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9.第384章 映雪映月

第384章 映雪映月

雪花自北向南,飘洒不停。

当然了,虽说燕山雪花大如席,可飘到真定府的时候,就只有鹅毛大小了,飘到黄河畔的时候,就只是落地便化了。

同样是十一月初,大宋东京城,一场几乎宛如雾气一般的小雪不期而至,引来了不少人的注意。

其实,按照常理来说,或者说按照大军启程前那些混乱情况来看,这场雪本该引起更大规模注意甚至骚乱的……当日赵官家因为金国三太子讹里朵的猝死突然提前发动北伐,之所以会引起城外岳台大营的那场骚乱,一面当然是事发突然,大军行动过于仓促,另一面却也有大宋不按照天时,顶着冬日出兵的缘故。

没办法的,自古以来,封建时代老百姓最怕的无外乎是冻饿二字,赵官家这般违逆天时,自然会引起御营军属对防寒衣物以及粮食的抢购。

不过到了眼下,随着前线地区,尤其是河东方向接连得胜,大量的州郡城池被夺回,外加赵官家御驾亲征的缘故,多少是减少了一些老百姓在开战初期的恐慌情绪。

因为就好像之前老百姓会更在意冻饿二字一般,眼下市井中对战争局势的判断也多是停留在邸报上今天收复一城、明天收复一州上面……这对于老百姓来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比什么都管用。

何况,收复的这些地方,也不是什么不清楚、不知道的地方。

说起安邑,就会有无数人回忆起当日京城中河东盐与京东盐并行的日子;说起河东城,就会有客商说起自己当日贩羊,曾遥遥见过鹳雀楼,继而引得有人谈那楼几层高,有人叹那楼有几首诗。

更遑论,这东京城内本就有无数河东流亡士民的存在,比谁都晓得彼处山水形势。

这就让东京城在适应了初时的混乱后,反而陷入到了一种诡异的动态、繁忙的稳定之中。

“让一让,让一让啊!咱们也是为国出力了!”

且说,东华门外,数名士子正立在路口拐角处负手交谈,只见前方宫阙沉沉,身后马行街繁华不减,千里之外金戈铁马,头顶则是雨雪飘飘,真真有一番家国忧思之态。但这些人刚围着其中一个为首的年轻人说了几句,忽然间,便有十数辆插着御前班直旗帜的独轮车自南向北飞驰而来,气势惊人,而且一边过来还一边呐喊,惊得这些年轻人抱头鼠窜、仓惶躲避。

之前要说的什么家国忧思也瞬间都咽了回去。

要知道,按照都省前些日子发布的战时训令,原本只是建议的‘都中行人车辆靠右走’,如今已经成了战时规矩,而这些送外卖的,因为是供给宫中、府中所用,居然也得了个‘军需’的名号。

这种情况下,一旦被这些从御街方向过来且依着右边行走的独轮车队给冲撞了,闹到开封府也只会被阎孝忠那个黑瘦挫矮阎王爷给吊起来骂,说不得还要在太学中留下记录,影响升学和科举。

当然,这些人经此一冲,原本还是想再度聚拢起来的。但是,从这趟车队开始,御街方向的外卖车居然是断断续续、往来不停,竟似头顶那微小雪花一般,俨然是之前往御街周边送餐的大部队正在折返。

战时嘛,御街那里办事的中枢、地方官吏远比往日多的多,送餐规模也远超平日。

无奈之下,这几名太学生只能熄了恰同学少年的心思,与偶然撞上的那位年轻公子拱手作别,大部分人沿着宫墙往南回太学周边,而那位年轻公子则贴着那些外卖车子外侧,往马行街而去。

实际上,这名年轻公子本来就是瞅着中午外卖车该回来了,马行街上的店家可以准备晚间外卖事宜了,这才专门至此,只是不巧遇到了一群太学后辈,又因为身份特殊才被缠住了而已。

