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他乡遇故人

应天书院又名睢阳书院、南京书院,处在城南的繁华闹市之中,与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并称为当朝四大书院。而因应天书院起源之早,规模之大,持续之久,人才之多,隧居四大书院之首。所以,《宋史》云:“北宋兴学,始于商丘”。

与他先前想象中的那种深幽别院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老话说小隐隐于朝,小隐隐于市,但这应天书院即处于朝,又处于市,反其道而行之,反而让其风头一时无两。

在临近大门的百步远,范铭下了车,吩咐小七驾车回去并下午也不用来接他,书院离自家宅子的距离并不是太远,走了一趟也就熟悉了,这第一天报道就摆出一副公子少爷的架子,怕是一开始就要在书院中的学官和学子眼中塑造一个‘恃傲衙内’的形象了。

在远远的看到书院牌匾的那一刻,范铭顿时感到一股浩然书卷气息扑面而来,随着步伐的深入,范铭愈发感受到书院学术气氛的浓郁,三三两两的学子悠然在街道上漫步,时不时的口中吟诵两句,所谓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也就是这种情形了吧。

从穿越至今,他在这一刻才真正感受到这个时代特有的文化氛围,要说以前在县学中虽然也是一样的学习,但这应天书院给他的感觉却是那么的截然不同,充实而又深邃。

步入书院其中,整个书院的面貌也逐渐呈现在范铭的眼前,书院的布局由南向北依次为影壁、牌楼、大门及东西侧门,前讲堂及东西侧门、明伦堂及东西配房、藏书楼及东西侧门,馔堂、教官宅、崇圣殿、东西偏房、魁星楼及东西廊房。大成殿为祭孔之地,立有孔子和其弟子的牌位,明伦堂则为学堂及应试之地。

范铭穿过东西廊坊,先去了大成殿,依照俗理,读书人每到一地必定要先拜祭孔圣人,虽说他也算是新时代的新青年,但本着入乡随俗的原则,这这个步骤是怎么也不能省却的,拜完孔圣人,接着来就是魁星楼,魁星主管功名科举之神明,读书人若是想要金榜题名,这一步也是必然不可少的,要放在先前,范铭怎么也不会信这个,但等到如今身处其境,充分的感受到科考及第对于一个读书人的重要性之时,他却再也生不出那嬉笑的心情。

不过让他感到一丝意外的是这魁星竟然不是一个白面书生,而恰恰相反,魁星面目狰狞,金身青面,赤发环眼,头上还有两只角,赫然是一副恶鬼造型。不过这魁星右手握一管大笔倒是映衬了读书人的身份,意为用笔点定中式人的姓名,左手持一只墨斗,右脚金鸡独立,脚下踩着海中的一条大鳌(一种大龟)的头部,意为“独占鳌头”,左脚摆出扬起后踢的样子以求在造形上呼应“魁”字右下的一笔大弯勾,脚上是北斗七星。

伴随着一声悠长的钟磬声,入学时间到了,路上的学子纷纷加快了脚步往学舍走去,范铭也再不敢在多逗留,直接往教官宅的方向走去,这次他是属于插学,要是不在学官面前表现好一点可就是等于给自己找不快了,只是不知道现如今书院的教授是哪位大家(教授:学官名,相当于院长)。

沿路询问负责登录学子籍名的学官所在,范铭在正堂的恻间中找到了一位中年职事学正,恭敬的行了一礼之后,将怀中州府签发的举荐文

书交了上去,职事学正接过文书扫了一眼,又抬头在范铭的脸上打量了一番,“楚丘人士?”

“是!”范铭点头应道:“学生乃楚丘清河乡人士,得兴知县大人看重,由县学升至书院。”

“嗯,不错,楚丘近些年人才不盛啊!”

范铭心中一动,“先生也是楚丘人士?”

