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苏伊士运河股权

巴黎皇宫

拿破仑三世不敢确信的问:“奥弗涅,你确定维也纳政府是真的愿意加入我们主导运河计划,而不是故意来捣乱的?”

外交大臣奥弗涅肯定的回答道:“陛下,维也纳政府应该是有诚意的,他们愿意出资和我们共同开挖大运河。

没有人会拿上亿法郎开玩笑,只要他们往运河公司投了钱,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也会支持我们。

只不过奥地利人一贯保守,他们担心按照我们的计划,最后的通航量无法满足需求,才要求在运河设计深度上加深四米。”

拿破仑三世揉了揉额头问道:“我记得运河公司的设计深度是九米,全世界最大的船舶都可以自由通航,奥地利人还嫌不够?

难道,他们不知道每增加一米,都会增加巨额的投资?现在增加四米,意味着预算将会大幅度提高。”

苏伊士运河的计划经费是2亿法郎,这个数字已经在挑战投资者们的承受能力了。在运河通航前,谁也不知道这条黄金水道会那么赚钱。

现在大部分人都不认为苏伊士运河能够赢利,毕竟还有免费的航道可以走,苏伊士运河收费不可能太高。

这么高的投资,谁也不敢保证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收回成本。资本家们对这种长期投资,收益又不确定的项目,自然不会有多少兴趣。

奥弗涅解释道:“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和维也纳政府沟通过很多次了。不过他们考虑更多的是战略价值,这和铁甲舰的出现有关系。

维也纳政府认为船舶吨位即将大幅度上涨,刚刚成立的奥地利皇家造船厂,已经在建造万吨货轮了。

据说有设计师,将船舶的吨位设计提高到了两万吨。维也纳政府认为未来的主流船舶都会超过两万吨,从技术上来说问题已经不大了。

维也纳政府认为军舰吨位也会大幅度提高,如果现在节省了投资,未来通航量不足,这条运河的战略价值就不存在了。”

拿破仑三世陷入了沉思中,铁甲舰到来,制约船舶大小的龙骨已经不在是问题,理论上来说船舶吨位大幅度增加是必然的。

但船也不是越大越好,还要考虑到市场需求。后世的百万吨巨轮,在这个年代就什么用都没有,根本就没有那么多货往里面装。

不过万吨巨轮,在这个时期已经有竞争力了,至少奥地利对外出口农产品,就需要这种大家伙。

海军大臣迪科开口说道:“陛下,从战略上出发,苏伊士运河的通航量确实是越大越好。

如果有奥地利加入,开凿大运河的资金由我们两家分摊,问题并不是太大。就算是民间无法筹集起来,我们也可以政府入股。”

毫无疑问,巴黎政府谋划苏伊士运河,也是战略价值超过了经济价值,不然他们根本就不会下血本。

犹豫了一下后,拿破仑三世豪气的说:“加就加,既然奥地利人都敢投资这么大,我们没有道理怕!”

这个年代法国人的战略眼光真的不差,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都是他们先搞的,遗憾的是都没有能够守住。

……

1858年5月10日,法奥两国签订了《苏伊士运河合作书》。条约规定两国各自出资一半开挖大运河,作为发起国法国人占股51%,奥地利占股49%。

这没有什么好说的,为了苏伊士运河法国的前期投入也不小,占主导权是必然的。

随着设计方案的更改,运河的预算也提高到了3.4亿法郎。这个令人惊叹的数字,弗朗茨是不屑一顾,不要说3.4亿法郎,就算是5.4亿法郎都不一定够。

当然有免费劳工用,施工成本还是节省了大半,最终的成本是多少弗朗茨也不清楚。

毕竟现在是两国联手,不会因为英国人搞破坏,后期被迫放弃使用奴工,从而大幅度增加施工成本。

看着手中的协议书,弗朗茨微笑着说:“催促一下法国人,让他们尽快开工。”

既然加入了运河计划,自然不可能像历史上法国人那样磨磨蹭蹭了,前前后后十余年才把大运河挖通。

“是,陛下!”梅特涅回答道

财政大臣卡尔问道:“陛下,运河公司的投资我们是不是学习法国人,向资本市场募股?”

苏伊士运河是稳赚不赔的投资,不过能够看到这一点的,只有少数人。

在大多数人看来,这是收益未知的长期投资,在资本市场上并不是那么受宠。

历史上,苏伊士运河就因为资金不足而停工。如果不是法国政府的支持,不等运河挖通,运河公司就先破产了。

习惯了闷声发大财的弗朗茨,自然不会嚷嚷着全世界都知道了,别人不愿意投资,他正好捡便宜。

考虑到吃独食的危害性,弗朗茨决定还是让政府顶在前面,不然未来财源滚滚都进了皇室的腰包,很容易引起非议。

“经济危机还没有过去,市场的承受力有限。政府认购一半,剩下的股票放入市场流通。”

毫无疑问,所有流通的股票都只要分红权,投票权还是在维也纳政府和巴黎政府手中。

历史发生了拐点,原本民间资本主导的苏伊士运河,现在变成了两国政府合作项目,充斥着浓浓的政治意味。

伦敦

法奥两国联合开挖苏伊士运河,给英国政府的铁路计划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毕竟水运的成本更低。

