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邯郸陌上九月秋(六)

小名小熊,大名严猛的少年不屑地说道:“他怎会是我子龙兄?他是我子龙兄的手下败将。”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冀州山多林多,产马出铁,地临幽、并,百姓质朴,民风尚武,在文事上或不及豫州,而在好武习战上却胜过豫州。常山、赵国在冀州的最西边,与并州的上党、太原、西河、上郡等地相邻,受这几个地方的风习影响,尤其尚武。严猛自称他十来岁就跟着赵云射猎于野,今年才十五六岁便已马术精熟。来访赵云,尚未入乡,就看见一个寻常乡人打扮的年轻人能射连珠箭,五十步外连中三矢。只从这两件小事上就可以看出常山国民风之果劲。

荀贞若有所思,心道:“边郡铁骑、丹阳精卒固然天下知名,燕赵慷慨悲歌之士亦久有盛名,这冀州却也是一块精兵之地啊!”他现为赵国中尉,只要打起抵御黄巾余党的旗帜就可以在任上招募燕赵精勇,光明正大地扩充部众。——人还未到赵国,他就已经开始计划起日后的招兵来了。

他把目光从那个在溪边柳下射箭的年轻人身上移开,转到前边不远的乡里中,一眼望去,乡里的土路上甚是冷清,行人不多,里外两侧的田野上一如别处,也是几乎不见农人。

他心道:“只是,要想招兵就得有粮食。常山缺粮,赵国地狭民少,想来更加缺粮。瞧常山这窘状,连亭长都养不起了,何况征召精勇、练兵养兵?这粮食却该从何处来?”思忖琢磨,想道,“我是中尉,管不了民事,粮食最终还得借助赵相刘衡。皇甫将军说此人忠信知兵,叫我不必担心他会掣肘,待我去到赵国后却得尽快见他一见,看看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要想弄来粮食,不外乎两个办法:问皇甫嵩要或者自己种。

整个冀州都缺粮,问皇甫嵩要估计也要不来多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最好的办法还是自己种。荀贞是中尉,只管军事,管不了民事,这粮该怎么种还得全依靠赵相刘衡。

这一趟常山没白来,即使没见到赵云也够本了。就在赵云家住的乡外,荀贞定下了去到赵国后的两件大事:一个种粮,一个招兵。他正思忖,听到宣康问严猛:“这人不是赵云?那是谁?连珠三箭,皆中靶的,好厉害!”

严猛撇了撇嘴,说道:“这也叫厉害?不就连珠箭么?我也会射。……,我子龙兄的箭术才叫绝妙。我子龙兄不止箭术绝妙,而且骑术精良,又矛剑双绝,威震常山,县人谁人不知?前几个月,近万黄巾击我真定,时我城中守卒不到两千,满城吏民尽皆战栗,唯我子龙兄不惧,带了十余骑出城逆击贼兵,两进两出,无人能阻,城中守卒、吏民因此士气大振。黄巾贼围城半月,无功而返。立功疆场,保家卫国,这才是大丈夫,在溪水边射几支箭算得甚么?”

严猛年纪虽小,言语豪迈。

荀贞闻言转顾,轻轻拍手,笑道:“‘立功疆场,保家卫国,这才是大丈夫’。说得好,说得好啊!”

得了荀贞称赞,严猛却是红了脸,不好意思地说道:“这话不是我说的,是我子龙兄说的。”

“噢?原来此话是赵君所说?”

“是啊。”

既能得长者之爱,又能得少年拥戴,生性仁厚,事兄恭谨,精于骑射,擅用矛剑,临近万敌人而不惧,两进两出,无人能阻,慷慨声言:保家卫国方为大丈夫。

虽然至今尚未见到赵云,但一个形象饱满的赵云却已出现在了荀贞的眼前,这个形象的赵云正与荀贞想象的相符。他都有些迫不及待了,笑道:“乡里就在眼前,咱们进乡吧。”

诸人应诺。

宣康刚才问严猛那个射箭的年轻人是谁,严猛没有回答他,他好奇心重,越是没得到答案的他越想知道,跟着荀贞走了两步,实在忍不住,又低声问严猛:“小熊,你还没说那人是谁?”

