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青牛和宋檀儿吃完饭之后,他学习了一下制作陶埙的工艺,和埙的吹奏技艺。
把去县城买来的陶土放在了院中的桌子上,在院中用红泥盘了一口窑,又去找来制作陶埙的一应东西。
他坐在桌子后的梨木椅子上,制作闲云野鹤陶埙。
宋檀儿拿着直播杆,在一旁拍摄。
埙是沉默的,埋藏着千年风华。
泥土是它的灵魂,水火淬炼交融,回首归于拙素,朴形,无色,它是喑哑之音,却召唤着岁月之轮,你只需静静打磨,吹奏,便是“天籁之音”。
埙的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关于埙的最早文献记载见于公元前6世纪的《诗经》,其中有“佰民吹埙,仲氏吹”的诗旬。
埙所发出的自然而和谐的乐音,具有典雅而高贵的情绪和雍容的气度,所以为古代的贵族、圣人所器重。
陶埙在历史上出现很早,而且数量不少,在距今约六七千年前后,已出现了埙的雏形,考古资料中记载的如半坡、河姆渡等古文化遗址中均有发现,并从新石器时代一直沿用至今。
最早的埙都为陶制,用泥土捏制成形,晾干后再用火烧成,有颜色的埙则是在晾干后绘上色彩,再进行烧制。
当时的陶埙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由只有一个吹孔演变出现了一个音孔。
例如,出土了距今已有六千多年历史的山西万荣县荆村遗址管形一音孔埙。
虽然埙具有久远的历史,但它的发展演变却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
埙从新石器到殷代经历了三千多年,才从一孔演变到六孔。
后来在制作的材料上依次出现过骨、象牙、术等。
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损作为雅乐之用,在古代器乐演奏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被古代九五至尊所独享,埙的演奏大到宫廷庆典桐宗庙、敬天地鬼神,小到房中乐,随处可见其身影。
制埙属于纯手工制作,设备简单但工艺复杂,对人为技术要求非常高。
埙的制作分五个阶段,共二十几道工序。
第一阶段:甄选陶土。
选料:甄选陶土是制埙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以含沙量最少的优质陶土最为理想,传统制埙的最佳原料是红陶土。
采土、晒土:将陶土手工砸碾后放在阳光下暴晒,让之前自然结块的陶土发生物理结构改变,更便于浸泡化解成泥浆。
浸泡:把晒好的陶土放入有水的水缸中,浸泡化解成泥浆。
搅浆:浸泡陶土时不断用木棍搅拌,使之更好地溶解为泥浆。
过滤:将陶土浸泡发酵后,过滤泥浆,去除杂质。
沉淀、沥水:自然沉淀并反复沥去浮水,使之变成黏稠的泥浆。
发酵:把黏稠的泥浆灌进棉布兜里吊晾沥水,用真气辅助,大约一分钟左右,符合制坯硬度的泥块便形成了。
揉練、摔打:将泥块进行摔打揉匀,用手精心揉制,直到泥不粘手。
第二阶段:练泥制作坯体。
取量。
取醒好的泥料若干,反复打压揉摔,让泥块结构致密,内部没有任何气泡,然后按所需称重取量。
拉坯:将称好的泥料若干放上拉坯机制作坯体,将泥捏成窝头的形状,罩在转盘上,在拉胚的过程中要保持泥料不能来回摇摆,还要注意埙壁的薄厚,薄厚要适中,太厚音色会太闷,太薄音色太轻飘。
压光:制作成型的坯体室内晾置,达到一定硬度后,精细修坯压光。压光是把埙的表面磨光,把棱角去掉,表面变得光滑、发亮为止,在经过反复调整和压光之后进行开孔打眼。
开孔:按要求开吹孔和指孔,用两手自然将埙托住,先用笔芯在需要开孔的地方做记号,然后使用专门打孔的工具逐个开孔,共开了十个孔。
雕刻:在埙的表面雕刻一只黄鹤,几朵白云。
阴干:将埙搁置阴干,不能暴晒或者风干,以防裂坯。
第三阶段:初调音阶段。
初调音: 此阶段是将一枚罐状坯体变成一件乐器最关键的环节,也是制埙工序中最耗费功夫的阶段,要求调音师必须具备一流的音乐知识及演奏水平,经过调音师严格试吹调校埙的音准、音质以后,一枚合格的陶制吹奏乐器就初步形成了。
第四阶段:进窑烧制。
烧制:把调校好音准的干坯小心翼翼装进窑内,伸出双掌,用体内的真火将陶埙烧好,降温是一個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骤冷骤热,这样会使埙出现破裂,在烧制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火候与温度。
第五阶段:复调音抛光美化。
精调音:出窑后的闲云野鹤陶埙经过仔细查看、试吹、挑选,抛弃烧裂变形的残次品,剩下的合格产品再一次进行精调音准音质,让每一个音准音色更有张力,让低音圆润浑厚,高音嘹亮,提高每一个音孔的灵敏度,这样做出来的埙才会更出色。
打磨、抛光,最后抛光美化外观,一件精美的乐器埙就此诞生。
最后,陈青牛用闲云野鹤陶埙吹奏起了一曲幽怨,凄婉、柔美的《凝望眉》。
宋檀儿听着闲云野鹤陶埙发出幽远,沉静、又带着一丝明朗的埙声,红楼中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眠芍、晴雯撕扇,香菱学诗等名场面似放电影一般自她脑海中浮现了出来。
过了一会。
陈青牛吹完了一首凝望眉,埙声戛然而止。
宋檀儿愣了一会之后,回过了神来,点了一下手机屏幕,停止录制视频,走到了陈青牛身边,将直播杆递给了他,伸出手,语气轻快道:
“让我吹一下你做的闲云野鹤陶埙!”
“檀儿,给你!”
陈青牛将闲云野鹤陶埙递给了宋檀儿,取下直播杆上的手机,将直播杆放在一旁,剪辑视频。
宋檀儿将闲云野鹤陶埙放在嘴边吹,顿时幽远,沉静、又带着一丝明朗的埙声传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