学正脸上露出一丝笑容,笑着摇了摇头,“我院先师戚同文就是出自楚丘。”

范铭一阵恍然,按照传承来说这学正应当是当年戚同文的再传弟子,他之所以对戚同文熟悉,也是因为这戚同文也是楚丘人,在县学之时夫子时常将他的名字挂在嘴边,奉为楚丘一代儒学先师,范仲淹也曾受教于戚同文之下。

有州府的举荐文书在身,报道倒是非常的顺利,学正在嘱咐了他一些规劝之后,便由门房领着直接去了掌谕的房中,领了校规及课业,同后世的入学手续一般,也是正常的走个流程,不过规矩更为繁茂,而且因为学生人数少,显得有些一丝不苟。

值得注意的是,自前两年前变法开始,书院就实行了不少的新规则,也就是“三舍法”,即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在一定的年限及条什下,外舍生得升入内舍,内舍生得升入上舍;上舍生考试成绩优异者直接授官,中等者直接参加殿试,下等者直接参加省试。

范铭初来,则属于外舍生,经公试、私试合格,参考平日行艺,方能升等为内舍生。私试每月一次,由学官出题自考学生;公试每年一次,由朝廷降敕差官主持。外舍生,每月考核的内容分为“行”、“艺”两部分。所谓“行”主要指遵法守纪的品行,所谓“艺”主要指每月由学官出题考试(即私试)的成绩。

办完一些入学的手续,掌谕吩咐斋中仆役将他领往校舍中去,外舍生人数最多,因此占的地方也大,斋舍分作六堂,依依艾艾的将明伦堂校舍大半都占了过去。

相对于楚丘县学来说,书院的学习环境更为优良,学生分斋学习,每斋三十人,屋五间、炉亭一间为全斋阅览和会议处,而且还有斋仆、贴斋在书院中帮工,这放到后世就是典型的私立贵族学校。

由斋仆进的到他所在的炉亭(教室)中,由于范铭长相本就俊俏,加上一身新衣,显得飘逸脱俗,他的出现立即就吸引了不少的目光,相对于县学中的那份‘纯朴的嫉妒’,应天书院更是多了一份书生意气,或者也可以称作‘文人相轻’。

感受到众人的目光,范铭朝四周抱拳一笑,“鄙人范铭,今日方到县学,是为后进晚辈,请诸位多多指教。”

范铭姿态放得低,态度也恭敬,顿时让前面的几个学子生出好感,毕竟也是年轻人心性,正是热衷于结交朋友的年龄,一来一回的功夫,范铭便同几个学子彼此就相互熟悉了起来,转而间由学说转到时政,范铭好歹也是正经县衙吏员出身,从商税到役法,这些对于他来说可谓是本专业的行当,自然是要比这些个学子要专业得多,高谈阔论之际,吸引了更多的同窗凑了进来。

当中有两个人引起了他不小的兴趣,一个是商贾世家出身的邓正元,另一个是有亲族在州府衙门的李辩,两人的装扮、乃至言行举止截然不同,邓正

元放浪不羁,而李辩则是规规矩矩,丝毫不乱方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相对于两人的各具特色,范铭身上则有着一种不同于时下趋于‘保守’风气的一种‘脱俗’,倒不是说范铭的洒脱举止,而是言语中的一些观点,时下变法正兴,书院学子在学习之余也时常讨论新法,针砭时政,而范铭的观点显然更加的……激进。

几人越说越兴奋,要不是这时候授课的直学进来了,这一讨论还不知道要持续到什么时候,邓正元同范铭相约要挑个时日与众同窗一起赏月论政,范铭也笑着点头答应,能够这么轻松的就融入了这个新环境是先前想象不到的,这还是托了当初在商务上练就的嘴皮子功夫。

一上午的课上完,范铭终究是找回了一点当初上学的感觉,不同于县学的宽松,书院的制度要严得多,不但斋舍六堂各设堂长一员,分司其职,每斋还有斋长、斋谕在监督学生每天的言行,这可都是要列入私试学分的。

正要出教舍,身后传来一阵呼喊,“范兄,慢走,同行可好?”

范铭转身一看,却是邓正元同李辩两人,不由哈哈一笑,“有何不可!”

这邓正元仿佛是个急性子,没等走出明伦堂,便就接着早上的话题忍不住问道:“我观范兄对时政颇为研究,不知令尊大人可是在朝中为官?”

范铭笑着摇了摇头,即没说是也没说不是。

邓正元有些急了,追问道:“那可是在州府抑或县府?”

“邓兄,别猜了,鄙人一介白丁,出身农家,孤苦无依啊!”范铭说这话的时候是笑着打量着两人脸上表情,等待着两人的‘变脸’,若是这两人是那种攀沿附势、狗眼看人低之人,这朋友不交也罢。

只见邓正元哈哈一笑,猛地一拍范铭肩膀,“那就好,我先前还担心你是那家衙内,怕一个不小心就冲撞了你,这下我就放心了。”

见一旁的李辩也含笑点头,范铭的一颗心也随之放了下来,淡然一笑,谐谑道:“你们不怕冲撞了我,我可是怕冲撞了你们啊!”