“射箭的那个?叫夏侯兰。”

夏侯兰三字入耳,荀攸、辛瑷、典韦等没有在意,荀贞却怔了一怔,略微停下脚步,又望了眼溪边,心道:“夏侯兰?这名字好熟悉。……,哎呀,岂不就是在《演义》里被赵云斩了的那个么?”荀贞却是记错了,在《演义》里赵云斩的是夏侯恩,不是夏侯兰。

荀贞不知道自己记错了,多看了两眼夏侯兰,心道:“却没想到他与赵云是同乡。”

夏侯恩也好,夏侯兰也罢,在《演义》里都是小角色,荀贞也只是愣了一下,随即就没当回事儿,招呼严猛上前,让他在前引路,下了官道,牵马往乡中行去。

乡路曲折,在田间蜿蜒,行约百余步,眼前豁然开朗,一个外有围墙的乡里近在咫尺。

乡里外溪水潺潺,清可见底,溪岸上柳树垂条,夏侯兰等就是在这条溪水边射箭的,不过他们是在溪水上游,离乡里有段距离。里外的空地上种有桑树,桑叶多半已黄,秋风一吹,时有落叶飘零,在地上积了一层,踩上去软绵绵的,沙沙作响。

原中卿、左伯侯等留在里外,看管马匹。严猛前头引路,荀贞、荀攸、辛瑷、典韦、宣康五人在后相从,六人步入里中。里中农宅参差不齐的分列在里路的两侧,乡下农宅比不上县里,筑有院墙的寥寥无几,绝大部分都是用篱笆围院,院中多植有桑、梨之树。桑叶渐落,梨正熟时,放眼看去,入眼尽是大大小小挂在枝头的黄梨,梨香混入清凉的风中,沁人心脾。

桑、梨树下,或有老者晒暖,或有妇人在忙家务,有的人家屋中时不时穿不出轰然叫喊,却是乡人在聚集博戏。严猛跟着赵云来过这里很多次了,乡里中的人皆认识他,从篱笆院里看见他,好说笑的便凑近篱笆与他说笑几句,不好说话的便只打个招呼。不管是说笑的还是打招呼的,看向荀贞等的目光都透着好奇,有人问道:“是来找子龙的么?”

严猛大声答道:“这几位是豫州来的客人,专程来找我子龙兄的。”“豫州”两个字咬得很重,显是在暗示赵云的名声已经传到豫州去了,说这话时,他一脸的与有荣焉。

荀贞微笑着冲这些乡民点头,以此回应他们的好奇。

从官道上远望,乡里中比较冷清,入到乡里中,荀贞发现里中的住民还是有不少的,不过有好多人家都是只见老弱妇孺,或者只有青壮、少年,不用问也知此必是在乱中失去了亲人的,有几户人家甚至屋门紧闭,不见人影,也不知是外出了,还是全家亡在乱中了。

在乡民们好奇的目光中,严猛带着荀贞等来到了里路左边的一户民家院外。

这户人家亦是用篱笆为墙。院外篱角有几个孩童在玩耍,见荀贞等走近,一哄而散。行到院外,荀贞等人闻到一股清幽香味,却不是梨香。

诸人举首观之,尽皆惊奇,却竟是院中的一株大梨树开了花。

这株梨树甚高,高出屋顶了一大截,树干粗壮,需得两人合抱,树冠就像冠盖大伞似的把整个院子笼罩其下,大大小小的梨子沉甸甸地挂满枝头,压得树干似都弯曲了。便在泛黄的叶子与黄糙的梨果间,好些个枝头上盛开了点白色的梨花,仰观之,点点簇簇,十分可爱。

秋天梨花开,实为少见。荀攸、宣康诸人啧啧称奇。

荀贞没顾上这树梨花,他被梨树下的一人吸引住了目光。

梨树下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正跪在席上捧卷读书,他读得很投入,没有注意到荀贞等人。

严猛早知赵云家的梨树在今秋开了花,一路上却忍住不说,所为者就是想看到荀攸的诧异惊讶,这却是近似孩子气的一种表现。他很满意荀攸等的表现,得意地咧嘴一笑,正待推篱门入内,荀贞止住了他,把手指竖在嘴边,轻声说道:“嘘,别说话,别动。”倾耳听院中梨花下的少年读书。

这少年读道:“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读到这里,他叹了口气,说道,“为君者不行君道,亡国之兆。”接着读道,“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读到这里,点头说道,“灵公暴虐无道,与其两人共谏,不如一人先谏,这样的话,如果公不纳谏,尚有余地。士季这是老成之言。”

