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一十二章 帝国的明珠:南非

南洋诸岛的本土化,都已经是搞了十几年了,因此到了最后吕宋岛和棉老岛本土化成功并纳入帝国本土范围内后。

其实造成的影响并不算大,人们只是觉得顺其自然。

不过这只是大部分人的想法而已,对于部分人而言,南洋吕宋岛以及棉老岛的本土化成功,其影响是巨大的。

尤其是对于已经移民南洋的帝国子民以及在南洋投资的企业或者是和南洋贸易的相关企业来说,南洋的本土化成功就是显得非常重要了。

同时这也是给了其他海外领地极大刺激。

南洋诸岛如此顽固的地方,都能够逐步本土化成功,他们为什么不行?

要知道,南洋诸岛的本土化之所以这么慢,那是有原因的,除了土著生猛,食人族众多外,更多的还是因为当地的自然环境过于恶劣。

移民的死亡率太高。

移民死亡率高就导致移民不愿意来。

这人都没有,谈何本土化啊!

然而如今自然环境这么恶劣的南洋诸岛,都是快要本土化成功了,其他海外领地自然也是可以有样学样。

一时间,印度地区、美洲地区以及非洲地区的海外领地官员们,一个个都是琢磨着如何学习南洋地区本土化的先进经验,尽快完成本地的本土化。

南非,一大票官员就是在明亮的非洲事务衙门二楼会议室内,探讨着该如何加速本土化的进程。

“南洋地区的本土化固然是卓越高效的,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的方法都能用在我们非洲,我们还是要因地制宜,不能什么方式都学!”

“所有的方式都学自然是不现实的,但是他们的以夷制夷政策就是相当的成功,和劳务政策完全可以相互结合的,这样不单单可以有效的提高我们在非洲的基础设施施工进度,而且还能够更快的完成本土化!”

“以夷制夷,说的好听,直接武装这些蛮夷听起来不错,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南洋诸岛只是一个个岛屿,我们可以轻易的用海军把这些岛屿分割开来,在这样就算是有土著发生了暴`乱,也能够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然后从容围剿。

但是在非洲,这可能吗?

非洲乃是一整片大陆,一旦把这些土著武装起来,反叛怎么办?”

“我建议,还是应该走稳妥政策,以劳务政策为基础,从各个沿海据点逐步推进,清理一地,移民一地,而不是盲目的扶持大量的土著!”

下面的诸多官员讨论着的时候,非洲事务督办谭又凌也是沉思着。

谭又凌是去年就任的非洲事务督办,当然了,这个职务实际上并不是正式职务,只是一个差遣而已,他只是奉旨督办非洲事务,属于钦差的一种。

民间一般又称之为非洲大臣,同样的还有南洋大臣、印度大臣、美洲大臣。

他的本官其实乃是外务部非洲司副司长,并高配正三品。

此外他还是翰林院侍讲学士,这个职务如果是实职的话那么就是正五品,但是他的翰林院侍讲学士并不是实职,只是一个虚衔而已。

基本上在外头以奉旨办差的文官,比如美洲事务督办,印度事务督办,南洋事务督办,帝国驻欧洲大使,等人,都有着翰林院的虚衔,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只是一种象征而已。

大唐的官制是比较复杂的,有差遣、本官、虚衔之分,尤其是对高级官员而言就更加复杂了,虚衔要么是用来拉高品级或者是彰显某种政治意义,说重要也重要,说不重要其实也不重要。

本官嘛,这个好理解。

而差遣这个就比较有意思了。

比如同样是尚书,一个是普通尚书,而另外一个却是能够入值御书房,这两者的性质完全不一样。

前者只是普通尚书,正二品高官,但是后者却是属于御书房值班大臣,帝国最顶级的九位官员之一,称得上是位极人臣。

还有在各衙门里,很多官员往往也是会有上官授予的临时差遣,比如说巡抚衙门里的某个官员,可能就会被巡抚临时授予某种差遣,以处理某种事务。

差遣,往往也就代表着实权。

谭又凌的本官是外务部非洲司副司长,以他的本官职务,他顶多也就是具备一定的外交权限而已,但是他的差遣却是非洲事务督办。

因此,实际上他在非洲地区也就具备了毫无争议的最高政务权力,整个非洲,哪怕是包括地中海沿岸的北非地区,比如摩洛哥,都是属于他的管辖范畴。

在这一地区内,除了不能直接调动军队以及干涉税收工作外,其他的他基本都能插一手,包括对某个土著部落宣战,议和等等。

甚至税务和军务,他某种程度上也能插手。

比如说收税这事他没这个权限,但是他可以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给予企业或者普通百姓税务补贴,这也就等于变相降低税收,一定程度上插手了税务。

