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二十五章

葛族一百多人分散开挖,利用手中各种简陋的工具,对附近一里范围的山体进行了全面检查,从而确定附近到底有多少铜矿石,是否符合大规模开采的条件。

“族长,这里有发现。”

“族长,这里也有。”

“族长,这边有好多这种矿石啊!”

好消息一个个的传来,在挖掉山体表层的土壤之后,下面的铜矿石全都暴露了出来,这些铜矿石被隐藏在山体土壤之下,长期被土壤和植被遮盖,要不是这次突然发生山体滑坡,让部分铜矿石露了出来,估计这里的矿石这次不会被发现,如此,葛族的脱贫计划就彻底没戏了。

由于人力和工具有限,不能深挖所有发现铜矿石的小坑,只能有选择的挖掘,但只要随便挖几个点,就能够代表所有,就能够大体判断出这一区域到底蕴藏了多少铜矿石。

为了更好的查清这一区域的铜矿石蕴藏量,葛族族长急忙派人回去,让主城更多的百姓携带铁质工具,到发现铜矿的区域进行更更深入的挖掘,从而更好的确定这一区域到底蕴藏着多少铜矿资源,也好让他心里有个底。

葛族主城距离铜矿的区域并不远,所以,很快,又有二百多人带着铁质工具跑了过来,他们立即分散开始挖掘,部分人携带了多个工具,并分给之前没有工具的族人,让所有葛族族人都拥有了铁质工具,这样,挖掘的时候就顺手多了。

每一个挖出铜矿的小坑,都要取出部分铜矿石,拿到固定区域让李安辨认,从而确定这确实就是铜矿,以及这些铜矿的质量都如何。

受制于现实条件的制约,他们不可能挖的太深,铜矿石也是石头,并不是那么好挖的,往下挖半人深还算容易,可若是继续往下挖,难度就很大了,除了少数的几个重点监测地点之外,大部分的小坑都挖个半人深就不挖了,只要多挖几个点,就能大概确定铜矿的蕴藏量了,完全没有必要每个坑都挖很深很深。

最初,葛族族人们只是在发现铜矿附近一里范围内寻找更多的铜矿,而后,随着一个个铜矿小坑的被发现,族人们开始扩大挖掘范围,从一里扩大到二里,然后扩大到三里五里,搜索的区域越来越大,而族人们的心情也越来越高涨,因为每次扩大搜索范围之后,都成功发现了铜矿资源,这足以说明他们葛族的地盘之内,铜矿资源是极其丰富的,他们这里蕴藏着海量的铜矿资源,这么多的铜矿资源,只怕几百年也开采不完,如此又怎么能不让他们兴奋呢?

“恭喜族长啊!你们这里的铜矿实在太多了,几千年都开采不完啊!而且,还都是容易冶炼的富矿,葛族人马上就要富裕喽!”

李安笑着说道。

葛族族长笑的脸上都开了花,不过,他也不敢托大,这货心里非常明白,若是没有李安的帮助,他们就算守着一座金山也没有用,因为他们居住的地区太偏僻了,族人之中,并没有什么人才,就算知道这是铜矿石,可如何进行冶炼呢?对于冶炼铜的工艺,他们是完全不清楚的,想要学习也要有人肯教他们才行啊!而这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算他们肯花钱,也未必有人肯教他们,而李安是个意外,李安并不会在意冶炼技术的外传,这个都是基础的技术,对于李安来说,传播的越多越广,对于大唐帝国就越是有利。

“一切还要多仰仗李侍郎,寒舍已经备好演戏,还请李侍郎赏光。”

葛族族长非常客气的邀请道。

既然族人如此客气的邀请,李安也就不客气了,顺便也能品尝一下当地的美味佳肴。

部分葛族族人仍旧在忙着挖铜矿,而更多的葛族族人,陪着李安一起返回主城,他们要先以礼相待,然后,才好让要求李安给他们更多的帮助,对于这些葛族人来说,李安就是大救星,一个非常重要的大救星,让他们不得不重视的大救星。

在回去的路人,葛族族长问了好多有关冶炼铜矿的事情,而李安也认真的解答了,只要是能说的,可以让葛族族长听懂的,李安基本上全都说了,并没有丝毫的藏私。

对于铜矿和冶炼铜矿,李安知道的很多,铜这种金属,在殷商时代就已经有历史记载了,在春秋战国时代,更是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隋唐之后,炼铜的技术就更加先进了。

