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三章 山东士绅

“父亲你不知道,我听说了,半个月前杨鹏的奏章还没有披露出来之前,杨鹏已经偷偷开始收粮了,他在北直隶买了三十万石米面,在浙江买了五十万石大米,在福建买了三十万石。市场上的粮商还没有反应过来,还是按平价卖给他的。”

“但这么大的采购量是瞒不住的,消息很快就传了出来。”“这几天京城传来消息,杨鹏答复官家的奏章披露出来了。天下人从此都知道杨鹏足足要买一千万石,要买空南方几省。有粮的缙绅哪个不坐地起价,下狠手刁难他?再加上他自报家门在报纸上说他有三千多万两银子,恐怕没有一个缙绅会放过他。”

张克礼想了好久,点头说道:“这事我们一家无法成事。我去郑公那里看一看,看看大家是什么态度。”张克礼换了一身衣服,坐着轿子行到了郑公的府邸。一到郑家门口,郑府的门人就笑道:“张公也来了,那苏州府的人物就齐了!”

张克礼愣了愣,随那门人走进了二堂。走进二堂一看,才发现包括苏州知府在内,苏州府的有名士绅已经齐聚,都满面笑容地在那里喝茶。

张克礼琢磨了一阵,坐到椅子上,便听到郑公大声说道:“此次杨鹏自作聪明在报纸上宣传他有三千万银子,我们能放过他?金陵那边的士绅已经组织起来了,不但不放一粒自家的稻谷出去,还在市场上全力收购小粮商的富余粮食。这次我们要把南直隶的粮价炒到五两一石,让杨鹏血本无归。”

七月初六,山东青州府府城沈家大院里,沈家家主沈从道拿着青州府知府的一张纸条,却觉得那纸条有千钧之中,让他几乎拿不动。

沈家这个月囤积粮食,已经囤到了耗尽家财的程度。沈家有六千多亩田,一百多户佃农。这些土地每年给他带来七千多两银子的地租。沈从道作为一个秀才生员,当然是不交田赋的。但是沈家家大业大,开销也大,再加上每年孝敬知府、知县的银子,沈家十几年下来也就三万多两银子的积蓄。

这三万多两银子,沈从道几乎全部拿来囤积米面了。沈家后院的粮仓里,堆满了一仓一仓的米面。上个月杨鹏在报纸上登载文章,说他有三千多万两银子,要在沿海各省买一千多万石银子。这一下子,沿海几个省份的士绅就全部活动起来了。士绅们在有名官宦人士的组织下,大肆购买粮食囤积,准备到时候高价卖给杨鹏。

在南方省份士绅们还有所保留,只炒高了大宗买卖。听说在南直隶,百姓到士绅的粮店买十几斤大米自用,士绅们还是按三两一石的价格出售,也就是一分六厘银子一斤米。但是如果是五千斤以上的大宗买卖,那价格就按五两一石的价格买卖了。

这是赤裸裸的价格倒挂,也就是批发价高于零售价,就是摆明了坑杨鹏。积存粮食大多数都在士绅粮仓里,士绅们只要统一思想不往外卖,很快就把大宗交易的粮价抬起来了。南方省份市面上有限的余粮,则被士绅收购一空。士绅们摆出了龙门阵,就等着李植来买粮时候狠狠敲诈李植。

而在这次赈灾的目的地山东,士绅们就更加凶狠了。山东的士绅是一万个不希望看到杨鹏赈灾成功入主山东。山东闹饥荒事小,死的也是没有存粮的贫苦农民。若是让杨鹏成功赈灾入主山东,过几年他一收田赋,士绅们就彻底完蛋了。

山东的士绅们,都出钱出力抬高粮价。大家都预料未来一年山东一点收成都没有,山东市场上粮食本来就十分吃紧,所以粮价一经煽动就飞起来了。开始时候山东士绅还有些胆战心惊,怕燕王会突然把屠刀架在囤积粮食的士绅脖子上。但眼看着价格一点点往上涨,济南的虎贲师却是一点动静都没有。山东的士绅们渐渐胆子大起来。

