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李隆基的烦恼

第11章 李隆基的烦恼

王忠嗣带着十几个武装到牙齿的府兵出场后,瞬间就把那些围观群众给镇住了。众商贾和他们的随从开始慢慢散去,夔州江关改制的消息开始在城中发酵,眼看大乱将起的夔州府城,又逐渐归于平静。

走南闯北的商贾,缺少眼力劲的凤毛麟角,看这架势就知道事情短期内无法更改。

假如说只是城中的团结兵出来整顿秩序,那么江关的改制,很可能还只是夔州刺史郑叔清一人“突发奇想”。

但如果披甲的府兵也来镇场子,背后的意义一定不同寻常。因为军府与地方州府,本质上是互相独立,互不统属的。夔州府衙可以调动团结兵,却无法直接调动府兵。

于是财大气粗的商贾,直接选择办理通关文书,拿号牌,去夔州本地的船坞定制“标准船”,将原有的旧船停在岸边渡口,等待着情况的变化。

也有很多商贾不信邪,直接缴纳了五百贯的“保证金”,离开夔州。这些商贾背后都有世家或者宗室子弟作为后台,他们就不信郑叔清可以只手遮天。现在交的五百贯,到时候夔州府衙要连本带利吐出来!

还有很多小商贾互相串联,打听彼此的最终目的地,选择凑钱“拼船”,几家一起买一艘大的“标准船”,过了江关之后再来决定利益分配。

情况并不如郑叔清之前预料的那样天翻地覆,绝大多数商贾,还是选择暂时偃旗息鼓认怂,至于他们还有没有什么后招,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没错,郑叔清的要求看上去很离谱,但与商贾们所获得的利润相比,也就那么回事了。三峡这一段长江高低落差不小,每年都有不少船只倾覆沉没。夔州江关这边的要求,倒也不完全是无理取闹,胡乱摊派。

统一漕船,便可以统一关税标准,更是方便恒定货物重量,对商贾也好,对于夔州江关的税吏也好,都是简化了流程。

换船,再贵也就一锤子买卖,关税并没有涨。

货物两百斤以下,依旧是不收税;两百斤以上,按比例收税,跟之前没有太大区别。

要说变化,也不是没有,现在还谈不上好坏,只是比从前更加精细。

新颁布的税令要求,没超过标准吃水线的,按整船收取关税,无论有没有装满,哪怕是空船也一样。

超过吃水线的,按刻度收费,这个刻度是刻在标准船船舷上的,实际上就是算货物重量,与曹冲称象的道理一样。

不收货税的小船,船上货重不能超过两百斤,旅客人数,包括船夫在内,不能超过五人,按人头收税。

也就是说,以后能过夔州江关的船,就三种。

第一种是朝廷管辖与运营的官船与漕船,这种一直都不收税,可以直接过。

第二种是载重极小的私人舟船,基本上没有载货功能,按人头收税。

第三种是商贾运货的标准漕船,关税按货物重量收,不收人头税。但定税时,船员包括旅客,必须全员在船上。

其他的船,一律不许过夔州江关,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强行闯关就是水匪。

一时之间,消息从夔州府城迅速发散,数不清的信件,如同雪片一般飞向千里之外的长安城。一场新的博弈,正在酝酿之中。

……

“来来来,喝茶喝茶。试试这个义兴阳羡茶。”

刚刚入夜,莲花池别院的书房内,郑叔清亲自给方重勇煮茶,手法娴熟,显然不是第一次操作。

那张略微显老的长脸上,如同长了花一般。

“一日就收上来五万贯,这钱真是跟长了翅膀一样,都堆在府库我还怕被人给偷了。要是有这速度,这个月便能交差了。啧啧,你是怎么想到这一招的?”

郑叔清一边掰茶饼,一边兴奋的询问道。

不服不行,方有德家这逆子真是恐怖如斯!

