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二章:诸国来朝,万象更始

这天晌午,无数兵马汇聚在北京城郊外的天坛,远远望去,一片的人身人海,欢呼雷动,庆祝这一时刻的来临。

蹄声滚滚,一眼望不到边际的骑兵出现在眼前。

他们披着深红色锁子马甲,手中挥舞着亮闪闪的银刀,马术娴熟,腰间配有短小的遂发火枪,是禁军骁骑中的半数。

下一刻,从另一侧再次传出滚滚铁蹄,另外一半骁骑纷至沓来,很快,两股骁骑合为一体,在天坛下面围成了一个不断滚动的大圈。

若你以为这就是登基大典的全部,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步军分为两队,一队的兵士头戴铁盔,身穿深红色罩甲,手中高举精钢虎枪,从东侧两门缓缓走出,他们是各地前来参加大典的兵马,还有参与北伐的南方兵马。

同一时间,另外一队步军从西侧双直门走出,这些人面露杀气,最前几排兵士身披三层重甲,一手提着巨盾,另一手扛着大刀,一步一个脚印。

其余兵士手中高举斧枪,一步一顿的向前推进,他们是王争亲自统带的禁军,是齐军内精锐中的精锐,定额十万人,但造成的气势,却像是百万之师。

两队人马逐渐汇聚到一起,就像十余万根木桩一样立在天坛最下面,这还没完,很快就从东西直门又走出两支队伍。

其中一支是越有五百余人的骑兵,这些骑兵有所不同,是清一色的蒙古人,土默特可汗秃马敦接到令旨后不敢怠慢,为表诚意,立即让自己儿子挑选了部落中的八百名勇士前来参加。

这些土默特蒙古骑兵的标准配备是亮闪闪的圆月弯刀,头顶羊毛毡帽,披着当年元朝遗留下来的柳叶甲,有些较为悍勇的,腰间还带着流星锤和短斧,看起来,的确是土默特中的骁勇之辈。

秃马敦是个明白人,知道每一次中原汉人的崛起,都是势不可挡。

眼下王争一统天下的大势已然势不可挡,土默特对抗北五部还只是在僵持阶段,往西又有和硕特,往北还有察哈台等部,想要在分裂已久的草原上站稳脚跟,就必须讨好齐军。

另一方面,秃马敦不敢抗拒王争的命令,就是因为王争多年以来的所作所为。

以现在他们听说齐军的种种战绩和行为来看,配合那就一切都好说,但要是违抗甚至是反叛,等到中原内部安定了,将来土默特一定是没有任何好果子吃。

齐军在南北作战的情况下爱,尚未能将如日方升的满清击溃。

等到那个天下大定的时候,想要击败区区土默特定然是更加容易,土默特的少汗起初有些不愿意,但当他来到这里后,见到了齐军的声威,却是在深深为父汗的英明决断而感到庆幸。

别的不说,在场这些兵马出动半数,都不是土默特能够抵挡的,更别提齐军在各地还有大量的戍卫兵员。

就算不用战争手段,王争一样有无数种方法可以将土默特置于死地,单单禁止他们和中原开展交易,他们就无法承受。

况且,蒙古人对臣服于汉人和女真人的看法不同。

汉人自古就是中原的主人,强汉、盛唐,哪个不是四海威服的强大帝国,女真才多少年,就连他们蒙古都不如,岂能成为自己的主家。

特别是现在的土默特可汗秃马敦,他可是在王争的支持中发了大财,原本就连满清驻土默特都统地位都不如的他,现在却是征服了许多原臣服于满清的小部落,别提多风光了。

土默特蒙古各个部落主和勇士,以及他们的家属一样在蒙汉交易中发了大财,现在就连简陋的蒙古包都不住了,都搬到大城市里享受生活,真是美滋滋。

满清四分五裂,但对蒙古来说威胁还是很大,王争登基称帝之后,内扫群寇,外征辽东,那肯定是一定要做的事情。

秃马敦可是清楚的知道,汉人对女真可向来没什么好感,将来女真被打败之后,那些女真族的人丁牲畜都怎么办,自己可是能跟着沾沾光。

除了人丁和牲畜以外,中原地大物博,每年能给下来的赏赐对于如今的土默特蒙古来说,吸引力也是非常大的。

蒙古被女真欺压了这么久,是时候连本带利的都还回来了,甚至秃马敦还在想,怎么去做能让王争将建州女真残余的处置权交给自己。

所以,秃马敦对王争丝毫逆反的心思都不敢有。

现在的土默特蒙古向齐军称臣,那是发自内心,武力还是商贸方面都不如人家,借个胆子也不敢反抗。

再说了,自己这不是还有很多好处吗,谁吃饱了撑的去找死。

无论哪朝哪代,都不会有汉人对蒙古草原有什么想法,最多是打服打怕了再让他们自治,这也附和中原汉人的一贯做法。

秃马敦想要成为新的蒙古大汗,这都需要王争的帮助才行,不过王争到底能不能帮到底,这还是两说。

除了蒙古人以外,另外一支骑兵队所有人都没见过,而且人数特别少,竟然只穿着皮甲,他们手上戴着链甲手套,既抗寒防护力又高,扛着遂发转轮火枪,只有三十多人。

没错,这些人来自荷兰,全是欧洲骑兵。

荷兰为什么会千里迢迢派人参加大齐的立国大典,这还要从当今欧洲的局势开始说起,齐军和荷兰人可谓是不打不相识。

眼下欧洲正处于三十年战争时期,中世纪后期神圣罗马帝国日趋没落,内部诸侯林立纷争不断,宗教改革运动之后又发展出天主教和新教的尖锐对立。

再加上周边国家纷纷崛起,不可避免的爆发了一场规模浩大的战争,这场内战足足持续了三十年。

当时东方还是万历末年,后金才刚刚崛起,大明逐渐走向衰弱,但直到现在齐军立国的时候,欧洲这场内战还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这场三十年欧洲内战又称“宗教战争”,基本上一大半的西方国家都卷了进去,这场战争主要是两个集团在互掐。

