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九章:崇德已去,建元顺治

天下大势,瞬息万变。

王争拿下南京仅仅三日后,李自成率顺军攻占西安,迅速枝开叶散,同时间的关外,一样不平静。

崇祯十七年农历八月初九日,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后宫,并未立有太子,八旗立即开始内部相争,各王公大臣和贝勒,纷纷寻找值得自己效力的新主子。

此时,代善的两红旗势力已经遭到削弱,他本人也是年过花甲,早已不问朝政。

更何况他诸子中最有才干的岳讬和萨哈廉年轻时已过世,剩下的硕讬素不为代善所喜,满达海初露头角,在新君一事上根本没有什么发言权。

但以代善的资历、两个红旗的实力,其态度所向却依然能左右事态的发展,这是多尔衮和豪格都需要争取到的力量。

皇太极生前集权的种种努力和八旗子弟日益的封建化,自然也使皇太极长子豪格参加到竞争中来。

从利害关系而论,两黄旗大臣都希望由皇子继位,廷议八大臣甚至立誓,说就算身死,也要让豪格继位,以此来报答皇太极的知遇之恩。

说到底,这些人还是为利所趋势,只有皇长子豪格继位,两黄旗的政治地位和权利才能有所保证,不会沦为鱼肉。

支持豪格继位的王公大臣们认为豪格军功卓著,才能较高,天聪六年时已晋升为和硕贝勒,而那个时候,多尔衮不过是个初出茅庐的愣头青。

崇德元年,豪格晋升和硕肃亲王,掌户部事,已经能与几位叔辈平起平坐,在八旗中的权势可谓是如日中天。

奴酋皇太极在世时大大削弱了各旗的势力,但同时又保持着皇党的实力,莽古尔泰死后,豪格把正蓝旗夺到自己手中,合三旗之力,实力远远强于其他旗。

因此,这三旗的代表人物必然要拥戴豪格继位,唯一有能力同豪格竞争的,也就是如今的和硕睿亲王多尔衮。

多尔衮手握两白旗,勇猛善战的两个兄弟又是他坚强的后盾,而且,正红旗、正蓝旗和正黄旗中也有部分宗室暗中支持他,就更加如虎添翼。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人也不容忽视,他就是镶蓝旗主济尔哈朗。

虽然他不大可能参与竞争,但他的向背却和代善一样,对其他各派系有重大影响,无论这两个人倾向哪一方,都会使力量的天平发生严重倾斜。

郡王阿达礼、贝子硕讬等人数次劝说,想要让多尔衮自立为皇帝,可素来狠辣果断的多尔衮,这次却一直迟疑,并没有表态。

崇祯十七年八月十四日,即山东军攻占南京后的一个月之后,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睿亲王多尔衮等都一起来到崇政殿,举行决定皇位归属的会议。

说起来,满清这次的会议倒是很像明廷平日中北直隶众臣的朝议,各旗贵族互相声讨,谁都不服谁,若有丝毫不慎,就可能造成八旗内部互相倾轧。

豪格和多尔衮虽然都想当皇帝,但毕竟还没有傻的彻底,不会轻易发言,让多年以来的努力付诸东流。

更何况,明廷虽然在辽东精锐尽失,只有驻守在山海关的吴三桂可以一战,但山东方面还握有一张王牌。

只不过安东候王争的态度不明不暗,虽然在表面上尊奉明廷,但自从崇祯十五年开始,就已经开始对崇祯皇帝的旨意不闻不问,完全凭喜好行事。

会议大约持续了两个时辰,多尔衮深知自己每一句话的重要性,竟然未发一言,只是冷眼旁观。

不过谈着谈着,事态还是朝多尔衮害怕的方向发展,满清八旗会议的矛盾集中在了以豪格为首的两黄旗和以多尔衮和多铎为首的两白旗上。

双方相争,委决不下。

豪格有两黄、两红和两蓝六旗支持,而多尔衮只有两白旗和其余四旗的部分贵族,自立的条件并不成熟,最大的阻力来自两黄旗原皇太极手下的亲信大臣。

这些人论起资历,比多尔衮和豪格都要高,一直和多尔衮对着干,又不能把他们怎么样。

多尔衮此前一言不发,却在会议即将结束时突然开口,他建议由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即帝位,便是历史上的顺治。

此言一出,殿上寂静一片,豪格和诸王公大臣相视傻眼,多尔衮的话让他们找不出任何拒绝的理由。

此前豪格继位,那是顺应人心,但现在若是还要继位,那就成了十足的野心家,舆论大势将会朝多尔衮一边倒。

多尔衮看似让步,实则却是闷声下了一招狠手,在做最后的挣扎,说一千道一万,他心中其实比豪格更想当皇帝。

但是多尔衮比豪格恐怖得多,懂得隐忍,然后一击必胜,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这一点看来,倒是与王争十分相似。

至是,代善等诸亲王与廷议八大臣共奉福临登位,各旗贝勒大臣共同誓书,昭告天地,改元顺治。

多尔衮一样达到了自己的目的,顺治帝即为以后,下旨以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共同为辅政王。

这样八旗分化的危机就此被多尔衮一言消除,并且借此朝权利的巅峰更进一步,豪格则沦为普通亲王,位劣多尔衮一等。

济尔哈朗守成有余而攻势不足,用他来钳制多尔衮明显是个错误的决定,两位辅政王,实际上掌权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多尔衮自己。

