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七章:沧州兵谏(下)

崇祯十五年九月,日月并阳,两九相重。

按理来说,重阳这天,百姓都要和亲人登高“避灾”,大户人家则是全家出游以庆贺佳节,可历城附近的人家却围在城外演武场周围议论纷纷,没有几个要出门的。

正值重阳佳节当日,山东军四大营及明威中军齐聚历城,战甲慷锵,钢枪如林,山东总兵、左都督王争正在演武场内校验军兵。

演武场内,旌旗招展,董、黄、邓、高四字认旗与玄鸟旗交相呼应,护卫四周,最中央是明威中军帅旗,蓝底黄边,一条张牙舞爪的中华龙。

台下,四大营战兵头戴亮闪闪的云翅盔,手持精钢虎枪或是腰刀盾牌,身披红色全身罩甲,哨官及以上的军将们还配有腿裙,皆是面容严肃。

前些日,朝廷爵号一事在山东闹得风风雨雨,山东军上下,听到这个消息后,无论武将、军议司文吏还是普通兵士,都是怨愤难消。

朝廷此举,可谓既失民心,又激众怒。

不知为何,仅仅过去了一个多月,谣言却很快就在山东、河南、湖广,甚至是南北直隶都流传起来。

听到的人除了少部分暗中讥笑以外,其余百姓纷纷在为王争鸣不平。

然而崇祯皇帝依旧言辞拒绝,将奏疏驳斥发回山东,逼不得已,王争只好下令山东军在历城汇聚,准备举兵前往沧州,拉开了规模浩大的兵谏序幕。

这便是晚明时期,由时任山东总兵、左都督王争发起,旋即轰动天下的“沧州兵谏”。

......

山东军在历城集合后,号称二十万战兵,由左都督王争亲自率领,迅速开往沧州。

沧州,东临渤海,北依京畿,南接山东,京杭大运河贯穿城中,也许是因为临近渤海,所以得名沧州,所谓沧海之州便是如此。

沧州城位于北直隶河间府中央地区,距府治河间有些距离,距大明京师不过二百公里,沿途道路皆为平原,骑兵日夜不停,五日内可抵城下。

自古以来沧州都是南北交通的枢纽要地,明代时,更是南北漕运的必经之处,虽是州城的规格,可单单论起繁华程度,却和山东济宁的相差不远。

时任沧州守备汪栋听闻山东军大兵来袭,惊慌失措,日夜惊惧不安,知不可力敌,当接到山东军已行至吴桥的塘报后,当即昏倒。

醒来之后,沧州守备汪栋连夜率家丁三十潜逃出城,自此不知所踪。

汪栋为避山东军北上路线,不惜弃官潜逃,知州吕潜宁为官身与名声所累,想逃不成,又无法管束武将军兵,没多久城内便乱成一锅糊粥。

失去守备的压制,沧州城中明军很快便分裂为两派。

其一以千总邓茂为首,言山东军乃正义之师,主张打开城门迎接王大帅入城,其余则是遵从知州吕潜宁的意思,固守不放贼军入城,以待京师的旨意。

九月十一日晚,邓茂带着亲丁在街上巡视的时候,看见一名正在奸**女的百总,当即大怒杀之。

岂料这百总是城内另一个千总韩胜芳的部下,邓茂这般作为,等同于公然叫板,韩胜芳连夜披甲,气势汹汹的带部下前往军营叱问。

一个明军火铳手不小心失火,双方话不投机半句多,都以为对方先行动手,这就好像是拉开了导火索,沧州城内的官军开始火拼。

起初,这火拼还局限于军营中,若是知州吕潜宁下令及时,倒也可能阻止动乱,可吕潜宁听闻官军作乱却吓得瘫软在地,根本发不出什么有效的政令。

最后只是调用大批民壮守卫知州衙门,对于军营之事却充耳不闻。

知州如此懦弱,城内明军便愈发的猖狂与混乱,邓茂和韩胜芳都没想到,原本只是军营中的火拼,竟在半个时辰之内迅速蔓延到了整个沧州城。

两个人的部下听闻自家千总被困军营,都是立刻点齐手下赶去营救,半路上不慎撞见,立时便开始一阵厮杀。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是走着走着看见路边貌美小娘子,顿时心生歹意,上前强行将其占为己有的。

两方的千总都被困在军营之中,到了眼下这等地步,下面的人全都放开了,走街串巷的去烧杀抢掠,就算他们有心阻止,也已经来不及了。

城内官军的火拼,很快便蔓延到全城百姓的身上,有些官军甚至将厮杀放在了后头,不约而同的挨家挨户踹门进去。

看见漂亮女人,往往都是饿虎扑食一般的冲上去将其按倒在地,强行做那苟且之事,若有人前来阻止,想都不想便回身一刀。

原本颇具繁华的沧州城,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人间地狱,那些南来北往的客商更是因此倒了血霉。

