身护卫,张起帆橹,直下江中。

到日落时分,小船与江东舰队堪堪相会,对面一艘船上江东士兵高喊道:“来船止帆——!”

对面船舰之上,无数弓箭弩炮,此时都对准了刘备的小船,魏延站立船头,紧张地望着对面,手心里全是汗水。

刘备却极为满意,“反应很快,警惕性颇高,周公瑾治军,不愧名将之称!”

说罢,这位左将军扯起喉咙高喊道:“请速速通禀江东周都督、程都督,就说大汉左将军领豫州牧刘备现在船中,请见两位都督——”

(本章完)

第三十章 带诏败露第一百零七章 蜀汉兴兵第一百一十九章 石亭之战第四十五章 隆中对策第一百零一章 白衣渡江第一百七十三章 东汉中期第二十二章 宛城失算外记(三十四)道德改革第一百四十九章 皇帝之死第一百六十三章 平民一品第一百一十六章 北伐序幕第一百三十二章 重演夺嫡第一百四十五章 淮南二叛第五十二章 兵临城下第十三章 新盟诞生第六十六章 口舌争锋外记(二十四)司马懿的悲剧第十三章 新盟诞生第一百七十章 一统决心第一百零八章 火烧连营第一百三十一章 新旧交替第九十九章 汉中称王第三十六章 古城聚义第七十一章 蒋干渡江第一百四十八章 诛杀奸贼第九十九章 汉中称王第一百四十九章 皇帝之死第三十一章 刘备败走第一百零六章 刘备称帝外记(三十九)三国亲戚第五章 江东猛虎第一百一十九章 石亭之战外记(六)孙策遇刺的背后(二)第一百一十九章 石亭之战外记(三十八)士族阶级第十章 长安之乱第七章 争霸序幕第三章 董卓入京第一百二十七章 治世之道外记(二十八)明元郭皇后第一百七十一章 天下一统外记(一)濮阳之战第四十九章 江东英豪第七十四章 智算华容第一百零三章 孟达叛变历史注明第一百章 暗藏杀机第一百三十三章 伐蜀受挫第四十五章 隆中对策外记(五)为袁绍檄豫州文第四十七章 卧龙之理第六十六章 口舌争锋第一百四十八章 诛杀奸贼第一百一十章 永安托孤第一百六十四章 惨无人性第一百零八章 火烧连营第六十一章 襄阳闹剧第一百三十二章 重演夺嫡第一百五十五章 理想破灭第四章 关东联军外记(二十六)再论太和浮华案第一百四十八章 诛杀奸贼外记(四十四)魏西北名将外记(一)濮阳之战第三十八章 袁尚争锋第九十五章 威震逍遥津第一百三十七章 大权独揽外记(十一)荀彧之死第三章 董卓入京第五十八章 刘备选择外记(二十四)司马懿的悲剧第四十三章 蠢蠢欲动第一百五十章 风雨欲来第一百零一章 白衣渡江第六十三章 临危受命第一百一十六章 北伐序幕第四十一章 坐领江东第一百五十七章 父亲旗帜第一百四十一章 决战合肥第一百一十六章 北伐序幕第一百五十九章 新旧功臣第一百四十五章 淮南二叛外记(二十七)东吴豪族第一百一十二章 平定鲜卑第一百零九章 三路伐吴外记(九)毛玠与崔琰第八十二章 西凉再反第四十六章 必争之地第四十六章 必争之地第一百三十二章 重演夺嫡第一百二十章 二次北伐第一百零四章 废汉自立第九十章 计捉张任第四章 关东联军第一百七十三章 东汉中期第四章 关东联军第四十九章 江东英豪外记(四十)荒漠鲜卑第一百四十八章 诛杀奸贼第一百四十一章 决战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