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四六 天成新政初现世 厉兵秣马看天下(3)

演武院的《伐蜀攻略》虽说只是初稿,但基本对两川进行了完整剖析,提出的伐蜀策略可行性也是极高,虽则如此,这份评估却也没有太多需要说叨的地方,毕竟是一份纯粹的军事报告。

这份报告在修改、完善之后,自然会被送上李嗣源案头,若是两川形势恶化,大唐与孟知祥不得不开战,这也将成为大唐日后伐蜀行动的重要依据。

对待孟知祥,之前李从璟与李嗣源就已定下策略,也施展了众多措施。然则孟知祥认准了现今大唐无法对其进行攻伐,因而其狼子野心已愈发不可遏制,对待朝廷诏令从来都是阴奉阳违、敷衍了事。这就使得大唐明面上拿他仍然没辙——就连减赋的诏令,孟知祥也未施行。

说来孟知祥也是一时人物,身边以不乏辅佐之人,自然不会如此好对付。

前些时候,朝廷派遣李严去到蜀地催响,意欲运回蜀地府库的钱粮,李严到了蜀地之后,孟知祥不仅不奉命,反而给他安上一些罪名,将其扣押。

如此行径,已然跟造反无异,就差正式跟朝廷撕破脸皮了。

孟知祥为西川节度使,朝廷眼下限制孟知祥的策略,是在东川节度使身上做文章。原本,东川节度使为董璋——后与孟知祥一同举事。然如今董璋早已身死道消,眼下的东川节度使,乃是庄宗任命的李绍斌。

朝廷因是下令,将李绍斌移镇横海,另用大同节度使秦仕得出镇东川。

比之两川,眼下朝廷对藩镇的焦点,还是集中在荆南,因为荆南形势变化得更快些。

高季兴索要夔、忠、万等州,依照李琪所献对待荆南应该“缓图急击”之策,李嗣源便答应了高季兴所请。原本此事就此罢了,高季兴得到好处,总该消停一段时日。

谁知这高季兴上表之后,不等朝廷下诏,即自行发兵占据夔州。更为过分的是,他竟然拒绝朝廷使臣入境!

如此作为,顿时让朝廷脸面无处安放,是可忍孰不可忍,若是任之由之,往后天下藩镇还有谁将朝廷放在眼里?

李嗣源大怒,欲兴兵攻伐,甚至连将帅都已选好,要以襄州节度使刘训为招讨使,攻打荆南。

若果真如此,则荆南必定如历史原迹,最终投向吴国。

时值李从璟东行滑、濮,在接到李嗣源递来的消息之后,连忙上书,请李嗣源不得妄动刀兵,并且献上应对之策:夔州既已许给高季兴,如今他夺了,给他便是。然则为惩罚其鲁莽行径,忠、万两州,不再相予。

随李从璟上书一道送回洛阳的,还有李从璟攻下濮州,尽屠银枪效节军与其家属数万人的军报。

高季兴原本还想要忠、万两州,甚至是归、峡等州,得知李守敬作乱,而百战军三日克城,银枪效节数万人被诛尽的消息后,大为惊骇,随即上表谢罪,表示愿服从朝廷安排,只字不再提忠、万等州。

由此,两者相安,李嗣源也就罢了让刘训去攻打荆南的念头。

只要高季兴还给朝廷留脸面,不让朝廷太难做,朝廷就能让他再多舒服一阵子,日后南定荆南,也不会让高季兴太难看。

然而可恶之处在于,高季兴此人,不仅贪得无厌,而且实是恬不知耻、反复无常之辈,开春之后,闻听朝廷推行新政,知道朝廷眼下重心在新政上,有意谋求举国稳定、繁荣,竟然趁此时机再次上书,索要忠、万两州!

