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危机中总是伴随着机遇

自从收到法国政府有意启动“殖民地农场计划”的消息,维也纳政府上下都紧张了起来。

时至今日,农业依然是奥地利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吸纳了最多的就业人口。

国际粮食市场容量有限,如果不是奥地利召开了国际农业峰会,主导建立了国际农产品出口联盟,各大粮食生产国一起控制出口量,联手制定粮食销售价格,避免恶性竞争,大家也没有现在的好日子。

不过,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的前提下,任何一个国家提高粮食产能,都会引起市场震荡。

弗朗茨:“法国人适合发展农业的殖民地有多少?”

殖民大臣斯蒂芬回答道:“根据殖民部搜集到的资料推断,仅法属非洲就有上百万平方公里可开发利用的耕地,适合农业生产的沃土大概有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主要分布在法属阿尔及利亚21万平方公里、法属摩洛哥12万平方公里、法属突尼斯4万平方公里、法属埃及6万平方公里……”

这个时代的自然环境、疆域,和后世都不一样,耕地面积有出入是必然的。

比如说:突尼斯就是英法两国瓜分的,摩洛哥也充斥着英法西三国势力,法属埃及还包括半个苏丹。

听到这个答案,众人的神色更加凝重了。

这么多地方,不说全部开发出来,就算是开发三分之一,甚至是五分之一出来,法国人就能够做到自给自足。

沙漠帝国也不全是沙漠,仅仅只是法属非洲就有这么多沃土,要是算上法国人海外的其它殖民地,估计这个数字还能够翻倍。

在弗朗茨的利益中,中南半岛就非常适合发展农业,虽然远了一点儿,但是法国人有关税壁垒。

这么多土地,随便开发一部分,都能够给国际粮食市场造成毁灭性打击。

法国人都不需要出去抢夺国际市场,仅仅实现国内的自给自足,就足以令国际粮食市场崩盘。

知道归知道,维也纳政府现在也无能为力。法国人开发自家的土地,奥地利根本就没有理由干涉。

沉思了片刻功夫后,弗朗茨缓缓说道:“这是早晚的事情,没有哪个大国愿意在战略安全上受制于人,法国人也不例外。

就算是在殖民地投资农场不赚钱,只要能够保证粮食自给自足,减少外汇流失,经济上就是赚回来了。

现在能够阻止法国人的,只有法国人自己。农业投资不是短时间就能够看到回报的。

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工程、道路,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亏本的买卖没人做。

资本家肯定不乐意投资,殖民地农场开发计划,就只能由法国政府来买单。

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法国政府远没有那么富裕,可以轻松拿出农业开发的钱,短期内他们在农业上投入的资金依然有限。

至少在三五年内,我们不用担心国际粮食市场会崩盘。这么长的时间,已经可以做很多事了。”

开荒不是说说而已,或许开辟一片农田很简单,一把火烧掉树木、杂草,再把土地平整一下就搞定了。

除了极少部分自然条件优渥,水源充足的地区外,大多数地区都是需要兴修水利的。

粮食种出来了,也不是结束。如果不能运出去销售,即便是堆积如山的粮食,也不具备任何价值。

综合各方面因素来说,三五年已经很乐观了。估计也就沿海地区,能够出点儿成果,内陆地区十年八年,都不一定能够开发出来。

有缓冲时间在,并没有让众人乐观起来。灾难还是会爆发,只是早晚的问题。

外交大臣韦森贝格提议道:“这已经不是我们一家的事情,或许把消息捅出去,效果还会更好一些。

如果能够拉着农业出口联盟所有成员国,一起向法国人施加压力,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毫无疑问,负责施压的主要是俄奥两国,其它联盟成员也就能够摇旗呐喊。

逼法国人退让,固然皆大欢喜。不过可能性不大,要是这么轻易就妥协,法兰西也没办法在欧洲大陆上混了。

卡尔首相摇了摇头:“没必要,这种事情保不了密。法国人的殖民地农场计划只要一开启,大家就都知道了。

如果国际粮食价格立即崩盘,那我们确实是最大的受害者,但这不是有几年时间缓冲么?

本土的粮食产能虽然还在增长中,但是这个增加幅度仅仅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点五,而国内市场的粮食消耗量增速却高达百分之四点七。

如果不是近东开发计划启动,未来粮食产能可能持续增长,或许要不了十年,我们的粮食产能就只够满足本土所需了。

目前我们出口的成品粮,大部分原粮都是从俄国人手中进口的,要是再次出现粮食产能过剩,大不了压低原粮收购价格转嫁损失。

一个强大的俄罗斯帝国不符合我们的利益,正好利用法国人打断俄国人的发展。

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把英国人也套进去。

英法同时实施粮食自足计划,国际粮食进口市场能够直接萎缩一半,正好让大家好好感受一下农业危机的威力。”

粮食消耗量增速大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人口增长,增加了粮食消耗量。

其次是民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大家的消费水平也在提高,最典型的就是肉制品消费高速增加。

