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第127章 选诗

第127章 选诗

重阳佳节,秋高气爽。

下午时分,枢密院的万俟参军奉命前去接应赵官家,但尚未走出大营,身后便有同僚胡闳休追来同行,略微一问才知道,竟然是吕颐浩吕相公之前言语成真了——之前南京陷落,消息传到东南,李纲李公相即刻发御营后军往前线而去,结果部队尚未过江便发生哗变,统制王亦直接脱离指挥,强行占据了江宁府,并纵兵掳掠,李纲无奈,只能先试图平叛。

此时消息刚刚快马送来,却不知道眼下又是何等情形了。

且说,这种坏消息跟前面东京被围攻一样,都属于早有心理准备,可事实上传来之后,还是让人感到无力的东西。而万俟卨与胡闳休议论了一番,都是忧色难免,却又不禁加快速度,准备早早说与官家来听。

然而,当二人尽心尽责赶到豫山上的时候,却并未如汪枢相提醒的那般见到赵官家忧国忧民的一面,恰恰相反,这位官家正便服免冠,在山顶肆意享乐,左边是宠妃戎装相伴,右边是词臣举杯对饮,便是心腹将领也曲身卸盔相陪,毫无规制。

若借唐时高常侍一句名诗,正所谓‘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恐怕也未尝不可。

见此形状,胡闳休心中闷闷,便要上前谏言,却被一侧万俟卨伸手拉住。

而盘腿坐在山巅的赵官家见到二人,微微一怔,却复又微笑相对:“万俟卿与胡卿来此可有事?是汪、吕哪位相公相催,还是有什么军情?”

“禀官家。”不待胡闳休开口,万俟卨便赶紧收起那些心思,正色拱手相对。“臣确系汪相公遣来,不过却并非催促,只是让臣来随侍相待而已。而胡参军此行,乃是要告知官家,东南御营后军统制王亦不听调度,反而占据江宁府劫掠无度,竟然是被吕相公说中了。”

端着酒杯的赵官家微微一怔,停了片刻方才缓缓颔首:“知道了,此事早在预料之中,暂不理会……你们二人既然来了,那来的正好,且坐来同饮。”

之前腹诽心谤了官家一番的万俟参军当然不会反对,而是即刻谢恩,然后又整理一下仪容,方才上前小心与刘晏同列而坐,并在班直奉上酒杯后主动执壶。

倒是胡闳休,被万俟卨这番作为弄得有些慌乱不及,匆匆跟上后,却显得不上不下,一时难堪。

“我们正在论重阳诗词,两位都是太学生出身,万俟卿还做过教授,所以虽是陪都临时殿试授官,却应该也都是文辞上的好手,且听听你们言语。”赵官家受了万俟卨一杯酒,方才随口而对。

而耳听着赵官家开口用‘我’而非‘朕’,刚刚倒了一杯酒的万俟卨愈发振奋,却是强压情绪,复又给这席间除了专门执壶的吴夫人外所有人各自倒了一杯酒后方才开口:“尚不知官家与吴娘子,还有林学士、刘统制之前是怎么个论法?”

“瞎论罢了。”赵玖随口指着身侧几人答道。“我是个不学无术的,这位吴夫人据说是文武双全,读书颇多,但以她的年纪又读过几年书?无外乎是林学士与平甫(刘晏字)两个进士记性好,说一些重阳诗词,我瞎评鉴一下,她带着一本《唐诗散集》,乱翻一下……而适才先说到重阳诗词之冠,两位觉得哪首诗为重阳之冠?哪首词又为重阳之首呢?”

