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吴郡第一家

当年杜士仪在洛阳,漫步于敦化坊的时候,就曾经对那种从容雅静到几乎懒散的氛围印象深刻,而后路过陆象先和源乾曜两人的宅邸时,这才明白了其中究竟。而对于陆象先那句流传千古的名言,他自然更不会忘记了。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陆家自汉之后,累世显贵,陆象先高祖陆琛,本为陈给事黄门侍郎兼中书舍人,因为泄露禁中之语而被赐死,时年四十二岁。而隋灭陈,唐代隋而主天下,陆家人亦是入朝为官,但在陆象先之父陆元方之前,陆氏子弟的宦途不过平平。谁也没有想到,陆元方陆象先父子能够先后拜相。

即便此前陆象先早已罢相,而后更因为心向睿宗,不太被李隆基待见,数年前又丁继母忧,在苏州陆氏老宅中守了整整三年,但一朝起复,先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后为邻近长安的同州刺史,即便不入三省,依旧无人敢小觑。

陆家还有其他分支,例如丹徒枝亦是欣欣向荣,可在吴郡一问陆家,人人都会立刻拿手一指这座位于苏州城北的陆家老宅。陆宅外头的青砖上能够看出清清楚楚的苔痕,但门前有人经过的时候,却一律策马缓行,不敢高声。门前的仆役并没有什么整齐肃然的排场,当杜士仪到门前下马的时候,他们甚至并没有急着迎上前探问,而是等到杜士仪把缰绳扔给身后从者,自己走了过来的时候,方才有一个年纪很不小的仆人上前躬身行礼。

“不知这位郎君想要拜访家中何人?”

“在下殿中侍御史杜士仪,敢问陆十五郎可在家中?”

尽管陆家之中仕宦者数以十计,那些寻常百姓闻之色变的御史,在陆家人听来不过平常,但杜士仪自报家门后,那仆人依旧小小吃了一惊。他想了想便笑着说道:“原来是大名鼎鼎的杜侍御,郎君就在家中后院钓鱼,我请人引杜侍御进去。”

陆象先三子,如今尚在苏州家中的是尚未出仕的幼子陆偃,这一年方才十九。他十六娶妻,迎娶的是吴郡张氏的女儿,如今膝下已经有一子一女,但对于自己的出仕仿佛并不热衷,为人很有几分懒散,陆象先此前丁忧在家服孝的时候,竟也不曾管过他。即便夫人急得团团转,他也只说了一句话。

“儿孙自有儿孙福。”

可就是这位懒散晃悠的陆家十五郎君,却负责陆家在吴郡所有的产业。而只要他用的人,一眼一个准,更不许扰民盘剥民利,这也使得陆家的家声在吴郡洁白无瑕,人人称道。此时此刻,杜士仪随着一个婢女一路走来,远远就看见一个身上裹得厚厚实实如同大阿福的人坐在凉亭边一动不动,等到近前他才发现,对方头靠着凉亭的柱子,竟然正在打瞌睡。

看到这一幕,他简直有些哭笑不得。大冷天在水边睡觉,这也就罢了,难道这些陆家人就不怕陆偃直接掉下去?

仿佛是看出了他的疑惑,那个引路的婢女轻声说道:“郎君其实清醒着,杜侍御不用担心。”

从杜士仪刚刚走过来,到现在走到陆偃身后,他怎么都没法想象,清醒着的人能够维持这种一动不动的姿势这么久。盯着人看了好一会儿,他终于忍不住想咳嗽的时候,他听到身前传来了一个懒洋洋的呵欠声,紧跟着,那一尊水边上的大阿福终于动了。

“呵……站着说话累得很,杜侍御有话何妨坐下来谈?”

杜士仪听到这话,不禁鬼使神差地想到了自己那位同样疏懒的大师兄卢望之。他见旁边堆着好几个座垫,沉吟片刻也懒得啰嗦,一股脑儿取了好几个摆开,这才盘膝坐下道:“陆十五郎请袁使君带话请我来,不知所为何事?”