就这样,待此人来到马行街,从宋嫂鱼羹开始,连续走了三四个店,却只订了十几个菜羹,配些冬日间照例的姜豉等物,加一起勉强一大一小两桌而已。

不过,饶是如此,这些牌子极大,消费极高的正店也都恭恭敬敬,认认真真,到最后还往往是店中当家的亲自将这位公子送出,甚至满口许诺,晚间也必然会亲自将外卖送到府上,绝不出错……原因嘛,再简单不过了,这年轻公子不是别人,正是当朝首相长子,唤做赵汾的那位。

赵公子这次出来也不为别的,乃是因为前方战报送回,轵关陉已锁、临汾推进如潮,金军在仓促迎战下丢了河中盆地之后,又干脆直接弃了临汾盆地。

而赵鼎赵相公的老家不是别处,正是吕颐浩吕相公如今修养所在的闻喜。自己老家的地形,如何不晓?所以,经此一遭后,赵相公彻底放下心来,晓得闻喜无论如何都算是彻底安全回归了。

从今往后,再不算是流离之人了。

所以,难免有一些跟河东流亡士民一样,晚间放歌须纵酒之态。乃是在都省、秘阁、公阁那里依然从容,做出首相姿态,暗地里却忍不住破例给儿子递了纸条,让他摆酒置宴。

对此,赵汾赵公子当然也很高兴,只不过他名字虽有个汾,但很早之前便随父母在京中生活,对于老家只有模糊几个印象,却未必振奋到那个程度而已。

不过等到这日傍晚,在家中布置妥当的赵汾等到父亲归来,又见到今晚的客人,方才晓得,自己还是低估了父亲此刻心情的振奋。

客人只有两位,一位是当朝枢相张浚张德远,另一位是工部尚书胡寅胡明仲……加上端坐主位的自家亲父、当朝首相赵鼎赵元镇,正是所谓靖康太学三名臣是也。

这一次是典型的私宴,张浚虽然儿子尚小,但宗族极大,乃是带了三五个帮忙管家的成年子侄,胡寅那里类似,他自有异父异母的亲弟胡宏和一个来求学的远房堂侄相随……一时间,配上本就子嗣繁盛的赵家,倒也有些热闹。

而待宴席铺开,也只是两桌,一桌在外,赵汾自让了中过进士已经在出仕的胡宏居首位,然后带着弟弟与其余几人陪座;另一桌在内,竟只有区区三位主角,连个倒酒伺候的人都无。

更是让外面这些人心中暗暗称奇。

“居然有姜豉。”

内里三人坐定,张浚扫了一眼桌上酒菜,当场先笑。“元镇兄倒是不忘本。”

“本者,初也,凡事必有初。”赵鼎闻言也是捻须而笑。“官家之前在杭州,往这边言语,动辄便念叨这话……事必要究其初,人又如何能忘本?这‘姜侍郎’的功劳和官家知遇之恩,如何能忘?”

言罢,二人一起发笑,初来时的紧绷也懈了三分。

倒是胡寅,依然如十年前那般样子,一声不吭站起身来,主动给两个一度几乎可以称之为义兄的人各自斟酒,然后便面色如常从容坐回。

“虽是家宴,但也须先贺一杯酒。”张浚笑意稍平,举杯相对。“河东王师大进,虽也在预料之中,但于元镇兄而言,到底是寻回了根基,不复为飘零之人……当贺。”

胡寅见状也立即起身捧酒,赵鼎则是点点头,难得没有谦让之态,直接捧杯一饮而尽。

旋即,胡明仲再次为三人依次斟酒,斟酒完毕,坐回位中,却是直接点了下筷子,从身前热气腾腾的鱼羹开始下手。

至于赵张两位,各自一杯饮罢,却又束手无言,只是喟然,俨然是回忆往事,思及几人渊源,多有感慨。

“这雪下不大吧?”不知道为什么,明明是十数年的交情,可半晌之后,二人却已经近乎无话,以至于张德远不得不没话找话一般说起了天气。

“下不大。”赵元镇也状若回过神一般接道。“我着人问过了许多年老之人,都说今年气候没有异常,按照经验,这个月最多是小河、井水结冰,便是有大寒,以至于大河封冻,也要等到腊月间上旬那几日……不过,咱们受任在此,不管天象如何,都要做好最坏打算……陈枢相(陈规)那里,也该给适当偏重一些了,黄河上的捣冰役也要提前组织起来。”

