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一百零一 惊涛初起剑南道 诸侯掀起百丈浪(10)

安重诲回望了一眼户部左侍郎裴严,依然不明白他何以敢明目张胆站出来,如此赤裸裸对秦王大加攻讦,更让他不解的是,户部尚书竟然没有对自己下属官吏的出格举动,有太多微词。

直到散朝之后回到中书省,安重诲也没想出个所以然来。

那辆来自南方,赶了千里路程来到洛阳城前的寻常马车,在儒雅男子上车后,重新驶进了城中。它从繁华街道拥挤的人群中安静行过,不起眼也没有半分波澜,如同渡江的芦苇。

最终,马车停在一座极度富贵堂皇的府邸前,与寻常府邸不同的是,府门大开,门前有带刀甲士戍卫。恰巧,当马车停下时,街道上碾过来一队威武不凡的仪仗。

仪仗中的主人身着王袍,器宇轩昂,但当他看到停在府门前的那辆平凡马车时,刻意摆出威严之相的脸上,却不禁露出了激动之色,稍作犹豫,他便下了马来,放下身段,疾步来到马车前。

马车中的男子听到动静也已出了马车,他双眸微缩,瞧了一眼正满面喜色赶过来的年轻人,心中已有了对方的初步印象。

“小民边镐,见过赵王。”儒雅男子俯身行礼,一举一动,皆有从容之气。

“先生快快免礼。”年轻男子连忙扶起对方,亲切而又激动道:“先生终于到了,孤王盼之久矣!”

不时之后,府前相见的两人,在府中的厅堂中相对而坐,除他两人之外,身旁便只有伺候茶水的侍女。

“先生应孤之邀,不远千里远道而来,孤深感荣幸,今日先生初临,孤王本应大设宴席,为先生接风洗尘,以尽地主之谊......”赵王言语热络。

“殿下此言差矣,大唐坐拥天下,殿下贵为大唐皇子,若说尽地主之谊,岂非该对天下人皆如此?”儒士微笑道,“况且仆自江左而来,殿下心胸宽广自是不会挂怀,但寻常人等却未必作此念想,大张旗鼓仍是稍有不便。”

“先生思虑周到,孤王佩服。”赵王心情愉悦,不吝赞美之词,“得先生辅佐,孤王何愁不能建功立业?”

两人一见如故,不免彻夜长谈。

......

金陵。

年关将至,本也是忙碌时节,对预备明年对楚地用兵的徐知诰而言,眼下尤其繁忙,与许多渴望建功立业的官吏一样,对大战前的准备,即便是再忙,徐知诰也是甘之如饴。

只不过这两日来,徐知诰情绪稍有些变化,一块大石压在心口久久不能落地,反而是重量与日俱增,让他倍感压迫。日暮之前,堂中即已点亮了烛火,直到侍者来提醒他用饭,他才察觉到夜色降临。此时他没甚么胃口,摆摆手示意稍后再说。

再度埋首案牍的徐知诰,被一阵冷风扰得微微皱眉,不等他说什么,随着一阵响亮的脚步声传来,一名鲜衣亮甲的年轻甲士进了门来。此乃徐知诰近卫统领,唤作林仁肇,虽年纪轻轻,却深受他的器重,同光年间他去草原时,便带了此子随行,彼时对方还只是一介少年。

看到林仁肇这番模样,他便知有重要消息到了。

“丞相,武昌急报!”

“何事?”

“林司首到了武昌。”

徐知诰惊喜不已,“林司首无恙?”

“伤势颇重,但性命无碍。”

“快将信报拿来。”徐知诰心头

的石头终于落了地,他快速浏览了一遍信报内容,感到身心一阵轻松。

当日林安心被追到山崖前,进退无路,在军情处将其万箭穿心前,她决然与两名女卫跳下山崖,也是她运势颇佳,这才没有横死江中,历经千辛万苦,总算捡回一条性命。

看完信件,见林仁肇依旧没有退下,徐知诰遂问道:“还有何事?”

