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十九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19)

李从璟得到岭南平定的军报后,把莫离和冯道都叫到了崇文殿,对他二人道:“闽地、岭南平定的很快,符合我等当初的最好预期。盛唐疆域三百余州,南部如今就剩下安南(安南都护府,交趾)一地,还有藩镇割据。”

“自刘氏盘踞岭南,安南军民被迫与中原隔绝,不复能朝见天颜,更兼饱受藩镇之苦,可谓是民不聊生。如今,我大唐国势日昌,大江南北重归太平,安南民心岂不思归?朕意,即令郭威发侍卫亲军一部南下,于年内进占螺城(交州),倘若有不臣之贼,悉数灭之!”

“至于南诏(大理)......初,韦皋在西川,开清溪道以通群蛮,选群蛮子弟聚之成都,教以书、礼,学成则去,以其他子弟继之,如是五十年,群蛮子弟学于成都者数千,而边境亦安宁五十年......如是观之,群蛮并非不可教化。而南诏既然受我大唐王化多年,便是我大唐子民,岂能不知忠君报国之道?既知忠君报国,官当至洛阳朝见于朕,以述其职,民当迎王师入境,以保地方安宁。”

“令郭威,亲带侍卫亲军入南诏,倘若路遇贼人阻道,城有奸佞挟民,当谨记王师讨逆贼、击不臣之责!一朝南诏无事,则于此地设立大理行省。”

说话完,李从璟问莫离和冯道,“诸卿可有异议?”

两人齐齐俯首道:“臣无异议。”

大唐的西南边患,主要就是南诏。

因为其地西连蜀地、东连岭南的缘故,昔年屡屡侵入蜀地的西川、岭南的邕州等地,尤其是邕州,是大唐在岭南防御南诏的重镇,更是四战之地。而当南诏侵入岭南邕州等地的时候,又多与安南的群蛮勾结,这就使得安南都护府时常受到破坏。

平定南诏,才能彻底平定安南。

三十多年前,汉人权臣郑买嗣杀南诏王,数年后,郑买嗣诛尽南诏王族八百人,建立大长和国。几年前,大长和国灭于臣子之手,现在的南诏,国号大义宁,称为大义宁国。

午前,李从璟跟莫离等人在宫中议事,午后李从璟便出了宫,来到洛阳学院。

洛阳学院建成于长兴二年春,如今四年过去,第一批学生也该在这个冬天毕业。李从璟亲自到学院来,是出席第一批学生的“毕业典礼”。

学院承载了李从璟全面发展大唐、推动历史进程的希望,关系之大不是什么“百年大计”“千年大计”就能形容的。

在李从璟的设想中,学院学生除却帮助大唐兴盛百业,治理江山社稷,更重要的使命,乃是成为“推动时代进步的先锋”。

眼下谈这些可能还为时过早,但数十年后,学院里必然走出许多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艺术家、政治家、工程师甚至科学家。

一言以蔽之,西方大学里培养出来的那些推动了社会进步、改变了社会面貌的人才,李从璟都要培养;西方大学里没有培养出来的人才,李从璟也要培养。

西方大学用了数百年时间才培养出来的政治家、哲学家、科学家,李从璟要用数十年的时间来做到——最不济也要打下稳定的基础。

知识改变社会,人才推进历史,西方社会率先发展起来的基本规则,李从璟知道,所以要让大唐抢先一步。

只有学院先培养出来无数

优秀而先进的人才,让他们进入各行各业,大唐的社会才能全面发展。最终让大唐领先于全世界,拥有“先进知识”“先进思想”,并发展成为“先进科学技术”“先进文明制度”,及早成长为“近现代大帝国”。

“毕业典礼”没有在论学堂进行,而是在大广场上。

因为有朝廷重视和号召的关系,前来围观的人很多,洛阳城里的官员甚至是寻常百姓,但凡胸有墨水的读书人,形形色色,把可以容纳万人的广场挤得水泄不通。

广场中央,席地坐着今日毕业的数百名学生,在学生之前,是摆案而坐的学院先生。在他们四周,才是洛阳官员,更有没座位只能站着的许多读书人。

学院淘汰率达到百分之五十,高得离谱,也就是说能拿到告身的合格毕业者,只有入学者一半。这些学生,现在都身着浅青色九品官袍,九銙石腰带,配鱼袋——这就是洛阳学院毕业生的标准装束。

