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九章 返回京城二

当苏府门上的小厮向苏纳海及夫人告知大小姐回来了的时候,一向刚强的苏纳海眼中竟闪起了泪光:“快!接进来呀!自家的女儿还通报什么?”

苏夫人的身影已经冲到廊上去了:“娟儿!额娘的好闺女!”就象一阵风似的向大门冲去,服侍她的两个丫鬟都追不上她了。

苏大人跟在她身后提醒道:“夫人,小心些头晕!”

“阿玛、额娘,女儿回来了!”苏文娟一步跪在父母面前,冰儿和庆儿也随之跪下。三个人给苏大人和夫人磕了头,老夫妻将女儿和外孙、庆儿扶起来,文娟又紧紧抱住母亲,母女二人悲喜交集,泪流满面。苏夫人扳住女儿的脸,心疼地看着,喃喃自语:“瘦了、黑了……”

“好啦好啦,先回房里沐浴更衣、吃了饭再说。”苏大人怜爱地看着变得皮肤粗糙的女儿,捋着胡须说,“庆少爷和冰儿随老夫来。”他一向不把庆儿当女婿家的下人看,叫庆儿为少爷,是和看铁焱一样的。

文娟说:“阿玛,外面的车上还有行李和山货呢。”

“你就别管了,阿玛自会吩咐人料理,进屋去吧。冰儿,你爹爹可好?在那里受苦吗?”

“回外祖父,爹爹的身体很好,已经去江边了,我和娘才回来的。”

“什么江边?”苏纳海没听懂。

“是这样,北边的罗刹国经常有兵丁骚扰大清边民,烧杀抢掠,大清守边的兵力不足,抽调青壮男子补充兵力,铁焱也被抽调去了。我们母子又不好跟了去,就回来了。”文娟告诉父亲。

“回来好,回来好。”苏纳海心中一阵凄凉:女人是不懂战场的残酷的,女婿这一去是生死难料,可是他怎么忍心说出来这个成破利害呢?算了,女儿一进门就告诉她这些不是让她增添烦恼吗?

待苏文娟沐浴更衣、吃过饭,作母亲的苏夫人就迫不及待地开始打听这两年女儿是怎么过来的了。庆儿对文娟说:“少夫人,庆儿想回家看看。”他所说的家自然是文娟的婆婆家了,也是冰儿出生的那个小小的四合院。其实他不光是想回家看看,也是不习惯在尚书府被人服侍着。

“不可不可!庆少爷为什么如此见外?你是我家姑爷的兄弟,也就是文娟的小叔,那里已经两年没有人了,说不定有多厚的灰尘呢。待老夫吩咐人去收拾干净了你再回去看看也来得及。这一路上多亏了你照应他们母子,不然一个妇道人家怎么能顺利走完五千里的行程?老夫真的是铭记不忘的!”

“苏大人言重了,护送主母是庆儿的责任,庆儿自当尽心尽力。”

“你这孩子,老夫真的是拿你当姑爷的同胞弟弟的,有些人家的亲兄弟也不能象你一样对待兄嫂的。”

苏文娟说:“既然阿玛把庆儿当作自己的孩子,何不认他个螟蛉义子,给娟儿的兄弟多一个哥哥?庆儿又从小没有父母,也有人疼了。”

“甚好、甚好!阿玛就认下庆儿这个儿子,不知庆少爷可否愿意?”

庆儿再傻也不能拒绝呀?忙跪地给苏纳海及苏夫人磕了三个头,“义父、义母在上,请受义子庆儿一拜!”

“哈哈哈……老夫又得一子,晚年可以儿孙满堂了!管家呢?摆宴庆贺!一是为女儿接风洗尘,二是喜得贵子,双喜临门哪!”

“可是外公,冰儿向来叫庆叔叔叫惯了,他是您老的儿子,自然是娘的弟弟了,冰儿不是该叫他舅舅了吗?”

“那是你们叔侄、甥舅的事情,随便你了,我的宝贝。”苏纳海十分喜欢冰儿这个外孙,非常喜欢!