因为这些官军已经彻底退化成了豺狼,逢物就抢,稍有抵抗便大开杀戒,货物丢了不说,有不少不明就理的商户更是连性命都扔在这里。

说起来,现在的闯军和西军都已经在有意的收揽民心,纵使流贼大举入城,那也不过是挖掘陵寝,拷杀官吏与士绅,平民百姓即便不能留存家财,性命和女子贞洁起码可以保全。

可官军一旦要是乱起来,那可真是六亲不认,逢人就杀,见财便抢,但凡稍有紫色的女子都要遭殃,不管贫民还是大户、官吏,几乎没有谁能逃过去。

眼下甚至连知州衙门都已经有疯狂的官兵抱着不知从哪找来的巨木开始撞门,更别提其他的地方了,早已成了一片地狱火海。

大约是在火拼开始的两个时辰左右,一支扛着玄鸟旗,周边有“董”字认旗的人马来到城下,为首者,赫然便是山东军四大将之一的董有银。

等待了几刻钟,一匹快马疾驰而来,标兵神情肃穆,右手高举行军令牌,大声喝道:

“大帅军令,尖刀营立即入城平乱。”

闻言,董有银以及周围的几名战兵将领对了个眼色,在马上行完军礼,齐声喊道:

“末将等谨遵大帅军令!”

下一刻,标兵转向,尖刀营迈着整齐的步伐,从大开的南城门轰隆隆冲了进去。

第十二章 : 峰回路转王争归第三百六十八章:施邦耀奏山东事第四百九十四章:南阳 汝宁 滁州第四百七十七章:一道命令平睢州第三百一十章:进退维谷,借机发难第二百一十七章:进城不封刀第二百九十章:山东军第五百四十三章:大顺北上,屠掠宁武第一百九十八章:大翻修第一百七十章:移驻蓬莱,执掌登州第一百八十五章:左良玉第五百三十六章:望披靡,强军到第二百五十一章:进援第四百一十七章:军校和书香堂第一百五十七章:百姓苦第一百九十九章:就到这吧第五百五十七章:共讨逆贼,大势所趋第一百八十四章:任命第九章:月黑风高杀人夜第一百零八章:昌尤一怒违军令第一百九十八章:大翻修第一百四十八章:有人早就知道空空岛有鞑子第五百四十四章:破京灭明,崇祯殉国第二百一十章:登陆旅顺口第五百三十二章:一枚铜板第二百三十二章:人心向背第一百三十四章:这辈子都没见过第十七章:乱世知音莫相问第二百二十四章:登州营第二百六十二章:刘泽清之死(上)第三百四十八章:非无为,实乃大势第八十二章:所向披靡第四百八十六章:党争又起,圣躬违和第一百九十章:定心丸第二百八十六章:六府归一第五十章:意外第四百六十五章:追与逃第二百八十八章:人才济济第五百九十章:北京 盛京第三百八十九章:军令如山第四百六十一章:虚伪的繁荣第二百四十章:乱世当用重典第六百零七章:斩将 收权 定策第二百零六章:奉诏,不入援第一百零九章:如是闻我未相见第四百一十七章:军校和书香堂第二百八十七章:身份与地位的变化第八章:柴房引火将成灾第五百五十章:重要的棋子第一百九十七章:为将有兵焉惧文第四百零三章:懦弱圣公第五十三章:董成平赴宴第四百零九章:门户之变第一百三十五章:风潮 启程第四百零四章:南宗北宗第二百五十七章:死在冲锋的路上第五百九十章:北京 盛京第五百二十七章:假意曲委,暗行三招第三百一十五章:神机妙算,天公作美第三百五十三章:不愧良将才第四百五十七章:血洗云龙山第三百六十九章:“松锦大捷”第二十五章:王争献计剿巨匪第五百六十八章:步骑联合,道义为先第三百五十五章:釜底抽薪第一百五十八章:王氏船队第九十二章:看笑话与捡便宜第三百四十九章:松山 锦州 大战第五百四十三章:大顺北上,屠掠宁武第三百一十二章:进剿河南,皮癣顽疾第二百四十八章:登莱水军“十二营”(为舵主exp686加更!)第五百八十章:入主龙庭第五百四十七章:甲申中荷台湾条约(下)第三百九十一章:转机第五百八十七章:林大人,借你的脑袋一用第三十六章:以少胜多立奇功第五百九十六章:落难帝后,体制之外第三百一十七章:总兵击鼓,力克通许第四十八章:争巡检第五百四十七章:甲申中荷台湾条约(下)第五百一十九章:大顺皇帝李自成第二百五十七章:死在冲锋的路上第三百五十一章:皇帝 监军 势颓第一百八十四章:任命第一百六十六章:不知不觉捅了个篓子第二百六十五章:回师 后事 官官相护第五百七十二章:田见秀之死第三百三十二章:步步连环第四百六十二章:怒闯王宅第三百七十三章:山雨欲来第三百五十二章:马步争驰,将帅夜逃第五百六十章:鹿死谁手,尚未可知第五十九章:设厘金第四百八十三章:收服 盟誓第七十八章:浮出水面第三百七十五章:顺坡下驴第二百零六章:奉诏,不入援第四百一十四章:鲁王震怒第四百五十一章:思进取第四百五十二章:生财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