“不错。”张浚连连颔首,却又再叹。“其实,关键还是大名府那里,若是岳鹏举能一举攻破大名府,万事都好说。”

“岳鹏举又不是神仙。”赵鼎苦笑不得。“大名府身后便有五个万户,加上数日可至的隆德府四五个万户,兵力上都比对面弱上不少,何况大名府本身也是一座坚城,三面临大河河道,天然阻碍……哪里就能破城?他本是偏师,只要能将东路军牢牢吸引住,便是妥当了。若是能引来西路军,那便是最好的局面,不过届时就轮到岳飞来守城了,下雪说不得复又是好事了。”

“岳鹏举是名将之姿。”张浚当即叹气。“我是觉得,若能多与他一些兵,说不得这次北伐可以直接在河北这边打开缺口……你想,若能年前直接得破大名府……届时金军左右失措,便只能合兵于陇亩之间,然后等王师两翼休整妥当,便可交加于山河之畔,一举剪除贼众。”

赵鼎欲言又止,但最终只好看向已经低头啃了半条鱼的胡寅。

“军国之重,官家自有思量,早早便定下河东为主的策略,如何能改?”胡寅头也不抬,脱口而对。“何况天时不允……若要破城不是没有法子,譬如以舟师驶入大名府两侧,再以重兵割其后,使金军援兵不能近城池周边,也使王师兵力局部占优,方好施为……之前武学和枢密院拟定的方略中便有这一个,但那是春后趁着水势盛大出兵,如今却是冬日进军,非但水浅,说不得还会结冰,除非有即刻破城的法门,否则便会局面大坏,谁敢轻抛?”

张浚一时讪讪。

而胡寅根本不给自己这位老哥留面子,只是继续认真劝道:“德远兄,如今距离当日金国三太子猝死之际已经过去快五十日了,距离官家下旨出兵也都四十余日了,河北这边收复了三个州,河东那边算是已经收复了六七个州,你莫非还是在想着个人得失,不能静下心来为国效力吗?若是如此,何妨主动去职歇几天,只将事情交予元镇兄,然后我、刘子羽、林景默,从旁协助,一力为德远兄代劳?”

张浚怔了一下,旋即慌张,赵鼎一时也有些手足无措。

无他,这二人都晓得,胡明仲不是个会争权位的人,也不是个胆小的人,恰恰相反,这是个认真且将北伐视为一切的人,他这般说了,那十之八九就真是这么想的,甚至有可能真这么去尝试。

一时间,张浚手忙脚乱,却不知如何解释,倒是赵鼎稍微缓了一缓,方才认真来劝:“明仲……事情不是那么算的,德远久居枢位,一旦轻动,便会引起内外猜疑,届时只是此事本身便会动摇朝局,影响前线。”

“不错,德远兄位重权高,自成体统,一旦动摇,便会于国不利。”胡寅继续认真以对。“可若如此,德远兄便该自重才对,为何还是整日若是这样就好,若是那样又如何的?”

“明仲。”赵鼎已经后悔打断胡寅吃鱼了。“这不是今日私宴,咱们三人私下交谈吗?有些私意交代在这里,方才好在崇文院那里端起宰执之身的。”

张浚赶紧点头。

“若是这般说,之前官家檄文过来,登邸报之前,为何听下面吏员讲,德远兄在崇文院当众感慨,说可惜没有用自己所写檄文,以至于让范三照成名……这也是端起宰执之身该做的事情吗?”胡明仲依然认真追问不停。

赵鼎终于哑火,而张浚早已经汗水迭出。

说句实诚话,这要是换个人,哪怕是赵鼎亲口整这些话,张德远都能立马掀桌子走人了,不过换个人也不可能这般质问他不是?

也就是这个认识了十几年的小兄弟,在今日难得只有三人叙旧的私宴上,能这般讽谏他!