其中之一,是以德意志新教诸侯和丹麦、瑞典、法国为一方的集团,它们得到了得到荷兰、英国、俄国的支持。

(法国是信天主教的,但是为了称霸欧洲才和新教国家站在了一起。)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作为另一方,同样得到教宗和波兰的支持。

从近代意义上来讲,这场战争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欧洲近代史的开始,但却使德意志各邦国大约被消灭了六成的人口。

同样因为这场内战,使得西方科技发展一度停滞不前,陷入最虚弱的时期。

荷兰作为陷入被动的一方,在东印度公司传来丢失台湾和渤海等殖民地的消息时,并没有什么气愤。

因为这个时候,它们对于海外的殖民地基本都顾不上了,在意的只是怎么打赢这场眼看着要输的战争,所以在荷兰人眼里,只是是注意到东方正在崛起的崭新帝国。

西方邦国混战,但东方局势却很明朗,主要帝国很明显就是这个以王争为首的大齐帝国,荷兰之所以签订《台湾条约》,这也是个主要原因。

为了讨好这位即将上任的帝国皇帝,荷兰便是代表西方派出了一支火枪骑兵队,人数虽少,但却让王争和齐军将士大开眼界。

这支只有三十人的欧洲骑兵队,还有朝鲜、蒙古的相继称臣和遣使参与,更加使王争的称帝有一种强盛伊始的气息。

第三百五十八章:身先士卒第二百零七章:请旨渡海第一百九十二章:这不是海盗!第八十九章:声名大噪第三百五十四章:远处山顶的大火第四百八十九章:中都 遇刺 滁州第六百零四章:一统历 汉农籍 火器局第二百二十七章:欣喜若狂的颜继祖第三百四十三章:圣旨 革职 奸臣第三百八十章:闯王来了不纳粮!第三百六十四章:锦州解围战(中)第七十九章:舌头第一百零七章:任家兄弟力战永宁门第七十七章:到底哪个才是官府?第四百五十八章:专捡硬的捏第二百七十六章:历城军议第四百二十九章:刚直敢死的知州第四百零四章:南宗北宗第四百四十三章:实力与姿态第一百七十章:移驻蓬莱,执掌登州第四百八十六章:党争又起,圣躬违和第四十一章:萤烛敢争日月辉(新发布,求推荐票!)第六百章:甲申四皇,乙酉一帝第四百一十七章:军校和书香堂第六百一十七章:诱敌深入第五百九十七章:反戈相向,卸磨杀驴第四百九十八章:名士荟萃,战将云集第四百五十四章:兵临徐州第五百二十二章:直来直去的谈话第三百七十三章:山雨欲来第一百三十二章:真正的暴利!第四百一十章:漕船第五百一十三章:分化瓦解,一举多得第四百七十四章:真正的围剿第三十章:河湾长谈鱼水情第二百七十七章:革里眼进逼临清第三百五十八章:身先士卒第五百八十三章:修陵 彻查第二百七十六章:历城军议第一百九十一章:一炮第四百七十九章:会师 立威 大宴第四十四章:捷报传闻第五百三十五章:趁你病,要你命第二百七十九章:利剑出鞘第三百二十八章:贼寇走了,官军却来了第二百七十二章:逼出来的下马威第一百一十八章:泛泛之辈第六百一十章:荒唐求和第一百九十章:定心丸第六十一章:承海轩第二百三十七章:问茶 品茶 小民第一百零六章:强军的影子第四百四十一章:赵振镗第三百四十七章:招安第四百八十二章:誓师襄阳,剑指南京第二百五十九章:暗箭难防第二十四章:节节而制排枪阵第四百七十四章:真正的围剿第五百五十一章:大明平西候吴三桂第五章:路遇不平拔刀助第四百八十五章:避实击虚,转取西安第二百七十六章:历城军议第四百六十章:悲催的太监(求订阅!)第四百八十八章:关外 帝崩 乱局第二百九十七章:有子汉兴第二百章:西方与东方的较量第五百八十八章:礼贤下士,笼络人心第五百二十三章:大户们的去处第四百八十四章:走还是打第五十章:意外第一百二十五章:宵小不轨心第三章:致命风寒不致命第三百零三章:功过是非,一念之间第一百七十八章:三拜戚少保第一百七十六章:霹雳手段第二百二十五章:清军出关第五百八十二章:曹化淳进京第二百五十八章:摧枯拉朽第四百三十四章:会晤陕督第五百三十四章:整军纪,围安平第四百一十章:漕船第三十二章:白鲤表心龙王怒第五百四十六章:甲申中荷台湾条约(上)第七十八章:浮出水面第三百八十九章:军令如山第一百八十一章:李军议激试顾君恩第一百三十八章:其势不可挡第五百五十九章:云、贵、四川割据第三百六十四章:锦州解围战(中)第一百九十五章:知府有子狗洞逃第二百一十五章:偏师向东第四百一十九章:扩招第四百五十八章:专捡硬的捏第二十六章:相送西门情谊深第四百四十六章:历史的某些必然第五百零一章:兵临城下,尤念太平第二百六十五章:回师 后事 官官相护第三百七十六章:睢州 拓城 归德府第三百三十七章:约法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