秋风清吹,梨花舞落,落在这少年的肩头、席上和竹简上。这少年没有在意肩头的梨花,只轻轻拂去了落于书简上的花瓣,继续读道,“三进,及溜,而后视之,……。”

“晋灵公不君”云云,这段文字出自《左传》,讲的是晋灵公不行君道,荒淫暴虐,赵盾尽忠劝谏,反而惹来了杀身之祸,不得不逃亡,在逃亡的路上,赵盾的从弟赵穿杀了晋灵公,赵盾听说后便又返回了晋都。这一段故事在史书上很有名的,即所谓之“赵盾弑君”。

荀贞、荀攸、辛瑷、典韦、宣康、严猛诸人在篱笆墙外静静听这少年边读边议。

很快,少年就读到了晋灵公遣刺客刺杀赵盾的地方:“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晋灵公厌烦赵盾的一再劝谏,就派了鉏麑去刺杀他。鉏麑在清晨潜入赵盾的家中,看见赵盾已经穿好了礼服准备上朝,因为离上朝的时间还早,和衣坐着在打盹,他就退了出去,感叹地说道:“这么早就起来准备上朝,时刻不忘恭敬国君,真是百姓的靠山啊。杀害百姓的靠山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是不信。不忠不信中有一样,还不如去死。”遂撞槐自杀。

这少年读罢长叹,惋惜地说道:“赵盾不忘恭敬,是个忠臣,鉏麑触槐而死,是个义士,有这样的忠臣却派人去刺杀他,有这样的义士却不能让他死得其所,晋灵公不会用人啊!”

他握着拳头往席子上击了两下,似在痛惜赵盾和鉏麑的遭遇,不过随即便又振作起来,一手持卷,一手摩挲放在膝上的长剑,激励自己似地说道:“虽然赵盾的忠言不能被采用,但却感化了刺客,鉏麑虽然死了,但却名垂千秋。丈夫出仕为吏当如赵盾,在野为士当如鉏麑。”

读完了手中的这片竹简,他翻过去,接着往下读。

读到晋灵公又在宴席上埋伏甲士,放恶犬出来咬赵盾,赵盾的车夫为保护赵盾而死,他叹道:“又一忠臣。”再读到晋灵公的卫士灵辄为报答赵盾多年前的救命之恩而把长戟倒转过来抵挡晋灵公埋伏的甲士,救赵盾脱险,又叹道,“又一义士!”再读到赵盾问灵辄的姓名,灵辄却不肯回答,又叹道:“真义士也!”再又读到赵盾逃亡,还没逃出国境,赵盾的从弟赵穿就杀了晋灵公,复又叹道:“有忠臣义士而不能用,晋灵公这是自取其祸。”

又读到赵盾听说赵穿杀了晋灵公便折回晋都,晋国的太史董狐记道:“赵盾弑君”,并把这个说法拿到朝堂上公布。这少年再又叹道:“赵穿连国君都杀了,董狐却把‘赵盾弑君’写在史书上,他难道不怕死么?不怕被赵穿、赵盾杀了么?他这是舍生取义啊!又一慷慨义士!”

再往下读,赵盾对董狐说:“不是我弑的君。”董狐答道:“你身为正卿,逃亡而不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诛杀赵穿,不是你弑的君又是谁?”赵盾无奈地说道:“唉,《诗》里说:‘由于我怀念祖国,反而给自己惹来了忧患’,这说的就是我吧。”

少年连连点头,又连连摇头,说道:“‘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董狐所责甚是。赵盾虽背弑君的恶名,然终未杀董狐,可谓仁厚,但不诛赵穿,却未免徇私不公了。晋灵公虽暴虐无道,却是国君,赵穿弑了君怎么能不获罪伏法呢?赵盾所为,我不取也。”

听到这里,这一篇赵盾弑君的故事差不多已算完结,荀贞于篱笆墙外出言笑道:“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境乃免’。请问院中君子,你以为孔子的这句话说得对么?”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记事的原则是直书而不隐讳。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而蒙受了弑君的恶名。可惜啊,如果他出了国境,就会避免弑君之名了。”

这个少年说“赵盾所为,我不取也”,明显是不满赵盾不诛赵穿,可孔子却只是说如果赵盾出了国境就能避免弑君的恶名,没有说赵盾不诛赵穿是不对的。所以,荀贞问这少年觉得孔子说的对不对。

这少年闻荀贞之问,抬头向院外看去,看见了荀贞等,也看见了严猛,微怔了下,放下书卷,拿开膝上的长剑,拂落衣上、肩上的梨花,从容自席上站起。

他坐着时不显,这一站起来,荀攸等登时不觉暗赞:“好一个纠纠男儿!”