山东的士绅们不但不再往市面上供给粮食,而且还高价收购市面上的粮食,粮价冲到了六两一石。耕田的农民还好,农民吃的是自家的粮食。虽然今年没收成了,但去年的收成还没有吃完,省一省能坚持到八、九月。但市镇上的市民就倒霉了,要以原先两、三倍的价格购买粮食。做工的月钱不够买米,家里的储蓄眼看着就要用尽。

山东各府州县,都是怨声载道。市民们对囤积粮食的士绅们恨之入骨,甚至有人在街道两侧写燕王的歌谣。那黑色的两行大字吓得士绅满城搜查,最后竟抓出一个十二岁的蒙童出来鞭打。

市民的储蓄在飞快流逝,士绅的日子同样有些支撑不住。预料中应该是轻松被控制住的粮价却在六月底不断被冲击,几乎有撑不住的感觉——不知道是谁,在市面上大规模的抛售粮食,朝高价接盘的士绅们倾销。

比如在青州府,就有一支神秘的力量运来了三十多万石的粮食,不断抛售。虽然每次都是不同身份的南方商人运来大米抛售,但沈从道知道,那绝对是一伙人。这伙人以低于士绅粮店的价格大规模出售粮食。如果青州士绅不全部买下来,好不容易抬起来的粮价就要崩溃。

青州府的士绅们都被这神秘卖家砸盘砸怕了,没人主动出手接盘。士绅们这几天天天往知府衙门跑,由知府分配份额接下市场上抛售的粮食。

不过士绅们都明白,全国的粮价都在高位,这股抛售力量是无法持续的。只要吃下这些粮食,撑到接下来的饥荒,别说六两银子,就是十两银子一石卖粮食,那些百姓也只有砸锅卖铁拿钱来买。

所以每次知府分配各士绅接盘,各士绅都咬牙出钱接下。那股神秘商人在青州市抛了海量的粮食,青州的粮价却始终维持在六两一石。但那股神秘商人却似乎是在考验青州士绅的承受能力,几乎是你接盘多少,他们就又给你运来多少。

今天沈从道又接到知府的纸条了,纸条上为了避人耳目,只写着”八百”两个大字。知府让沈从道去市场上接盘八百石粮食。八百石,就是四千多两银子,沈从道看这那张纸条,满脑袋都是细汗。沈家的银钱,已经用得一干二净了。除了粮仓里的七千石粮食,沈从道就只剩下房契和地契了。这八百石粮食,沈从道拿什么去买?

但沈从道知道,这个盘该接下来。如今青州的士绅家里,家家都堆积着高价买来的粮食。如果粮价支撑不住掉下去,那青州的士绅要损失大笔的家产。这神秘的商人是谁啊,怎么这么狠啊?这是和青州的士绅们对上了啊。

沈从道的旁边,沈家的账房先生吸了口气,说道:“老爷,坚持住,一定要坚持住!只要再坚持一个月,农民家里的粮食就全部耗尽了。到时候杨鹏不得不高价收购粮食赈灾,我们花出去的银子,全部会乖乖飞回来。”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赚一笔大的。我们五两五钱买进的粮食,全部六、七两一石卖给杨鹏。”沈从道擦了擦额头上的细汗,点了点头。他正琢磨着去哪里借这四千多两,却看到仆人沈三满头是汗地跑了进来。

“老爷,贩粮食到市场上的商人说了,房契他们也收。我们可以把房契当银子,给他们买粮食。”房子也要?这些商人是要沈家的命啊。沈从道仿佛是听到一个噩耗,脸色惨白,重重地跌坐在椅子上。

七月初九,杨鹏和麾下将领、官员喜气洋洋地坐在燕王府“守正殿”中,商量着赈灾的事宜。利用这次赈灾的东风,杨鹏摆了处处和自己作对的士绅一道,目前大获全胜。士绅们毫无公德,明明知道山东大旱还要哄抬粮价,想通过这种卑鄙手段让杨鹏破产,让杨鹏赈灾失败。结果却全部掉入杨鹏设下的圈套里面。

