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6.第386章 大胆十三娘

杜士仪既是买下自家旁边的宅舍另行改造,然后给崔俭玄和杜十三娘夫妻居住,而赵国夫人和崔五娘崔九娘也大多数时候都住在这里,连通两家的侧门自然一直都开着,只是设了人看守。对于这样的安排,杜十三娘是最高兴的。这会儿她站在杜士仪的书斋中,亲自用拂尘掸去了卷缸中那些书画以及卷册上的浮灰,又转到了兄长常坐的那张大书案前,她见居中摆放着一卷东西,顿时有些好奇。

然而,尽管这书斋她出入不忌,却也不会不经允许随随便便去翻兄长之物,因而只是放下拂尘,又用软布擦拭了书案。可就在她直起腰的时候,突然只听得外间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继而大门便被人猛地推开,进来的不是别人,正是昔日曾为崔氏家仆,如今却是杜士仪部曲的刘墨。

“娘子,不好了……”

“怎么了?不要慌,先慢慢说。”

刘墨见杜十三娘愕然之后便恢复了沉静,他便当即疾步上前,沉声说道:“宫中派了人来,说是来取郎君书斋中的一部书,叫什么《史通》。这样的事,本该有郎君亲自陪同,至不济也会有赤毕大兄他们在旁边,可来的却只有宫里的人,而且来的是右监门卫将军杨思勖!”

闻听此言,杜十三娘登时也愣住了。然而,她跟在兄长身边这些年,终究也迭遭变故,心志远远比寻常妇人要来得坚毅,此刻眉间一蹙便镇定地说道:“先不要自己吓自己。阿兄不在,这宅中也别无主人,我这就去见那位杨将军。你吩咐上下全都打起精神,不要露出慌张之色。阿兄行得正,坐得直,并无任何不可对人言之处,何惧圣人派人到家中借书?”

当杜十三娘出了书斋的时候,却正好和进来的杨思勖一行人撞了个正着。她曾经见过仪表堂堂的高力士,但杨思勖却还是第一次得见,只听说过这位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名声。这一打照面,她便感受到了杨思勖那股扑面而来的凌厉气势,尤其那眸子里毫不掩饰的凶光,更是慑得人只想往后退。她硬生生按下了心中惊惧,从容施礼问道:“不知杨将军此来,是想要家兄书斋中的什么书?”

杨思勖和杜士仪见过两次,因为对方竟扛上过王毛仲,他对其印象倒是颇佳。此刻见这一介少妇能够在自己面前不露怯色,他不禁有些讶异地多看了人两眼,这才言简意赅地说:“奉陛下之命,取杜拾遗所藏的《史通》。”

这部书是当年玉真公主送来的端午节节礼,杜十三娘印象还极其深刻。见杨思勖丝毫不提为何借书,她把心一横便直截了当地说道:“陛下之命,自当遵从,我这便带着杨将军去取。只不过,当初玉真公主赠了此书给阿兄之后,他一直从旁校注,不知道那些校注可要一块送去宫中?这些校注颇为凌乱,倘若杨将军允准,可容我随同入宫,一并进呈给陛下?”

天子吩咐此事时那阴沉着脸的震怒样子,杨思勖此刻还觉得就在眼前,闻听此言不禁踌躇了起来。天子之怒,纵使宰臣名将亦难以抵挡,更何况这样的女子?可再看杜十三娘那从容镇定的脸色,他思来想去,却只觉得打心眼里生出了一股激赏,最终重重点头道:“好,既如此,杜娘子去取来,我带你入宫。只不过需得快一些,陛下可是不等人的。”

“多谢杨将军!”

