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曹孟德妙解袁怒 荀友若起意归乡

董卓的军事部署,和上次荀贞、孙坚出兵时大致一样,仍是以胡轸守伊阙、太谷一线,以徐荣守虎牢,以别将镇孟津、小孟津,与之前稍有不同的是,现在虎牢关一线多了一个吕布。

荀贞、孙坚议定了出兵的方略,在出兵之前,两人先联名并署,写了一道檄文,分别送去河内、鲁阳,同时通传天下。

檄文是由陈仪起草书成的,大概讲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董卓祸乱朝中,天子被迫西迁,荀贞、孙坚故以忠义起兵,今要二次进击董卓,以图先光复洛阳,再取长安,迎天子东归。

第二层意思是:这回诸侯讨董,本是以袁氏为号,因而请求袁绍、袁术共举兵,荀贞、孙坚两人愿听从袁绍的指挥安排,冲锋陷敌,战于阵前。

第三层意思是:曹操、鲍信等皆忠良之士,先与董卓战,不幸兵败,而闻曹操、鲍信虽败愈奋,又闻酸枣诸军虽散,而诸军中意怀报国、与董卓不两立的志士实际上却有很多,又闻陶谦厉兵秣马,整军已久,早存击董迎驾之志,所以荀贞、孙坚诚挚地欢迎诸人也一起起兵。

这三层意思,层层递进,一气呵成。

表面上看,荀贞、孙坚很尊敬袁绍,也很尊敬曹操、鲍信、酸枣诸军以及陶谦等人,可实则不然,在表面的褒举下,对曹操、鲍信的赞扬是真诚的,因为他两人有真实的战斗经历在,而对酸枣诸军、陶谦的褒扬却是明褒暗骂。

酸枣诸军且不说,久屯酸枣而无一战,终自散去,他们到底有没有“意怀报国”、有没有“与董卓不两立”,明眼人一看皆知,而那陶谦更是从来没有加入讨董战局的意思。陶谦厉兵秣马固是不错,可谁都知道,他的真实意图是为趁中原乱而取徐州,荀贞却称赞他“整军已久,早存击董迎驾之志”,这是在揣着明白在糊涂,看着是夸他,实际上是指着他的鼻子在骂他:“老子为了汉室,辛辛苦苦地在前头打仗,你个老小子却在徐州抄我的后路,太不地道了。”

对酸枣诸军、陶谦是明捧实贬,对二袁也是如此。

袁绍是此次讨董的盟主,可袁绍的战绩众所周知,根本没出黄河,就龟缩在河内,这倒也罢了,结果还被董卓偷袭,损兵折将,对他忠心耿耿的王匡险些全军覆没,这点“战功”实在是拿不出手,哪里对得起他“盟主”的称号?至若袁术,更不足提,缩在鲁阳,被董卓打上了门去,也不敢出来过招,吃了大亏,仍旧不肯进战。

这二袁,实是无法与荀贞、孙坚的积极进战相比。

所以,荀贞、孙坚在檄文中对袁绍、袁术,特别袁绍,虽是十分尊敬,自称愿为他的马前卒,听其令而行之,可实则这只是一种姿态,甚至可以这么说,这些话落入袁绍的耳中,袁绍必会大怒,会认为荀贞、孙坚是在讽刺他。

事实上也是如此。

在得到荀贞、孙坚的这道檄文,细细看过之后,袁绍勃然大怒,将之卷起,狠狠地丢在地上,怒道:“吾素以为荀侯温良,却不意他今竟嘲笑我乎?”

帐中坐着的诸人中有审配、逢纪、许攸、曹操、王匡、辛评兄弟、郭图、荀谌、淳于琼等人。

荀谌见袁绍暴怒,想去把檄文拾起,看看荀贞到底在文中说了什么,却又因气氛不低,一时不好起身,遂转顾席上,看向坐在上边的曹操、审配两人。

审配刚直,却无急才,忽见袁绍大怒,愕然之下,没想起去拾檄文,也没注意到荀谌的眼色。

曹操从容起身,踱到帐中,弯腰捡起了檄文,展开略略一看,哈哈而笑。

袁绍怒道:“孟德也笑话我么?”

曹操笑道:“我怎么会笑你?”

“那你笑什么?”

“我笑的是贞之啊!”

“贞之?他哪里可笑了?”

“小肚鸡肠,实在好笑。”

“小肚鸡肠?”

“我闻孙侯入颍川前,路过南阳,袁公路邀之,请他留下来,孙侯不肯,袁公路以为他轻视自己,两人遂结怨。贞之昔入洛阳,袁公路尝遣人去拜见贞之,卑辞厚礼,愿与贞之交,而贞之不应,袁公路因与贞之亦有怨也。因此,当后来董卓部华雄入侵颍川,袁公路毁盟约而不肯救之,贞之和我常有书信来往,他已数次在信中提及此事,说袁公路背约弃盟,非可交者,并说早晚要报此一仇。”曹操举檄文而示意,大笑道,“看看,这仇可不就报了?”

曹操东扯西拉,说了一大堆,袁绍被他绕糊涂了,问道:“卿何意也?”