“我没去过两京,本来只是想瞻仰一下大名鼎鼎的京兆杜十九郎是何等样人。”

陆偃转过头来,露出了风帽底下黑亮的眼睛:“不过见了杜侍御之后,我就奇怪了。按理说你应该不是那等好大喜功的多事人,为什么非要学宇文融,左一个条陈右一道奏疏,搅动了一场又一场风雨?你到苏州前后不到十数日,就已经有不少人打算抛弃种了几十年的稻子,改种茶树,还有另外一拨人在种什么木棉,你知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传闻中懒散的陆十五郎,第一次和自己相见词锋就这么犀利,杜士仪先是愣了一愣,随即就反问道:“那陆十五郎是觉得,稻米乃是果腹的食物,若是百姓趋利而不种稻米,届时会引来大乱子?”

陆偃眼神一闪,咄咄逼人地问道:“你既然知道,为何还要劝导人行此趋利之举?”

“因噎废食,智者不取。”杜士仪先以八个字开篇,随即方才微微一笑道,“陆十五郎只看见了种茶也好,种木棉也好,暂时挤占了耕地,但实则茶田棉田,和从前的桑田并无任何不同桑田中的桑叶可以喂蚕,蚕丝成茧,可以制成丝绢。而茶田所产乃是茶叶,看似不是百姓日常必需,但对于突厥契丹奚族吐蕃这样以肉食为主的异族,却是不可或缺,一旦习惯了就再也不能割舍。而市面上少了的粮食,可以通过以茶叶从他们那里换取肉食来进行补充。”

他顿了一顿,又继续说道:“至于木棉,陆十五郎也许没有看到过实物。比如冬天御寒,达官显贵用丝绵,用狐皮熊皮乃至于貂皮袄子,而寻常百姓顶多是一件羊皮袄,甚至家中贫寒的,甚至不得已用絮袍来过冬。丝绵和各种毛皮虽好,但价格高昂,后者又要杀生,相形之下,木棉保暖和丝绵虽有差别,其价却廉,而若是织成布匹做成衣服,较之麻葛更胜何止一筹。倘若说稻米治的是饥,那么,木棉治的就是馁何来盛世,无饥馁方才是盛世况且,一样东西多了,价格就会贱,一样东西少了,价格就会涨,这也是可以调节的。”

陆偃被杜士仪说得眨了眨眼睛,好一会儿方才拿下了头上的风帽,露出了乌黑软滑的头发,又长长舒了一口气。

“原来如此,倒是我闭门造车,道听途说。”他丢下手中鱼竿,一骨碌爬起身,却是对杜士仪深深一揖道,“刚刚若有怠慢,还请杜侍御恕罪。”

陆偃这前倨后恭,却只是因为自己刚刚那番话,杜士仪不禁哑然失笑,少不得双手扶起了他。

而直起腰的陆偃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却又忍不住打了个呵欠,慌忙歉然笑道:“我从小就是老犯困睡不够,故而随时随地都会打瞌睡,还请杜侍御不要见怪。至于棉田和茶田的事,不但我陆氏,就连张氏得知之后也颇为在意,故而借我之口问明杜侍御,也免得有所误解。毕竟,没想到顾氏突然会那般热衷。”

杜士仪知道最近顾三郎顾佑频频造访自己,其余各家必定不会当成没看见。和蜀中没有真正底蕴的世家豪族不同,吴郡这三家都是曾经在魏晋南朝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真正世家大族,和他曾经用强力手腕压下的所谓蜀郡四大家完全不同。所以,他也没有否认,点了点头就爽快地承认了下来。

“顾三郎是来问我要了名帖,去拜访了从蜀郡到江南来置办棉田和茶园的几家人。”