苏纳海的二房夫人和庶出的儿子苏文举也知道了消息,跑来看望文娟和冰儿、庆儿,一家人欢声笑语的,特别热闹、特别温馨。

三个月过去了,苏文娟的腰身粗了起来,父母才知道女儿有了身孕,自然是非常高兴。两家都是人丁单薄,多个孩子是让人大大欢喜的事情了。数月之后,苏文娟顺利产下一个女婴,取名路儿,以纪念与丈夫患难与共的日子。

回到家里,回到生活了十八年的苏府,文娟的心稍有平静。教导儿子、抚养女儿,做针黹,以文采见长的苏文娟成了良母。可是她哪里知道前面等待她的是一场惨烈的结局?

人对没有发生的不幸不知道,也许是件好事?要不然会是什么心情?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冰儿是男孩子,好动,经常去瑞王府、煊王府找雪儿、煊儿玩,云儿就经常让她给苏小姐带去一点针黹、刺绣的做活材料让她没事做一点,然后再由冰儿带过来给出售了,多少能有些进项。文娟对此感激不尽,虽然是娘家,母子三人常年生活在这里,多少也有些不过意。不管赚了多少都如数交给额娘,苏夫人说什么也不要:

“自家女儿还收你饭钱吗?”

“不是啊,女儿也没有用钱的地方,就是闲来无事做着消遣的。要不就放在您的手里存着。”

“那娘就给你存着,等你夫婿回京你们自己过日子的时候再给你。”

煊王府上的太监、侍卫、亲兵、宫女都加入到王爷的经商队伍中来了,宫女做布艺、侍卫做保卫、太监打零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从异域买来的货物大见减少。福晋的试菜全部交给了许师傅两口和刘嬷嬷,她本人的精力大半放在服装设计上面。另外,福晋发挥了她的音律特长,谱写了好多优美的曲子。

顺治皇帝已经去世三年多了,国丧期间不许娱乐的禁令已经开解,福晋就成立了瑞王府演出队,在天桥一带买下了一个小剧场,专门演出瑞王府排演的歌舞、戏剧和评书、相声,歌舞的曲子是福晋谱写的,戏剧的唱段、评书和相声都是福晋从云儿买回来的书光碟上学的。经过改动,适合大清的社会环境,又没有逆龙鳞的,把个京师文艺舞台搞得很红火。

先前的章节里提过一位李嬷嬷和一位宫嬷嬷,曾经是戏班子里的,被留在宫里,来到府上参加过才艺表演,福晋还有印象。福晋也曾托付苏茉尔给打听一下这两个人的人品,带回来的反馈还算不错,比库嬷嬷和萨嬷嬷的人缘好多了。于是福晋决定重用这两个人,除了唱昆曲,还要唱京韵大鼓和其他的剧目。俩人一听乐坏了。因为福晋说了,演唱一次就给整个演出收入的一成。她俩才不在乎人家说的唱戏是下九流。反正都奔五十岁了,管它哪一流?赚钱就行。那些登徒子对四十多岁的老女人肯定是不会骚扰。

于是让她俩带了三个徒弟,组成一个京韵大鼓小组,起名为“五朵金花”。李嬷嬷、宫嬷嬷的才华得以施展。单身女人和太监有什么区别?老了没人养,只能趁现在还能动弹多攒几个钱,老了不能动的时候用。

云儿经常抽时间教导五朵金花在京韵大鼓之外唱京剧、评剧、昆曲、越剧、黄梅戏和豫剧。云儿是来自开封豫剧的家乡,豫剧也叫河南梆子。唱词、道白都是用的北方话,很好懂。京城人士都能接受。

京剧被誉为国剧,它的前身是徽剧。清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相继进京演出,轰动京师。后又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演变为京剧。

云儿带回来的京剧已经是非常成熟、完美的一个剧种了。给王爷福晋唱过几段比较著名的唱段,他们都说好极了,被福晋列为以后的赚钱项目。昆曲是比较传统的剧目了。声调华美婉转悠长。许多昆曲剧目都是歌颂纯美浪漫、经典奇幻的古代爱情故事,表演手法唯美含蓄、儒雅风流。大户人家在各种喜庆宴会之后都要请戏班子唱昆曲。