帝国很多官员都喜欢玩各种税务补贴,退税之类的手段,用以吸引投资或者干脆是减轻企业或者百姓的负担。

对此,税部往往是不管的,他们只按照固定章程收税,收到税后给地方留下一定比例的税收充当地方财政资金,其他的都会直接划入国库。

划归到地方财政的钱,你们地方衙门爱咋地咋地,不管是全部贪污还是说全部都退税回去,都和他们没啥关系。

还有这个军务,直接调动军队作战,别说他谭又凌了,其他文官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没这个权限,甚至军方内部具有这个权限的也不多。

但是,他谭又凌作为非洲事务督办,可以在他认为适合的时候,适合的地方进行宣战,进而发动战争。

怎么说呢,在非洲这一片地方,发动战争后怎么打,那是军方的事,但是打不打,那是他说了算,军方可没这个权限。

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他也具备了一定的军权。

不过也不是绝对的,军方要是看他不顺眼,或者不认同某一场战争,他就算是宣战了,人家军方也可以选择磨洋工。

所以,军方要打的仗,不一定能打起来。

但是军方不想打的仗,那肯定是打不起来的。

所以很多时候,都是得商量着呢。

谭又凌这个非洲大臣,权力自然是庞大的。

但是压力也大啊!

他之前是在本土外务部任职的,虽然专攻的是非洲事务,但是这跑到非洲来任职,说实话还是头一次。

等他摸清楚这边的基本状况后,那都是已经几个月过去了。

然后他就和和前面几任的非洲大臣一样,把工作的中心放在了本土化上!

圣天子在乎本土化,金陵的那些军政大佬们自然也是拍马屁,所以同样在乎本土化,这具体到了海外领地的文官以及军官身上,本土化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属于干得好就升官,干不好就滚蛋的那种。

因为上面已经是把本土化的工作好坏,直接作为了衡量海外领地官员的政绩标准。

至于说工商业经济之类的没卵用。

反正海外领地再怎么搞,也只能是搞农业,顶多挖一挖金矿,其他的工业就别指望了,商业也都是服务业为主,再加上一个海外贸易之类的。

但是帝国高层并不怎么在乎这些。

这搞来搞去,所以本土化就成为了海外领地官员的唯一突破点,想要升官,那就搞本土化。

据传吕宋巡抚因为在主政吕宋本土化有功,这都已经是准备调回本土担任某省巡抚了,看似品级没变,但是吕宋省能和本土省份的重要性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谭又凌要想在非洲大臣的任上做成成绩来,本土化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工作。

然而仔细分析了后,他就发现在这个地方搞本土化,难度相当大。

一个是非洲大陆实在太大,而很多内陆地区大唐人其实都没涉足呢,不是去不了,而是不敢去,内陆地区的自然环境实在过于恶劣,分分钟会死人的。

甚至就连南洋地区的自然环境,都比非洲的中部地区好一些。

不管是以前的葡萄牙人还是现在的大唐帝国,其实在非洲的存在,都是只局限于在沿海港口,根本就没有深入内陆地区。

哪怕是南非,其实大唐实际控制的也就只有以南非港为核心的南非平原。

南非平原,乃是大唐帝国对非洲大陆最南端的两块相互连接在一起的小平原的称呼,两片小平原加起来,其实也就两万平方公里左右,还没大员岛大呢。

但是这两块平原,却是整个非洲里都极为少有的地中海气候的平原,雨水充足,土地肥沃,非常适合耕种。

加上北边都是一片大山,这片延绵数百公里的大山,直接把南非平原和北边的非洲大陆切割了开来。

同时南非港还是连接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必经港口。

这么多条件加起来,才是使得大唐帝国把这一片地区作为了重点发展地区。

并先后移民了十余万人在这里进行耕种、贸易。

多年过去后,如今的南非已经是成为了帝国在非洲大陆上的一颗明珠!