在这种背景下,《定荆南》之策应运而出。

《定荆南》此策并非出自军情处、参谋处或者演武院之手,而是桑维翰提交上来的进言。

桑维翰在《定荆南》中的见解,可谓入木三分。他言道,“高季兴之所以觊觎夔

、忠、归、万、峡等州,一是贪利之心,二是不安之心,因贪利,故而所求甚多,因不安,故而求众自保,而之所以起此二心,一是因其蔑视朝廷,二是因其畏惧朝廷。”

桑维翰又言道,“有此心,尚不足以成今日之象,使其有所行动者,在内外之惑。内惑,源自司空梁震,外惑,源自江南杨吴。司空梁震,素为高季兴所倚重,而自恃才智卓绝,加之其人心无朝廷,故而甚不安分,每每意欲搅动风云。江南杨吴,素来觊觎荆州,欲化为己有,以固江防而拒王师,故而多有许利之言、蛊惑之词。”

桑维翰提及梁震时,对其有所评价,这个评价李从璟是认可的。对梁震此人,李从璟也知晓一些他的轶事。

前梁据有中原时,荆南向梁称臣,庄宗入主中原后,高季兴非常害怕,为避讳庄宗祖父李国昌之名,改名高季兴——他原本叫高季昌,并且要亲自入朝拜见庄宗。当时梁震就曾劝说高季兴不要去。

梁震对高季兴说:“大王本梁朝,与今上世称仇敌,血战二十年,卒为今上所灭,神器大宝虽归其手,恐余怒未息,观其旧将,得无加害之心,宜深虑焉。”劝高季兴固守自保,不要自投虎口,高季兴不听。

而后高季兴入朝拜见庄宗,归途中差些被庄宗派人杀掉,回到荆南后便对梁震感激涕零。

梁震就对高季兴道:“唐主身经百战,如今方得河南,便居功自傲,得意忘形,如何长久?”高季兴觉得梁震说得很对,随即修城积粮,招纳梁朝散兵,日夜操练,以加强防备。

后来郭崇韬攻蜀,庄宗令高季兴为西川东南面行营招讨使,高季兴上表请攻夔、忠、万、归、峡等州,得到庄宗应允后,却按兵不发。之后蜀国被灭,高季兴竟然大惊道:“此乃吾之过失!”

梁震此时却说:“唐主得蜀,势必益骄,骄必速亡,何足深虑,此正我等之福!”于是拾掇高季兴截住江中,遇到唐吏将蜀国财物运往洛阳,就中途劫走。前后得财四十万,杀死押官韩珙等数十人。

由此可以说,高季兴之所以对朝廷常怀贰心,并且贪得无厌,其中梁震绝对是“居功甚伟”。

桑维翰自然是知道李琪所言对付荆南的策略的,因此他的这份《定荆南》,实则是以李琪的谏言为方向,为应对形势变化拿出的具体应对之策。

他在进言中道:“欲平荆南,必先定梁震,而绝杨吴之援。梁震者,自视甚高,初高季兴闻其名,欲以之为判官,梁震耻其官小而不就,由此观之,此人非寻常财帛可以动其心,然其人胆小惧祸,若能使纵横之士说之,或可令其自绝于高季兴。杨吴之所以许高季兴以厚利,无非贪图荆州,高季兴首鼠两端,或不可分辨,倘若使杨吴有诺而不得践,而朝廷适时施以恩德,则可令高季兴知晓亲疏。”

桑维翰的策略很清晰,要让高季兴不乱来,就要断绝他的后路和希望,让他不再相信吴国,同时将梁震这个老是拾掇他与朝廷作对的人解决掉。如此一来,高季兴纵然贪鄙,不会轻举妄动,这个时候朝廷再施加恩威,安抚他惧怕朝廷而又轻视朝廷的心,他也就不会再翻腾起大的浪花来。

对这份《定荆南》的策略,李从璟与莫离商讨良久,最终认为策略可行。

然而也不得不承认,要派去荆南对付梁震,离间荆南与吴国的人,实在是分外任重道远。

形势不等人,李从璟还是打算让莫离走一趟。

有在渤海扶持大明安、搅动渤海朝野的经验,莫离此去也不至于无从下手。

且不说秦王府,就连满朝文武,也没有比莫离更好的人选了。

桑维翰有些不乐意,他对李从璟说,他

献《定荆南》之策,就是要自己去荆南的,“仆忝为王府录事参军,常自耻毫无寸功,此番荆南之行,正仆为国建功,报效殿下、陛下之时!”