一旁的刘墨不想杜十三娘突然会做出这般决断,瞠目结舌之后,他不禁咬了咬牙,趁人不备悄悄溜到了连通旁边临时借住崔家人的边门。正巧就在这时候,竟是崔五娘带着两个婢女匆匆过来,甫一打照面,他便立时对崔五娘做了个噤声的手势,旋即低声禀报了家中眼下情形。

“竟有此事……”崔五娘亦是当即眉头紧锁,沉吟了好一会儿,她才苦笑道,“十三娘外柔内刚,她认定的事,我去劝也没用,更何况杨将军已经允了她。陛下定然不会无缘无故向一个臣子借书,此中原因,我这就去设法打探一二。你约束家中上下,不要出门,不要乱了方寸,等着消息就好。记住,如果十一郎回来了,一定不许他轻举妄动,什么事被他这冲动得一搅和,就难以善后了,九娘也一样,不许他们乱来!”

当杜十三娘找齐了《史通》全书,连带杜士仪的校注也都找齐了,整整装了三口大箱子时,杨思勖却在杜士仪这书斋中转了一大圈,连书案上的不少卷宗也一并扫了走。面对这一幕,杜十三娘没有说半个字,就这么跟着杨思勖出门上马,竟是径直往大明宫而去。

尽管当初曾经在夜里跟着玉真公主入过宫,可那时候只是去梨园,这一次大白天走在其中,感觉却大为不同。来来往往的内侍,以及从服紫到大红再到绿青色的官服,她看在眼中,急在心里。

阿兄那丽正书院就在大明宫里,他究竟是知道还是不知道,现在人又可还好?赤毕等人本该是随侍在他身边的,此刻理当在大明宫前左近候着,可刚刚过来时为何不见人?

而当李隆基听了杨思勖的禀报,得知杜士仪的妹妹亲自送了这些书卷过来,他一下子就想到当初杜士仪应京兆府解试前夜被人截杀,杜十三娘求了玉真公主入宫陈情的往事。尽管身为大唐天子,他已经不记得那张脸了,但那弱质纤纤的少女在面前毫不畏惧陈情的情景,他却还隐约记得。尽管心头愠怒已极,可看到大殿上那三口偌大的箱子,他又不耐烦一卷卷来看,眉头一皱便沉声说道:“既然来了,便把人宣上殿来。”

紫宸殿内朝重地,除却宰臣和极少数的大臣,旁人鲜少能够踏进半步,国夫人等顶尖诰命亦是如此,更不要说崔俭玄还不到封妻荫子的品级。当杜十三娘跟着杨思勖上殿的时候,眼见两侧内侍全都垂手侍立,一丝声息也无,脚下的地砖平滑如镜,那股凝滞到几乎沉重的气氛从头顶直压下来,让人几乎连身子都难以挺直。在这种肃穆的气氛下,当她行礼拜见过后,便不得不用力用指甲刺了刺手心,提醒自己一定要镇定。

“这刘子玄所著的《史通》,你阿兄是哪里来的?”

“回禀陛下,是昔年端午节时,臣女代替阿兄送了节礼到玉真观,玉真公主便送了此书给阿兄当回礼。贵主知道阿兄喜欢史话,因而便特意将搜罗的这一套书送给了阿兄。”

这个答案李隆基已经听说过,但如今要紧的不是谁送的,而在于太子李嗣谦竟然问杜士仪借书!他轻轻舒了一口气,随即又问道:“你既然特意随着杨思勖进宫,言说你家阿兄曾经为《史通》做注,你把那些校注找出来给朕看!”

