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战国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简直是一种不可更改的历史规律,前朝末年,天下大乱,这是合久必分。

那一时代,诸侯并起,大夏神朝的开国皇帝太祖,横扫群雄,结束了各地诸侯并起的局面。这一点,算得上是分久必合。

再往后,大夏神朝的历代皇帝,分封诸侯,安邦定国,直至神朝末年,大夏神朝土崩瓦解,申不易篡国自立,各地诸侯再一次并立称王,算得上是合久必分。

纵观整个天下,历史之上,朝代更替,无一不是这个样子的。而每个朝代更替的时候,都会出现一段纷乱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长的话,可能是数十乃至上百年,短的话十数年甚至是三五年。

这一段时期,往往又被称为战国时代,天下诸侯,群雄并起,割据而立,称王称霸,其中的乱象,简直是无法描述。诸侯也彼此征伐,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以至于郡城合并,逐渐的走向下一个阶段。

但凡乱世,必定是一个英才雄主辈出的局面。譬如现如今天下的各位诸侯之中的赵王、秦王,并立西北,与异民族合力抵抗着来自于申不易的进攻。

其实,归根结底,到头来都逃脱不了时间的泯灭。再英明雄武的贤能君主,也有生老病死的一天,这是不可逆转的一件事情。

众人都明白,平北郡一战,彻彻底底的掀开了这个天下,进入了战国时代的大幕,谁也无法阻止历史的车轮。只要这个天下的土地上,有着不止一个诸侯国的存在,就会有战争。

战争的本质,无非是对土地、人口、各种资源的掠夺。说白了,这也是各国生存的利益所在。哪怕是两个联盟的诸侯国,因为各自根本的利益不同,联盟期间,也会有着摩擦的。这一点,比如周国和申国之间,虽然两国联盟起来,彼此边境上,依旧会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情,而闹起摩擦。

只不过,两国的君主刘镇和申不易,对这种事情,早已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了,他们更关注的是整个天下的战国形势。

令天下诸侯意外的是,蜀州全境,竟然被蜀王占领。这与他们所认知的蜀王有些不符,在他们眼里,新即位的蜀王,压根就没有这种想法。毕竟,新即位的蜀王,残暴不仁,压榨百姓的事情,早已传遍了各国。

沿海的楚王,似乎是在积极备战,对抗着申国和周国的攻势。楚王目前的压力不小,在海上方面,因为失去了海霹雳施琢公,而和扶桑神朝、扶余国、东岛国之间的海战,逐渐处于了下风的状态。

春野正辉得知海霹雳施琢公的离去后,更是嚣张至极,对吴越之地的沿海郡城,加大了粮草掠夺制度。吴越之地,可以说是楚王的粮仓,也是楚王的银库。这两个地方,终究是楚王立国的根基,一旦有什么闪失,就相当于牵制了楚王的一半实力。

正因为如此,尽管楚王在边境地带,积极布置着兵力,但是最终的结果,依旧是楚王处于防守状态。后方的不稳,让他已经处于一种精疲力竭的情况,可以说是根本就没有什么办法,对抗申国、周国的联军。

楚王有周王、申王的牵制,这一点对于齐鲁两国来说,自然是高兴之极了。这两个国家,共同的封地,都是崤州。这个州府,又是整个天下最大的州府,数十个郡城之多,崤山直接将齐鲁两国分开,以至于齐鲁两国彼此对峙,谁也拿不下谁。这其中的缘故,自然是因为崤山。

辽王之地,最终是将新罗王朝赶回了辽东半岛,使其只能蜗居在新罗王朝原本的属地,再也无力进犯辽王封地的周边郡城了。

至于雍王一方,自然是占据着雍凉两州,和秦赵两国遥相呼应,似乎是阻碍了申周两国向西北发展的形势。这一点,是极为好的,至少在表面上,遏制住了申王称霸的野心。

自从平北郡一战后,天下各处之地,都有着战争,猛将英雄,也是在这一时刻涌现出来,直让在巴州的夏正平艳羡不已。他知道,要是自己有着这样能干的文臣武将,那么自己就能够在短时间内,汇集起强大的力量。他毕竟是大夏余脉,天下之人的心思,还是放在大夏的身上的。皇子的身份,让他这个汉王,能够最大限度的号集并编制出一支足以让人害怕的军队。

战国时代的来临,自然是让天下处于纷争的状态,而夏正平所在的巴州,却是处于一种安定的状态,这大概是跟身为汉王的夏正平,所进行的改革有着一定的关系。

汉王十年,巴州的一些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汉律》彻底为人们所接受,这里已经没有什么士族了,有的只是天下之民,共分六籍,竭尽全力的储备着粮草,以备将来之用。

士族彻底的衰落,最终的结果,自然是真正的读书人,走上了巴州的舞台。这其中自然不缺乏当初的士族之人,他们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项改革的厉害之处,直接是将民心聚集到了一块。

甚至是可以这么说,天下那些穷苦的百姓,听闻巴州这样的政策,也已经向巴州而来,尤其是对于《汉律》之中的某些条款,比较青睐。

事实上可以这么说,因为《汉律》的缘故,而导致了诸多郡城的百姓,向着巴州迁移。六籍制度的实施,更是让巴州进入了一种井然有序的状态,一切都在朝着夏正平所预料的那样子发展着。

科举每年都有举行,但是因为官职空缺比较少的缘故,录取的名额也是比较少的。但是一般来说,夏正平都会采取多录取一半名额的方式,以让这些巴州之民有个盼头。这多录取出来的名额,夏正平自然是有用的,他已经设置好了许多专门执掌特殊事件的机构,人数不多,但是很精简。