五月底,杨鹏还没有答复官家他决定赈灾时候,就从南方各省买了一百万石平价粮食,用轮船运回了沧州。当时天下士绅还根本不知道杨鹏要赈灾这事情,杨鹏又是在多省分散采购,所以这些粮食的购价十分平价,平均只有二两五钱一石。

当然,杨鹏的手上不仅有这一百万石粮食。杨鹏在刘祥龙的北港和定海城还抢到了三十五万石的粮食。另外去年新竹的地租运到天京新城,也有一百四十多万石大米。所以那时杨鹏手上有二百八十万石的粮食。

手上有了足够的粮食作为筹码后,杨鹏就答复了官家,答应官家自己将承担起山东赈灾的责任。很快,这封奏章被官家批红后就被披露出来,天下的士绅于是知道了杨鹏要赈灾,都知道了杨鹏要买粮食。

光一封奏章还不足以让士绅们相信赈灾的言出必行,杨鹏更通过公告宣传自己赈灾的能力——吹嘘自己有三千万银子。私底下,杨鹏又通过韩金信的密卫散布消息,让士绅知道自己已经开始采购粮食。

多管齐下,沿海各省的士绅全部上套了。士绅们都觉得只要哄抬粮价,杨鹏就只能乖乖高价收购粮食。否则怎么赈灾?仇寇杨鹏的三千万两银子,没有不赚的道理。士绅们疯狂涌到粮市上哄抬粮价,幻想着赚取杨鹏的银子。

在山东,士绅们直接把粮价抬到了六两一石,下手不可谓不狠毒。然而杨鹏赈灾,却并不准备依赖市场上购买的粮食。杨鹏把赈灾的手段寄托在台湾新竹的产出上。所以在士绅们把粮价炒到最高的时候,杨鹏就开始出货了。二百八十万石粮食被抛向市场,尤其是抛向了粮价最高的山东地区。

士绅们幻想着坐地起价勒索杨鹏,在杨鹏的抛压下顽强抵抗,主动为杨鹏“接盘”。一些山东的士绅甚至把自己住的宅邸都抵押出去,砸锅卖铁囤粮。结果杨鹏的二百八十万石粮食全部高价卖给了这些“做市”的士绅们。

因为贪婪无耻,这些士绅们毫不犹豫地钻进了杨鹏的圈套中。“幕府海外厅大使”高立功这次按照杨鹏的命令在大江南北忙碌买卖粮食,最是辛苦。他本来就清瘦的身子更瘦了几斤。不过在这场“粮价战争”大获全胜后,他的精神气很足。他喝了一口茶,大声说道:

“王爷,这次我们的粮食大多倾销在山东,有的卖了五两五钱,有的卖了五两,平均售价大概是五两三钱。按二两五钱的成本价计算,我们的二百八十石粮食足足赚了七百八十万两的银子。”

听到高立功的话,守正殿中的众人都是眼睛一亮。七百八十万两银子,这是沧州地区不曾有过的巨款。就算打败刘祥龙,杨鹏也只抢到了六百二十多万两银子。想不到设一个圈套让士绅们钻一钻,士绅们就给杨鹏送来了七百八十万两银子。

有了这笔银子,杨鹏山东赈灾的花费,起码赚回来一半。众人对视了一阵,哈哈大笑起来。高立功笑着看了看众人,又说道:“这还只是我们赚到的。南方的士绅们为了稳住粮价,砸银子高价收购小民的粮食,起码又花费了几百万两银子。这些银子全部从士绅的银库流入到小民的腰包里。”

“王爷的运筹帷幄,让我们这次不但赚到了银子,还做了一件造福百姓的好事。”众人对视了一眼,眼睛里满是笑意。这些毫无底线的士绅们因为自己的贪婪无耻损失了一笔巨资。耶侓观音哈了一声,大声说道:“大哥!现在就等台湾的红薯运来,把粮价狠狠砸下来。让疯狂囤粮的士绅倾家荡产了。等这些准备发国难财的士绅知道我们可以自己解决赈灾的粮食,估计上吊的心都会有!”

