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四章 好诗

对于第一次见到鄂州大桥的三人来说,内心必然是极度震撼的,在这样一个时代,任何人第一次见到如此宏伟的大桥,都会被惊诧的说不出话来,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没有什么值得怀疑的。

而看着三人震撼的表情,李安的内心是非常高兴的,这是对自己设计水平的认可,毕竟,这个宏伟的大桥是自己亲自设计的,若是没有自己的设计图,这个大桥是万万建造不出来的。

既然三人对大桥如此的震惊,李安便允许她们可以随意的参观,不必一直跟在自己身边,这样反而不利于看到更多的风景。

“站在大桥顶,一览过往船,两岸百姓随便过,江面渔船缓缓来,哈哈哈哈!”

李安心情大好,一出口就做了一首诗词,而且,还是自己亲自作的,并没有抄袭别人,顶多算是稍微修改和借鉴古词,而且,前两句是五个字,后两句是七个字,在大唐这个时代,显得颇为奇怪,但诗词的意思倒也非常明显,也很是应景。

“好诗,好诗,真是应景啊!”

随行的部下哪敢说个不字,一听李安吟诗,便开口夸赞,说李安吟的好,其实,就是拍马屁罢了,这首诗并不怎么样,只能算是一般罢了。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从此通途,大桥的修通,诸位都是功臣。”

李安看着宏伟的大桥,开口感叹道。

这句话,在第一次来大桥视察的时候,就已经说过了,现在再说一遍,加深部下们的印象。

因为李安的身边聚拢了太多的高官,所以,路过的百姓,全都明白被围在核心的李安,是大唐朝廷非常重要的人物,全都好奇的看过来,甚至都把本就不太宽阔的人行道给弄的有点拥堵了,为此,负责大桥秩序的官员,只要出来维持秩序,让行人赶紧通过,另外,让部分护卫士兵到中间的大道上护卫,这样也可以减轻人行道的通行压力。

“奶奶,你看。”

上一次路过的时候,李寒露偶遇的那对祖孙,这次又恰巧通过了,而小孩子的眼睛非常的敏锐,隔着很远就看到了李寒露二人,而且,显得很是兴奋。

“孙儿,前面好多人,我看到了,都是大人物,可不能乱跑。”

老太太非常谨慎的拉住孙子的手臂,防止孙子乱跑冲撞了重要人物,如此,会给自己惹来麻烦的。

“奶奶,是姐姐,姐姐,前几天……”

小娃儿说话还不是太清楚,但断断续续的也能把事情给说的差不多,至少,长期带着他的奶奶,是能够听得懂的。

“太远了,奶奶看不清楚。”

老太太早就眼花了,隔着较远的距离,哪里能看得清楚,而小娃儿眼神好,很容易就看清楚了。

为了保护李安的安全,在李安上桥之后,负责守卫工作的小吏,就已经去准备了,把两条人行道封闭了一条,来往的行人,都只能走同一条人行道,反正都是步行,完全错的开身,而另外一条人行道,就只有李安和随行的人,以及众多的护卫。

也就是说,老太太祖孙二人与李安之间隔着桥面宽度的距离,虽说也算不上有多远,可也是不近的,年纪大了的老太太看不清也实属正常。

来往的行人难免好奇,所以,一旦走到大桥的中间,就会本能的停下来观看,从而造成交通的压力,而负责大桥安全的士兵和小吏,就会不停的催促,让行人不要停留,该过桥的赶紧过去,从而维持大桥的正常运转。

“奶奶,就是姐姐。”

小孙儿猛地挣脱奶奶的手,从护栏底下的空档钻到了中间的大道,然后跑向对面的人行道。

“孙儿,快回来,回来。”

老太太吓得不轻,中间道路上有马车行驶,而且,对面都是大人物,这要是冲撞了,就不太好了。

也许是没有人预料到一个小娃娃会乱闯,所以,当小娃儿横穿中间大路的时候,居然没有人阻挡,显然是没有反应过来。

而在士兵反应过来之后,也没怎么紧张,毕竟,没有人会觉得一个四岁的娃娃能够给李安的生命构成威胁,更不可能是一名刺客。

不过,小娃儿的乱闯,还是引起了一点小小的混乱,许多士兵向小娃儿跑过来,准备都是一个把这个调皮的小子抱起来,然后送回对面。

而不太大的动乱引起了李芽儿的注意,她的眼神也是非常好的,而且,好奇心也不轻,见到有个小娃儿跑过来,就走过去看个究竟。

“夫人息怒,是一个小娃娃突然闯了过来。”

见李芽儿走过来,一名小吏行礼道。

李芽儿向小娃儿笑了笑,开口道:“这个小娃娃我认识,来,抱到我这里来。”

几名士兵愣了愣,连忙把小娃儿抱了过来,放在李芽儿的脚下。

“狗蛋儿,你怎么自己跑过来了,奶奶呢?”

