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6 陈国相襄军第一(五)

荀贞说道:“广陵各县的县校里边,经师数量不一,学生有多有少,我意把各县校及郡学的经师、学生数量都固定下来。”

“请将军示下,如何固定?”

“大县立文学掾二人,文学史三人,小县立文学掾一人,文学史一人。文学掾、史俱取博关经典,世履忠清,堪为人师者,简言之,需德才兼备,文学掾年限四十以上,文学史用年三十以上者,若道业夙成,可不拘年齿。”荀贞顿了下,接着又道,“至若郡学,五经掾各二人,史各三到四人,此外,可再设传授律法之文学掾、史一到两人。”

掾为正,史为副,文学掾、文学史,用后世的话说,就是教授和助教。

王朗应道:“现郡学中有五经掾、史共计近二十人,各县文学掾、史少者亦有一人,稍作补充就能达成将军的要求了。”

“学生这一块儿,小县可定以三十之数,大县可定以八十之数,如县中求学的乡人多,超出此数亦可,但需经郡学的考察、批准。……目前郡学有学生四百余人,对否?”

“郡学目前计有学生四百一十三名。”

“可暂定以五百之数。不拘贵贱、不拘地域,只要通过考试即可入学。”

郡学不是随便任何人都能进的,至少要有一定的经学造诣,所以入郡学需要经过考试。

王朗应道:“诺。”

“经师确定下来之后,当如官吏轮值,每天都需授课,五日休沐一次。夏季农忙时可给师生放假一月。月底要有小考,每三个月要有一次中考,年底大考。考题出卷,小考由经师出题,中考由郡学与郡长吏共出题,年底大考的题目由州学出。……君意可否?”

王朗敏感地意识到,荀贞对郡学、县校的改革必不仅仅是对学制的改革,应是有更深的涵义,只是此时正全神贯注地听荀贞讲话,他一时间难以分神对此进行深思,应道:“将军此制明了,兼顾各面,如按之实行,必能提振广陵学风,朗无异议。”

荀贞看了他一眼,笑道:“如欲提振学风,只靠授学是不够的。郡县中贫家甚多,凡有贫家子弟入学者,入县学,给衣食,入郡学,再免其家劳役一人。如何?”

王朗向来看不起那些有好施之名,却不恤穷贱的所谓“豪侠”,所以他为人称不上“好施”,但经常用财物周济困急,此时闻得荀贞帮助贫家子弟之言,他顿觉深合自家脾性,赞叹说道:

“将军照顾贫家,仁厚之举,此百姓之福。”

所谓贫家,即家訾在万钱以下的,乃是赤贫之户。

荀贞给贫家子弟衣食、免其家劳役一人这个政措,其实只是做出来好看,荀贞自己也知,必不会收到太好的效果。试想一下,贫家之民连饭都吃不上,又怎么可能会甘愿少掉一个壮劳力,让之去县校读书?就算有愿意的,可入县校与入郡学一样,也是需要经过考试的,最起码得认识字,有基础的文化水平,要不然,难不成经师还要再手把手地教学生写字?只此考试一条,就断绝了九成九之贫家子弟入学的可能。

一项政措的实施,首先需要考虑这项政措,是想要面对什么人,荀贞把学校制度化,从而通过考试选用人才,他的此一政措并不是面向贫家,而是主要面向下户和中家,换言之,是面向自耕农、小地主。也只有衣食够用、乃至衣食无忧的情况下,人才会有力求学。

荀贞又道:“待州学建成后,郡学学生中之优异者,通过考试可入州学求学。”

乡庠、里序教授基础的文化知识,县校教授中级的文化知识,郡学教授较为高级的文化知识,州学是最高学府。荀贞定下郡学的学生可通过考试进入州学,至此,只要等到州学建成,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就在徐州形成了。

王朗知荀贞的这个“州学”是应当初李宣的提议而建的,仿效的是原本京都洛阳之太学,所以对郡学的学生需经考试然后可以进入州学这一点,他无有异议,应道:“本该如此。”

“‘学而优则仕’。我以为郡学的学生学好了,应适当给以擢用,这样才能更进一步地提振学风,卿以为然否?”

“将军言之甚是。只是,该如何加以擢用?敢请将军定一个章程,朗好遵从。”

“凡在郡学求学满三年,三次年底大考俱优者,可送来州府,由州府出题,考之再优,任为郡吏,考之次等,任为县吏。倘有卓异者,留州府任用。君以为怎样,可行与否?”