“本初啊,你看贞之、孙侯的这道檄文,说及卿与袁公路处,落墨重点却在袁公路,而叙及卿处,却是言辞恭敬,言称愿为卿之马前驱。……这分明是在讽刺袁公路,怎么会是讽刺卿?”

袁绍与袁术不和,袁术以为袁绍母贱,总是看不起袁绍,袁绍对此怀恨久矣,听到曹操说荀贞之前在洛阳时不肯与袁术交,袁绍心中的气已是消散了不少,这时又听曹操说荀贞、孙坚意在讽刺袁术,虽觉得曹操这话未免牵强,可一来因为气已稍散,二来看到了席上的审配、荀谌,三来想及而今大事尚且未举,冀州尚未入手,实是不可再结外怨,遂顺着曹操的杆子往下爬,转怒为喜,自责笑道:“是我想得多了!孟德,若非卿提醒,我还不得错怪贞之!”

曹操又是哈哈一笑,抖了抖檄文,拽着袖子把刚才沾染到檄文上的灰尘擦干净,还给袁绍,自归席落座。

袁绍顾望帐中诸人,说道:“贞之、孙侯一意讨董,忠义可表,今他二人传檄我郡,卿等以为该如何?”

郭图只恨刚才没有先看到檄文的内容,不能趁袁绍发怒时挑拨离间,被曹操抢了先着,既然袁绍怒气已散,再说檄文的事儿也没用了,可他却也绝不愿荀贞借再击董卓之际成就天下威名,故而拈须,故作沉思片刻,说道:“帐中左右皆是公之心腹,我就有话直说了。”

袁绍说道:“卿尽管言之。”

“今讨董,公为盟主,按理说似该助荀、孙二侯,可现在冀州的形势,大家都看在眼里,韩冀州忌公,非但不肯全力配合,还时不时地给公下个绊子,这让我军怎么能安心出战?以我之见,现下之时,董卓只是癣疥之疾,而冀州才是心腹之忧:董军虽盛,而盛极必衰,早晚定亡,公只要能得冀州在手,举一州之力,南下而击之,何不胜也?公断不可因小失大啊。”

这个时候如果响应荀贞、孙坚,举大兵而出,以袁绍的名望,他肯定会成为董卓的主要打击对象,如败,纵归河内,也难以再取冀州了,而即使胜,以董军之强,想来也会是惨胜,同样的,也不用再想着取冀州了。明智之士都看出天下大乱了,那么相比讨董、击董这点“虚功虚名”,冀州才是“实”的,没有了冀州这块实地,千古功业都只会是成为一场空。

袁绍沉吟。

审配却不赞同郭图的意见,说道:“我闻荀、孙二侯得到了一部分孔豫州的兵马,而今兵强马壮,两部合兵,步骑六万余人。今二侯起兵,我军如应之,则二侯出梁东,我军下孟津,两路夹击,董军必败,这是匡扶朝廷的不世之功也,以公之名望,如能再得到此功,韩冀州便是再忌惮公,又有何用?挟天下名望,回大胜之军,冀州易得也!”

袁绍问逢纪、许攸:“二卿以为我该当如何?”

逢纪、许攸或赞同郭图,或赞同审配。

袁绍意思难决,又问曹操、王匡:“孟德、公节,卿二人意如何?”

王匡先前大败,兵马几乎丧尽,回到泰山又招募了几千精勇,这才元气略回,前两个月他刚回到河内。王匡对袁绍是忠心耿耿,袁绍对王匡却是表面上待之甚厚,实而十分小气,当他兵败时,一个兵马都不愿给他,因而王匡也有点转变思想的意思,回到河内后,对袁绍虽依然恭敬,却与张邈书信来往,结了个盟约,这时闻得荀贞、孙坚将要出兵,既是为雪前耻,也是为了能趁此机会加强与荀贞、孙坚的联系,以巩固他自己在河内的地位,故而应声说道:“审君所言甚是,我亦以为当出兵渡河,南击洛阳,以应二侯,取不世之功!”

曹操却是知道袁绍的心意,心道:“本初虽是看着好像意态难决,可如他肯出兵的话,就不会在看到檄文之时勃然大怒,更不会在听了审配之议后,又来再问我等之见。”

曹操心知,袁绍而今朝思暮想的只有冀州,要想让他舍冀州不要,先取董卓,这是难上加难,可以说是完全不可能的,遂笑道:“审君所言甚是,郭君所言也甚是。”

袁绍“噢”了一声,问道:“那以卿看来,我该当如何啊?”

“君为盟主,不可不应;韩冀州作梗于后,却也不可尽起大兵。”

“那是应该?”

“择一良将,统一部偏师,临河而望孟津,伺机进战。如此,既应了贞之、孙侯,也可保冀州无事,如有战机,亦足战也。”

曹操这话说到袁绍的心里去了。

上次袁绍不就是这样响应的荀贞、孙坚么?

袁绍这次当然仍想按上次那样办,遂抚案说道:“孟德之言,老成持重。好!就按孟德所说,我择一良将,遣一偏师,南下临河,寻机而战!”

王匡起身离席,拜倒帐中:“匡愿南下!”