什么吴夫人其实没读过几本书,今日带了一本书临时抱佛脚估计是真的,但赵官家的‘不学无术’,万俟卨要是信了那就是犯蠢了。

实际上,在万俟卨看来,若眼前这个动辄‘易安居士旧作’的官家算是不学无术的话,那天底下也没几个在诗词上有术的人物了……只能说,因为那位道君太上皇帝太过有术的形象给人印象太深刻了,这位遗传了最少五六层能耐的新官家明显对那位太上皇帝多有不满,不欲展示太多相似之处,所以刻意遮蔽罢了。

只是可怜易安居士夫妇,奔五十岁的人了,临到老,摊上这位乱摊派的官家,夫妻反而为此不谐起来。

回到眼前,诚如赵官家所言,万俟卨毕竟是文化人,这才学还是有的,而且年纪偏长,比身侧喜欢舞刀弄剑的胡闳休强太多。

故此,此人胡思乱想之中,却已经稍有所得。

“臣冒昧……若以诗来论,还得向唐诗中去寻。”万俟卨瞥了眼尚在思索中的胡闳休,然后微微正色,便侃侃而言起来。“正所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摩诘十七岁做的此诗,道尽多少游子心态,可谓重阳诗中魁首。”

此言既出,刘晏与吴夫人一起失笑,而胡闳休却也恍然颔首。

至于赵玖,同样缓缓颔首:“万俟卿说的极好,与我们几人之前议论的正和。大苏学士说王摩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来做,却已经神形兼备,所谓诗意反复,却又开篇朴素,关键是所叙思乡之意人人皆可有,所以传唱极广,足以压住其他重阳诗,来站定这魁首之位……那重阳词呢?”

万俟卨自然先附和几句赵官家高论,而稍驻之后,复又干脆再言:“至于重阳词……词乃诗之别体,到本朝方兴,虽有几首重阳词却也只是本朝名家所做,但臣随意想来,却只是想到易安居士那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此言一出,除了小林学士外,连着赵官家,所有人都笑了起来,连胡闳休都渐入气氛,微微尬笑一声。

而赵官家笑完之后,也是再度颔首:“不错,这首词虽是闺怨词,只是捎带了这重阳二字,但却写到了绝妙的份上,仅此一句,莫说重阳词,便是自古以来多少闺怨辞赋诗词,也被要这句压下去了……实际上,刚刚林学士议论,恐怕易安居士自己另一首《一剪梅》,也只能整首比过来,单句也是比不上这句的。”

“官家所言甚是。”万俟卨也跟着笑道。“看来臣又与官家、吴娘子、林学士、刘统制相合了。”

“有人说六一居士、安石公、苏学士那两代人风华绝伦以后,我朝文华余韵止于二十年前,往后诗词一道便只是叶梦得等人了。”赵官家可能是喝了酒,今日言语颇多,竟然接过话继续笑谈不断。“这不是玩笑吗?哪里能因为易安居士是个女人便能装作看不到她?此人将来怕是要与那几位相提并论的。只是不知道往后这天下局势往哪里走?原本该接易安居士之后的那几位还能不能再出来,出来后还能不能写出来‘挑灯看剑’……”

这番话万俟卨与胡闳休听的是莫名其妙。

一来,这二人出于本能,都不觉得易安居士一个女人凭几首诗词就有资格跟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这三位相提并论,便是有一个官家推崇也做不到;二来,官家后面什么话他们根本就没听懂,什么‘该接易安居士之后的那几位’,说的好像一定能有人能站出来顺着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易安居士往下走一般……还什么‘挑灯看剑’?

看来,官家应该是真醉了。

“万俟卿是这般言论,胡卿怎么说?”赵官家从旁边束着皮甲袖套的吴夫人手中接过一杯酒后,继续捧杯相询。

“臣无话可说。”胡闳休没当面上谏,已经是看在国家危亡,正要留存有用之身的份上了,如何还会参与议论。

“诗词皆合,看来这重阳诗词各自魁首已有定论。”赵官家一饮而尽,抚掌相对。“但这两首放在此处豫山之上,放在此时两国交战之时,却有些不合时宜……”

这不废话吗?

万俟卨与胡闳休几乎是齐齐在心中暗嘲。

且说,胡闳休并未多想不提,万俟卨细细思索,却更加多出了一身冷汗——易安居士那首闺怨词极好,但不合时宜是必然的,而‘遍插茱萸少一人’,在赵官家本人身前却不只是不合时宜,更是要命的言语了!

还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怕是遥知兄弟住地窖,坐井观天少一人吧?