好嘛,给官还给出个不是来了。李从璟有点郁闷。

让桑维翰去荆南,李从璟没有这个念头,不是李从璟质疑他的人品,实际上对桑维翰的能力也没什么底气。毕竟桑维翰才刚进入秦王府,说他颇有才能,那是概念认识,并无直观事迹了解。没有现实的功绩打底,上来就将如此重任交给他,哪怕是李从璟知道他是桑维翰,也不愿这样做。

要知道,往小了说,荆南关系日后伐吴大计,往大了说,攻伐整个江南,甚至是对付蜀地,荆南的作用都不可小觑。

一言以蔽之,荆南不容有失。

莫离见李从璟头疼,摇着折扇轻笑道:“荆南之行,兹事体大,兼又要谋梁震、杨吴两者,若是一人前往,难免疲于应付,力有不逮。依离之见,不如使离与录事参军同去。”

李从璟抬头看向莫离,对他会这样说很奇怪。

莫离绝对不会认为自己能力不足,应付不来荆南的局面,这点信心莫离该有,李从璟也有,并且李从璟相信莫离也有。莫离提出让桑维翰同行,无异于分功,虽说莫离从来性情洒脱,更无争权之心,但如此卖人情,也不符合他一贯潇洒自在的作风。

再者,就算莫离要桑维翰与他同去,也不会说什么“一人前往,力有不逮”这样的话,他应该很淡然的说“让录事参军跟着我去便是”,而不是“同去”。前者意思是此行以莫离为首,桑维翰就是个跟班随从,而后者却有两者合作,不分主次的意思。

这实在跟莫离当仁不让的风格不相符,怪不得李从璟好奇。

然而莫离都这么说了,李从璟也有意看看桑维翰的斤两,遂同意了莫离的建议,“既然如此,此行便让你俩同行。”又看向桑维翰,专门叮嘱道:“凡荆南之事,以长史为首,不得忤逆。”

能得到这份差事,有证明自己的机会,桑维翰就已经很满意,实话说他也不觉得以他的资历,能独霸这份差事,当下很是激动的拜谢。

桑维翰退下后,李从璟望着莫离,将自己的疑问说了出来,两人之间从来都无藏着掖着的事,“荆南之行虽然艰难,以莫哥儿之才,还无需旁人相助。再者,桑维翰此去,是帮忙亦或添乱,犹未可知,莫哥儿怎就愿意带他同行?”

莫离依然是淡然微笑,说出来的话却重达千钧,“敢问殿下,志在何方?”

闻听此言,李从璟也笑了。两人少年时,曾头顶星光,抱着酒坛子坐在院墙上畅谈天下、纵论古今、交换志向,彼时,李从璟说:“我向往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因为志高路远,必然征途险难,故而需要众志成城!”莫离摇着折扇起身,向李从璟告辞,“那是离生平唯一牵挂。希望十年后、二十年后,李哥儿还记得你曾说过,江山如画,那是你我共同的大道!”

说完这话,莫离笑而转身,挥扇出门。

李从璟怔怔看着那一袭白袍出门,嘴角笑意经久不去,没有人看到,不知何时,他眼眶有些湿润。

眼前这世上,论了解李从璟之深,非莫离莫属。

他知道李从璟的志向,所以他更加知道未来的艰难,由此更加明白人才的重要性。

桑维翰堪称璞玉,此玉质地如何,是否能够雕琢,他愿意为李从璟去试,哪怕要担莫大风险。

自古君臣有别,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哪个臣子敢对君王说这样的话:江山如画,那是你我共同的大道?

李从璟与莫离可以。

(本章完)