只见他年虽未加冠,然身量已成,高有八尺,朗目疏眉,相貌堂堂,他不急着回答荀贞,而是离席,穿上鞋履,配好长剑,整了下衣服,先长揖行礼,然后方才说道:“在下赵云,不知诸君是?”

荀贞诸人里最年轻的宣康也已加冠,赵云才十六七,以少年之龄骤见这么多衣甲带剑的陌生成年人,却从容不迫,不卑不亢,举止有礼。

1 上任21 上任西乡47 武贵立功232 前军轻剽入任城21 上任西乡68 志怀霜雪曹孟德(中)16 乱将至中流击水19 血雨腥风洛阳城(上)62 忽闻北地羌人乱31 破敌(上)64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48 许君卿计败张辽112 伯符叱咤破俊宠86 袭阵兵退夏侯惇(四)126 玄德愁闷业不立70 陶谦虽怒忍不言 糜竺借力反愈重92 袭阵兵退夏侯惇(十)142 潘文珪负甲拔县 关云长渡淮克城(九)126 玄德愁闷业不立65 为政之要宣文德 轻车简从访张纮101 许逢共上辣毒计 二袁不谋而意和51 故事144 建功立业就在冀州(十)63 不朽曰三次为功37 士疲不宜再强进 骑往东北问袁曹48 其人却恐不易辅也299 陈国相襄军第一(八)45 搜山千骑入深幽(三十六)35 鼓音破晓天欲坠 文聘横矛定军旗287 彰廉礼贤下邳行(下)24 旗鼓鲜明三军出 牛刀小试一战胜12 道是襄阳德珪来69 乐文谦领兵北上12 一檄引得泰山惊92 先留锋锐鞘中掩 稍容待得变后出111 争徐未起州已乱 治徐终究用徐人30 回家48 正旦之日79 闻听道上辱郡丞(下)5 大计80 故齐晏子因君显 北游横连旧苏秦(下)111 定陶冤句令不同29 伯符进献渡河略49 登门129 孔融一怒杀名士9 太守长史两不负8 遍观诸郡(下)25 郡府回文65 奉孝高卧怀栖逸89 陈荀分被董卓征 兵编别部号安郡299 陈国相襄军第一(八)47 武贵立功6 闻寇39 可笑雏凤诱老姜113 陈宫催马离营去21 上任西乡8 清洗颍阴(下)44 高家120 冤句一头传诸县3 杀人72 初见一龙(下)63 荀姚谒见陶恭祖 江湖豪气陈元龙57 市恩68 凤集西乡(下)70 刘玄德率部西攻64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41 搜山千骑入深幽(三十二)46 治平天下舍我其谁5 秦项建言取济南(上)14 守城初战147 沙丘台上旧时月(二)43 李通难择良木栖117 袁本初议废天子 戏志才笑其无谋61 陶谦谋逼彭城国 刘备下邳见笮融12 道是襄阳德珪来94 会师城下(上)71 俊将徐绲孙家甥 佯取伊阙攻太谷1 关东州郡联兵盛 建威讨逆二将军11 回天转地将军手 身轻名士一文钱35 乡吏残民96 贾诩忧山东再起 董卓欲求和阵前78 张飞宿将袭如狼(下)76 贵显何氏两将军19 围不赦以威生仁56 桥蕤称权当知变 文直再入鲁阳城55 我为君取彼良驹(彼一)1 关东州郡联兵盛 建威讨逆二将军161 陶谦难催泰山兵113 长安董卓坏五铢 广陵荀贞制二器24 文聘(下)44 搜山千骑入深幽(三十五)81 冠军将呼太史慈(三)126 刘备奉使出彭城 郭嘉划策迫薛礼(五)46 盗马8 遍观诸郡(下)82 擒贼先擒王(下)17 第一天(中)153 沙丘台上旧时月(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