不对,还有个信王在五马山不知真假,或许是‘少二人’也说不定。而且,也难怪那城府极深的小林学士一直不露笑意,看来不是人家不懂迎奉,而是自有一番计较。

思索之中,赵官家已经再度出题了:“至于两位到来之前,我们正要再论一首不拘题材,正合此间情形的妥帖诗词来,却始终未有所得,你们两位不妨试着想一想……”

万俟卨自然不敢怠慢,但心思也警醒了不少,便小心相对,以免再闹‘忆五国城兄弟’的笑话:

“官家,臣冒昧问一问,之前官家与三位可有所得?”

“没有。”赵玖一饮既罢,干脆相对,却又真的从身后不知何处掏出一本《唐诗散集》来,掷到两个新来之人身侧。“一开始想了几首,却都不对路,正准备翻人家吴娘子的书呢,你们也可以翻一翻……”

胡闳休抬手接来去看。

万俟卨却只觉得好笑,堂堂太学生记些诗词还要翻书?

唯独此人什么心思都不敢显到脸上,便一边捧杯一边奋力去想,而且很快就想到了一首勉强应景的。

“官家。”万俟卨正色相对。“李太白有一首《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今日官家登豫山,虽不见水军,却可全窥这豫山大营!所谓‘酣歌激壮士,可以摧妖氛。’岂不应景?”

众人纷纷沉吟,说不上好也说不上不好……首先,这首重阳诗难得提及战时、军中,又有激励之意,似乎非常应景;但与此同时,这首诗大部分都明确在说战船、水军之胜,非要说可以应对山下大营,未免有些强行了。

“你们觉得呢?”等万俟卨又吟诵了一遍全诗,赵官家主动以手相指,挨个相询。

“奴家觉得还好。”吴夫人也用了民间称呼。

“臣觉得不妥。”素来寡言的刘晏也终于开口,却是直接摆手。

“臣也以为不妥。”小林学士也蹙眉相对。

赵官家不以为意,继续指向了胡闳休。

“回禀官家,臣也以为不妥。”一直翻书的胡闳休开口相对,却又封皮朝上将那《唐诗散集》递了过来。“不过臣这里刚刚看到一首,或许合适……”

赵玖点了点头,随手接过来,只是一看,便不由失笑,然后当众将这首诗标题念了出来:“这是岑参的《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封大夫是封常清吧?”

“正是。”小林学士接口应声。“臣记得此诗,所谓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吟诵到此,小林学士忽然闭口,而万俟卨也面色煞白,并看向了已经有些慌乱的始作俑者胡闳休。

赵玖不以为意,自己拿起书细细端详,继续摇头晃脑念道:“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这下子,刘晏和吴夫人也都神色奇怪起来……有些恼怒,又有些无奈。

无他,‘边头幸无事’这句诗不免嘲讽意味太明显了些。人家岑参和封常清是在‘边头幸无事’的情况下忙里偷闲登高,你赵官家算什么?

不过,不知道是不是赵玖一个工科狗文化水平比较低,又不像写字射箭一样可以有肌肉记忆做底子,所以他读了一遍之后,又盯着这劳什子《唐诗散集》看了许久,方才醒悟过来:“胡参军这是在劝谏朕?”

被晾了这么久,胡闳休早已经失措……毕竟嘛,他到底是富贵人家出身,若有那个胆量当面劝谏,早八辈子跟陈东一起上书‘指斥乘舆’了,何至于今日?而且刚刚他也是将此诗朝下递上,便是要‘隐谏’之意,哪里会想到赵官家不管不顾,直接摊开来说呢?

“无妨。”赵玖继续看着手中诗集,明显不以为意。“胡参军也是好意……且放心,今日总是要拿主意的,朕不会误事的。”

胡闳休只能喏喏。

“其实,若无最后一句,这首岑参的诗倒是极度应景。”赵玖继续言道。

“此诗确实有些不妥。”刘晏也严肃颔首:“不过,此诗与刚刚李太白的诗不妥,还有什么妥帖的,臣也是确实不知道还有什么诗了!”