陆偃一时饶有兴致地挑了挑眉,想了想便开口说道:“杜侍御初来乍到吴郡苏州,大概也听说过,所谓东南吴姓,朱张顾陆为大。顾陆两家,不仅在南朝时在吴地独领一时风骚,而且到了北朝,也曾经为了家族存续入仕为官。只不过富贵则富贵了,却未免为朱张以及吴人不齿。故而南朝时,论及吴中四姓,本该是顾陆朱张,但到了北朝乃至隋唐,反而成了朱张顾陆。张氏乃是我陆氏的姻亲,如今也正当显贵。反倒朱氏自贞观以后,已经渐渐式微了,没什么出色人物,而顾氏虽则二十年前还出过一任宰相,可如今也已经渐渐走了下坡路。”

这并不是什么不可对人言的隐私,陆偃对于杜士仪刚刚坦然相告很有好感,对于此一节自然也不遮掩:“顾氏曾一度致力于开办私学,传授儒业,当年吴郡朱子奢朱学士便是从学于顾彪先生门下。而顾相国当年拜相后,深受天后爱重,虽然年余便故世了,但天后还一度为之辍朝一日。

那时候是顾氏最显赫的时候,然则顾琮诸子都不甚成器,顾润以宰相子入仕,至今不过秘书郎,据说身体不好。而顾浚则是在京候选,反而需要顾氏本家反哺其在京开销。顾三郎的父亲顾清乃是顾相国幼子,早年混迹科场,奈何一无所获,顾佑虽则谦和有礼,有乃祖之风,可读书也不过尔尔,所以,顾氏方才会有如此处境。”

刚刚问杜士仪话时异常犀利,此刻评点别人,陆偃同样毫不留情面。见杜士仪果然面色一动,他就坦然说道:“另外,我承认,杜侍御刚刚所言是正理,但陆氏秉承家父家祖之风,不喜欢求新求变,故而无法支持你劝茶之举。至于木棉,既然乃是蜀人在江南自行其是,那就更不用说了。陆氏不会附和,但也不会反对。只不过,蜀人占地,在其余各州也就罢了,只希望在吴郡不要太过出格。”

陆偃既然说得坦陈,杜士仪也能够理解。早就知道吴郡如今尚有三大世家,他此前所谋方才避开了这里。他轻轻点了点头,淡淡地说道:“吴郡之地,文人杰地灵,蜀郡那些人自然不敢与之争锋。”

“杜侍御言重了。家父一直告诫家中子弟,不许与人争斗,而旁人既非占我陆氏之地,要做什么更与陆氏无关。只不过,我妻家张氏行事就急躁多了,张尚书亦是在朝,若有冲突难以善了。说起来,蜀郡来人选了会稽郡,还真是选对了。会稽四姓,虞魏孔贺,可如今早已盛衰不同了。当年永兴文懿公虞世南虞尚书一度显赫一时,可子孙两代之后,虞氏便再无出色人物在朝,一时没落无闻。而魏氏谢氏早在两晋就已经颓败了,唯有贺氏尚长盛不衰,如今贺礼部在朝深受任用。不过贺氏偏居一隅之地,行事并不咄咄逼人。”

陆偃说着有些孩子气地一笑,随即就提起了鱼竿道:“杜侍御既然来了,和我一块钓个鱼轻松轻松可好?我这塘里特意让人放了好些鲈鱼,做鱼羹最是鲜美无比,只可惜我枯坐一天也往往钓不上一条来。张氏那儿就不用拜访了,我那妻兄为人冲动,一个不好给人脸色看,更听不进去劝说,杜侍御不用去碰他钉子。”

身为妹夫,如此说自己的妻兄,再加上之前陆偃给人的印象便是直爽敢言,杜士仪知道对方绝不是无的放矢。如今的吴中四姓,只剩下了三姓依旧显赫,顾氏不论是否因为陆偃所说的原因,终究流露出了对茶叶和木棉的兴趣,而陆氏明白表示不掺和也不反对,现在唯有张氏中人尚未表明态度。而按照陆偃这么说,张家他也不用去了。他要的是劝茶,又不是让人把耕地全都废了种茶

杜士仪心里如此想,手上便接过了陆偃递过来的鱼竿,含笑抛下了鱼竿。尽管这大冷天在塘边钓鱼,阴寒之气扑面而来,可当不消一会儿浮子渐动,须臾便钓上了一条大鱼的时候,他不禁立时为之大笑了起来。

“我坐了一上午都一无所获,杜侍御你运气也太好了”

陆偃懊丧地嚷嚷了一声,却又连声唤来仆人,吩咐他们拿到厨房立时活杀现炙。而那边厢仆人刚刚退下,就只见一个三十出头四方脸的青年大步走来。

“十五郎,这位就是京兆杜侍御?”