李芽儿问道。

“姐姐,我不叫狗蛋儿,我叫狗娃儿,奶奶在路的那边。”

狗娃儿认真的说道。

这一下把周围的人都给逗笑了,狗蛋和狗娃并没有什么区别,意思是一样的。

而此时,狗娃儿的奶奶,在路的对面,显得颇为紧张,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来人,去把狗蛋儿,不对,是狗娃儿的奶奶接过来。”

李芽儿利用了一下自己的身份,直接给大桥的小吏下命令。

这些小吏和士兵的职位都很低,自然不敢有丝毫的违逆,连忙就跑了过去,把狗娃儿的奶奶给接了过来。

“夫人好,我们又见到夫人了。”

老太太显得很是激动,手脚都不知道往哪儿放了。

李安很快也注意到了这一对祖孙,与李寒露走了过去。

“夫君,这一对祖孙,就是我们上次路过这里的时候遇到的,路上跟你说过了。”

李寒露看到狗娃儿祖孙,心情很是不错,笑着说道。

“哈哈!那可真是缘分啊!哈哈哈!”

李安也非常高兴,能圆了夫人的愿望,他自然比较开心了,说着向前走去,准备逗一逗眼前的小娃儿。

“小娃儿,你就是狗娃儿,长大了想干什么?”

李安走过去之后,看着小娃儿,问道。

小狗娃儿看见生人显得有些害怕,怔怔的看着李安,并不敢说话,显得有些愣愣的。

一般没见过什么世面的乡下孩子都是如此,胆子都是比较小的,或者说一旦遇到生人,或者遇到大人物,都吓得要命。

“这……狗娃儿一见到生人就胆小,一句话都不敢说。”

老太太有些紧张的说道。

“李侍郎,这乡下的小娃儿都是这个样子的,怕生人。”

一名小吏也如此说。

李寒露看向老太太,开口说道:“老人家,旁边这位就是我的夫君,也是设计这座大桥的李侍郎。”

“哎呀!您就是李侍郎啊!您就是我们村的恩人啊!狗娃儿,快给恩人磕头。”

老太太激动的说道,并顺势想要下跪。

李芽儿就在旁边,连忙将老人家扶起来,轻声道:“老者为尊,老人家就不必行礼了。”

狗娃儿很听话,虽然他有些害怕,但奶奶让他磕头,他连忙就真的磕头了,小膝盖估计是经常跪着的缘故,似乎一点儿也不觉得疼痛。

“乖娃儿,快起来,吃糖。”

李安让小尹将小娃儿扶起身来,并拿出糖果给小娃儿吃。

小狗娃儿还不好意思,不敢接受,直到他奶奶发话,这才战战兢兢的接下糖果,并小心的收好,然后,仍旧怔怔的看着身边的众人。

“老人家,我们之前并没有见过,你为何说我是你们全村的恩人呢?”

李安非常好奇的问道。

老太太,连忙说道:“恩人有所不知,我们村子就在南边不远处,一直以来都是人多地少,遇到丰年还好说,若是遇到灾年,那是肯定要饿死不少人的,虽然朝廷会赈灾,可道路难行,待朝廷的救灾米粮送下来,已经有不少人被饿死了,我们家老头子就是被饿死的,他身子骨不好,若是能多撑一天,朝廷的救灾米粮就能送到了,哎!”

叹息一声之后,老太太继续说道:“可现在就不一样了,恩人在这里修了大桥,以后就算有天灾,朝廷的救灾米粮也能很快运到我们村里,平常,我们还能从大桥去北岸的鄂州城里,卖点土特产啥的,孩子们也能更加方便的去北岸找活儿干,走亲戚也方便太多了,以前,因为要过江,一年走不了几次亲戚,可现在就不一样了,天天走亲戚都可以,哎呀,这日子是越来越好过了,以前,我们村子里的人,一年才能吃上一顿肉,可现在就不一样了,每家每户一个月都能吃上两三回肉了,人也都比以前精神了,这些都多亏了恩人啊!若没有这座大桥,我们的日子不可能变得这么好,出行也不可能变得这么方便。”

别看这老太太年纪比较大,见识和文化也没有多少,可说起话来,那是一条一条的,看上去倒是挺能干的,一看在村里就是一号人物,是能够帮助大家伙儿的风云人物。

李安甚至都能猜到她的职业了,或许是个媒婆也说不定,因为这份口才和神色,真的很像媒婆。

毕竟,人的口才一般都是练出来的,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人的口才才持续的进步,而乡下的老太太,练习口才的机会不多,只有媒婆这类职业的人,练习口才的机会才比较多,说话才能比较的得体。

老太太说的非常的清楚,李安自然一下子就听明白了,原来老太太所在的村庄,是一个贫困的小山村,而因为李安修建了鄂州大桥,让这个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的日子变的比之前好了太多了,如此,才把负责修建大桥的李安当成了他们村的大恩人。