济尔哈朗老迈怕事,早在松锦之战的时候,他多次贻误战机,让王争有机可乘,造成阿济格阵亡,乌真炮营全军覆没的结果。

当然了,这也是多尔衮力主让济尔哈朗同为辅政王的关键因素。

满清廷议上,两黄旗廷议八大臣“佩剑向前”,逼迫多尔衮认豪格为新帝,无奈之下他才提出让福临继位,而并非是一开始就高瞻远瞩。

只是豪格并没有多尔衮狠辣的手段,在大多数人都支持自己的情况下畏首畏尾,竟然十分可笑的相信了多尔衮在不利形势下的示弱。

要是多尔衮站在豪格的位置,怕是会立刻商议周密的计划,动用一切力量来助自己登位。

成为辅政王以后,豪格本想借济尔哈朗之手和多尔衮再次平起平坐,但算盘再次打空,济尔哈朗只是附议多尔衮的决断,昏庸怕事。

多尔衮很快就摸清了济尔哈朗的软肋和态度,利用辅政王的职权,将此前支持豪格一派的艾度礼、硕讬、阿达礼及其下属逐一肃清,基本在内部掌管了八旗。

当然,这都是王争率兵入主南京的后话。

第六百二十三章:大封功臣,举兵征辽第六百二十章:战后之事第五百三十六章:望披靡,强军到第五百五十三章:憋屈的陈永福第三百零六章:始料未及,割肉补疮第二百二十九章:谈笑间震慑群小第四百六十八章:既入山东军,至死方休第三百九十六章:战后诸事第四十一章:萤烛敢争日月辉(新发布,求推荐票!)第三百二十六章:钻狗洞的大明游击第二百零五章:融合 熟悉第一百五十章:跟鞑子拼了第六百一十九章:彰武大帝,四海咸服第五百八十一章:不要给脸不要脸第一百四十五章:天网第二百六十六章:得子 斩首 欣欣向荣第五百零四章:你们以为我不敢杀人?第十二章 : 峰回路转王争归第二百二十一章:什么都不给鞑子留下第四百零二章:衍圣公孔胤植第一百七十八章:三拜戚少保第三百一十七章:总兵击鼓,力克通许第五百五十二章:多尔衮入关,李自成东征第三百八十七章:血战拓城第三百四十章:驰援开封,山东铁军第四百零七章:盐帮 贻笑大方第五百三十六章:望披靡,强军到第一百九十八章:大翻修第五百九十三章:天遂我愿,克复盛京第三百二十九章:为利趋使第四百八十四章:走还是打第三百六十五章:锦州解围战(下)第九章:月黑风高杀人夜第六百二十一章:亲至和曲第三百四十一章:内外合击,骑兵显威第三百五十五章:釜底抽薪第一百四十九章:孤注一掷的刘泽清第五百六十四章:亦勇亦怯第一百八十三章:蓝图第五百七十章:三军协同,逆转乾坤第五百零九章:崇德已去,建元顺治第四百二十一章:独树一帜的山东明威军第一百五十八章:王氏船队第二百四十四章:老母牛吃嫩草第十五章:火中送炭峥嵘显第二百九十八章:各方人物第一百三十一章:发财大计第二百九十四章:家不平何以平天下第四百八十三章:收服 盟誓第四百三十二章:后生庶子第四十四章:捷报传闻第二百四十九章:意外第三百八十一章:亦正亦邪第四章:以假乱真险入城第二百四十四章:老母牛吃嫩草第二百三十四章:并克胶州第五百四十四章:破京灭明,崇祯殉国第五百八十六章:展现自己的机会到了第十二章 : 峰回路转王争归第三百零八章:审时度势,兵不厌诈第三十三章:火龙出水慑水贼第四百九十一章:名声和性命第二百二十章:仁慈用错了地方第五百六十一章:激战山海关第五百六十七章:华夏一体,只诛东虏第三百五十六章:两厥奴酋第五百八十章:入主龙庭第四百九十二章:取滁州第四百一十三章:各有私心第三百七十三章:山雨欲来第八十八章:血战赤山第一百零六章:强军的影子第四百一十七章:军校和书香堂第四百六十五章:追与逃第一百七十一章:流言渐起 阉党!?第一百零二章:段天德的小心思第五百八十四章:平反 拿人第四百三十三章:左光先第五百三十三章:军魂 铁律 肃心第六百零六章:追赠 诰命 西征第三百四十七章:招安第一百五十章:跟鞑子拼了第五百七十七章:李自成登基第六百零一章:三军云集,帝国开篇第一百六十章:土豹子进城第三百五十四章:远处山顶的大火第一百六十五章:神秘的京师信件第一百一十七章:士子毒瘤第二十六章:相送西门情谊深第四十四章:捷报传闻第三百一十六章:锥阵破敌,两虎相争第二百三十三章:直取平度州第一百九十九章:就到这吧第一百六十一章:又想抢功?第三百一十二章:进剿河南,皮癣顽疾第三百七十九章:离心离德第四百一十章:漕船第一百八十九章:辅兵 正兵 战兵第一百六十二章:实打实的鞑子脑袋第四十一章:萤烛敢争日月辉(新发布,求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