没错,张德远已经确定胡明仲是在故意的了,就是在趁机表达不满,当日只会低头吃姜豉的小兄弟如今得了机会,一张嘴便是满口獠牙。

但问题在于,即便如此,那又如何?胡寅这个人,平素行事低调,竟是半点疏漏都无……总不能因为私宴上劝了你几句,你就要绝交,然后让人弹劾他不孝吧?

弹劾胡明仲不孝也不行啊,上一个暗地里弹劾他不孝的,如今只剩一个‘凡事必有初’了。

而且这不坐实了你是个不顾大局,不配当宰执的私心玩意吗?

甚至,张浚都不敢拂袖而去……因为他真心害怕自己今天走了,明天胡明仲就真的一封奏疏直接送到御前!

谁怕谁啊?

或者说人家胡尚书怕过谁啊?真当人家是吃素的?

转眼间大半条鱼都没了,还吃素?

无奈何下,花了许久才缓过气来的张浚只能硬着头皮站起身来,恭敬拱手:“多谢明仲提醒,愚兄确实有失宰执体统了。”

言罢,复又举杯相对,以作掩饰。

胡寅点点头,毫不客气的起身与之对饮,算是受了这杯酒,但坐下之前,却又主动提起酒壶,给对方斟满了一杯蓝桥风月,姿态倒还是无可挑剔的。

于是,三人越过此事,又开始宴饮交谈起来。

不过,说是三人叙旧,但胡寅却只是低头吃东西,一条鱼被他吃了个七七八八,直接扔下,复又对付起一整碗姜豉……与此同时,赵鼎、张浚为东西二府相公,二人交谈,无论说什么,却都不免将事情转到军国大事上去。偏偏一旦说到军国大事,又都不得不为各自党羽作些考量,努力弄些分派争论。

尤其是张浚,因为之前奏疏的事情在官家面前很被动,此番又是来赵鼎府上做客,而且还被胡明仲当头一闷棍,所以不免警惕了许多。

譬如赵鼎说起京东东路转运不佳,不如一并将京东两路转运军需事宜交给京东西路的万俟元忠,张浚便本能警惕,然后立即建议战事在前,当从重处置以儆效尤,乃是要将京东东路的小韩经略撤下,让礼部赵元显赵侍郎去京东东路。

这是因为小韩经略当日上任本就是他张德远推荐的,若是前线打着仗,这厮心不甘情不愿的继续在京东做下什么多余事情来,不免会让官家震怒。

而赵元显则是当日赵鼎在两淮时的老部下了。

这是一种典型的防守策略。

只能说,所幸张浚没有继续深入一步,再去讨论这个礼部侍郎谁来补,不然就太明显了。

当然了,赵鼎也最终没有同意这个方案,他还是觉得此时撤换地方大员,会引起震动,再加上他也看出来张浚有些反应过度,所以有心搁置。

此事之后,还谈及了东蒙古一事……陕西、宁夏方向最近联合来报,都说得到草原讯息,东蒙古那里女真使节不停,再加上孛儿只斤合不勒之前始终不给答复,也不知道是真的被收买了还是在坐地起价,又或者是在观望,所以须得朝廷速速委派重量级使者过去。

而赵张二人,不免又因为这个使者人选而起了一点争论。

平心而论,这二人的争执未必是什么党争,甚至未必是私心压过了公心……因为他们到底都能从国事考虑,而且赵官家的决断也从来没有失效过。

但是,赵官家又不是个超人,能事事决断,尤其是这位官家又经常不在京城,吕好问又是个日益爱惜羽毛的,平素不掺和这些事情,这就导致了赵张二人手上的权力空前集中和强大之余却没有更高一层的压制。

说白了,这两个人,某种意义上而言已经算是一种相对的‘最高权力’持有者了,而最高权力的对立,自然要不可避免的引起争执,然后形成对立与分野。

尤其是秘阁决议制度下,想要做事,必要的拉人头也是免不了的,这也进一步激化了这种对立。

只能说,这种情况,从二人五年前一开始秉政就有,然后赵官家一出去转悠就会激化,唯独二人都算是赵官家的心腹,对官家的服从是没问题的,所以官家一回来又会渐渐平息。

可这不是这一次赵官家离开的特别久吗?不是赵官家一回来没待两天就出了突发事件,提前开启了北伐吗?