杜十三娘当即应了,等几个内侍上去开了箱子,刚刚亲手整理的她很快就找到了兄长的第一卷注解,因而便双手呈了上去。等到杨思勖接过之后转呈给了天子,她退回到原位之后,这才轻声说道:“阿兄素有抄书的习惯,这校注是在重新抄录之后做的校注。一来是防刘公著书时偶尔会有脱漏谬误,二来也是因读史有感,因而留下注解批语,以便异日重温时再读。”

李隆基粗粗一扫,也已经发现杜士仪所谓的校注,竟是还抄录了原文。而其中几条按注,都是比较本朝与前朝的优劣,其中不乏颂圣之语。作为天子,他听惯了这样的好话,但在这样的私家藏书中发现这样的内容,还是足以让他原本极其糟糕的心情稍稍缓转了几分。他的愠怒一多半是冲着太子李嗣谦和杜士仪的悄悄往来,可也有一小半是因为《史通》的作者刘知几是有名的大儒,却在自己贬黜之后死在了任上,觉得杜士仪藏着《史通》另有目的。这会儿既然心情不再似最初那样坏,他索性饶有兴致地多看了几页,可越看越觉得刘知几著史功底非同小可,而杜士仪的校注亦是恰到好处。

因而,粗粗半卷看完,他合上书,突然想到面前这一本一本的校注,仿佛便是民间蔚为流行,甚至在宫中丽正书院都渐渐采用的线装书形式,而这又是杜士仪的功劳之一,他便对一边的杨思勖问道:“可还带来了其他东西?”

杨思勖跟着李隆基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此刻立时躬身说道:“书案上似还有未完的奏疏一卷,旁的抄录了几卷杂书,臣一并携了来。”

此话一出,下首侍立的杜十三娘登时心中一紧。她一直想告诉自己,起头那些忧虑都是自己胡思乱想,可杨思勖不但带了《史通》,还特意拿了兄长放在书案上的东西,如今天子又特意问了,她心里不能不做最坏的打算。眼看着李隆基展开那一卷奏疏,匆匆一扫后便面色遽变,她不禁死死咬紧了嘴唇,心中思量着自己是否还能再做什么。可未曾想李隆基竟是突然离座而起,沉声说道:“去丽正书院!”

杨思勖立时答应一声,打了个手势命左右内侍跟上。等他紧随天子之侧,路过杜十三娘身边时,他想了想便悄然打发了一个内侍过去。那内侍到了杜十三娘身边,相当客气地低声嘱咐道:“陛下要驾幸丽正书院,杜娘子还是先回家去吧!”

杜十三娘眼望着天子一行人匆匆出了紫宸殿,尽管心中越发惴惴然,但她更知道,自己能做的已经都做了,接下来便只能看阿兄的。

杜士仪既是买下自家旁边的宅舍另行改造,然后给崔俭玄和杜十三娘夫妻居住,而赵国夫人和崔五娘崔九娘也大多数时候都住在这里,连通两家的侧门自然一直都开着,只是设了人看守。对于这样的安排,杜十三娘是最高兴的。这会儿她站在杜士仪的书斋中,亲自用拂尘掸去了卷缸中那些书画以及卷册上的浮灰,又转到了兄长常坐的那张大书案前,她见居中摆放着一卷东西,顿时有些好奇。

然而,尽管这书斋她出入不忌,却也不会不经允许随随便便去翻兄长之物,因而只是放下拂尘,又用软布擦拭了书案。可就在她直起腰的时候,突然只听得外间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继而大门便被人猛地推开,进来的不是别人,正是昔日曾为崔氏家仆,如今却是杜士仪部曲的刘墨。

“娘子,不好了……”

“怎么了?不要慌,先慢慢说。”

刘墨见杜十三娘愕然之后便恢复了沉静,他便当即疾步上前,沉声说道:“宫中派了人来,说是来取郎君书斋中的一部书,叫什么《史通》。这样的事,本该有郎君亲自陪同,至不济也会有赤毕大兄他们在旁边,可来的却只有宫里的人,而且来的是右监门卫将军杨思勖!”

闻听此言,杜十三娘登时也愣住了。然而,她跟在兄长身边这些年,终究也迭遭变故,心志远远比寻常妇人要来得坚毅,此刻眉间一蹙便镇定地说道:“先不要自己吓自己。阿兄不在,这宅中也别无主人,我这就去见那位杨将军。你吩咐上下全都打起精神,不要露出慌张之色。阿兄行得正,坐得直,并无任何不可对人言之处,何惧圣人派人到家中借书?”