云儿喜欢昆曲的婉约、古朴,悠扬婉转的唱腔和行云流水的身段。

越剧是光绪三十年才登上舞台的。在唱腔上吸取了绍剧和余姚清腔武林调的音乐成分,唱腔纯朴委婉,情真意切,表演端庄沉静或潇洒儒雅。

初期的黄梅戏基本上是农村劳动者的一种自唱自乐的文艺形式,后来逐渐职业化,从草台班登上城市的舞台。由民间小戏成为地方大戏。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表演细腻动人。

这几个剧种都是云儿在异域的时候接触到的,很喜欢。会识谱了,就把小丽给买来的各种黄梅戏的光碟让福晋学习,再经过福晋的润色、加工,搬上京城舞台。

这个时候的清朝娱乐项目哪里有黄梅戏、越剧、京剧的?福晋对音律上的事实在是无师自通。一边学习一边留意府上的姑娘嬷嬷里有没有这样的人才。库嬷嬷被发现,冯月儿也被发现,还有几个从宫里来的嗓子好的宫女就都成了“锦绣歌舞团”的成员了。

几年的摸索与实践,云儿的画更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她的画以牡丹为主,兼涉百花。每一幅画都是那么栩栩如生让人感动。云儿不光画花卉,也画人物了,但是她笔下的人物都是麻姑、观音、飞天仙女这样的女神,庄严肃穆、圣洁高尚,让人一看就肃然起敬。

与云儿同步画画的还有先生的写意山水,大气磅礴、浑然天成;煊王爷的奔马、猛虎到了让人感觉马嘶虎啸的炉火纯青地步。还有雪儿的鱼类,画的空灵逼真,没有水的画纸上金鱼也在游动,虾须在微颤;蕊儿是仕女是工笔画,细腻逼真,人物造型美丽端庄呼之欲出。

云儿的另外两个小弟子敏琪格格和洪焙世子也加入了绘画的行列。

“贝贝你告诉额娘你画的什么?”云儿一时没看明白儿子画的是什么,“你来告诉额娘好吗?”

贝贝的小脸呈欲哭状:“额娘,这是贝贝画的点心。”

“啊?是吗?”云儿对孩子很有耐性,见儿子的画不被人看好要哭的样子赶紧说,“额娘仔细看看,贝贝画的真是点心!很好看!”

贝贝笑了:“额娘,贝贝画的是火炬形点心。”

“贝贝的点心真的很好看,做出来也一定好吃。”

“明天贝贝就给额娘烤几块尝尝。”

“什么什么?你烤几块点心?你才多点大?就会烤点心了?”

煊儿就说了:“额娘,弟弟烤的点心很好吃呢。”

“我的天,这么点的小孩子居然会烤点心了。”

深知历史动向的王爷知道,鳌拜要登台表演了,大清国的灾难就要开始了。二百多年以后,现在这段历史就是铸就的了,谁也没有改变历史的能力,只能静观其变。在发生变化之前尽可能把即将产生的损失降到最低。

于是大量的布匹从东直门楚镖师的住处运往运河沿线,苏州宅院里的布匹终于给倒空了。应该搬进这些宅院的人都陆续搬了进来,感觉是府上比先前热闹了许多。

康熙三年冬天,发生了一场大面积的雪灾,不但包括了京津地区,还囊括了直隶、奉天一带。因为瑞王府在这之前的两年里就有所准备。因为有太后大酒楼这么个大商家,王爷的手下已经有七八百的亲兵侍卫,就到处购买粮食,不管是什么粮食、能充饥就好。王爷还以先生的名号在京郊买了三千亩地,全部种上了地瓜,秋天的时候收获了几百万斤的地瓜,储存在地窖里。发生雪灾之后,就用大锅煮地瓜,和米粥一起发给灾民。一个地瓜一碗粥,粥里还有福晋吩咐粗使丫鬟和婆子们腌的咸菜条,否则没有一点咸的会胃酸。除了吃的还有府上的丫鬟婆子做的难民服、乞丐服,还有预防感冒的草药。