结果就是所谓水木两党的党争根本来不及消弭,便被诸多军国之事给淹没了,然后事情一多,又反过来让两家对立的更严重起来。

某种意义上来说,赵鼎今日设宴,固然是真的为老家光复而高兴,所以叫两个好友来叙旧,但多少也有一些跟张浚弄得焦头烂额,想搞一个私下息兵,共图国事的君子之约意味。

不过,瞅着张德远眼下小心翼翼的样子,却是怎么看都难成这个君子之约了。

“三百个日本国武士已经到济南了……”

“三百个人上战场无用,用处在于安抚人心和外交上,让他们来京城走一趟,在高丽使节前面露个脸,就速速去河东,充当仪卫。”

“此事倒是没什么可说的。”

“陕州河道交通不便,有人提议物资走陆路到关中,从蒲津转运。”

“可以试试,但若是如此,要不要多设一个转运副使?还是让刘侍郎兼任?”

“这……此事不是工部的职责吗?明仲……”

“元镇兄唤我?”正在啃一只‘建炎御鸭’鸭腿的胡寅愕然抬头,认真发问。“我以为两位兄长已经把愚弟给忘了呢……”

赵鼎张浚二人齐齐尴尬,却是赶紧拢手正坐。

而赵鼎惭愧之余,看着被吃了小半桌的菜肴,到底是咬了咬牙,摆出了主人公的姿态:

“德远、明仲,今日乃是因为愚兄此生终可死葬乡梓,落叶归根,心中委实高兴,然后想起当日靖康中咱们三人藏身太学时的言语,才召你们过来,喝一杯酒,叙两句旧的……这样好了,从此时起,什么国事,什么政略,都不要多提,咱们只论旧谊,只说风月文章,公事全都扔到明日如何?”

张浚当即含笑应许,说着甚至撸起袖子,当场吟了一首诗出来遮掩气氛,据说是他前几日拜访吕好问吕公相时顺势拜谒了吕公相家中新摆起来的祠堂,然后应势而做的。

所谓:

“三相经年镇庙堂,江山草木亦增光。

一时主宰权衡重,千古人间姓字香。”

这三相,当然是指吕家那三位史无前例的平章军国重事,但用在这里却也有打趣的意思,因为在座三人,只有胡寅还没当上宰相。

孰料,胡寅闻得此事,却只是摇头:“德远兄的能耐都在儒学上,佛学上也不差,近来原学也钻研的不赖,但诗词风月却委实不足,跟愚弟一样,都过于庸俗了些,登不得大雅之堂。”

张浚一时无趣,偏偏人家胡明仲也说了‘跟愚弟一样’,也不好骂的。

“那愚兄的诗词风月如何?”赵鼎赶紧凑趣。

“只论风月文章,咱们三人,还是元镇兄成就最大。”胡寅昂然相对,出口从容。“不过,这不是因为元镇兄是个有才的,而是说元镇兄平生不专做文章,稍有文学之作,皆是真情实意……而风月文字这些东西,一旦有了真情实意,便胜却人间无数了。”

且说,赵张二人如何不晓得胡明仲是个认真的角色,他这般说,便是真的这般认为,所以赵鼎当即微微笑,捻须自得,心中惬意,而张浚却一时大急,便欲说些言语……他还是想证明自己的那份《檄文》是不赖的。

但也就在这时,胡寅根本不理会赵张二人姿态,反而也仿效刚刚的张浚,直接拎着鸭腿、敲着酒杯,用那张在烛火下分外油亮的嘴,吟了一首诗出来:

“残蟾衰柳伴牢愁,把酒悲歌汴水秋。

契阔死生俱泪下,功名富贵此心休。

杀鸡为黍思前约,问舍求田愧本谋。

又向春风话离别,此生生计日悠悠。”

一诗吟罢,胡寅捏着鸭腿,对着早已经色变的二人摇头感慨:

“元镇兄,你说今日只论旧谊与风月文章,可若论咱们三人的旧谊兼风月文章,还有比这首诗更贴切的吗?十年前,咱们三人一起藏在太学里,一起逃出去,在城外汴水旁议定,元镇兄家小多,所以往南,德远兄则往北,我孤身顺汴水向东,分三路去打探消息、寻找行在,以防路遇不测,被人一窝端了……可为何我先动身前你没有诗兴,偏偏是我走了,你二人南北作别时有了此诗呢?为何这首诗是《别张德远》,不是《赠胡明仲》呢?”