作为一项选拔人才的制度,自然是被夏正平写入了《汉律》之中,这大概就是吸引诸多外地移民的缘故。因为,这已经是从律法之上,将科举制度,列为了根本的制度,确立了它的地位。可以这么说,从这一项制度确立的那一天起,夏正平就已经将其视为国策在执行了。

纵然是巴州如此的安稳平定,又是不断的吸引着外来的民众,但也不意味着没有一丝的战乱。这一年的春天,南蛮终于撕毁了某些协议,率领十万大军,攻打天断山脉的镇南关等多处关隘。

夏正平自然是丝毫不畏惧,他依旧是老办法,派遣细作进入了南蛮后方。这一次,夏正平终究是没有留下什么后手,直接引发了南蛮各个部族之间的战斗。

可叹的是,十万大军兵临巴州城下不出一个月的功夫,便是自动的散去了,投入了南蛮之间的内战。夏正平倒也乐得这样子,至少南蛮这一乱,已经完全影响不到了他下一步的部署。

尽管如此,岁月依旧不饶人,原本很多巴州的旧臣,已经去世了,剩下的旧臣,也是年近半百了。岁月无情,韶光易逝,夏正平明白,留给自己能用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为此,夏正平已经决定,要将一些事情提前了。

汉王十年四月,春夏交替之际,夏正平召集了包括海霹雳施琢公在内的人物,聚集到了政事堂内。

如今的夏正平,已经是成熟的帝王了,他年近三十,胡子长了出来,面容也变得刚毅起来,这大概跟他的经历有关。

“臣等拜见主公!“

众人朝贺,夏正平抬手免礼,这是每日的日常。但是,今日有所不同,原先在巴郡之外驻军的将领,也都回来了。

“诸位臣工,今日召集你们前来,是想要询问一件事情。“夏正平开口,他没有任何的隐瞒,”多年之前,我就想要东征,取了蜀州全境。现在看来,不知道这个时机怎么样了,因此把诸位叫过来,来商议一下。“

众人闻言,都是明白,夏正平口中的商议,其实就是一种早就决定了的事情。他是汉王,自然是一言九鼎,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名为商议,只不过是为了让自己更有兼听则明的意味罢了。如果在场的诸多臣工说出了符合夏正平心意的话,他自然会听从,如果没有那么就会依照夏正平上朝之前的决断,而宣布某些事情。

多少年来,夏正平每一次上朝商议事情,都是这个样子的,至少在诸位年老的臣工心里,如此这般的。

他们跟随夏正平许久时间了,自然是了解夏正平的心思的,也是明白他想要做什么。

“主公言下之意,我已然明白。”说话的是驻守在巴江穿过天断山脉巫峡谷口的陆慷,提领着一支军队,防止着蜀州的进犯,“说来也巧,我们正是有这么一个借口,可以用。”

他是边境的将军,很少回到巴州。因此,他掌握的事情,大多数都很机密,关乎着巴州边境的安全。

第三十二章 前因后果第十章 劝进第十九章 攻取彰徳郡第五十一章 夏正平大战申不易第二十七章 雏凤之谋第一章 大旱第三十章 雍南郡第三十九章 求亲第三十七章 三拜第十二章 永昌改制第二十八章第六章 农政书第四十章 屯田制(第二卷完)第十二章 永昌改制第二十三章 夺诏第二十九章 头盔第三十八章 好消息第五十三章 您请便!(四千字大章送上!)第二十一章 鸿门宴(上)第一章 指桑骂槐第十三章 英雄出自草莽,高士起于寒门第十一章 张富贵的作死秀第二章 先下手为强第三十五章 舌战诸官第十五章 第一位谋士第二十八章第四章 出人意料第三十章 七分天下(上)第四章 贺子先第十七章 商量第十一章 称帝第三章 花魁柳如烟第二十章 认死理的程汤第三十五章 舌战诸官第七章 政事堂第二十八章第五十一章 杀薛离第二十三章 贾公舞剑,意在皇子第十章 要抢王的女人第十一章 名不虚传第四十六章 收北川蜀王自焚第三十五章 攻安阳雏凤用计第三十八章 好消息第二十九章 未雨绸缪第二十八章第四章 贺子先第四章 车夫公羊假第十三章 英雄出自草莽,高士起于寒门第十七章 商量第十七章 商量第三十四章 议取蜀州(下)第十四章 王业不偏安第五章 襄王本意第二十九章 未雨绸缪第十九章 时不我待第三十三章 卫烬第十章 襄州雏凤第二十九章 生死人,肉白骨(下)第四十七章 夺军第三十章 七分天下(上)第三十五章 春祭第二十三章 夺诏第三十七章 三拜第四十九章 弃北川雏凤烧城第一章 指桑骂槐第十八章 翰林院第三十六章 田曹曹正第十六章 忽悠第三十一章 平北郡之战第四十章 屯田制(第二卷完)第二十九章 头盔第十二章 血溅三步第二章 朝阳宫第二十一章 鸿门宴(上)第三十二章 七分天下(下)第六章 建宁郡反第十六章 张冠李戴第二章 先下手为强第六章 农政书第七章 安抚民众第五十一章 杀薛离第十八章 百年诸侯贼第二十二章 病重第二十五章 烽火台上狼烟起第四十五章 乱政皇子第十四章 王师北上第十四章 小心思第八章 夺权第七章 政事堂第四十三章 承诺第六章 过蜀州第三十三章 议取蜀州(上)第十七章 苦情计第二十六章 落凤坡第二十一章 吴越之地第二十一章 吴越之地第四章 大事不好第十章 劝进第三十六章 田曹曹正第十七章 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