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省试之日,连场告捷

进士科明经科再加上其余诸科的常科举子,统共加在一起将近有三千人,科目既然不同,自然不可能同时考试。。

明经乃是最先开考的,三日三场之后,方才是正月二十二的进士科。这一天一大清早,预备好了所有东西的杜士仪便顶着风雪来到了西内朱雀门。这场雪极大,尽管考生人人都撑了伞,身上仍然不免落了一层雪花,甚至有家境贫寒只着薄袄的在那里轻轻跺脚。好在宫门开得不算迟,就在杜士仪也感到一双脚渐渐有些冻僵的时候,朱雀门左右门道的门终于打开了。可即便如此,众人仍然要先行验看户部集阅核发的文书,这才放进皇城。

如今的岁举还是吏部主持,因而考试地点也是在尚书省都堂。却只见往日这三省之中最庞大的执行机构,此时此刻四周遍布兵卒,门前更是由那些在编制的胥吏层层盘查,稍有违逆便动辄呵斥,场面一片肃杀。当轮到杜士仪的时候,值守的亭长扫了一眼文书,本待照例高声唱名呼喝,可当看了一眼名姓之后,他的脸色便微妙了起来。漫不经心地翻检了一下杜士仪所携样样齐全的文房四宝各色考具,以及炭炉点心裘服等等,他就轻声嘟囔了两句

“杜郎君这座位最好选在都堂靠墙且更靠前处,座席都是新的,更厚实些,不似门前那几排透风寒冷,靠着墙打盹也更方便!距离炭盆千万远些,万一有火星迸出来不说,而且烟气熏人也很不好,更何况多不了几分暖意。”

说到这里,那亭长顿了一顿,这才又添了一句:“是户部王郎特意吩咐过,定要告知杜郎君一声。杜郎君请入内吧。”

这最后一句却是声音很不小。杜士仪意识到所谓的王员外,应是崔小胖子的舅舅,心中自然承情。毕竟,他经验不足,王维张简也都从来不曾考过省试,这些提醒都是极其重要的!

尚书省衙署之中,东为吏部、礼部、户部,西为工部、刑部、兵部,中为尚书左右丞相理事的都堂,统辖各部。如今既是辟为岁举考试之地,自然不可能把人家堂堂左右丞相办事的地方给占用了,因而乃是在前堂考试,每一考生发一单席。如解试那样的月份,席地而坐并不是太大的苦事,然而,眼下是天寒地冻的正月,就简直是最大的考验了。。

杜士仪因为属于京兆府,正是第一批进场的举子。既然得了别人提醒,不论人家是否知道,他仍是少不得对韦礼张简等人提了一句。果然,有的人对此已经有所了解,但第一次下场的韦礼张简却一无所知,谢过之后,众人全都找了前头靠墙的好位子。

顺顺利利在前头第二排靠墙处占了一个座位,杜士仪仔细一看,果然,那座席是簇新的,下头是蒲草编制,上头是布面,一层一层絮得颇为厚实。而准备充分的他放下背着的行李,从中找出了一块厚实的毡毛毯子盖在了坐席上,这才坐下。然而,即便身上白衫之内还穿着崔五娘所赠的一袭轻裘,脖子里围着厚厚的围脖,袖管亦是早早扎紧,可仍旧能感觉到寒气无孑l不入地钻了进来。倘若他不是今天带的不止是热饭用的炭炉,还有一只铜制小手炉,炭亦预备得充足,这三日怎么熬下来都是疑问,。

他才刚一落座,就只听身后一声惊咦,转头一看,却见自己身后背对着一个炭盆的位子也有人坐了,竟正是同样第一次应省试的苗含液。对方显然也知道座席的关窍,看了一眼那簇新的座席,拿出一方厚厚的垫子放在上头垫着坐了,这才抬头说道:“杜郎君,同场较艺,就看谁时运更好了!”

“苗郎君说得是,只愿大家都能泥金帖子报捷而归。”

两人对视一笑,遂谁都不再多言,只是仔仔细细地将自己的行李已经文房四宝都预备好。

等到近千人勉勉强强挤在了这尚书省都堂之内,知贡举的考功员外郎李纳方才姗姗来迟。考生齐齐起身下拜之后,李纳亦是答礼一揖,随即吩咐人发下了今日第一场帖经的考卷。相较于县试府试可以随心所欲地由试官出题,甚至提高过关标准,这省试第一场就四平八稳多了。帖经十通其四方为第一场通过的标准一出,下头都是如释重负的吁气声。而杜士仪能够清清楚楚地感受到,身后仿佛有几道目光扎在自己身上。

看来自己在帖经上头的天赋异禀,着实吓了不少人!