当杜十三娘出了书斋的时候,却正好和进来的杨思勖一行人撞了个正着。她曾经见过仪表堂堂的高力士,但杨思勖却还是第一次得见,只听说过这位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名声。这一打照面,她便感受到了杨思勖那股扑面而来的凌厉气势,尤其那眸子里毫不掩饰的凶光,更是慑得人只想往后退。她硬生生按下了心中惊惧,从容施礼问道:“不知杨将军此来,是想要家兄书斋中的什么书?”

杨思勖和杜士仪见过两次,因为对方竟扛上过王毛仲,他对其印象倒是颇佳。此刻见这一介少妇能够在自己面前不露怯色,他不禁有些讶异地多看了人两眼,这才言简意赅地说:“奉陛下之命,取杜拾遗所藏的《史通》。”

这部书是当年玉真公主送来的端午节节礼,杜十三娘印象还极其深刻。见杨思勖丝毫不提为何借书,她把心一横便直截了当地说道:“陛下之命,自当遵从,我这便带着杨将军去取。只不过,当初玉真公主赠了此书给阿兄之后,他一直从旁校注,不知道那些校注可要一块送去宫中?这些校注颇为凌乱,倘若杨将军允准,可容我随同入宫,一并进呈给陛下?”

天子吩咐此事时那阴沉着脸的震怒样子,杨思勖此刻还觉得就在眼前,闻听此言不禁踌躇了起来。天子之怒,纵使宰臣名将亦难以抵挡,更何况这样的女子?可再看杜十三娘那从容镇定的脸色,他思来想去,却只觉得打心眼里生出了一股激赏,最终重重点头道:“好,既如此,杜娘子去取来,我带你入宫。只不过需得快一些,陛下可是不等人的。”

“多谢杨将军!”

一旁的刘墨不想杜十三娘突然会做出这般决断,瞠目结舌之后,他不禁咬了咬牙,趁人不备悄悄溜到了连通旁边临时借住崔家人的边门。正巧就在这时候,竟是崔五娘带着两个婢女匆匆过来,甫一打照面,他便立时对崔五娘做了个噤声的手势,旋即低声禀报了家中眼下情形。

“竟有此事……”崔五娘亦是当即眉头紧锁,沉吟了好一会儿,她才苦笑道,“十三娘外柔内刚,她认定的事,我去劝也没用,更何况杨将军已经允了她。陛下定然不会无缘无故向一个臣子借书,此中原因,我这就去设法打探一二。你约束家中上下,不要出门,不要乱了方寸,等着消息就好。记住,如果十一郎回来了,一定不许他轻举妄动,什么事被他这冲动得一搅和,就难以善后了,九娘也一样,不许他们乱来!”

当杜十三娘找齐了《史通》全书,连带杜士仪的校注也都找齐了,整整装了三口大箱子时,杨思勖却在杜士仪这书斋中转了一大圈,连书案上的不少卷宗也一并扫了走。面对这一幕,杜十三娘没有说半个字,就这么跟着杨思勖出门上马,竟是径直往大明宫而去。

尽管当初曾经在夜里跟着玉真公主入过宫,可那时候只是去梨园,这一次大白天走在其中,感觉却大为不同。来来往往的内侍,以及从服紫到大红再到绿青色的官服,她看在眼中,急在心里。

阿兄那丽正书院就在大明宫里,他究竟是知道还是不知道,现在人又可还好?赤毕等人本该是随侍在他身边的,此刻理当在大明宫前左近候着,可刚刚过来时为何不见人?