张浚一时愣在那里,赵鼎勉力含笑,方欲言语,但刚一开口,却也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回复,反而有些痴了的意味。

至于吃了一整晚的胡明仲,却是继续拿鸭腿在桌上敲个不停:“元镇兄、德远兄,若论咱们三人旧谊,别的倒也罢了,唯独这件事情愚弟始终耿耿于怀!你们说,百年之后,诗词汰旧出新,咱们三人又不是什么大家,那些什么三相镇庙堂之类的庸俗之作怕是都要被遮掩的,到时候只剩下这首诗传世,岂不是让天下人以为只有你二人曾生死契阔,我胡明仲却只是一个路人?当日定下生死情分的,难道不是赵鼎、张浚和胡寅,也就是今日在这里坐着的三人吗?!”

话到最后,几乎有些激烈之态,便是相隔两扇门的外厅,也有些慌乱响动,只是无人敢进来窥探罢了。

至于说赵张二人,胡寅一诗吟出,他们便有些渐渐黯然,等到胡寅作势指摘质问之时,二人期间其实皆有作言语回应之意,但几乎是刚一开口,却又都不免三分羞惭,三分酸涩,又有三分反复之慨然,以至于无言以对……

毕竟嘛,曾几何时,国破家亡,三人既曾生死扶持,又曾死生契阔,那是何等交情?而如今,大局翻转,却各生羽翼,相互对立,以至于这般相聚,都要犹疑试探。

当此尴尬之态,胡明仲这般嘲讽,既有讽喻之意,又有几分真情实态,表达亲近之心,着实难对。

且不说其余二人心中何等五味杂陈,只说胡明仲,一诗吟罢,一番言语脱出,便继续低头对付那条鸭腿,片刻之后,将那鸭腿对付的差不多了,这位工部尚书却又干脆对着二人起身拱手:

“二位兄长,旧谊风月愚弟只有那一番话,也已经说完了,若有得罪,那自然是你们忘了咱们生死之交的旧谊,不是愚弟说的不中听……日本国的三百个武士既然都到济南了,我就先回去安排一下调配文书,走蒲津转运的事情,我也会安排的,就不耽误两位兄长了……你二位且论风月。”

言罢,竟然是头也不回的负气走了。

而赵张二人,相顾伶仃,也都心生惭愧,却是赶紧出去相追,却不料胡明仲年轻脚快,一路追到院中,也未见胡尚书回头,再加上此时外厅坐着的一堆子侄跟出来,又不好当众喊叫的,也是一时羞惭入地。

不过,已经停了微雪的院中,不顾仓促追出来的弟弟与侄子的胡寅却又忽然主动驻足,然后回头相顾:

“有了。”

“有什么了?”

张浚见到对方停下,赶紧上前,准备拖拽对方回去。“明仲,外面雪停,有些寒冷,且随愚兄回去用些酒水再说。”

赵鼎也赶紧上前欲言。

“不必了。”胡寅抬手挡住对方,然后当着三家子侄的面恭敬朝二人依次行了一礼。“刚刚两位兄长各有一诗……愚弟也得了一首庸俗之诗,可以相和,正当这雪月风花之旧谊。”

赵鼎和张浚齐齐头大,却又只能在各自子侄身前肃立。

而此时,微雪已停,一弯新月闪出,映照的地上、屋檐上稍显晶莹,胡明仲便在院中负手踏雪,一步一联,当众做了一首诗出来:

“河出昆仑墟,江出岷山底。

涵涵受百渎,滚滚经万里。

水惟准之平,而德鉴之比。

离堆与砥柱,何事中流起。

坐令平者倾,复使明者滓。

臣门虽如市,臣心要如水。

勿为砥柱激,乃作天地纪。

在家而有怨,惟舜处父子。

在邦而有怨,惟旦忧室毁。

夫岂忿欲哉,过是非天理。

萧曹贫贱交,隙自将相起。

迄能除芥蔕,至死相推美。

彼亦何所监,覆辙有余耳。

同时秦汉人,异趣百代史。”

一诗吟罢,言辞简单易懂,谁都知道这是胡明仲在苦心劝二人团结一心,共操国事的意思。

周围赵张两家子侄也都齐齐去看自家长辈,弄得赵张二人愈发赧然。

而另一边,胡明仲一首庸俗之诗做了出来,更兼吃了肚饱,却是直接踩着小雪大踏步离去了,其弟胡宏在后,也不打个灯笼则个,直接追出。

而赵张二人目送对方出去,却见月从对方头顶映来,雪从地下反光,照射得胡明仲满身生辉,直到忽闪不见于门外。

“胡明仲这饭量,迟早要做相公。”立了半日,张浚一口咬定,然后状若无事,当众拽着赵鼎回身喝酒去了。

PS:献祭一本新书,《我真的不是渣男嘛》

(本章完)

394.第389章 东西两顾287.第283章 胙城344.第339章 回应108.第107章 失控309.第305章 炙勃焦216.第214章 疑云367.第362章 问法320.第316章 发兵270.第267章 团结344.第339章 回应200.第198章 殿试(上)342.第337章 手段231.第229章 擅射222.第220章 逼宫172.第170章 江湖多风波(续)344.第339章 回应427.第421章 谏言440.第433章 敕约37.第37章 雪渡(中)189.第187章 吾山414.第408章 天意101.第100章 南阳(下)146.第145章 夜叉48.第48章 浮桥(4k二合一,不分章了)36.第36章 雪渡(上)39.第39章 买卖(上)48.第48章 浮桥(4k二合一,不分章了)474.同人26:曲端怒斥骑军——夏侯宁远219.第217章 败走253.第250章 往来(下)54.第54章 扰攘(下)455.同人8:医国——谖兮Hilla340.第335章 猜度315.第311章 骏马251.第248章 来往(上)301.第297章 明月403.第398章 兵临城下250.第247章 自决89.第88章 召见(下)431.第424章 回首18.第18章 平叛(祝潇潇大佬生日快乐)327.第323章 喧嚣184.第182章 仁者宜战栗352.第347章 后继78.第78章 决战(上)134.第133章 战间412.第406章 获鹿427.第421章 谏言147.第146章 一丈青347.第342章 秋风313.第309章 名使344.第339章 回应428.第422章 保全206.第204章 松紧97.第96章 轻重239.第237章 耗殆354.第349章 有心26.第26章 十万之报240.第238章 奔援322.第318章 恩赐380.第375章 快人快马171.第169章 江湖多风波49.第49章 水战(上)335.第330章 劝说(2合1)421.第415章 崩摧382.第377章 忽暗忽明386.第381章 数问数答449.同人 2:有美一人——Narkissos400.第395章 进言113.第112章 解烦(续)441.第434章 又是94.第93章 畏惧292.第288章 神佛42.第42章 文书(上)439.第432章 断绝432.第425章 密谋98.第97章 方城(好教大家知道,是章节标错362.第357章 淮左12.第12章 界沟40.第40章 买卖(中)430.写完新章,来给大家道个歉201.第199章 殿试(中)22.第22章 官家到底在想什么?169.第167章 国破山河在108.第107章 失控161.第160章 前后失据(上)36.第36章 雪渡(上)171.第169章 江湖多风波236.第234章 方略360.第355章 任务197.第195章 不公不正428.第422章 保全465.同人17:气球上的贝指挥——素来不言262.第259章 述欲182.第180章 与宴非短褐211.第209章 水轮子324.第320章 色彩302.第298章 条子227.第225章 汇集181.第179章 君臣留欢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