“边镐已经到了洛阳。”林仁肇道。

徐知诰点点头,示意知晓。

林仁肇迟疑片刻,还是忍不住问道:“丞相,边镐当真能赢取李从荣的信任,助我们扳倒李从璟?”

徐知诰放下玉笔,看向林仁肇,笑道:“王佐之才,江左边郎。这话可不是白说的。”

林仁肇扰扰头,“可这话是咱们编出来的啊!”

“话出何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属实,他人是否相信。”徐知诰道,“为让边镐名动天下,金陵不惜花费重金,召集各方贤才品评天下人物,宋齐丘、冯延巳等名士更是甘做陪衬,这才有了‘南国十分才气,而边郎独得其九’的声势。李唐境内的才子,不是做了秦王府幕僚,便是贡举扬名,李从荣要得一个有天纵之才的谋士辅佐他,谈何容易?边镐北上,可谓是雪中送炭,正合其意,李从荣高兴还来不及,如何不信?”

林仁肇若有所思,半响后讪讪道:“卑职就是担心,李从璟和他身边那帮人不好对付。”

“这你不必担心。”徐知诰笑容泰然,“虽说‘南国十分才气,而边郎独得其九’的说法有些言过其实,但纵观大吴朝野,论机谋才智,却无人能出其右,便是严可求也不会比他更强。此番边镐北上,不说助李从荣扳倒李从璟,至少能让我大吴伐楚时再无北境之忧。”

林仁肇撇撇嘴,颇有些不服气,他自小被徐知诰收养,一直带在身边教导,自然不会甘认才能比旁人差。

但若是李从璟在场,肯定不会怀疑徐知诰的论断。

因为边镐此人,可是帮那个南唐灭了楚、闽两国的大猛人。

......

“只建功,不争储?”边镐听罢李从荣的话,面露愕然之色。

“先生没有听错,孤王正是此意。”李从荣面容严肃,“先生初至,问孤王之志,这便是孤王之志:为一代贤王。”

“殿下恕罪,小民愚钝,不解殿下之意。”边镐心中虽有千层浪,面上却不动声色,“殿下乃大唐皇子,为何自缚手脚?亦或是,殿下心有顾虑,不信小民,不愿与小民开诚布公,肝胆相照?若是如此,小民请回!”

说罢,边镐作势起身。

李从荣连忙拉住边镐,“先生多虑了,孤王既请先生来,焉会不信任先生为人?”

“那便是不信任小民才学,认为小民不足以辅佐殿下成就功业?恕小民才疏学浅,请放小民南归!”边镐看起来很生气。

李从荣好劝歹劝,总算让边镐安静下来,“先生莫急,且听孤王缓缓道来。”他叹息一声,“先生虽远在江左,想必也是知天下事的,孤王请问先生,眼下我大唐谁最有可能入主东宫?”

“自然是秦王。”边镐道。

“这便是孤王不愿争储的原因。”李从荣让边镐坐下,“孤王实不愿与大兄相争。”

“这......”边镐等着李从荣继续说下去。

“先生远在南国,可能不知大兄为人,孤王自小与其相伴,却是极清楚的。孤王大兄,率性谦和,尤重情义,上孝双亲,下悌兄弟,不瞒先生,孤王幼时,学业都承自大兄......好叫先生知晓,孤王向来仰慕兄长,此生不求如兄长一般拥不世之才、立不世之功,唯求能望其项背,不负其多年期望,这也是孤王渴望成为一代贤王的原因......”

“况且大兄身侧,大才济济,莫离、王朴、桑维翰、杜千书、卫道等人,无不是一时之选,或善于军事,或精于政事,或长于机谋,遍数举国上下,也少有能相与争锋者......再者,大兄为国征战多时,近年来又多谋政事,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一席话李从荣言说了小半个时辰,谈到动情之处,不免露出追忆之色,便是边镐只是一介外人,也能感受到他与李从璟的兄弟情深。

临了,李从荣郑重的看向边镐,肃然道:“故此,孤王之愿,在如大兄一般,为江山社稷尽己所能,上解君王之忧,下缓黎民之苦,如此方不负平日所享之富贵。孤王之意,先生明白了么?”