不过,即便如此,也不会所有地区都有冶铜技术的,这种技术仍然没有被百姓广泛掌握,就比如西部羁縻区这里的老百姓,就没有掌握冶铜的技术,还需要李安教他们才可以。

在古代,冶铜术是一种制陶技术,冶炼铜与制作陶器,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被人认为是一个类型,据说最早的冶铜术兴起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时期,古代文献有不少关于禹铸九鼎的传说,从后世考古发掘看,夏代已能熔铸青铜,居住在中原一带的昆吾族,就是以制陶、铸铜著称的一个部落,把铸铜和制陶联系在一起,表明冶铜术确是在制陶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兴起的。

据说先秦时代的冶金铜的冶炼、加工和铜工具的使用,是人类从蒙昧到文明的转折点,组成华夏族的炎黄、东夷和苗蛮等族都有关于冶金的远古传说,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华夏的冶金技术是中华民族的独立创造,而不是从西方、北方传入的。

后世出土五千年前的青铜刀,是后世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一件青铜器,为单范铸成,这件青铜刀属于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的青铜器,青铜器的出现对于社会进步意义重大,常常被认为是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然而,青铜器在华夏发展的进程比较迟缓,各种资料证实,直到龙山时代,人们才逐渐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

龙山时代的青铜器并未如玉礼器那样成为划时代的标志**物,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有限,直到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夏文化时期,中国历史才真正进入到了青铜时代,后世中原等处出上铜容器残片和铜镞,表明夏代已进入青铜时代,中原各地出土的早商青铜器有铜镞、铜凿、铜铃等小件工具与器物,并且有铜爵数件,说明当时青铜冶铸技术已具一定水平。

商代中期,青铜铸造技术进一步发展,中原一带的考古表明,当时已有爵、斝、鼎、盉等成组礼器,铸铜技术臻于鼎盛,瑰丽壮伟的司母戊大鼎是典型代表。它重达八百多公斤,是上古最重的青铜铸件,投入铜料上千公斤,能够成功地熔铸这样的大型器物,说明殷代手工业生产具有较大规模,从后世出土和传世的殷商青铜器数以万计,主要是礼、乐、兵、车四大类。

这些精巧的青铜制品,具有根高的历史的、学术的、艺术的价值,在后世享有盛誉,古希腊多用失蜡法制作艺术铸,经过认真细致的考察,在现已鉴定的商和西周铜器中,并未发现使用失蜡法的确证,有些商周青铜器之所以能获得复杂的形状,关键在使用了分铸法,或先铸器身再在器上合范铸出附件,或先铸好附件,再镶嵌在陶范内与器身一起铸作成器,工艺构思十分巧妙。

冶铜业是商代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在这个基础上,西周青铜铸造又有所发展,王室、各诸侯国以至贵族都拥有铸造作坊,后世出土铜器的地点比商代更加广泛,全国各处均有发现,数量上也远超过前代,西周前期铜器形制多直接继承殷商风格,其后有较明显的改变,花纹趋于简易、流畅,器壁渐成轻巧,具有质朴、实用的特点。

到了春秋时期,特别是春秋中叶以后,由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封建制开始取代奴隶制,表现于青铜冶铸技术也有重大的变化,即从原先较为单一的范铸技术转变为综合运用浑铸、铸接、失蜡法、铸焊,红铜镶嵌、错金银等多种金属技术的新工艺系统,代表性产品有曾侯乙大型编钟群和青铜尊、盘等。

就制作方式来说,先铸附件后铸器身的分铸形式有很大发展,成为主流,这种方法利于分工合作,因而有较高的生产率,器件的结合也较为牢固,是适合于社会生产的要求的,同时,在器形、纹饰方面有不少新的变化,突破了殷商西周的传统格局。

到战国时期更发展了印模、叠铸等批量生产技术,不少器物壁薄轻巧,质朴无华,更为实用,随着生产发展和经验积累,这一时期有关青铜冶铸的文献纪述明显增多,比如《考工记》详述编钟部位名称、尺度比例、熔铸铜器时的火色变化和六齐合金配比,后者被誉为世界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合金配制法则,实物检验表明,这一法则是具有科学性和客观实在性的,又如《荀子·强国篇》以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为获得优质铸件的四大工艺要素,还有《吕氏春秋·别类篇》提出金柔锡柔,合二柔以为刚的观点,都是人们通过长期实践对青铜冶铸技术具有规律性认识的反映。

而更重要的,是冶铜技术的逐步进步,为冶铁技术的发展做了很大的铺垫,在冶铜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冶铁术也开始发展起来,从而让华夏文明卖入了更加先进的铁器时代,从而拥有了更为强大的实力。

铜矿石有很多种类,比如,有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蓝铜矿、铜蓝、孔雀石等,不论哪一种矿石,只要含铜量比较高的,就被称为精铜矿,或者铜矿砂,当然了,还有最厉害的自然铜,也就是不需要任何冶炼就能直接铸造铜制品的自然铜。