情知这第一场帖经是最轻松,也是最不用担心的,当杜士仪领到卷子后一目十行从第一题看到最后一题,当下便心中有数。等到试场之中的卷子全都发齐了,人人都开始取出笔墨纸砚预备答题,他亦是开始磨墨。。

这偌大的都堂之中,象征性地放了十几个炭盆,但真正的效用还不如这千许人坐在其中的集热效应。磨墨之时,他就能清清楚楚地听到,某些第一次应省试的举子都在轻声抱怨天冷,他忍不住低头微微一笑。

作为这风靡京城端砚的始作俑者,他自然不会去用什么流行的陶砚瓷砚,须知只凭着端砚冬日磨墨不凝不冻这一点,就是最适合的!

轻轻巧巧答完了这十题,他抬头一看,发现知贡举的试官李纳正端详自己,便打消了左顾右盼观察别人的心思,索性靠在墙上闭目养神。

而李纳面对这一少有的局面,想起杜士仪在府试的时候,顷刻之间答上十题,足可见博闻强记,这第一场如此轻松也不足为奇,当下便收回目光,背着手在试场之中缓步踱了起来。也不知道是因为外头风雪漫天太过寒冷的缘故,还是因为帖经这第一场实在是太过难为更注重诗赋文章的这些乡贡进士,他放眼看去,大多数人顶多答上三四题便开始攒眉苦思,而如苗含液这样在同州夺下解头的,此刻也只是堪堪答出五题而已,偏偏还坐在悠闲的杜士仪身后,面色怎么瞧怎么阴沉。虽则受过苗延嗣嘱托,可考场之中提醒一二却是不可能的,他只能在走过苗含液身侧的时候咳嗽了一声以作提醒。

别人如何是其次,自己先做好才是真的!

日上中天,外头有军吏预备了茶酒菜肉热水等等在外头货卖,除却少量人嘱托了胥吏去买这些东西,试场之中大多数人纹丝不动。有人啃着冷馒头继续冥思苦想,也有磨刀不误砍柴工的人开始热饭菜,更有自暴自弃的人在这冷飕飕的地方睡着了,嘴里还发出了鼾声。好在最后那种人须臾就会被巡场的令史叫醒,试场之中秩序却还尚可。然而,这寒冬正月最棘手的却是手冷受冻不能写字,还有砚台中的墨汁不过片刻便会凝结,需得反复设法用热力化开,至于席地而坐那种彻骨寒冷,和前两道最大的难题相比,反而不算什么了。

日落时分,当这都堂之中的灯光已经极其昏暗之际,就只听外问一声铜锣响,交卷二字呼喝响彻全场。不论是否答完是否甘心,眼见得那些胥吏如同抢夺一般从众人手中抢过这第一场的卷子,一时都堂之内又是人生百态尽显。即便都是从县试府试一层层关卡闯上来的,绝非第一次考帖经,可当李纳吩咐下头十名胥吏当场判卷宣布成绩的时候,那些大声通报出来的成绩仍然良莠不齐。

“东监罗南生,十通其三,不得试第二场。”

“国子监唐盛,十通其五,与试第二场。”

“衡州……”

这一个个名字报下来,竟是几乎用去一个时辰,都堂之内只剩下那些烛火和火盆的光亮。尽管比此前县试府试的通过率要更高一些,约摸达到了半数左右,然则近干人之中也只剩下了五百人。待到黜落的人黯然离场,留下的这五百人——重新在胥吏那儿验看了户部核发的过所文书,早已经是晚上戌时过后了。杜士仪中午一顿吃得还算饱,这会儿李纳令举子各自休息便带着胥吏离场而去,他不禁大大伸了个懒腰,却只见那边厢韦礼出声叫道:“杜十九郎,我这儿有驱寒的药酒,还有张兄和各位,累了一整天了,都来松乏松乏?”

京兆府等第十人此前同进同出,宿会月余,此事其他各州的举子并非没有听说过,眼见那十人聚在一块,各自凑了所携食物,却是吃吃喝喝好不痛快,便忍不住有人冷笑道:“当初太原王十三郎错过府试的前例还在,诸位也不怕蹈了他覆辙!”

“抬头三尺有神明,当初让王十三郎不能应试的始作俑者,如今已经有了应得的报应。若是因前事就那般疑神疑鬼,日后活该形单影只,不得友人!”

杜士仪随口答了一句,见四面为之哑然,再无人讨没趣,他便含笑接过韦礼递来的一个微微温热的银质酒葫芦,仰头喝了一大口。这酒一入腹中,他就觉得五脏六腑生出了一股暖意,他这一打头,其余众人也毫不迟疑,各自都喝了一大口之后,一时七嘴八舌都道是好东西。而韦礼接过那轻飘飘的银壶,摇了摇发现所剩无几,索性一口都喝干了,这才苦笑道:“接下来这两天两夜,我可得靠诸位周济驱寒之物了!”

“我这有冻伤的药膏!”

“我这有鹿脯!”