边镐怔了好半响,心念也不知转了多少个弯,末了起身行礼,感慨道:“殿下之贤,令小民钦佩,举国闻之,亦必称颂,有殿下这等贤王,实乃大唐之福。小民愚钝,竟未能早恤殿下之意,惭愧万分,若蒙殿下不弃,仆愿追随殿下,为大唐社稷略尽绵薄之力!”

“先生能够理解,孤王知足矣,能得先生辅佐,实乃孤王之福!”李从荣拉着边镐的手,有遇平生知音之喜。

......

不同于李从荣散朝之后即刻回府,李从厚离开文明殿后,没有离开宫城,而是去见李嗣源,作为李嗣源的幼子,李从厚如今还不到弱冠之龄。

李从厚去见李嗣源,自然是因为不忿朝臣攻讦李从璟,见到李嗣源后,李从厚不仅为李从璟鸣不平,还将那些挑事的朝臣大骂了一通,请李嗣源处置他们。

看得出来,对李从厚维护李从璟的态度,李嗣源还是很满意的,并且说了一句“你大兄这么多年没白疼你”的话,但说及处置朝臣,李嗣源却没有明确表态。

虽然李嗣源也气愤那些个朝臣的做法,但毕竟秦王府、河阳节镇有官吏触犯律法是事实,蜀中生乱许久没平息也是事实,如今的朝堂好不容易有了政治清明的兆头,李嗣源也不能开朝臣因言获罪的先例,否则多年新政的努力就要付诸东流。

庄宗一朝政治昏暗,最终导致庄宗覆灭,李嗣源深以为戒。

接下来的几日,朝堂上的大事仍然围绕着秦王。

李嗣源最终没有向朝臣妥协,派遣官吏去蜀中顶替李从璟,但也没有护短到不讲理的地步,在最后下达给蜀中的诏令中,李嗣源令李从璟迅速恢复蜀中安定,保证帝国新政在蜀中顺利推行。

这也就意味着,李从璟短期内不会归朝。

李从璟接到诏令的时候,正是除夕前夜,对此他没有觉得意外,哪怕是李嗣源让他现在归朝,他也会上书请求留下,蜀中地位关键,建设两川的重任,他暂时还不想转交他人之手。

至于其它,李从璟会让世人明白,秦王虽然人不在洛阳,但这却并不意味着他远离了帝国军政中心。而事实上,一系列关乎帝国军政命脉的行动,已经他之手拉开了帷幕。

(本章完)