“郑使君,你这手艺不太行啊,还是你家侍女煮的茶比较好。”

方重勇一脸自得的揶揄道。

“无妨无妨,这就换掉。”

郑叔清一点都不介意对方言语打脸。只要能像这种速度捞钱,方重勇打他左脸,他还可以把右边脸伸过去让对方打。一直打到方重勇心满意足为止。

“来人啊,都撤了,把茶煮好了端过来。”

郑叔清一声令下,几个貌美侍女走过来轻巧的将桌案全部收拾干净了。

“送去长安的公文写了么?”

方重勇正色询问道,一点都不跟郑叔清讲客气。如今两人的关系彻底调转,不知不觉当中,他已经成为主导的那个人。更可怕的是,郑叔清对此居然全盘接受!

“写了写了,小郎君请过目。”

郑叔清将他今日写好的公文交给方重勇查看。

只见郑叔清在公文中对朝廷诉苦,说夔州段江流湍急,许多奸诈商贾用大船巨船满载货物,导致船只与江中搁浅,淤塞航道。夔州江关时常需要派人去营救落水人员,打捞堵塞航道的沉船,每年耗费不知凡几,又无法找朝廷报销费用,影响夔州本地民生。

若是能统一漕船,一来可以最大限度避免船只因为超重或超规格而倾覆,二来可以减少夔州江关所属官吏的劳力,加快通关的时间,三来便于纠察违禁物品,按图索骥。

希望朝廷可以将正式的批文批复下来。

公文上就只说了这么多,至于必须强制购买夔州产标准漕船,强行过关要缴纳一年以后才能退还的保证金等等,一个字都没有提。

其他两点都好说,第三点,主要是因为办理通关凭证的时候,需要填报船主的信息,这样一旦查出违禁品,便可以迅速查找线索,方便侦缉。

看到该写的内容都写了,方重勇这才将公文递给郑叔清道:“此策也是逼不得已,未必可以持续很久。如果朝廷没有下旨,那么使君便可以借此脱离苦海。若是朝廷下旨,则使君必将被贬斥,而且是要回京述职,或有牢狱之灾。”

方重勇语气沉重的说道。

“如今之计,为之奈何?”

郑叔清问了一句汉高祖刘邦的口头禅。

“先将夔州船商送来的五万贯,连夜送到巫山县,然后让王忠嗣押运这批财帛前往长安,在公文中加这么一句就行了。”

方重勇抛出自己的杀手锏。

沉吟片刻,郑叔清叹息道:“送钱是应该的,只是不能王忠嗣去送。这样吧,我让杨若虚带着亲信押运这批财帛到扬州,走都水监的路子入长安。如今都水监在李相的掌控之下,无碍。

至于这其间夔州无人值守,让王忠嗣调府兵来府城也行。”

郑叔清拒绝了让王忠嗣押运的建议,却也认为赶紧把这五万税款送回长安给李隆基,是大事不能耽搁。

郑叔清可以请王忠嗣来夔州府城看场子,因为这本身就是王忠嗣的义务之一。

唐代军府除了训练府兵外,还有保护所在州县安全(不是日常治安),应付突发军情民情的任务。虽然这种情况不常见,但是却又在章程中写得明明白白。

这就跟隋朝“总管府”制度一样,管理府兵,也负责州郡安全。

然而,若是命王忠嗣押运五万贯财帛,那就是郑叔清的政治立场发生改变,这是非常严重的政治错误!王忠嗣日夜思念回长安当然不会拒绝,府兵押送税款,勉强也说得过去,可是李林甫会怎么想,那可就不好说了。

方重勇在政治上还是嫩了点,不懂得这些弯弯绕绕。郑叔清是官场老油条,不可能不知道这些。

“如此也好吧,使君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方重勇喝了一口侍女端上来的茶,不得不说,比夔州本地茶要好喝一些。自己现在是座上宾,待遇节节攀升。

“还有事?还有什么事?”

郑叔清一愣,他都已经打算躺着收钱了,怎么还可能出事呢?

“使君,那些商贾,背后都是站着大世家与宗室子弟。使君本身就是出自大家,难道伱就没有感觉么?”

听到这话,郑叔清若有所思,面色渐渐冷峻下来。

方重勇说得不错,这些商贾,大部分都是各大世家、勋贵、宗室站在前台的“手套”。

平时需要他们出来赚钱。

关键时刻,需要他们出来顶罪。

高贵的世家老爷,那都是诗书礼传家的,怎么能沾染铜臭呢?