章四十 一日朔方一日战 能得几人见州城(11)章一百五十五 闻君欲行来相别 大势将成起异变(1)章一百五十六 闻君欲行来相别 大势将成起异变(2)章九 破军章七十一 王朝往事须为鉴 眼前艰难赖谁平章十七 淇门之变(9)章二十四 父子的战争(第三更)章十九 你知死吗?章二 鬼斧十手章一百零四 两计使军安然归 辽东半壁已入瓮(中)章两百零四 百战山河寸寸血 拼却死地开生门(中)章四十三 给我砍死他章四十七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8)章四十九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10)章八十四 大争之势周复始 有志英才自古同章七十三 阴谋算计为哪般 分合友敌无非利章三四 欲为大事不避难 细加运筹方有成(3)章十七 秋风知剑州 铁甲战普安(1)章十六 心血灌帝国 不负为男儿(下)章九十三 惊涛初起剑南道 诸侯掀起百丈浪(2)章九 淇门之变(1)章两百零一 守得云开终见君 虎踞龙盘战扶余(4)章二十四 国家大政须慎谋 河西大地正待伐章五十 臣面君当跪【第一更】章两百四六 风卷黄旗过大岗 北境今起无战事(11)品书章六十八 金口千军搬山易 袖刀翻入红掌中(6)章一百零六 千百年金陵风月 数不尽君臣过往(7)章三十六 一日朔方一日战 能得几人见州城(7)章二十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20)章九十一 怒抢佳人回军营 三军齐发至中都章四十九 彼如丧家犬【第三更】章十六 明君可辅臣非才 不觅房杜觅启诵(7)章一 西北面招讨使章四十二 强军出名将章五十六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17)章六十九 离营将士英雄心 诸事可为农在先章八十九 东风过江春不迟 荆南事了当北归章五 水寨(3)章九十三 昔曾浴血为手足 而今天下皆同袍(3)章二十四 秋风知剑州 铁甲战普安(8)章一百五十 可笑蚍蜉撼大树 雄主不屑转顾之(上)章一百零九 千百年金陵风月 数不尽君臣过往(10)章一百五十二 来日取城馈送别 他乡何曾遇故知(1)章八十九 大浪来袭群鱼跃 风雨一路洗鲜血(2)章四十五 旦为私利百般斗 暮见禁军万事休(1)章五十六 旦为私利百般斗 暮见禁军万事休(12)章四十九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10)章二十五 阵战(上)章七十一 强一地也强一国 最是谍斗能惊心章十四 孟平涂山击刘信 潞王三战李德诚(1)章五十四 美妇如蛇频吐信 步步惊心因何人章十四 有人西楼杀宰相(3)章五十四 美妇如蛇频吐信 步步惊心因何人章六十 身在俗世无出入 三王风聚江陵城(7)章九十三 惊涛初起剑南道 诸侯掀起百丈浪(2)章两百四三 风卷黄旗过大岗 北境今起无战事(8)章八十八 郭崇韬一言定策 先锋相遇一战胜章一百零一 八仙过海显神通 天下大争在我侧(6)章八十二 百年安西都护府 十万铁甲出阳关(5)章四十一 一日朔方一日战 能得几人见州城(12)章十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10)章二十九 天下未平 征战不休(8)章三 耶律德光正班师 半路巧遇李从璟章九十 千万人拦亦可杀 君不见妾妾见君章二一 明君可辅臣非才 不觅房杜觅启诵(12)章一百六十七 上阵父子死沙场 但留残躯祭英魂(1)章九十八 惊涛初起剑南道 诸侯掀起百丈浪(7)章七十三 经营章六十四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争今何姓(9)章四十二 月垂龙门山 英雄逞强时(3)章一百一十六 既复故土不忍弃 亡羊补牢候乳虎(中)章八十七 夜半疑梦惊诧起 窗外风雨几来袭(3)章七 三个锦囊章十二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12)章二十三 赵普颍上行良政 士子风流总不同章二十五 天下未平 征战不休(4)章一百七十九 南撤又待追兵来 及战日落惨遭败章七十四 两军决战于滁和 尽得江淮莫神机(1)章九十 千万人拦亦可杀 君不见妾妾见君章五 深夜遇袭逃百里 三人说契丹国事章三十七 唐军之北来章十九 棋至中盘形势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6)章七十 独在异乡为异客 何处是家有家人(5)章九十七 惊涛初起剑南道 诸侯掀起百丈浪(6)章七十八 为君说新政【第三更】章两百二七 数年之功见成效 渤海四战定大局(4)章一 雄才大略为君王 盛世帝国新大唐(1)章一百九十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穷处自有云起(8)章五十九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争今何姓(4)章四十 月垂龙门山 英雄逞强时(1)章五十 臣面君当跪【第一更】章六十六 人算尽不如天算 奔离新乡向西战章八十七 是非成败由谁定 残阳独映血火关(下)章三十一 一日朔方一日战 能得几人见州城(2)章一百二十七 鞑靼公主勇披甲 戈壁风情异江南(上)章三十六 十年国辱自今雪 永无休止的战争(15)章二十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20)章五十六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17)章六十九 自古君王信过谁 拥重兵几人不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