杨鹏看着殿外的风景,笑着点了点头。台湾新竹的码头上,郑晖看着一批批往船上装的红薯,意气风发。

自己按照燕王的安排在台湾耕耘四年,如今终于到了收获的时节。郑晖本是一个小酒馆的账房,勉强温饱。但追随了杨鹏后,却一路被杨鹏提拔,平步青云。几年过去,郑晖已经是都指挥使,参将官身,可谓是出人头地。

因为郑晖的出众,杨鹏把郑晖的兄弟姐妹都提拔了。如今郑晖的亲人都担任着他们追随杨鹏之前不敢奢望的要职,满门皆贵。郑晖心里十分感激燕王杨鹏。但比起燕王给自己的高爵厚禄,还是为燕王的事业做出贡献更让郑晖有成就感。从六月初起,台湾的一万五千顷良田已经全部种上红薯。这一季夏薯收获后,将为山东赈灾提供弹药,为燕王入主山东打下坚实基础。

红薯在江南不受欢迎,在北方产量很低。但在福建和台湾的红土上,红薯却有远胜于水稻的亩产。“初种于漳郡,渐及泉州,渐及莆(田)”。它藤蔓延伸,覆盖了整个闽南红土带。时人的一份笔记记载:“遍地皆种,物多价廉,三餐当饭而食,小民赖之”。

当然,红薯含糖量很低。一斤五两红薯提供的热量只相当于五两大米。所以新竹的红薯虽然一季夏薯亩产一千五百斤,却也只相当于五百斤大米的热量。说红薯在二十世纪一年亩产只有一千多斤的说法,纯粹是无稽之谈。一千多斤红薯只相当于几百斤大米,如果那么低的产量,谁还会种这种食用后腹部不适的作物?

一季春薯一季夏薯,新竹一亩红薯田能收获四千斤,相当于一千多斤稻子,其提供的热量还是远胜于种植水稻。六月份种下的夏薯要九月份才成熟。山东的百姓八月份可能就没有粮食了,这中间有一个月的时间差。不过好在新竹前些年就种了几十万亩红薯,有两百多万石的红薯存货,可以帮助山东灾民渡过八月。

想来经过这一次,燕王一定会更重用自己!看着一车车运上红薯,郑晖踌躇满志。

七月十一日,刘梦琪站在满载着红薯的福船上,叹了口气。刘梦琪在为夺财仇人燕王杨鹏运输红薯。刘祥龙势力崩溃后,刘梦琪从“福建王”的“太子”变成了无名小民。虽然杨鹏给了刘梦琪一百两银子做小生意,但刘梦琪一直窝在泉州的一处民宅中,每日喝得酩酊大醉,醉生梦死。

虽说大丈夫能伸能屈,但刘梦琪却没法在这么快的时间内适应家族败落的现实。刘梦琪虽然是个秀才,但那是刘梦琪的老师沟通知县,让刘梦琪便宜得到的,刘梦琪实际上并没有读几年圣人之书。刘梦琪骨子里渴望的,还是像刘祥龙那样在大海上驰骋,建立一片男儿功业。

但刘家被杨鹏打败后,刘梦琪的梦想随着刘家一起破灭了。就不可能再让刘家东山再起。刘梦琪如果再做海盗,或者跑海,估计会被杨鹏毫不留情地剿杀。刘梦琪不愿意做一个摇头晃脑的腐儒,也不愿意做一个每天为了几文钱讨价还价的小商贩。刘祥龙病死后他一直郁郁寡欢,每日买醉度日。刘梦琪的表现让他的母亲和弟妹十分失望,本来这些亲人还希望刘梦琪振作精神,重振刘家。

直到杨鹏的人找上刘梦琪,让刘梦琪联络船只,为燕王运送红薯。红薯热量低,靠吃红薯过日子需要很大的食用量。杨鹏这一次要运送三千多万石的红薯到山东,光靠杨鹏拥有的六十三条商船和十条铁甲舰是做不到的。靠杨鹏自己的商船,一年下来杨鹏只能运一千多万石的粮食。

只靠轮船运输,山东的百姓要饿死,杨鹏必须雇佣外部的商船。杨鹏当然可以联络登州和山东的水师,那样也能调出几百条帆船。但是杨鹏知道那些水师的官兵暮气沉沉,船只破烂不堪船工技术粗糙,跑远海的话说不定就要出什么纰漏。