这与后世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一个道理,若没有人挖井,周围的人就都没有井水吃,所以,在吃水的时候,要感谢挖井的人,而同样的,若没有李安负责造桥,附近这个村落的老百姓,就难以过上好日子,如此,他们自然要非常感谢李安才是,是李安的造桥行动,让他们有了过上好日子的前提。

李安与老太太聊了好一阵子,也算是了解了底层百姓心中的想法,虽然他们现在已经开始富裕了,但并没有丢了良心,对让他们富裕的人,是非常感激的,而这份感恩之心是颇为难能可贵的,也是非常让人喜欢的。

李安在大桥耽误了很长时间,同时,也耽误了这对祖孙赶路,所以,在离开大桥之际,李安要求当地的官员,用一辆马车送这对祖孙出发,以免天黑之后,这队祖孙还到不了她们要去的地方。

上了火车之后,李安与李寒露仍在谈论刚才发生的事情,越谈越觉得非常的有趣。

直到此时,李安才真正明白,为什么李寒露二人见了她们一次之后,就有一种很有缘分的感觉,因为这个对祖孙确实很有意思。

列车按照既定的速度,不快不慢的向预定的目的地进发,大概还需要好多天的时间才能抵达长安城,不过,李安已经返回本土的消息,会更快的被送回长安城。

因为是大唐工业化的灵魂人物,所以,得知李安返回之后,所有人都极为重视,不论是朝廷的贵族和官员,还是普通的老百姓,都把这个事情作为最大的谈论资本,街头巷尾到处都是谈论李安返回大唐本土的消息。

长安城的报刊,以头版头条的消息,公开报道李安返回大唐本土的事实,并动用了整整一个版面的空间,除了介绍李安返回大唐本土之外,还着重介绍了李安此次南下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功绩,以及海外诸国对大唐帝国的仰慕和归附之心。

总之,报刊上的内容,全部都是溢美之词,不但把李安的功绩给吹上天了,而且,还顺带着把皇帝和贵族们也全都夸赞了一遍,毕竟,南下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也不能是李安一个人的功劳,那么多的官员都在努力,皇帝的支持也是开辟航线成功的重要原因,自然都是有功的。

第一千四百五十九章第八百九十一章 保护区第四百八十四章 改剧情第一千五百五十四章第一千一百四十三章第二百二十三章 贸易激发财富第五十三章 神鸟已入腹中第一千六百一十七章第一千三百一十三章第七百二十九章 争宠第七百一十七章 涂料工坊第一千三百三十八章第七百六十七章 母女各有味道第一千五百七十六章第八百三十二章 冷热交替第一千六百三十八章第一千五百二十章第一千四百七十章第一千六百二十七章第一千四百三十八章第二百章 平南军扩军至五千第一千四百九十六章第八百六十三章 缝口罩第四百二十五章 长江大桥第一千五百四十二章第二百零四章 面见阿姹第三百九十七章 四夫人第一千五百六十三章第一千零五十七章 滑雪玩第二百三十章 皇城领赏第一百三十七章 击鼓进攻第六百八十八章 商人来了第八百二十九章 沙滩第九十二章 南疆妹子要李安保护第一千零二十九章 美味烤肉第一百二十七章 行凶者落网第八百五十九章 水的比热第一千零四十八章 年终奖第一百九十二章 疯狂的土匪第二百四十四章 生豆芽的技术第一千五百九十一章第一千三百三十九章第七百八十二章 品茶品女人第九百一十九章 下车透气第七百二十二章 再比一场第五百五十三章 勘探队第九百九十五章 骊山养殖第一千三百二十九章第一千六百零三章第一百四十八章 共同的利益第一千四百二十六章第七百七十三章 侦察第三十八章 大获全胜第七百一十八章 门票大卖第一千一百二十二章第九百七十五章 做样子第一千零一章 十字街第三百二十四章 开车了第三百六十一章 后膛炮第三百九十四章 安禄山进京第一千三百二十四章第三百六十六章 反后坐力装置第一千四百九十九章第九百七十三章 杜主编第一千三百零五章第六百六十三章 西天竺第三百六十四章 世界地图第一千五百五十五章第一千六百零一章第二百七十七章 轮椅到货第一百二十九章 握手言和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太能贪了第四十二章 全都是名将第一千三百二十九章第八百二十五章 寻欢第八百五十六章 没有财宝第二百五十九章 千亩土地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三百万贯第五百四十七章 说服狼一第九百三十章 干电池第二百六十九章 轮椅订单第一百三十章 吐蕃的承诺第一千五百四十六章第七百七十九章 射杀三百第一千二百六十二章第一千四百八十二章第一千一百三十三章第一百八十八章 爨无敌第五百零九章 大军南下第二百三十六章 太子是什么官第六百三十九章 分班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第八百八十章 鸢尾花第一千二百一十七章第七百八十九章 瓮城第五百一十七章 赶海第二百一十九章 不甘心做傀儡第一千二百一十六章第二十章 算定战第八百一十一章 看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