“确实难。”小林学士也淡淡开口。“眼下是战时、是军中,战时、军中又有重阳相关的诗词本就没多少,这两首已经是最贴合的了。至于说,眼下前线金人大举攻略东京,后方东南军队刚一开拔便引出军乱,已经算是危局,危局、战时、军中,再加上专属重阳的诗词,臣着实想不到了。”

万俟卨、刘晏齐齐颔首,连吴夫人也跟着点了下头,好像她真懂得一般。而赵官家闻得此语,也跟着点了点头,好像他也真的懂得一般。

但是,赵官家点头之后,复又摊开手中什么散集放在身前:“你们看此首诗又如何?”

众人纷纷去看,却又各自沉默,继而心中微动,原来,这诗恰在岑参那诗旁边,乃是一首高适的重阳诗,却不过短短二十字。

正所谓: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万俟卨等人正在各有所思,赵官家却已经带着三分醉意起身,然后负手踱步向前,显然是要居高望远……而刘晏和吴夫人不敢怠慢,赶紧跟在一旁,以防意外。

然而,西沉许多的日光之下,赵官家负手背西向东而望,视线自山下白河开始,渐渐远眺,直到不能辨认清楚的地平线,却是久久不语。

“官家!”

小林学士大概是思考的足够多了,便起身来到官家身后,然后筹措字句,小心相对。“胡参军并非有意为之,他不知道官家的辛苦与难处……”

身后胡闳休面色涨红,却根本不敢插嘴,而同样不好挨过去的万俟卨干脆冷冷瞪了胡闳休一眼。

又隔了一会,赵玖回过神来,方才微微摇头开口:“跟胡卿无关,朕今日心中的为难其实跟这两日遇到的难处一样,都是早有预料,只是事到临头还是不好受罢了……其实,自从淮上经历了张永珍死战,复又燃小桔灯入淮,朕便醒悟了两件事:一则,金人绝对能胜,且胜家必然是我们;二则,想要胜金人,就必须得有无数人的性命为此做牺牲!但这又有一个难处,那就是朕作为这个什么大宋官家,又该凭什么让这个牺牲,那个不牺牲?或者这个不牺牲,那个牺牲呢?”

莫说身后两个参军,便是起身前想了很多的小林学士也不由怔住。

“逝者已去,就不说之前的张资政与辛统制了,只说眼下,东京宗留守处极为艰难,东南兵马又不能用,枢密院自然要朕来做决断,要不要尚在休整中的韩世忠即刻北上顺昌府?”

赵官家继续负手背对众人低声言道,声调之低,宛若喃喃自语。“若韩世忠去了顺昌府,就在郑州南面,完颜兀术必然要分兵应对,甚至说不得能将这个当日吃过败仗的四太子提前吸引过来,到时候东京自然松快许多……可那样,休整未完毕的韩世忠部的牺牲又如何?顺昌府百姓又怎么样呢?这倒不是说宗泽和韩世忠谁该死,东京与顺昌府百姓谁该留,是个二选一的问题,而是一句话说出来,稍有侧重,便要有不知道多少性命为此搭上。”

“官家仁念。”刘晏一声叹气。“之前杨统制常与臣说官家仁念,我常常以当日明道宫事相对,以示早已知晓,却不料还是……还是……让官家见笑了。”

“臣惭愧。”林景默也无奈低头。

“走一步,算一步吧!”赵玖再度摇头。“朕说出来,不是让你们来夸的,只是心中沉重,又恨自己不能以身作则,只能徒劳让他人去送命,所以有些羞愧罢了……两位参军!”

“臣在!”

“喏!”

听得入神的万俟卨与胡闳休赶紧狼狈起身。

“去告诉两位枢相,朕意已决,着韩世忠北上郾城!”赵玖头也不回,直接言道。“至于朕,稍后再回!”

“是!”

“喏!”

二人各自一振,赶紧行礼,然后匆匆而去。

就这样,且不提这几日看多了军情,也喝多了黄花酒的赵官家难得感时伤怀,只说另一边,胡闳休与万俟卨匆匆下山,转过弯道,抬头看见赵官家依旧负手望远,也是各生心思。

譬如万俟卨,这位本以为官家到底年轻,是被残酷的战事逼得有些自暴自弃起来,甚至有些及时行乐的姿态……这种事情古往今来从来不少……却不料人家从头到尾都未失了基本的气势,只是有些妇人之仁罢了。

而这一点,对于一个本是藩王出身、今年才二十二岁的官家而言,似乎并不算什么问题,反而可以称一声‘仁主’的。

至于韩世忠提前北上之事,对于别人是个新鲜事,但对于枢密院的新锐而言,却是一早就参与讨论了的,更不值一提。

不过,今日还是有一个重大收获,那便是赵官家指出来的那首‘应景’之诗了……‘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说的不正是东京战事吗?而官家最终下定决心让韩世忠提前引淮西军进入顺昌府,不正与官家顾念东京故地的心态相符吗?