所以杨鹏想到了刘梦琪。虽然没有杀了刘梦琪的父亲刘祥龙,但是刘祥龙因自己而死。而且刘家的水手都是身经百战的水贼,技术过硬。如果让刘梦琪牵头,调集一百多艘五千料大福船为杨鹏运输红薯,可以保证运输的万无一失。

杨鹏派高立功找到了每日买醉的刘梦琪,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杨鹏许诺给刘家雇佣的船工每人二两五钱银子月钱,头领三两七钱月钱。这次运输长达一年,杨鹏还给每艘船一千五百两银子的“用船费”。

刘梦琪听到这个提议二话不说扔下了酒碗,答应了。刘祥龙死后刘家土崩瓦解,刘家的水手们都衣食无着。想跑海没有本钱,想做海贼怕杨鹏来剿灭。如今杨鹏给刘家的水手们一条活路,刘梦琪当然要带领水手们干起来。

对于刘梦琪来说,这是重振刘家的好机会。虽然刘家再不可能像以前那样雄霸海面,但即便是做依附于杨鹏做运输大队,也比整个家族土崩瓦解好多了不是?所以刘梦琪就怀着矛盾的心情召集了一百四十六艘五千料的大福船,为每艘船召集了二十五个船工——杨鹏是不允许刘家的船队再武装起来的,所以船上除了没有大炮、炮手和水兵,二十五个船工操船足够了。

实际上,福船跑海大多是顺风开的,在风向不稳定的时节极少出海,并不能像轮船那样三百六十五天不停歇跑海。因为风向混乱时候福船容易被乱风吹到航道之外的地方去,到时候迷途或者触礁就麻烦了。

杨鹏的解决方案,是把七十三艘轮船当成后世的拖船使用,每艘轮船用缆绳拖拽两艘福船前进。轮船上面拉出来的缆绳绑在一艘福船主桅杆上,然后再绑到后面一艘福船的主桅杆上。有轮船在前面拖拽,福船就可以像轮船一样在航道上稳步前进了,速度也可以提高不少。

燕王杨鹏提议刘梦琪也答应了。他明白这是杨鹏要他忘记过去,从新来过的意思。刘梦琪心里当然还是恨杨鹏的:杨鹏打垮了刘家,让他从高高的云端落入泥土中。但此时要仰仗杨鹏的鼻息让刘家人有饭吃,刘梦琪又不得不把这种仇恨抛弃。刘梦琪想起母亲的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仇恨又有什么意义呢?”

实际上,加入杨鹏的船队几天后,刘梦琪了解了杨鹏的做事手段,甚至有些佩服燕王杨鹏。刘梦琪知道,杨鹏这次在山东赈灾全部用私人资金进行。山东的百姓未来一年吃的,将全部是燕王杨鹏提供的免费食物。杨鹏以一人之力救下一千多万百姓,这是多大的本事?若是没有杨鹏,山东会变成怎样的人间地狱?

发船前,刘梦琪在新竹待了几天,得知了不少当地情况。刘梦琪知道杨鹏这次让新竹农民全部种红薯,还要用私人资金从新竹农民手上购买红薯。除去六成地租,新竹农民的产出有四成是属于农民自己的,杨鹏以三钱一石的价格和农民收购这部分红薯。

这样一来,一个农民种二十亩红薯一年,也和种水稻一样得到五十两的收益。杨鹏虽然控制新竹,却爱民如子,绝对不会让自己的子民吃亏受苦。刘梦琪也吃过红薯,知道山东一千多万人一年最少要吃三千多万石红薯才能不饿死人。以三钱一石的价格计算,杨鹏这次赈灾也要花费近一千万两银子。这笔钱,全部是杨鹏自己掏。

杨鹏不但善于利用新作物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而且对百姓如此慷慨,让刘梦琪十分吃惊。说杨鹏是个豪杰,都不足以形容这次赈灾的了不起。刘梦琪也是个任侠的人,他觉得杨鹏甚至算得上是个英雄,救国救民的英雄。