现在的太皇太后可是一点都不给王爷掣肘了。还给王爷下了懿旨,瑞王府赈灾要大张旗鼓用自己的名号。于是就在粥棚的上方挂起一道红布白字的横幅“瑞王府赈灾处”,这是太后的懿旨,不是自我吹嘘。其它的王府、国公府纷纷效仿。谁不想名言四海?这也是政绩。

有了云儿的隔空搬运异能,买来的粮食放在一个离府上不太远的山洞里。这个山洞是封闭的,不透空气。其实不管多远的距离,一眨眼的功夫就能被云儿搬运回府。药材也有所准备,因为是雪灾,生病的人多半得的是风寒之症。还有属于凌娟那些保存在不透空气山洞里的药品,还有几年来府上的姑娘嬷嬷们陆续做的难民装、乞丐装,全都及时地用在了雪灾的过程当中,救下来的难民和无衣无食的乞丐不计其数。瑞王府的名声有如艳阳中天,受人爱戴。(未完待续。)

第五百五十章 福晋做事第十二章 甘霖大师第六百二十四章 鸣琴表妹四第二百三十九章 分散书籍三第七百二十七章 伏虎少年第四百九十三章 圣旨之后二第四百五十七章 福晋学车一第二百一十三章 倾心交谈三第五百零二章 十字绣品三第六百六十章 八岁王爷七第九十五章 二次易币二第五百七十一章 师父来了一第五百四十章 福晋表姐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宗购货十五第四百八十三章 试做蛋糕一第一百七十二章 互赠礼物第三百四十三章 痞子砸场一第七百零八章 百般试探第一百二十章 大宗购货二十二第三百一十四章 绸缎帕子第五百八十一章 争相学艺一第七百五十六章 铤而走险第二百零四章 接风洗尘二第八百零二章 海南一游(二)第七百一十章 恢复身份二第三十二章 云儿备嫁三第七百零七章 菩萨降临二第一百四十七章 一车光盘第五十六章 落井下石第五百七十七章 精益求精第三百二十二章 冰窖暖棚一第三百四十一章 纳兰小店一第五十章 润玉格格一第五百九十五章 新样窗帘第二百六十四章 旗开得胜第七百六十三章 伏龙洞里第三百四十六章 富察文静二第三百三十六章 出府接产第九十九章 大宗购货六第四百四十二章 索求丹青第三百三十章 福晋请教第四百五十六章 新奇货物第五百六十三章 太后心思第三十五章 嫁入王府三第四百四十八章 邪门太监三第六百八十五章 总管小妾八第五十四章 井中白莲第六百四十八章 货物出京第二百零五章 总管那峰第八百三十八章 异域来客三第三百一十四章 绸缎帕子第七十五章 再逛京城二第六百一十八章 天眼初开第八十八章 继续做事第二百二十五章 翻箱倒柜三第三百三十章 福晋请教第八百八十八章 巡视商家第四百二十三章 福晋进宫第七十六章 进入角色二第三百四十二章 纳兰小店二第二百九十六章 通州码头第八百七十三章 印度之行(二)第四百八十五章 西点出笼第八百七十五章 面见康熙第九章 宫女桃子第五章 衣锦回宫一第五百二十三章 云儿进宫第五百九十六章 文化用品二第一百八十三章 摊开真相二第八百六十一章 再下云南(十三)第五百二十九章 世子生病第二百一十章 搜寻货物第八百一十四章 煊王娶亲(二)第六百八十三章 总管小妾六第六百八十五章 总管小妾八第四百三十六章 正式试菜第八百三十二章 清点库存二第四百八十二章 紧身小衣第三百五十五章 那峰生气二第六百九十五章 慧儿寻亲第四百五十五章 敬茶仪式第五百七十五章 压花花边一第五百三十九章 多种经营第四百六十七章 再次拼布第四百八十章 亲王联盟二第六十二章 准备古董第一百四十六章 关于王东四第一百一十八章 大宗购货二十第四百一十一章 熏制花茶一第六百四十五章 节外生枝四第一百一十一章 大宗购货十三第九十六章 资金到位第六百七十八章 总管小妾一第八百七十三章 印度之行(二)第七百章 兄妹重逢第六百零五章 皇上心思第七百一十章 恢复身份二第三百二十一章 看看风水第三百二十七章 初战告捷第八百五十章 再下云南(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