受此影响,每年用做饲料的粮食也在高速增长,年增长率超过百分之五。

最后是工业用粮增加,包括医药、化工、酒精、淀粉等多个行业,对粮食的需求量都在持续增长。

需求增长迅猛,不等于产能也能够迅猛增长。事实上,从农业危机爆发后,维也纳政府一直都在鼓励种植经济作物。

不是弗朗茨不知道粮食的重要性,但是奥地利真的不缺粮食,继续增加产能的后果就是谷贱伤农,甚至是直接烂在地里。

要不然农业出口联盟建立,估计现在都还处于农业危机中,大家一起把牛奶往河里倒。

当然,拉拢俄国人也是原因之一。

俄罗斯帝国每年出口的粮食,超过百分九十都流入了奥地利,其中近一半粮食加工完成后,最后又回流到了俄罗斯销售。

俄奥同盟能够延续下来,民间关系一直保持友好,实质上也是建立在利益之上的。

通常来说利益上的联盟,往往是最稳固的,然而俄奥这种关系却是例外。

假如某一天俄国人完成了工业革命,本土的加工产业发展了起来,粮食利益链也就断了。

不过这是未来的事情,短时间内不需要担心。

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的背景下,沙皇政府的贵族老爷们,还是喜欢做旱涝保收的矿老板、大地主,对风险巨大的工业并不热衷。

弗朗茨清楚,这些都只是表面上的原因。十年之后,近东开发计划也差不多该完成了,奥地利真正意义上大势已成。

到了那个时候,德意志统一进程也该提上日程。主动打破局势拉仇恨的事情,维也纳政府是不会干的。

奥地利还没有单挑欧洲世界的能力,挑拨欧洲各国的关系,就非常有必要了。

法国人的殖民地开发计划,确实损害了奥地利的利益,可是和国家战略相比,暂时的损失还是可以接受的。

因势利导,鼓动英国人加入进去,看似英法实现了粮食自足,国家战略安全不再受限制,实际上也让他们站在了俄国人的对立面。

动了俄国人奶酪,涉及到了几千万人的利益,沙皇政府就算是想和英法站在一起,俄国民众也不会答应。

以一敌三失败的几率太高,以一敌二、以二敌二,或者干脆一对一,胜算就大大增加了。

作为一名成熟的君主,弗朗茨还是觉得能不打仗,最好还是不要打仗的好。

“首相说得不错,法国人要开发殖民地,我们根本就拦不住,也没有必要去拦。

外交部做做样子,让外界知道我们非常的不满,最好是让英国人觉得法国人这一击打在了我们的软肋上。

诱导伦敦政府加入进来,人为制造一起最严重的农业危机,为我们的下一步战略创造机会。”

消耗钱财事小,关键是政治上的动荡,能够拖延英国政府做出决策的时间,这对奥地利接下来的计划非常有利。

第两百四十三章、修修补补第两百七十九章、善战者无赫赫战功第二十章、逼出来的欧洲经济峰会第四十五章、进退维谷第一百零二章、各有算计第十七章、祸水南引第四章、裁军第七十一章、普鲁士的反击第十三章、名将之殇第一百八十七章、移民第一百七十五章、纷乱的美洲第一百九十六章、南洋乱局第两百六十五章、大势第九十七章、奥波冲突第四十八章、嘴炮的战斗力第三十五章、最有价值和最没价值第两百一十七章、序幕第十章、扯后腿第三十九章、亚美尼亚第九十九章、普俄冲突第一百五十九章、奥斯曼危机第九十一章、成熟第七十五章、后续影响第七十六章、都在演戏第九十四章、神助攻第两百四十八章、岌岌可危的南美战争第二十八章、准备第四十六章、烈焰焚城第二十三章、声南击北第五十七章、卖队友进行时第八十三章、大阴谋第两百六十七章、小鱼第九十二章、武力施压第一百九十三章、最强脑补第两百一十五章、专业的黑手第四十六章、又一个欧陆平衡第一百零六章、欠债的是大爷第十九章、发财?从挪用**开始第两百一十四章、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一百三十八章、经济转型第一百八十三章、核心第四十九章、复杂的俄国政治第三十八章、小国的无奈第七十一章、暗度陈仓的改革第八十九章、大难临头各自飞第十二章、列强的节操第四十八、地狱副本第一百零九章、俄国人的战略抉择第一百五十三章、七伤拳第二十二章、吾日三省吾身第两百五十章、倒霉蛋第二十二章、吾日三省吾身第九十章、政治为王第一百五十七章、朝圣之路第一百五十三章、逼宫与导火索第一百三十七章、战略优先第四十七章、第一次意奥战争爆发第六十四章、法俄靠拢一百零三章、干涉第五十章、英国人的“完美战略”第一百一十九章、轰炸第一百五十九章、奥斯曼危机第一百六十四章、应对第两百四十二章、用工慌第两百二十八章、法国人的麻烦第一百八十章、罢工运动第一百二十二章、一个时代结束第八十八章、时势造英雄第二十八章、变通第三十一章、鼓励生育第一百二十五章、铁甲舰第六十八章、最后的一击第一百零六章、欠债的是大爷第八十七章、使馆危机第两百三十七章、成功没有侥幸第一百三十七章、新维也纳体系第五十四章、抢夺棉花市场第两百四十章、英日南洋密约第一百零五章、宣而不战第四十二章、大买卖第八十五章、暗度陈仓第十五章、吓倒了第四十五章、落井下石第一百五十八章、墙倒众人推第一百四十五章、诱饵第六十二章、缔造一个民族第六十一章、南北谈判第一百一十四章、超级走私商道第一百八十五章、难民潮第二十六章、残酷的战争第七十章、筹备完成第一百零五章、叛乱结束第一百四十五章、民间反应第九十六章、合作共赢第四十六章、讲规矩的菲克尼第九章、1867眼球效应第三十四章、非战之罪第二章、争取第十七章、善于学习的法国人第一百一十一章、认准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