相视一笑,三人并肩往外走去,一路说着话到了书院的门口,正准备同两人相约道别之际,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他的视线中,竟是许久不见的沈文伦。

范铭有些发愣,这一年多没见,沈文伦仿佛变了个模样,已然不复当初那不修边幅的随性模样,这一刻的沈文伦衣冠楚楚,轻逸而又明俊,只是骨子里的那股狂傲却是依旧凸显着,他竟然也在应天书院!不过一想随即又释怀了过来,人家好歹也是官宦世家,来书院就读也是正常的,不过看这样子,沈文伦仿佛是专程在这儿等他的,他怎么会知道自己来书院就读的?

对视片刻,范铭正琢磨着要不要主动问好,张了张口却又暗自摇头,同沈文伦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他自己都有点糊涂,仿佛认识以来说过的话没有超过十句,但不得不说沈文伦在他心目中的印象绝对是最深的。

是敌耶?非也!是友耶?非也!

(本章完)

第六十七章 商行大会第一百六十七章 意外插曲第二百二十一章 送礼大潮第九十一章 家和万事兴第二百零九章 这个主事有点咸第四十章 这么厚的家世第七十一章 要见见大世面第一百八十一章 心魔第一百九十四章 涸泽而渔第三十三章 孙学正第一百八十六章 恨君不惜人第一百五十二章 光明大道第四十四章 香雪也是个小富婆第四十五章 束脩的着落第七十九章 这趟是白来了第三十九章 大名府来信宋代政府与节日消费第二章 活着就是一种生活第八十一章 转机第二十九章 我还有两个姐姐第一百四十八章 楚丘来人第二百一十四章 上元开泰第一百二十二章 故意为之五代、宋的役法 五代役法第一百五十九章 误会大了第六十九章 这或许是个机会第十七章 老子可不是病猫第一百七十六章 新曹司新气象第二百二十七章 行险第九十六章 是福不是祸第十章 匠师初任第一百六十章 调职的意动第五十五章 怜惜!怜惜!第三十五章 知县大人的召见第二百零二章 哑巴吃黄连第一百八十一章 心魔第七十八章 来的正是时候第九十六章 是福不是祸五代、宋的役法 五代役法第六十一章 卜县丞的赏识第一百一十四章 借势第二百零七章 这个价钱不够啊第一百七十章 歌声魅影第八十七章 潜藏的危机第二章 活着就是一种生活第一百六十八章 疑惑第二百零三章 赌赢了第六十七章 商行大会第一百三十二章 丰厚的嫁妆第二百二十三章 生意人第一百六十九章 盛世迷幻第一百三十六章 其人之乐第一百零六章 不通情理第一百七十章 歌声魅影第九十五章 本县乃是主官第九章 进学之路第六十章 楚丘往事乡村集市的演变及其对农村经济的影响第三章 无奈的现状第四十五章 束脩的着落第四十五章 束脩的着落第一百八十七章 风韵中的杀机第一百四十二章 邀约第三十九章 大名府来信第二百三十四章 帅司衙门五代、宋的商税 五代十国商税第五十章 销路问题第一百一十九章 按兵不动第一百二十一章 终于忍不住了第二百三十四章 帅司衙门第一百八十章 升格了第一百五十九章 误会大了五代、宋的田赋(两税)第一百二十八章 协议第二百二十六章 年轻人的锐气第一百三十六章 其人之乐第一百三十八章 是机遇也是挑战第五十章 销路问题第二百二十一章 送礼大潮第一百四十七章 意外的收获第一百六十二章 升职了乡村集市的演变及其对农村经济的影响第一百二十四章 大鱼上钩了第一百四十六章 好文才啊!第十一章 丫环香雪第一百三十八章 是机遇也是挑战第一百九十四章 涸泽而渔第三十九章 大名府来信第一百七十七章 市易务的权责第一百一十八章 人心惶惶第一百四十六章 你给我记着!第一百零七章 见好就收第一百八十二章 动真格的了第九十七章 身份不同了北宋赋重役轻说第二百零三章 赌赢了第九十章 要娶就一起娶第一百二十六章 为官之道第三十四章 县学甄试第一百四十章 拜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