章四十三 一日朔方一日战 能得几人见州城(14)章七十一 我比你强章一百零四 唯有凌云多壮志 敢叫旧貌换新颜(1)章七十九 少女的烦恼章一百六十六 郭崇韬争权有方 战事未起死斥候(3)章七十四 忽如一夜春风来 局势变幻激斗开章一百一十二 百尺竿头进一步 横渡黄河向胜州(上)章八十五 君能以国士待我 我必以国士报之章四十二 相亲(上)【第一更】章六十一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22)章两百四十 风卷黄旗过大岗 北境今起无战事(5)章一百六十五 郭崇韬争权有方 战事未起死斥候(2)章十二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12)章一百二十一 铁甲阵前横杀敌 天将雄师出关急(4)章十七 明君可辅臣非才 不觅房杜觅启诵(8)章一百七十七 新弩有成三百步 求战需得有力为(中)章六十三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24)章六十九 独在异乡为异客 何处是家有家人(4)章六十二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23)品书章二十九 天下未平 征战不休(8)章七十五 两军决战于滁和 尽得江淮莫神机(2)章十四 孟平涂山击刘信 潞王三战李德诚(1)章六十八 金口千军搬山易 袖刀翻入红掌中(6)章七十八 两军决战于滁和 尽得江淮莫神机(5)章六十二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23)章三八 欲为大事不避难 细加运筹方有成(7)章四十五 宿命章五十三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14)章八十五 因缘际会不可料 谋尽事成旦夕间(1)章九十 千万人拦亦可杀 君不见妾妾见君章两百零六 阿保机妙算无遗 李从璟胸有不平(1)章八十二 百年安西都护府 十万铁甲出阳关(5)章三 俯观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3)章六三 金口千军搬山易 袖刀翻入红掌中(1)章十八 明君可辅臣非才 不觅房杜觅启诵(9)章一百二十七 鞑靼公主勇披甲 戈壁风情异江南(上)章三十一 十年国辱自今雪 永无休止的战争(10)章七十 莫离巧思献三策 三城战事起异变(4)章四二 昨日烟云留不住 明朝双手织凤霞(4)章六十七 势来天地皆同力 久负盛名于天下(2)章六十二 落魄刀客悲杀人 梁军谋深初接战(下)章九十六 赵王领军向楚地 秦王洛阳理大局(3)章四十八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9)章八十三 一代骁将显威名 老残之躯念家国章四十九 势来天地皆同力 久负盛名于天下(4)章十六 淇门之变(8)章十五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15)章一百 惊涛初起剑南道 诸侯掀起百丈浪(9)章七十一 独在异乡为异客 何处是家有家人(6)章五十三 名将风采今胜昔 谁在马上称豪杰(3)章九 首殇阆州破 初捷剑门克(2)章一 千里之远有枭雄(上)章四十 昨日烟云留不住 明朝双手织凤霞(2)章五十三 婉如清扬小娘子 人生最恨离别时(下)章一百四十七 同光二年将去尽 行远何处觅归程(下)章四十四 忠诚章五 神仙山(4)章二十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20)章五 晋阳李从璟五代大乱与王朝更迭的原因探究章八十五 缘不在前世今生 事不因有为必成章十三 淇门之变(5)章六十五 金口千军搬山易 袖刀翻入红掌中(3)章八十 千军万马竞南下 三尺之舌窃尔城(6)章九十九 西行云州会良将 夜火起时奔逃忙(6)章六十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争今何姓(5)章一百九十三 既下雁南复营州 马蹄不停向渤海(3)章一百 千百年金陵风月 数不尽君臣过往(1)章七十六 两军交战气势隆 阵内阵外人心切(4)章三六 欲为大事不避难 细加运筹方有成(5)章二十一 都是我的东西章八十一 百年安西都护府 十万铁甲出阳关(4)章十六 心血灌帝国 不负为男儿(下)章一百二十四 铁甲阵前横杀敌 天将雄师出关急(7)章六十 伐谋伐交可得地 唯独伐兵令人惧(上)章十四 孟平涂山击刘信 潞王三战李德诚(1)章三 为国征战不惜身 欲为忠臣不可得(下)章两百三四 数年之功见成效 渤海四战定大局(11)章两百五一 一代雄主终落幕 兴亡从来因人事(下)章四十二 相亲(上)【第一更】章十六 心血灌帝国 不负为男儿(下)章九十 苍鹰戏鼠走檀州 白袍书生战辽东(下)章九十四 西行云州会良将 夜火起时奔逃忙(1)章八十七 是非成败由谁定 残阳独映血火关(下)章六十三 我在灵州望西天 待君归来诉思念(1)章一百八十八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穷处自有云起(6)章四十 势运章四十八 李从璟取势如棋 王彦章三日破敌(4)章五十二 旦为私利百般斗 暮见禁军万事休(8)章二十一 教育章一百零八 耶律敌烈所图何 风云际会桑亁关(3)章六十二 伐谋伐交可得利 唯独伐兵令人惧(下)章五十五 秦王再着甲【第三更】章一百一十二 百尺竿头进一步 横渡黄河向胜州(上)章十一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11)章三十二 十年国辱自今雪 永无休止的战争(11)章两百四十 风卷黄旗过大岗 北境今起无战事(5)章三 水寨(1)章四十一 西路军接连数战 李从璟大定江淮(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