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九章:本王,必除王争

来人带着丰厚的礼品,并且声称没什么特殊的要求,只是希望山东军对徐州的大户们一视同仁,庇护他们的安全就好。

说起来也是,眼下敢和顺军和西军作对,真正有能力在这些流寇手中保护他们这些大户地主的,也就是安东候王争的兵马。

听到这这话,王争自然是笑呵呵的满口答应下来,只要是有了名目进入徐州,到时候这些人可就是案板上的鱼肉,怎么揉捏还是今后的事情。

过年这几天,除了徐州来人较早以外,像是归德府的孔峦,济宁商会首领的郝掌柜,还有睢州的邓茂、陈璜等外系将领、文吏都是过了几天才派人前来送礼。

山东内部也是一样,平度州的费鹏飞、盐帮首领范若海同样是备齐了厚礼,不过与外系不同,这些人是直接亲自带着人给送到历城,足见诚意。

说起来,还是山东军内部这些人觉得王争平日和家人亲近的太少,送贺礼也不是什么急切的事情,拖几天让王家团聚一下也好。

值得一提的是,山东巡抚范若海,监军陆九在这几天里都是亲自登门恭贺,态度颇为恭敬,已经完成了从上司到下属的地位转变。

他们都在历城,往来倒也方便,说不上几句话便是离开。

除了这些王争需要单独接见的各方重要人士,其余山东军的将领、军议司的文官们则是找好了日子,在这段时间里扎堆前来贺岁,省了王争一个个接见的麻烦。

他们见到小王毅后往往都是面露吃惊,说什么有其父必有其子,都是不吝惜夸赞,不过近期有件不大不小的事情,是关于鲁王府的。

去年多尔衮趁着兵谏的功夫偷袭嵫阳,导致安东候王争落得陷藩重罪,鲁王朱以派横死嵫阳。

那个时候鲁王世子还在守陵,并且之前被愤怒的鲁王剥夺了袭爵之权,所以继承者只剩下了朱以派的弟弟朱以海。

不过按规矩,朱以海还不能直接袭爵,要等到崇祯十六年的春季才能行大典祭祀袭爵。

虽然对这些狗屁规矩有些看不惯,但王争依旧没有干待。

得到这个消息的当日,王争派一个营编制的盐丁在鲁王府的陵寝之地周围设卡严查,不得任何人出入。

据说鲁王世子带家仆试着冲了几次,但那些盐丁蛮横得很,根本不管你是不是什么鲁王府世子,杀了几个家仆后,硬是把世子连拉带拽的给弄了回去。

负责此事的盐丁大头目显然非常重视,最后几天的时间恰巧是过年,可他却没有回家和亲人团聚,拿着腰刀走进陵寝之地,面对面盯了世子好几天,就连吃喝拉撒都要跟着。

最后王争听到此事后对这名盐丁大头目依功进行擢升,考虑到这名盐丁大头目没有回家过年,所以将他调到其家乡本地的正兵营,充任正兵什长。

王争这也算是送佛送到西,帮朱以海解决上位的一切麻烦。

这点朱以海其实也想不通,两方不过是有个利益关系,王争如此殚精竭虑的想要自己袭爵,究竟是所图为何?

不过无论他怎么想,都不明白王争心中打算,最后也只能是带着疑惑在成为鲁王的路上继续走下去。

就在今年的年初,崇祯皇帝下旨,袭封朱以海为鲁王,主理鲁王府,而安东候王争护卫新鲁王朱以海有功,去年的陷藩之罪竟然就这么功过相抵了。

这个消息委实让不少人感觉意外,陷藩可是重罪,去年身为督师的阁臣杨嗣昌陷藩,竟是不敢面对崇祯,畏罪身死。

眼下安东候王争陷藩,许多人为此窃喜不已,本以为朝廷会给予重罚,未成想竟是这般的敷衍了事。

其实不少人对于老鲁王朱以派的死因还是心存疑虑,王争把山东经营的像个四处不透风的铁桶,往日根本连个小毛贼都没有。

嵫阳作为翁州府治,又是鲁王府所在,山东军的正兵大将刑一刀亲自于此坐镇,往日里都是兵马云集的地方,凭山东军的实力,一支清军怎么可能神不知鬼不觉的潜入到鲁王府。

还有发生的诸多事情,说起来也太巧了一些。

正巧那天,山东军一向严密的防务不知为何却松弛下来,而且松弛的离谱,近乎于直接敞开大门迎接清军入城。

平常到处都是的盐丁一个人不剩,护庄队不再巡逻,哨卡都被撤走,厚实的城门变得脆弱不堪,清军到了那,轻易的一推就算是破城了。

这清军目的也太过明确了一些,据城内的百姓说,他们根本不在城内烧杀劫掠,一进城就直奔鲁王府。

几个时辰之内,将王府内的人杀了个干干净净,想要找个活口问一问根本不可能。

这不禁让人回想起来,从前发生的那些怪异事情。

向来都是胆小如鼠的山东总兵刘泽清,竟然会畏罪自尽,紧跟着刘家在日照无故消失,山东军每占领一个地方,当地的朝廷军将往往都会成批的阵亡和被关押。

最后继任的明面上看不出来什么,但时间长了就会发现,其实这些人都是唯山东军马首是瞻。

还有那种种扑朔迷离的事件,似乎都在指向同一个人——王争。

某些想明白后的聪明人,在新年的喜庆晚上,却忽然感觉后脊背发凉,这个王争,究竟有多么深的心思。

......