第一千二百三十四章 放风筝战术第九百九十六章 大玩具:蒸汽坦克第一千一百一十五章 钱祧里的危机第九百三十三章 对抗大唐死路一条第一千九百六十八章 北美三大藩王第一千零一十五章 战舰不够找海军租啊第六百七十七章 勤快的小蜜蜂:明军第一千零一十七章 陆军海上运输师第一千七百八十二章 战列舰不如小炮艇第六百六十六章 宣传不分真假第一千二百零一章 骑兵杀出长城第三百三十八章 兵力破万第一千二百三十二章 消失的鞑靼主力第一千七百五十八章 书中自有颜如玉第一千四百四十章 马六甲还能守多久?第一千一百四十一章 无处不在的派系第两百八十八 官军复正泰李逆身死第一千九百七十三章 大唐的自由贸易政策第一千九百七十五章 技术验证舰第六百二十一章 明军,大大滴狡猾第七百三十六章 陛下,大捷啊!第一千九百八十章 没人种地吃什么?第一千六百六十一章 热情好客的摩洛哥人第一千三百七十四章 京镇铁路通车第一千九百九十四章 经济一体化计划第二千五十章 扁平化发展第二百二十八掌 苏大人被俘?第六百零五章 损失惨重的第二舰队第四百六十六章 举旗誓师伐唐第一千七百八十二章 战列舰不如小炮艇第两百九十章 就问你服不服第三百三十四章 王霸基业已成!第一千三百七十三章 今天我们创造了未来第两百零七章 快进快出打一场第一千零七十三章 宣平八年四月第二千二十八章 御书房生态第二千二十九章 御书房会议第六百五十三章 难兄难弟第八百一十四章 挺直了腰杆的内阁第一千四百八十七章 扶桑问题的最终解决第四百九十九章 仿制伪唐火器第一千一百六十章 臭名昭著的第四舰队第二千二十四章 陆军丢不起那脸!第九百九十五章 朕心甚慰第八百六十九章 唐兵也不过如此第七百九十二章 迁都第一千六百一十章 创业难第一千五百五十六章 一点也不朦胧的上头村第八百六十三章 伪明众生像第三百六十五章 任性的大唐王朝第一千七百零一章 迎风臭十里的大唐外交官第一千九百五十章 侍女并不是那么的好当的第一千四百九十章 贵族子弟在扶桑第一千五百章 攻克南非第五十三章 牛逼哄哄的大唐第一千七百二十八章 大唐海军从不追求数量优势第五百四十一章 死都要搞蒸汽机第两百一十八章 绝望中的刺刀冲锋第六百八十九章 凭本事借的钱为什么要还?第二千一十八章 只有士绅没有商人第九百六十六章 朕要包个大饺子第一千一百四十九章 大唐王师的血汗钱第一千六百七十八章 葛成斌上校第三百一十四章 明军溃逃第一千五百二十章 未来是美好的第二千一百三十五章 冯氏产业链第一千零七十三章 宣平八年四月第一千零二十六章 市值一个亿第二千一百四十六章 苏伊士运河开通第九十一章 冬日煮酒捏肩第一千零十章 黄金计价第五百零一章 烦恼多多的正德第一百八十章 陈屠夫出击第一千七百八十六章 能造吗?第四百一十三章 身在山中的明军第五百八十八章 宏伟的造舰计划第八百六十二章 不停运转的战争机器第一百五十六章 聪明如李轩第九百六十四章 宁投降不入川第七百三十八章 远征万里灭佛郎机第一千二百零四章 爱国商人第一千七百八十二章 战列舰不如小炮艇第两百章 霸王硬上弓第一千五百八十二章 嘉峪关前线第一千七百六十二章 新兴市场第一千零二十五章 竟敢坏朕的帝国基业第一千零六章 慧尘大婚第八百五十七章 地方办企业第一千七百五十二章 二十年如一日第五百三十七章 朕来朕见朕征服第二千零九章 一望无际的农田第九百八十一章 琉球请求册封第一千九百六十八章 北美三大藩王第一千六百五十四章 直觉告诉他第一千七百一十一章 局部本土化第二千一百一十章 以备大变第一千九百四十一章 奥斯曼卖土地第一千零八十章 阴险的大唐骑兵第七十三章 大唐前驱第一千四百五十五章 朝局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