但是问题来了,官家不是一头栽入井中,什么都忘了吗?他如何还要怜惜故园菊呢?

“元中兄(万俟卨字),你说官家当日落井,是真忘了往事,还是假装忘了?”就在这时,胡闳休忍不住脱口而出。

万俟卨驻足望着身侧之人,一时无语……这话是能说出口的吗?不能憋在心里吗?今日惹得祸事还不够多?

胡闳休见状,刚要再言,而万俟卨却连连跺脚,逃也似的往山下飞奔而去。

而与此同时,赵官家浑然不知,自己出于感慨战事对民生摧残而随手指的一诗,居然引起了两个枢密院官员这番神思……他看了好一阵地平线,只觉得一片茫茫,终于还是酒意上涌,便转过身来,缓步下山去了。

PS:大家晚安,周末吃点好的……

(本章完)

194.第192章 其易其难275.第272章 岳台202.第200章 殿试(下)96.第95章 往使208.第206章 窥见52.第52章 生死(下)286.第282章 白马161.第160章 前后失据(上)387.第382章 一进一退194.第192章 其易其难481.同人33:我真的曾经是个皇帝啊——泗水205.第203章 弥合(下)391.第386章 晦明晦暗158.第157章 或言南北320.第316章 发兵256.第253章 后浪252.第249章 往来(中)204.第202章 弥合(上)464.同人16:宋书本纪二十四——燎原火319.第315章 成事57.第57章 发作421.第415章 崩摧176.第174章 独耻事干谒97.第96章 轻重95.第94章 来军101.第100章 南阳(下)403.第398章 兵临城下306.第302章 表决(2合1)276.第273章 岳台(续)357.第352章 取舍(上)263.第260章 新旧144.第143章 乱像93.第92章 人心(续)318.第314章 抬枪(2合1还债)313.第309章 名使159.第158章 各问东西(上)80.第80章 决战(下)6k2合一390.第385章 忽上忽下301.第297章 明月339.第334章 岁入24.第24章 三万之约205.第203章 弥合(下)241.第239章 军令58.第58章 元宵(上)240.第238章 奔援2.第2章 赤心队448.同人 1:未料人间见白头——萧棠204.第202章 弥合(上)153.第152章 决策351.第346章 试探194.第192章 其易其难8.第8章 绝杀214.第212章 很多小问题(续)179.第177章 潇洒送日月90.第89章 龙蛇144.第143章 乱像346.第341章 正诡252.第249章 往来(中)270.第267章 团结8.第8章 绝杀79.第79章 决战(中)239.第237章 耗殆106.第105章 雨水(下)305.第301章 耶律162.第161章 前后失据(下)440.第433章 敕约206.第204章 松紧145.第144章 乱想288.第284章 东西446.番外2——榴弹怕水200.第198章 殿试(上)41.第41章 买卖(下)92.第91章 人心298.第294章 菩萨68.第68章 议论(上)91.第90章 虚妄102.第101章 流言(上)168.第二卷总结 兼致歉信 兼本书开书四月小183.第181章 臣如忽至理431.第424章 回首312.第308章 虚张351.第346章 试探288.第284章 东西312.第308章 虚张426.第420章 传旨96.第95章 往使123.第122章 出兵39.第39章 买卖(上)50.第50章 水战(下)1.第1章 明道宫30.第30章 宁国19.第19章 扶腰(七岁大佬也生日快乐)177.第175章 独耻事干谒(续)8.第8章 绝杀288.第284章 东西136.第135章 五道(续)274.第271章 风声(2合1继续还债)468.同人20:金之亡——Propheta335.第330章 劝说(2合1)106.第105章 雨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