那青年不等杜士仪答应或否认,便冷淡地开口道:“在下吴郡张九,家父张兵部。今日此来只为一件事,请杜侍御收起劝茶之心”

说完这话,他竟是拱了拱手便扬长而去。直到这时候,陆偃方才眨了眨眼回过神来,却是对杜士仪摊手苦笑道:“如何?耳报神又快,性子又急躁不听人言,常来常往到我家还不用通报,平日我可没少被他耳提面命教训丨不知上进。我这妻兄早年明经及第,先为秘书省正字,再为扬州司户参军,而后迁监察御史,因为犯了之前的张嘉贞张相国这才任满在家告病暂歇。我岳丈张尚书膝下三子,二子门荫,唯有他科场题名,所以助长了他这傲气。”

———————————————————————————————

第612章 老骥慧眼,托以俊杰第886章 第一名将第555章 小别胜新婚第547章 诱敌之计第969章 雏鸟放飞时第512章 喜事将近第950章 漠北烽烟第657章 亲情如水第511章 风生云起第12章 荐师第86章 翁婿or翁媳第438章 再一次的交锋第1225章 儿孙如刍狗第1050章 安西传大捷第1137章 文士烈胆第134章 睚眦必报第934章 美人计第498章 原是故人伎俩第664章 论功行赏,时不我待第1062章 人心所在第629章 巧言令色,雷厉风行一千零四十三章 死战第820章 满载而归第1017章 快刀斩乱麻第189章 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第563章 暗度陈仓第395章 李十二郎第265章 不测之祸第908章 凶威高炽第858章 夹起尾巴隐忍第303章 不招人嫉是庸才第953章 三方博弈第658章 族消和同化第653章 大丈夫第1204章 招降第619章 千里回云州第357章 狗急跳墙第1035章 乱第1225章 儿孙如刍狗第106章 分道扬镳第106章 分道扬镳第948章 野心勃勃第129章 名利双收动京华第1133章 将才难展,忠义难全第371章 怨心深种,丰收大归第708章 一身承阖族之重第775章 赐紫服金鱼,岁末祝平安第1005章 不疑第871章 连环套,计中计第1233章 存亡之秋第1124章 拥戴太子第666章 奚奴白狼第128章 第二波的造势第417章 怜卿真心第482章 宇文统之心第799章 天子赐琵琶第430章 失道义者需教化第118章 行卷第1098章 威逼和愤懑第982章 献俘献捷第979章 无垢之玉环第1266章 抢肉骨头的狗第258章 聚散有时,赠君部曲第723章 主动请缨第670章 结亲还是结仇?第997章 厉语攻心第794章 杨家有女初长成第111章 洗心革面,灞桥...第565章 敲山震虎第139章 此去静候鹏展翼第360章 翻旧账第1093章 出征第433章 万岁池第855章 升官发财本一体第170章 藏锋之剑第406章 见利忘义非君子第645章 幸臣末路第900章 如人父母第449章 悲剧的那囊氏第1191章 登闻鼓诉冤第1045章 大捷之后的暗战第1149章 自刎第755章 翻手为云覆手雨第1150章 过马嵬驿不见君第589章 副使何人第482章 宇文统之心第1246章 目标长安!第63章 师生之心尾声岁月已老心不老第1139章 朔方出兵第33章 越女传人第1206章 潜入和策反第1129章 风雨飘摇的东宫第773章 趁火打劫第676章 此心此情,可昭日月第627章 六州之主,风仪无双第1060章 儿女之孝第1120章 大势不可逆第268章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第1010章 各部来贺,巍巍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