当然了,自然铜在自然界的存在是非常少的,大部分都是以矿石的形式存在,大部分都是需要冶炼的铜矿石。

葛族地盘上发现的铜矿石,并不是自然铜,但属于含铜量特别高的铜精矿,是一种开采价值特别高的铜矿石。

对于冶炼铜矿石,方法是很多的,但有很多方法需要的条件太高,是葛族无法完成的,而李安要交给葛族的冶炼方法,自然都是很简单的冶炼方法了,这些方法也就是古代的冶铜工艺,操作起来的难度很低。

这种冶铜的方法就是火法李冶炼,需要用到的设备,有鼓风机,反射炉,高炉等设备,其中,鼓风机当地就有,是简易的那种,而高炉建造难度不大,有黏土就行,反射炉建设的难度同样不大,这些都是很快就能建设完成的。

进入葛族的主城之后,李安看着道路两侧的矮小店铺,感叹这里真的是太穷了,这里只有中间一条街道,所有的商业门店都在这里了,一共只有几十个门店,贩卖的物品也都很是寒酸,都是普通百姓每天都要用到的东西,并没有任何的奢侈品,毕竟,这里也没有富裕的人,卖奢侈品也不会有人来买的。

葛族族长居住的地方,面积还算不小,大概有五亩地的府邸,这个规模在城内已经算是不小了,尤其是葛族的主城,面积本身就不是很大,有这么大的府邸,绝对算是很气派的,普通百姓居住的面积只有不足半亩,是族长家的十分之一左右。

葛族族长的府邸规模虽然还可以,但葛族族长家的建筑却很是寒酸,并没有什么排场的高大房舍,大门也很普通,与大唐乡下小地主的别院差不多,甚至还有所不如。

这么寒酸的府邸,让李安感叹不已,葛族族长说自己家是寒舍,如此看来,这里还真的是寒舍,在李安的眼里,这是如假包换的寒舍。

第六百一十三章 写封信第九百五十七章 手都破了第一千零二十八章 太阳能烧烤炉第二百五十九章 千亩土地第三百零七章 药玉镜子第一千零六十八章 偏心的赵母第五百二十七章 空降突袭第二百零二章 劝和第五百三十五章 密谋第三百八十一章 扮猪吃虎第五百四十五章 蜘蛛美味第一千六百六十三章第一千二百五十八章第四百九十六章 天军演练第一千三百六十六章第一千三百七十六章第一千一百七十五章第五百章 生财之路第九百二十六章 先看宝贝第三百二十五章 温泉宫第一千五百零四章第九百六十七章 跑步机第三百四十一章 蒸汽船的作用第五百九十五章 娱乐第一千二百一十九章第九百四十八章 两难第六百三十二章 奇石第七百一十九章 决斗第一千一百零七章第五百四十三章 罗越国第一千一百三十三章第二百四十八章 好诗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硅胶第十七章 杀人灭口第八百九十一章 保护区第四百九十三章 青楼歇歇脚第一千一百零三章第一千二百零五章第四百二十六章 大桥很雄伟第一百三十四章 好箭法第一千一百二十二章第一千六百二十二章第一千三百五十八章第一千五百零二章第一千二百一十二章第七十四章 救出月儿第一百一十一章 不要相信任何人第三百六十九章 从来红颜多白痴第九百八十七章 少陵原第八百八十八章 碰破头第一千零三十六章 无可奈何第四百五十八章 飞机第七百四十九章 有人来访第一千四百八十八章第七百六十六章 朱丽娜第五十七章 华清池沐浴第一千二百一十九章第五百三十一章 小河抓鱼第三百二十八章 泳池戏水第一千四百五十章第八百四十四章 驯化椰枣树第五百一十九章 豆浆加糖第一千五百四十六章第一千三百五十二章第一百零三章 全歼吐蕃刺客第六百四十二章 锡兰红茶第一百八十三章 眼馋的土匪第二百四十七章 熊掌不敌豆芽第五百六十章 举国迎接第一千一百零二章第一千四百九十二章第一千五百零八章第六百二十一章 统计损失第四百四十四章 军用摩托第六百四十八章 投篮比赛第一千六百三十八章第九百三十章 干电池第五百四十章 占领马六甲第九十六章 拒绝招揽第一千二百五十一章第七十四章 救出月儿第四百三十二章 动手割胶第一千六百二十九章第一千六百五十七章第二百零六章 调兵入爨第五百四十四章 参观工坊第一千五百三十七章第五百四十七章 说服狼一第一千六百二十二章第二百五十三章 奇妙家具惹好奇第六百六十三章 西天竺第一千零八十章 夫君我要第一千五百六十三章第七百二十五章 南下出场第六百零五章 象肉第九百三十章 干电池第一千六百三十六章第六百一十四章 飞饼第七百三十二章 盾构机第八百八十章 鸢尾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