而当李隆基听了杨思勖的禀报,得知杜士仪的妹妹亲自送了这些书卷过来,他一下子就想到当初杜士仪应京兆府解试前夜被人截杀,杜十三娘求了玉真公主入宫陈情的往事。尽管身为大唐天子,他已经不记得那张脸了,但那弱质纤纤的少女在面前毫不畏惧陈情的情景,他却还隐约记得。尽管心头愠怒已极,可看到大殿上那三口偌大的箱子,他又不耐烦一卷卷来看,眉头一皱便沉声说道:“既然来了,便把人宣上殿来。”

紫宸殿内朝重地,除却宰臣和极少数的大臣,旁人鲜少能够踏进半步,国夫人等顶尖诰命亦是如此,更不要说崔俭玄还不到封妻荫子的品级。当杜十三娘跟着杨思勖上殿的时候,眼见两侧内侍全都垂手侍立,一丝声息也无,脚下的地砖平滑如镜,那股凝滞到几乎沉重的气氛从头顶直压下来,让人几乎连身子都难以挺直。在这种肃穆的气氛下,当她行礼拜见过后,便不得不用力用指甲刺了刺手心,提醒自己一定要镇定。

“这刘子玄所著的《史通》,你阿兄是哪里来的?”

“回禀陛下,是昔年端午节时,臣女代替阿兄送了节礼到玉真观,玉真公主便送了此书给阿兄当回礼。贵主知道阿兄喜欢史话,因而便特意将搜罗的这一套书送给了阿兄。”

这个答案李隆基已经听说过,但如今要紧的不是谁送的,而在于太子李嗣谦竟然问杜士仪借书!他轻轻舒了一口气,随即又问道:“你既然特意随着杨思勖进宫,言说你家阿兄曾经为《史通》做注,你把那些校注找出来给朕看!”

杜十三娘当即应了,等几个内侍上去开了箱子,刚刚亲手整理的她很快就找到了兄长的第一卷注解,因而便双手呈了上去。等到杨思勖接过之后转呈给了天子,她退回到原位之后,这才轻声说道:“阿兄素有抄书的习惯,这校注是在重新抄录之后做的校注。一来是防刘公著书时偶尔会有脱漏谬误,二来也是因读史有感,因而留下注解批语,以便异日重温时再读。”

李隆基粗粗一扫,也已经发现杜士仪所谓的校注,竟是还抄录了原文。而其中几条按注,都是比较本朝与前朝的优劣,其中不乏颂圣之语。作为天子,他听惯了这样的好话,但在这样的私家藏书中发现这样的内容,还是足以让他原本极其糟糕的心情稍稍缓转了几分。他的愠怒一多半是冲着太子李嗣谦和杜士仪的悄悄往来,可也有一小半是因为《史通》的作者刘知几是有名的大儒,却在自己贬黜之后死在了任上,觉得杜士仪藏着《史通》另有目的。这会儿既然心情不再似最初那样坏,他索性饶有兴致地多看了几页,可越看越觉得刘知几著史功底非同小可,而杜士仪的校注亦是恰到好处。

因而,粗粗半卷看完,他合上书,突然想到面前这一本一本的校注,仿佛便是民间蔚为流行,甚至在宫中丽正书院都渐渐采用的线装书形式,而这又是杜士仪的功劳之一,他便对一边的杨思勖问道:“可还带来了其他东西?”

杨思勖跟着李隆基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此刻立时躬身说道:“书案上似还有未完的奏疏一卷,旁的抄录了几卷杂书,臣一并携了来。”

此话一出,下首侍立的杜十三娘登时心中一紧。她一直想告诉自己,起头那些忧虑都是自己胡思乱想,可杨思勖不但带了《史通》,还特意拿了兄长放在书案上的东西,如今天子又特意问了,她心里不能不做最坏的打算。眼看着李隆基展开那一卷奏疏,匆匆一扫后便面色遽变,她不禁死死咬紧了嘴唇,心中思量着自己是否还能再做什么。可未曾想李隆基竟是突然离座而起,沉声说道:“去丽正书院!”