王朗心道:“这倒是与太学的射策之制相像。”

汉家最重故事,只要有例可循的,即可实行。王朗虽然约略看出,此项制度一旦实行之后,对徐州现有的政治生态环境必会造成影响,但他毕竟受时代之局限,却是没有能看到此项制度真正的、长远的意义。他应道:“将军此制,颇近太学射策之制,当然可行。”

荀贞满意地点了点头,心道:“王景兴与华子鱼齐名徐、青,此二君虽无战阵之能,而俱有贤德政才者也,假以时日,可为文若副。”笑对王朗说道,“闻君善治《易》,闲暇时亦可教授郡学学生,若能得一二好门生,也是一段佳话。”又道,“吾家家传诸经,也善治《易》,我不善此道,而吾大兄甚精通之,君如有兴致,也可与吾大兄书信往来,多探讨之。”

荀氏儒学传家,族中多有诸经俱通的,荀爽号为“硕儒”,曾为《易》作注,传之于世,为时人盛赞。荀贞、荀彧几人都不以儒业著名,唯荀悦年少好学,性又聪敏,过目不忘,继承了荀爽等老一辈荀氏族人在儒学方面的造诣,可称通儒。

王朗应道:“诺。”

荀贞转对卫旌笑道:“三月之内,州学必成,将招第一批学生。待到其时,望卿可以考入,莫失吾望也。”

卫旌充满信心地说道:“必不使明将军失望。”

荀贞哈哈大笑,说道:“好!好!”连道了两个好,见王朗虽然陪笑,却似有心事,问道,“景兴,君可是有什么话想要说么?”

“是有一事想要请问将军。”

45 正旦前日35 甲兵四千向神都(十五)73 大丈夫宁鸣而死255 唯有濮阳倾巢来67 发踪指示功人也 能得走兽为功狗119 郭奉孝东阳说反 刘玄德广陵先至132 广陵兵动徐方沸 鲁阳坐视豫州盟(五)52 最后的麻痹14 唯恨之流年悄逝113 陈宫催马离营去22 枉费心机空费时52 最后的麻痹194 鲁子敬狂儿奉粮4 将近临湘桃花盛60 酸枣十万兵将散 洛阳胜军气恐骄109 转战十县至平舆(下)7 计划91 卸甲擦伤慰功绩 大树司马人口传5 当民兵预备役遇到野战军,后者华丽败退了78 张飞宿将袭如狼(下)52 阴少府哀伤洛城 孙讨逆嗟叹往事90 揭竿而起为招安29 盘点筹划36 什伍49 登门44 练军方略5 寻贤不遇(上)80 恨天失我傅南容90 从征汝南(下)46 盗马40 雄豪满座乳虎声(中)103 归来美酒洗征尘54 焉知生死麹义勇191 唯天子方有王命106 孙坚使从豫州来299 陈国相襄军第一(八)27 苏合汤饼孰为香69 孔公绪郁积染病 荀贞之喜得麟儿4 郡吏士民齐声请 颍川太守挂印归161 陶谦难催泰山兵42 君臣自古固多疑116 陶恭祖荏不可轻 荀友若敢问争徐120 三战尽复东郡地(五)120 三战尽复东郡地(五)62 太守行春(下)226 藏宣高请子入府214 一时群贤凤凰聚28 诈降67 二月风雷重又动121 芮祉奉令送女来58 二月习射(下)79 毋要临渴而掘井58 胡轸奔袭鲁阳城 王匡兵败小平津49 选编死士221 孙文台传请击鲁39 点将封侯趁少年91 袭阵兵退夏侯惇(九)45 欺人80 擒贼先擒王(上)301 陈国相襄军第一(十)101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144 潘文珪负甲拔县 关云长渡淮克城(十一)50 人谋不藏实堪浩叹13 孔德再献明良策 江东猛虎孙文台57 下邳国荀贞得子 广陵郡笮融逞威(七)30 朱阳第三68 司空病薨长安里 相国倒行洛阳城157 沙丘台上旧时月(十二)262 荀休若盐铁开府9 太守长史两不负6 东汉诸侯王127 刘备奉使出彭城 郭嘉划策迫薛礼(六)134 圣旨一下赴冀州(四)105 豫方郡国唯貌恭 荀家诸俊各有长33 战罢将军色不改 愿以剩勇取全功44 而今本为多事秋21 今有颍阴乳虎(中)225 幕府遣行三道檄76 聚於今宵兮欢乐极25 孟德智略真天授58 曹子孝奉令趋行5 当民兵预备役遇到野战军,后者华丽败退了14 贼困屋中8 守职岁满乃为真6 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内53 此非常人所能为也12 驰援170 许显临机能应变(上)82 擒贼先擒王(下)25 搜山千骑入深幽(十六)200 遣使入豫议盟幽28 甲兵四千向神都(八)13 典韦45 正旦前日73 大丈夫宁鸣而死97 出身未捷身先死27 举荐戏忠82 了却山中寇贼事(六)39 忽报胡轸袭追到 进去不知何其神54 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