和杨鹏这样的英雄比起来,父亲刘祥龙的出身和行事,就显得十分龌龊了。刘梦琪坐在尾楼的船板上,恍惚间似乎忘却了对燕王的仇恨,倒有些敬佩杨鹏了。

前面的轮船发出一阵悠长的汽笛声,缓缓驶出了新竹港,拖着两艘福船往山东开去。刘梦琪所在的福船升起了硬帆,随着轮船劈波斩浪,开上了一条全新的航道。刘梦琪的弟弟刘渡眼睛湿润了,抓着刘梦琪的衣袖说道:“大哥!我们刘家又活过来了!”叹了口气,刘梦琪又看了看福船上面高高飘扬的刘家大旗。虽然憋屈,虽然只是跑运输的运输队,但无论如何,自己让刘家又活下来了。

第五百七十七章 段志贤的春天第四百七十二章 情真意切第四百零八章 兴师问罪第五百五十七章 百姓心声第五十八章 艰难的抉择第一百四十一章 内政军务第九百二十二章 自相残杀第八百一十八章 始料不及第二百九十四章 勇者无惧第五百四十六章 美梦成真第六百一十四章 亲情裂痕第七十四章 斗士绅第八百二十六章 缓兵之计第七百一十四章 镖局任务第二百二十章 悍将之选第一百九十一·章 财大气粗第二百一十一章 美梦成空第五百七十五章 街边邂逅第六百八十九章 各方调动第六百一十六章 可爱的孩子第七百三十九章 云想衣裳花想容第五百零一章 各怀鬼胎第一百二十八章 剑拔弩张第一百三十五章 扎马合部第一百四十五章 耶律观音第四百三十三章 计划取消第三百四十八章 烈焰退敌第九百七十七章 兵败如山倒第二百五十三章 势不可挡第七百七十六章 悍将之名第四十章 望远镜第八百四十四章 待更新第八百八十三章 老顽固第三百零四章 峰回路转第二百五十八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九百一十七章 再见杨彤第四百七十二章 情真意切第三百九十一章 主副龃龉第七百七十四章 舰队集结第八百一十六章 小别胜新婚第五百六十二章 心有所忧第五十三章 屠杀契丹狗第七百三十九章 云想衣裳花想容第五百九十九章 如此忠臣第二百零三章 情谊深浓第二百五十七章 兵败如山倒第六百九十八章 收获不小第四百五十七章 儒生激情第八百七十八章 花剌子模第四百二十一章 全歼倭军第六百三十七章 席卷钦州第四百五十六章 大杀风情第二百八十九章 难以置信第四百五十五章 倾国倾城第六百零八章 大理公主见识第二十八章 第一批枪第二十一章 考预后路第九百九十四章 奇袭受挫第二百五十二章 蒙蔽双眼第八百七十九章 内外交困第五百六十九章 仪政会议第二百二十四章 把水搅混第七百一十九章 功亏一篑第九百九十六章 大败亏输第八百二十九章 弄巧成拙第四百二十七章 悍将无敌第四十章 望远镜第七百章 他乡的求援第五百七十六章 大势所趋第六百六十一章 还在折腾第三百二十一章 情深意浓第九百七十八章 斩尽杀绝第六百八十六章 反败为胜第七百七十五章 内部混乱第九百九十三章 改变策略第七百四十八章 意外情报第二百零二章 大炮轰鸣第六百三十一章 反败为胜地七十五章 外科医生第四百五十二章 美味佳肴第八百四十五章 峰回路转第九百章 多国使者第四百二十六章 妖魔战骑第五百八十八章 声东击西第八百一十章 火力威猛第四百三十八章 无用书生第二百八十二章 情人之夜第三百三十一章 历史要进步第二百六十章 峰回路转第九百二十六章 一家三口第三百三十二章 西方武士第四百三十章 考预后路第三百八十四章 难以置信第七百零二章 血性觉醒第三百一十八章 内心不弃第八百七十八章 花剌子模第一百一十五章 朝廷制衡第九百九十二章 大军追来第五百二十六章 一网成擒第六百五十五章 阅兵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