虽然这些世家老爷们不可能从事赚钱有关的贱业,但若是有人为难他赚钱,断了他的财路,那这些人也会站出来搞事情的。

所谓无风不起浪,政治的问题,也未必一定需要政治手段来解决。这方面郑叔清可谓是见过不少大风大浪了。

“你有何良策?难道要我动用家里的关系么?”

郑叔清沉声问道。

他确实可以动用家里的关系去摆平这件事,只是要付出的利益,会大到不可想象,或者说他这辈子都很难翻身了!

“四个字,众志成城!”

方重勇站起身,用他那特有的童音,斩钉截铁的说道。

“那要如何众志成城呢?”

郑叔清一脸疑惑看着方重勇问道。很难想象,堂堂一州刺史的他,居然被一个黄口小儿牵着鼻子走。

“夔州江关定新规则,过关的漕船大规模换船已经是必然。岸边船坞要不要招人?卸货的渡口需不需要招人?停留夔州的商贾与他们的仆从,要不要吃饭住店?这些营生需不需要人?

有了这么多生计,夔州百姓是会过得更好,还是过得更差?如果有外来人在渡口闹事,那他们是应该站在使君身后撑腰,还是帮着外人破坏夔州府蒸蒸日上的各类营生?

答案不是很明白了么?”

恍惚之间,郑叔清好像看到李林甫在自己面前训话一般。这位刺史喃喃自语道:“借助你父之恩荫,他日你必为宰相。”

……

长安,大明宫,紫宸殿内。大唐天子李隆基,正扶着额头,看着大殿内几人合抱的朱红色柱子发呆,国事的纷纷扰扰,家事的喋喋不休,只让他想逃离这个让他窒息的皇宫。

本来,他宠爱的武惠妃,就一直在吹枕边风,说什么要立寿王李琩为太子。只是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太子叫李瑛,怎么能再立一个太子呢?

更别说李瑛已经当了二十年的太子了。

朝堂也不省心,裴耀卿被换下,李林甫顶替了他的位置成为侍中,三相格局里面,还缺一个宰相。李隆基有心想提拔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回朝担任同中书门下三品,但是遭到了张九龄的激烈反对。

新任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向朝廷上奏,说上一任河西节度使牛仙客政务通达,河西藩镇在他的管理下府库充盈,军备齐整,此人有宰辅之才。希望朝廷可以将其提拔重用。

此时牛仙客已经去朔方担任朔方行军大总管了。

看到崔希逸的上书,李隆基非常大方,直接提出,要调牛仙客回京城,担任六部尚书。其实是想观察一下牛仙客,如果合适,直接顶到相位上去。

但是这个任命,同样遭到张九龄的激烈反对。

张九龄的理由是:牛仙客只是熟悉河西事务,并不一定能胜任宰相。其人是在河西从小吏做起一步步升上来的,他的能力,只能在河西发光发热,一旦到京城就施展不开了。

这是一句实在话,也是政务经验极为丰富的老油条才能说出来的实在话。

李隆基勉强同意了张九龄的建议,但是内心非常恼火。

皇帝,总是希望大权独揽,自己说什么就是什么!哪里轮得到一个臣子整天告诉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要,成何体统!

今日,李隆基在紫宸殿就在考虑,要不要把张九龄换掉,换上来一个听话的,甚至……就让李林甫先单独干一下宰相试试,如果好用的话,那以后就不必每过三四年换一波宰相了。

在李隆基看来,其实跟这些臣子们打交道是很累的。要熟悉这些人的脾气,要善于利用这些人做事,还要能驾驭住这些人不让他们胡搞,不让他们老是做不合自己这个皇帝心意的事情。

“圣人,夔州刺史郑叔清,命人送来了价值五万贯的财货,还有加急公文一份。”

