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 海外南经

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夭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

海外自西南陬至东南陬者。

结匈国在其西南,其为人结匈。南山在其东南。自此山来,虫为蛇,蛇号为鱼。一曰南山在结匈东南。比翼鸟在其东,其为鸟青、赤,两鸟比翼。一曰在南山东。

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一曰在比翼鸟东南,其为人长颊。有神人二八,连臂,为帝司夜于此野。在羽民东。其为人小颊赤肩,尽十六人。毕方鸟在其东,青水西,其为鸟人面一脚,一曰在二八神东。

讙头国在其南,其为人人面有翼,鸟喙,方捕鱼。一曰在毕方东。或曰讙朱国。

厌火国在其国南,兽身黑色,生火出其口中,一曰在讙朱东。三(株)(珠)树在厌火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一曰其为树若彗。

臷国在其东,其为人黄,能操弓射蛇。一曰臷国在三毛国。

贯匈国在其东,其为人匈有窍。一曰在臷国东。

交胫国在其东,其为人交胫。一曰在穿匈东。

不死民在其东,其为人黑色,寿(考)不死。一曰在穿匈国东。

岐舌国在其东。一曰在不死民东。

昆仑虚在其东,虚四方。一曰在岐舌东,为虚四言。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虚东。羿持弓矢,凿齿持盾,一曰戈。

三首国在其东,其为人一身三首。

周饶国在其东,其为人短小,冠带。一曰焦侥国在三首东。

长臂国在其东,捕鱼水中,两手各操一鱼。一曰在焦侥东,捕鱼海中。

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爰有熊、罴、文虎、蜼、豹、离朱、视肉、吁咽。文王缘葬其所。一曰汤山。一曰爰有熊、罴、文虎、蜼、豹、离朱、[丘鸟]久、视肉、虖交。其范林方三百里。

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

白话版:

海外从西南角到东南角的国家地区、山丘河川分别如下。结胸国在灭蒙鸟的西南面,那里的人都长着像鸡一样尖削凸出的胸脯。南山在灭蒙鸟的东南面。从这座山来的人,把虫叫做蛇,把蛇叫做鱼。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南山在结胸国的东南面。比翼鸟在灭蒙鸟的东面,它作为一种鸟有青色、红色间杂的羽毛,两只鸟的翅膀配合起来才能飞翔。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比翼鸟在南山的东面。羽民国在灭蒙鸟的东南面,那里的人都长着长长的脑袋,全身生满羽毛。另一种说法认为羽民国在比翼鸟的东南面,那里的人都长着一副长长的脸颊。有叫二八的神人,手臂连在一起,在这旷野中为天帝守夜。

这位神人在羽民国的东面,那里的人都是狭小的脸颊和赤红的肩膀,总共有十六个人。毕方鸟在它的东面,在青水的西面,这种鸟长着一副人的面孔却是一只脚。另一种说法认为毕方鸟在二八神人的东面。讙头国在它的南面,那里的人都是人的面孔却有两只翅膀,还长着鸟嘴,正在用它们的鸟嘴捕鱼。另一种说法认为讙头国在毕方鸟的东面。还有人认为讙头国就是讙朱国。厌火国在它的南面,那里的人都长着野兽一样的身子而且是黑色的,火从他们的口中吐出。另一种说法认为厌火国在讙朱国的东面。三珠树在厌火国的北面,生长在赤水岸边,那里的树与普通的柏树相似,叶子都是珍珠。另一种说法认为那里的树像彗星的样子。三苗国在赤水的东面,那里的人是一个跟着一个地行走。另一种说法认为三苗国就是三毛国。臷国在它的东面,那里的人都是黄色皮肤,能操持弓箭射死蛇。另一种说法认为盛国在三毛国的东面。

贯胸国在它的东边,那里的人都是胸膛上穿个洞。另一种说法认为贯胸国在臷国的东面。交胫国在它的东面,那里的人总是互相交叉着双腿双脚。另一种说法认为交胫国在穿胸国的东面。不死民在它的东面,那里人的都是黑色的,个个长寿,人人不死。另一种说法认为不死民在穿胸国的东面。反舌国在它的东面,那里的人都是舌根在前、舌尖伸向喉部。另一种说法认为反舌国在不死民的东面。昆仑山在它的东面,山基呈四方形。另一种说法认为昆仑山在反舌国的东面,山基向四方延伸。羿与凿齿在寿华的荒野交战厮杀,羿射死了凿齿。地方就在昆仑山的东面。在那次交战中羿手拿弓箭,凿齿手拿盾牌。另一种说法认为凿齿拿着戈。三首国在它的东面,那里的人都是一个身子三个头。周饶国在它的东面,那里的人都是身材矮小的,戴帽子系腰带而整齐讲究。另一种说法认为周饶国在三首国的东面。长臂国在它的东面,那里的人正在水中捕鱼,左右两只手各抓着一条鱼。另一种说法认为长臂国在焦侥国的东面,那里的人是在大海中捕鱼的。山,唐尧死后葬在这座山的南面,帝喾死后葬在这座山的北面。这里有熊、罴、花斑虎、长尾猿、豹子、三足乌、视肉。吁咽和文王也埋葬在这里。另一种说法认为是在汤山。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里有熊、罴、花斑虎、长尾猿、豹子、离朱鸟、鹞鹰、视肉、虖交。有一片方圆三百里大小的范林。南方的祝融神,长着野兽的身子人的面孔,乘着两条龙。

第十 海内南经第八 海外北经第三 北山经第十五 大荒南经西汉刘秀《上山海经表》第十三 海内东经第一 南山经第十二 海内北经第十八 海内经西汉刘秀《上山海经表》第一 南山经第十三 海内东经第八 海外北经第十二 海内北经第二 西山经第五 中山经第五 中山经第十一 海内西经第九 海外东经第一 南山经第八 海外北经第十一 海内西经第一 南山经第十四 大荒东经第八 海外北经第九 海外东经第十六 大荒西经西汉刘秀《上山海经表》第十 海内南经第十二 海内北经第十三 海内东经第十五 大荒南经第二 西山经第十五 大荒南经第六 海外南经第十六 大荒西经第六 海外南经第四 东山经第十三 海内东经第二 西山经第十 海内南经第九 海外东经第八 海外北经第十八 海内经第十六 大荒西经第十七 大荒北经第九 海外东经第四 东山经第十六 大荒西经第十五 大荒南经第二 西山经第十四 大荒东经第十八 海内经第十六 大荒西经第八 海外北经第七 海外西经第十八 海内经第十四 大荒东经第四 东山经西汉刘秀《上山海经表》第六 海外南经第十四 大荒东经第五 中山经第十五 大荒南经第十五 大荒南经第三 北山经第十六 大荒西经第二 西山经第十 海内南经第三 北山经西汉刘秀《上山海经表》第十三 海内东经第十四 大荒东经西汉刘秀《上山海经表》第四 东山经第十二 海内北经第十二 海内北经第七 海外西经第十八 海内经第六 海外南经第十六 大荒西经第十六 大荒西经第九 海外东经第二 西山经第二 西山经第八 海外北经第二 西山经第五 中山经第十 海内南经第四 东山经第九 海外东经第十二 海内北经第六 海外南经第十三 海内东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