一旦苏伊士运河通航,英国人的地理位置优势就会下降,法奥两国进入印度洋的路比英伦三岛更近。

格兰维尔首相担心的还不仅仅只是一条大运河,更多的还是法奥两国关系的改善,这令伦敦政府很难受。

和历史上不同,现在俄国人尚未丢失欧陆霸权,法奥两国都还只是潜在竞争对手,没有到直接争夺霸权的地步。

没有足够的利益,两国政府自然会互相克制了。现在的奥地利比历史上强得多,在近东战争中吃了一次亏,法国人也谨慎了起来。

“诸位,法奥两国关系升温,这对我们的欧陆平衡战略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大家有什么看法?”

财政大臣约翰-罗素说道:“首相阁下,你太敏感了。

法奥两国也就是在苏伊士运河的问题上进行了合作,在别的地方他们还是存在着很多冲突,两国真正联手的可能性不大。”

法奥两国确实存在着冲突,欧陆霸权暂且不说,光在非洲殖民地的问题上,双方就多次发生冲突。

只不过这种小冲突,几乎所有的殖民帝国间都存在,还上升不到两国敌对的地步。

外交大臣托马斯分析道:“在维也纳体系下,过去的几十年里法奥两国关系一直都很不错。

直到二月革命过后,两国关系才逐渐冷淡。两国关系破裂还是在德意志统一战争中,现在因为共同的利益又站在了一起。

不过这还影响不到我们的利益,只要法奥两国有争霸欧陆的野心,两国关系早晚都会破裂。

即便是现在关系亲密的俄奥同盟,在欧陆霸权问题上早晚会分道扬镳,我不相信维也纳政府没有野心。”

这是现实问题,在利益面前盟友都是不靠谱的。除非各国实力一直保持平衡,不然早晚会走向对抗。

第二十一章、最穷的沙皇第八十二章、生不逢时的新钢铁中心第七十八章、钱太多也是一种烦恼第四十六章、比烂的组织第二十五章、误中副车第二章、开门放俄国人第两百九十七章、两份条约第六十二章、海军界笑柄第十章、扯后腿第九章、1867眼球效应第一百四十五章、奥地利的准备第一百七十一章、殖民地交易第八十三章、踢皮球第一百零九章、遍地嫌疑犯第二章、沙皇玩儿阴谋了第一百二十六章、制造恐慌第一把零三章、沙皇的抉择第八十七章、搞事情的约翰牛第三十二章、各有算计第十四章、金矿第二十章、英法协约第三十五章、庆典第五十八章、收网第三十八章、英布战争爆发第一百四十四章、向南还是向东?第一百三十六章、最后的理想主义第一百八十九章、濒临破产的巴黎会议第六十五章、战争贷款第八十二章、生不逢时的新钢铁中心第两百六十六章、巅峰对决第二十七章、不省心的弟弟第八十八章、这就是政治第两百九十二章、要搞事情了第一百三十章、经济发展第一章、强取豪夺第四十三章、最后的反击第十五章、赔钱买卖第三十三章、退群了第一百四十三章、拉低的节操第一百五十九章、遭遇第七章、远洋舰队第二十九章、维也纳暗流(求票票)第十六章、基本操作——挖坑第九章、1867眼球效应第一百零三章、谍海风云第一百一十一章、认准就对了第二十二章、破产啦第六十九章、考验的时刻到了第两百零八章、焦头难额第九十二章、英国人的外交能力第两百领四章、洗白之路第一百一章、论缓冲的必须性第两百三十二章、狠辣第八十九章、下不来了第一百二十九章、贵族第十六章、棉花危机第六十六章、豆腐渣工程的威力第五十四章、抢夺棉花市场第三十八章、风起第四十五章、楷模弗朗茨第二十八章、都在演戏第七十一章、尔虞我诈第两百一十一章、最早的无线电第四十章、战时经济体制第八十三章、踢皮球第两百零三章、不务正业的军火商第一百六十二章、两败俱伤的日俄战争第二十一章、放纵模式2.0第八十章、送上门的借口第六十二章、断尾求生第三十一章、猜测第一百六十六章、皇帝的食谱第两百八十五章、生活多艰第十三章、将星云集第四十二章、第二次普丹战争第一百一十七章、好主意=馊主意第两百四十七章、博弈两百二十九章、无暇顾及第四十八章、诱敌深入第一百五十六章、大势所趋的金本位改革第七十二章、匈牙利权利斗争(求票票)第七十一章、恐奥症患者第一百九十八章、钞能力一百零三章、干涉第一百二十章、政治艺术第二十六章、南非风云起第一百六十三章、战争之神第五十五章、双标第四十五章、进退维谷第五十七章、超长实习生第二十六章、残酷的战争第十三章、名将之殇第三十九章、外交变局第四十一章、越来越远的真相第七十章、反作用第三十六章、寻找对手第五十章、工业学费第七十八章、论官僚技术哪家强第一百六十七章、圣诞百态第一百二十五章、被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