年近五十的高力士轻轻走进紫宸宫,来到李隆基身边低声说道,将手里的公文交给对方。

如今的李隆基已经开始怠政,加急送来的公文,如果是直送宫中,都是高力士先看,觉得有价值,才转交给李隆基。至于走朝廷渠道的公文,则是由三省六部处理后再呈上来。顾况那个红莲稻的公文,已经送来好几天,早就被处理完毕,李隆基都不知道顾况在公文里说了些什么。

“郑叔清确有治理之才,张相公老了。”

看完加急公文,李隆基叹了口气,对高力士说道:“力士,你替朕写一封诏书,派人送去给郑叔清,问问他能不能多帮朕弄点钱。明年上元节,朕想好好庆祝一下。”

“圣人请放心。”高力士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礼说道。

天宝初年(742年),李隆基加封高力士为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进封渤海郡公。七年,加封力士骠骑大将军。之后无人在时戏称高力士为“将军”,此时仍直呼其名。

(本章完)

第11章 李隆基的烦恼第439章 夜来风甚急第421章 开眼看世界204.第180章 好牌还需高手打第294章 今日之辱,我安禄山他日必有厚报192.明天去太原及权力运作的思考第451章 长安连环灭门案第314章 国家养兵百五十年第296章 投石问路之计123.第118章 无所不在的结社194.第173章 老爹好色儿阴险283.第246章 你个糟老头子坏滴很225.第197章 暗涌297.第257章 抛开事实不谈,你就没什么错吗295.第255章 河西教父的底蕴第56章 唐和盐,百姓不能承受之重114.第110章 “皇恩浩荡”118.第114章 基哥的一己之见第393章 事不可为第430章 歪和尚念正经第5章 兴师问罪216.第189章 基哥的寿辰(中)上一章好多人没看出妙处来诶292.第253章 敌羞吾去脱他衣295.第255章 河西教父的底蕴130.领证了。。。。第66章 请开始你的表演132.第124章 图穷匕首见182.第164章 灭门郑府尹第366章 有示之以无,强示之以弱第284章 正面天使背面魔鬼第91章 以点破面114.第110章 “皇恩浩荡”复盘兼求票第23章 无言以对第383章 色厉内荏的方大使第381章 高仙芝历险记第331章 勾栏从来扮高雅133.爆更通知第322章 如虎添翼复盘兼求票第430章 歪和尚念正经第37章 今天还有更新,幼苗求票第352章 不可说之事第443章 某节帅很强,但过分谨慎289.第250章 平时安西万里疆202.第179章 送汝上青云第7章 远方来客这本书写得要抑郁了272.第238章 run away242.第213章 多少也贪一点吧第355章 人分为两种第453章 奉天靖难第54章 你不要过来啊第67章 开元到天宝年间大唐官制的特点(1)219.第192章 大块头有大智慧170.第154章 打工人的自觉第364章 圣女卖身救国记第1章 我还是个孩子啊!232.第204章 痛打落水狗196.第174章 江湖上竟然有我的传说310.第269章 你是自愿为圣人分忧,还是被毒135.第126章 方衙内的自画像151.第137章 搞不定就带着小姨子跑路!第35章 一日杀三子183.第165章 知易行难第58章 我的公公是李隆基恰如新婚燕尔,锐评《长安十二时辰》196.第174章 江湖上竟然有我的传说209.第185章 规则碾压第17章 不求最好,但求最贵!第456章 不抛弃,不放弃215.关于基哥到底喝不喝酒,转载一篇文章以第338章 刁民辈出第356章 敌在兴庆宫第394章 外行指挥内行228.第200章 甘露寺之变192.明天去太原及权力运作的思考258.第225章 梨园射姬(上)234.第206章 如同被误诊的癌症晚期患者163.第147章 透心凉207.第183章 京畿治安大作战(上)第438章 人生何处不相逢296.第256章 望梅止渴第37章 今天还有更新,幼苗求票第282章 开闸放水第437章 骑虎难下第363章 But I like it109.第106章 当世界对你不再宽容第408章 难绷的双标第9章 朝堂风云第295章 晚唐行为艺术第79章 节帅的阴影127.晚点更新8000字大章节第464章 绞杀与反绞杀第353章 基哥的铁拳217.第190章 基哥的寿辰(下)第453章 奉天靖难第426章 白露之变287.情况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