同样是春节,满清盛京城,睿亲王府。

春节的睿亲王府却并不怎么喜庆,依旧显得庄严肃穆,多尔衮手里捧着一本汉语书籍,正目不转睛的看着。

忽然,一名侍卫快步走进来,跪在地上叩头说道:

“睿亲王,查到了,查到了!”

听到这话,多尔衮抬了抬眼,说道:

“先让本王猜一猜,是不是那个王争散布的谣言?”

那侍卫脸上一惊,连忙谄媚的笑道:

“睿亲王英明,正是那大明国的王争!”

挥了挥手,等那侍卫下去,多尔衮自言自语的问道:

“洪先生,王争此人如何?”

随着一阵沉重的脚步声,穿着满清朝服的汉族大臣迈步从屏风后面走出,沉思半晌,面色似有挣扎,但最后还是说道:

“此子,日后必是大清一统天下的最大障碍。”

闻言,多尔衮冷哼一声,将书摔到桌子上,负手走到门前,深吸一口气,看向山东方向,冷冷说道:

“好一出计换鲁王,祸水东引,足见此人图谋不小。”说到这里,多尔衮再次冷哼一声,回身看了一眼洪承畴,微笑道:

“洪先生既如此说,那本王,必除王争。”

第二百六十五章:回师 后事 官官相护第五百九十五章:小挫无碍,满汉无情第八十八章:血战赤山第三十四章:军民同心拒悍匪第二百九十五章:抵达第六十三章:杀价第二十章:若竹之笋深扎根第二百三十三章:直取平度州第四十六章:纳级第八十三章:血溅寨堂第四百五十二章:生财之道第一百三十三章:济宁 码头第三百七十五章:顺坡下驴第八十九章:声名大噪第四百五十八章:专捡硬的捏第一百三十章:与人渣为伍第一百八十八章:兴奋的左良玉第七章:地痞豪强盘根节第三百四十三章:圣旨 革职 奸臣第四百三十四章:会晤陕督第一百零九章:如是闻我未相见第三百八十七章:血战拓城第四百二十六章:沧州兵谏(上)第一百章:一个不留第二百三十四章:并克胶州第五百九十三章:天遂我愿,克复盛京第四百九十三章:做准备第三百五十七章:一死一伤第四百一十四章:鲁王震怒第二百零二章:战场上见真章第五百八十六章:展现自己的机会到了第二百零六章:奉诏,不入援第一百四十二章:红娘子大闹船头第一百五十一章:一个也不能放跑了第四百七十四章:真正的围剿第六百一十二章:顺齐第三百四十四章:戴罪立功,克期出关第五百七十六章:决意回援第三十三章:火龙出水慑水贼第五百六十二章:高第的抉择第一百三十四章:这辈子都没见过第五百三十七章:斩郑利,夺首功第五百四十三章:大顺北上,屠掠宁武第五百八十九章:修缮皇陵,善始善终第三百八十二章:传奇山东第四十七章: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第一百七十章:移驻蓬莱,执掌登州第三十四章:军民同心拒悍匪第二百八十一章:当世戚家军第二百零六章:奉诏,不入援第二百一十八章:修罗战场第一百六十九章:郑克云,踏平宁海第六百一十六章:一统天下的雄厚实力第四百四十四章:入不敷出第四百七十三章:半月内必克襄阳第一百三十八章:其势不可挡第四百九十三章:做准备第九十章:指点江山第五百六十章:鹿死谁手,尚未可知第二百九十五章:抵达第二百八十三章:杨阁部督师襄阳第五百五十二章:多尔衮入关,李自成东征第一百三十章:与人渣为伍第二百八十八章:人才济济第三百五十五章:釜底抽薪第四百七十一章:睢州考学第五百零三章:多功能磨盘车第四百七十五章:宿州城外的争执第一百五十六章:中计第五百六十三章:多尔衮的棋高一招第四十九章:知州生辰第三百七十七章:宁陵兵变第三百六十四章:锦州解围战(中)第二百七十三章:杯酒间虎威尽显第三百五十四章:远处山顶的大火第一百六十四章:火锅第五百八十七章:林大人,借你的脑袋一用第六百一十五章:火炮显威,不败之地第五百零三章:多功能磨盘车第五百五十八章:屁股大,好生养第三十八章:黑鱼立杆五文河第三百四十三章:圣旨 革职 奸臣第五百三十二章:一枚铜板第一百三十九章:不一样的官兵第八十章:蠢猪撞树第四百四十九章:本王,必除王争第六百零五章:鲜为人知的殉国者第六百零八章:李自成想求和第二百六十五章:回师 后事 官官相护第二百七十八章:临清武卒死不退第五百二十八章:安平内议,约商苏州第六十八章:回归第五百七十八章:夺鼎燕京第三百一十四章:四面遭围,列阵摧锋第六百零四章:一统历 汉农籍 火器局第三百零二章:北上南进,一朝失算第四百五十八章:专捡硬的捏第四章:以假乱真险入城第五百四十六章:甲申中荷台湾条约(上)第十六章:请命征兵拔头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