杨思勖立时答应一声,打了个手势命左右内侍跟上。等他紧随天子之侧,路过杜十三娘身边时,他想了想便悄然打发了一个内侍过去。那内侍到了杜十三娘身边,相当客气地低声嘱咐道:“陛下要驾幸丽正书院,杜娘子还是先回家去吧!”

杜十三娘眼望着天子一行人匆匆出了紫宸殿,尽管心中越发惴惴然,但她更知道,自己能做的已经都做了,接下来便只能看阿兄的。

596.第596章 无地之县,一穷二白1122.第1122章 一条道走到黑824.第824章 心无所属,情牵依942.第942章 焦头烂额的张守珪866.第866章 昭武诸胡736.第736章 陇右节度900.第900章 如人父母856.第856章 请君镇胡户250.第250章 不求贪欢,护短师兄980.第980章 阿史那氏的末日650.第650章 巡军831.第831章 群情激愤348.第348章 逆转847.第847章 杖杀示众1074.第1074章 血书722.第722章 有你之处,便是故乡209.第209章 变生肘腋1255.第1255章 不是兵谏的兵谏927.第927章 水越浑越好574.第574章 不速之客1008.第1008章 故人已老39.第39章 访少林293.第293章 投桃报李,怜君孤零317.第317章 宝剑赠英雄,珍籍赠知音958.第958章 玲珑心窍735.第735章 替罪羊,心不平764.第764章 煽风点火1051.第1051章 西域新主656.第656章 丢包袱702.第702章 废立须慎重1176.第1176章 登基仍败战1113.第1113章 一呼百应226.第226章 尊卑长幼265.第265章 不测之祸610.第610章 醉不糊涂吴道子1263.第1263章 君已将死507.第507章 拜见师长422.第422章 众所瞩目杜十九270.第270章 请君入瓮216.第216章 还君琉璃,念君平安473.第473章 极品好茶,利于美白587.第587章 戮力同心726.第726章 枝繁叶茂势已成92.第92章 群贵云集,张颠吴狂652.第652章 平定705.第705章 冷面师伯和漂亮师姊975.第975章 瞒天过海340.第340章 画眉深浅入时无988.第988章 一呼百应,赐刀赠金728.第728章 劝君惜取少年时968.第968章 割袍断义乎?1023.第1023章 河东之行,节度副使420.第420章 酒不醉人人自醉174.第174章 竞相染指24.第24章 当世真隐462.第462章 仗义者谁人711.第711章 铨试1272.第1272章 乱成一锅粥613.第613章 冥顽不灵868.第868章 公报私仇354.第354章 求亲66.第66章 出宫151.第151章 十三娘面圣478.第478章 天伦之乐605.第605章 虚位以待俊杰才236.第236章 杀威,告急690.第690章 准卿三条奏452.第452章 气势凌人撵长史506.第506章 了却前事,调令回京488.第488章 吴郡之盛,显宦不绝1252.第1252章 君臣义绝41.第41章 故人相见未从容279.第279章 众口铄金171.第171章 户部集阅63.第63章 师生之心889.第889章 问君愿从否?1016.第1016章 毕其功于一役1134.第1134章 自绑手脚1103.第1103章 互相抄老巢777.第777章 祭天赈灾586.第586章 羽翼渐丰,天子好玄212.第212章 美人计之下第766章 荐君鸿词科1242.第1242章 高风亮节?149.第149章 请君入彀583.第583章 突厥牙帐,云州特使610.第610章 醉不糊涂吴道子300.第300章 荣升442.第442章 要人685.第685章 使君游西域996.第996章 兄弟离心1011.第1011章 人生有取舍188.第188章 名相风仪世无双774.第774章 斩首示众52.第52章 车马碌碌向东都76.第76章 蒙尘和氏璧1097.第1097章 拔出萝卜带出泥799.第799章 天子赐琵琶109.第109章 要挟,败露!1053.第1053章 厚此薄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