袁绍却不肯派他去,好言说道:“卿为河内太守,郡事皆赖于卿,岂可擅离郡府?”

曹操说道:“我愿领本部南下,只是我部兵马不足,或需君拨给我两千步骑。”

袁绍也不肯派他去,曹操之前就与董卓打过仗了,虽败犹荣,名声增了一大截,袁绍怎可能坐视不理,所以说道:“近日黑山贼复盛,正要倚仗卿力,击平此贼,卿不可离我。”

荀贞在赵国、魏郡的时候,和黑山军打过几场大仗,杀了几个黑山军的渠首,把张飞燕逼入到了州西的群山中,收降了于毒等将,可当今乱世,百姓难活命,这黑山军却是杀不绝的,杀掉一茬,又来一茬,这几个月里,又有许多活不下命的百姓投入到了张飞燕的手下,张飞燕的兵势不但复振,甚而还胜过往日了。刚秋收后,为了抢粮,黑山军这些天频繁出没,攻城掠县,袁绍因以此为借口,不放曹操出去。

王匡不让去,曹操不肯派,袁绍心中早有人选,他说道:“前次南下,是以淳于校尉为将,这次以我看来,还是由淳于校尉去罢!”

淳于琼起身领命。

选将毕了,袁绍分出五千人马给淳于琼,叫他择日南下,然后顾席中的荀谌,笑问道:“友若,你看我的这番安排如何?”

荀谌当然没什么可说的,说道:“公之安排甚当,正该如此。”

他嘴上这么说,心中却想道:“当初我来投袁本初,是因重袁氏之名,后联兵起,袁本初为海内盟主。可于今观之,袁本初似非成事之人!”有了离袁归郡之意。

216 征役备物筹入鲁12 搜山千骑入深幽(三)291 王太守课政州最(四)87 风卷雷动诛邺赵(三)208 督军要务需先试124 刘备奉使出彭城 郭嘉划策迫薛礼(三)84 废汉帝陈留登基 察云气程嘉附会73 众议讨董能行否 首事忠云连薛礼71 兵有形同而势异者45 取天下唯造时势 图兵胜当行正奇30 归家诸事49 郭公则拍案痛斥 曹孟德座上借兵20 拜徐州用计离乱77 张飞宿将袭如狼(中)1 虎士85 临战忘死虎狼士 陷阵总是高顺营29 伯符进献渡河略99 董仲颖毁弃洛阳 孙文台拔剑立誓8 遍观诸郡(下)94 桥瑁诈书移诸镇 一声雷响起风云21 徐羊各献破敌策115 张益德轻取定陶291 王太守课政州最(四)164 常山中军真倜傥(中)57 程仲德画策狠辣80 擒贼先擒王(上)88 从征汝南(上)12 郡兵曹椽14 贼困屋中11 搜山千骑入深幽(二)29 伯符进献渡河略73 赠马刘备关张喜189 聚得干才羽愈丰(下)28 甲兵四千向神都(八)50 搜山千骑入深幽(四十一)88 远谋图据中原地 欲与孙坚结姻亲62 忽闻北地羌人乱49 辎重已备50 励士出征32 荀衢29 甲兵四千向神都(九)147 沙丘台上旧时月(二)170 许显临机能应变(上)128 三战尽复东郡地(十三)29 许季47 将军何尝真无情98 戏忠建言攻山阳62 赐字32 国家栋梁傅南容1 风物迥异江南地56 允诚书从济北来25 备寇169 满营呼拥张益德(下)68 司空病薨长安里 相国倒行洛阳城17 虚席相问上策何30 临大事从容不迫73 健儿战死谁封侯(下)213 简卢从程计说孙118 欲进故退曹孟德277 政自良出荀太守155 潘文珪负甲拔县 关云长渡淮克城71 初见一龙(上)60 刘备月下图远志 关羽林中慨为驱79 毋要临渴而掘井152 沙丘台上旧时月(七)33 破敌(下)56 我为君取彼良驹(二)77 演武荐贤(下)56 桥蕤称权当知变 文直再入鲁阳城8 遍观诸郡(下)44 许仲程偃71 董仲颖操立天子 袁本初离洛奔冀269 先叹董卓再叹民76 聚於今宵兮欢乐极37 天下之中洛之阳(下)18 府主簿拒降守名9 高子绣髡发代首26 决胜97 出身未捷身先死89 烟尘卷骑分两路 已失天时复失和90 周毖巧言说董卓 袁绍得赦拜渤海29 搜山千骑入深幽(二十)71 擒得郑相逃吕尉34 搜山千骑入深幽(二十五)5 当民兵预备役遇到野战军,后者华丽败退了80 恨天失我傅南容42 三见迟婢183 商应拜奉州印绶62 赐字295 陈国相襄军第一(四)63 同道91 忽然闻得故人到8 士族215 十年树得梧桐栽13 荀家五虎度陈仓(四)81 漫笑将军弱无胆 当斩青绶以励气86 袭阵兵退夏侯惇(四)78 好立功业潘文珪 乳虎欲夺猛虎功?69 英雄志气袁本初57 下邳国荀贞得子 广陵郡笮融逞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