“我这有……”

此起彼伏的声音之中,众人填饱了肚子,一时哈哈大笑,各归其位打开了铺盖,预备度过这漫长的冬夜。此时此刻,贫富贵贱之分方才显得格外分明。有的麻衣士子只盖着打补丁的薄被,有的却是厚厚的毡毯内衬羊皮毯,也有的是一袭大狐裘包裹全身。可即便再厚的衣裳被子,习惯了家中好环境的富家子弟反而比贫寒士子更难熬,更何况外头还能听到一阵阵呼啸寒风,四处的鼾声梦话声,更是一整夜都没有停过。

在嵩山求学三年问,经历过草屋中那些清苦日子的杜士仪来说,这艰苦的一夜总算睡得尚可。大清早被外头的铜锣惊醒,起身洗漱预备第二场考试的时候,他就只见身后的苗含液眼圈青黑,显见昨晚上没怎么睡好。果然,当卯正时分李纳再次领着胥吏临场开始发考卷的时候,他能够清清楚楚地听到背后那个忍耐不住的呵欠声。

此番省试,第二场试赋的题目不是出自儒家经义,而是因景命题,作《瑞雪赋》,以“直如朱丝绳”五字为韵,不限次序,试赋不少于三百五十字

尽管往日少有限定字数,但既然此次连这个也一块做了规定,上上下下自然无人敢马虎,冥思苦想之后便都字斟句酌地开始打起了草稿。尽管如此,待到这一日傍晚第二场结束收卷时,仍然有人未能做完,恳求声和呵斥声不绝于耳,让人耳畔闻声,心中凛然。果然,到了最后一日早晨公布第二场谁走谁留的时候,一时又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留下的人竟只剩下了三百有余。这其中被黜落的,几乎清一色都是犯了限韵!

在如今试场不能翻看韵书的情况下,将一本《切韵》死记硬背下来,便是唯一的办法!

待到留下的人各自重新入座,领到了第三场的卷子和草稿时,李纳方才环视全场,见人人都盯着五道策问冥思苦想,他的面上不禁露出了一丝得意的笑容。省试策问五道,从前多半为经史、政治、时务。然则经史既是杜士仪精通,从嵩山卢鸿学多年,文章自也不必说。因而,他这五道策问,竟是政治和时务各半。虽则从前第二场方才是重中之重,可这一回只要杜士仪不过空具词采,策论大而无当空而无物,他将其置于末位,就无人能够多言了!

王邱和裴耀卿都因选人得法而平步青云,他可不想平白因投权贵所好而遭了恶名!

第840章 荐君归安西第382章 东宫见太子第80章 墨窑制墨第715章 轩然大波第348章 逆转第1176章 登基仍败战第927章 水越浑越好第443章 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第671章 大动干戈,不死不休第597章 弄巧成拙第428章 天理公道第678章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第494章 红袖善舞,伊人知心第872章 心狠手辣第738章 扮猪吃老虎第218章 飞龙阁上与君约第675章 送客茶后莫登门第974章 勾魂夺魄,香消玉殒第360章 翻旧账第365章 报应不爽第1143章 挺身而出第647章 雁门赋第921章 传首问罪第1104章 援军第897章 剑术教习第1250章 十六王宅大抄检第347章 群情激愤第970章 子当明父志第64章 入宫第102章 知音伯乐第1169章 巨败之后鞭文武第333章 死生一线间第1192章 谁之天下第379章 阿姊归朝第809章 东宫唾手可得第869章 死到临头,反咬一口第899章 昔日故人今雄主第938章 司马昭之心第995章 安北牙帐城第639章 阴人的功力第309章 人生如赌戏第124章 声若碎云金童舞第846章 毒瘤第508章 制举之始,重逢之乐第1239章 成王败寇第838章 备战防胡第1039章 将星云集第292章 硕鼠硕鼠,床头打架第47章 晚辈心意长第1117章 节帅之雄心第212章 美人计之下第709章 夤夜废太子第1002章 得陇望蜀第610章 醉不糊涂吴道子第951章 大军调停第1059章 御前争桃子第323章 秦王战鼓第444章 朝堂三打一第960章 儿女婚事,牛相病危第158章 脏水和黑锅第316章 纷至沓来的佳人们第302章 婚约嫁妆第1195章 杀机现第783章 火药第1228章 军心向背第1119章 忠贞见疑一千零四十三章 死战第904章 三部使臣,各怀雄心第1016章 毕其功于一役第882章 股栗无人言第1226章 杀人祭旗第387章 轻松逆转第561章 釜底抽薪第270章 请君入瓮第21章 救人如救火第42章 围炉炙肉话家国第762章 惟愿郎舅再聚首第959章 将相之私怨第51章 人心向背第442章 要人第280章 贪得无厌第482章 宇文统之心第1194章 哗众取宠第595章 另置别县第85章 吊唁之日,亲疏远近第505章 腹心之谋,贵主之算第1192章 谁之天下第505章 腹心之谋,贵主之算第147章 出场,应变第1006章 夫人政治,赤胆忠心第1213章 千金买马骨第1244章 为东宫一脉做主第1269章 世间再无唐明皇第739章 人人皆道君粗鄙第132章 厚积薄发何畏奸第942章 焦头烂额的张守珪第436章 深谋远虑话江南第1061章 听壁角的长辈们第1248章 惊天动地的登闻鼓第637章 州学讲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