无论他们日后是否为官,能成功毕业,他们就有大唐九品官阶。

李从璟以皇帝之尊,迈步走上高台,亲致毕业贺词。

冬日难得的大晴天,阳光暖和。

学生们坐在广场中央,众星拱月。

面对这些承载了他太多希望,也承载了大唐希望的栋梁,李从璟一时间感慨万千。

他们有的十几岁,有的二十几岁。

数载寒窗,一朝学成,俱都意气风发,摩拳擦掌,准备投身天下,一展平生所学与一腔抱负。

李从璟看着他们,“身着九品官袍,拿到鱼符告身,意味着你们学业有成。但学业有成,并不代表学业完成。天下之大,学海无涯,其身未死,求学不止。天下,是战场,也是学院。”

“......奔赴‘战场’之前,尔等要先扪心自问,尔等何人,有何职责。朕希望尔等投身‘战阵’之前,先想清楚,何谓大唐。朕更希望尔等想清楚,尔等之于大唐,意味着甚么。”

“......家国有幸,天下太平。但我煌煌大唐,不该安享太平。四海承平,徒生自满懈怠之心,而失锐意进取之志,人无进取之心,则沉浸醉纸金迷,则一事无成,国无进取之心,则生争权夺利之祸,则亡于外寇。”

“......天下之大,到底有多大?江海之广,究竟有多广?尔等,要自己去寻找答案。但朕要告诉尔等,天下之外有天下,江海之边有江海,彼处,有无数功勋,等待你们去创立,青史万卷,有开端没有尽头,足以镌刻尔等姓名!”

“......国外有功,国内有民。欲立国家大功,先治国家万民。每个大唐子民一日之食、一身之衣,尔等皆要视为天命,一颗青菜、一粒麦穗,尔等皆要视为神明。须知家国为本,须知唐人为天。”

最后,李从璟如是总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年盛唐始于尔众!”

是日,学院山呼海啸,沸反盈天。

回宫后,李从璟在广贤殿召见了学院的几位先生和数名毕业生。

王不器为李从璟引荐一位学院的先生,出乎意料,这人没有博士官衔,只是一名助教,年纪也比较大了,四十多岁,看起来有些像个老农,李从璟眼神敏锐,察觉到了此人手上的老茧。

“助教黄光

石,出于官宦之家,中原大乱时,避祸乡里,而后蒙朝廷所召,至学院任助教。”王不器简单介绍了一番这个人。

李从璟先前做过一些了解,这时便看向黄光石,温和的问:“朕听闻,卿善织造?”

黄光石倒不是太拘束,毕竟出自官宦之家,闻言答道:“昔年,臣避祸乡里,生计艰难,拙荆便向人学了些织布手艺,补贴家用。臣读书之余,多有观之,常年累月下来,有所了解。入洛阳后,与学院多位工匠大家结识,常有谈论此事,臣遂知时下织造之术,颇有值得改进之处......”

黄光石是个读书没把脑筋读死,反而读活了的人,这也跟他喜好阅览杂书的习性有关,他所说的织造改进之术,重点在“捍、弹、纺、织”之具的改进,和“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的棉布花色制造技术上。

实话说,李从璟并不是很了解这些东西,更加不知道宋代大名鼎鼎的黄道婆,就是靠这些东西留名青史的。此等工艺极大推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不过李从璟虽然不了解细节,但听到黄光石对实验后效果改进的描述,就知道这是非常实用的技术。

这东西,乃是国计民生的基本大事。

黄光石有个好媳妇,也得益于学院的激励体制,若非学院鼓励先生、学生改进百工百业的技术方法,黄光石这种人就会只想着按部就班升官发财,谁会去捣鼓那些“希奇古怪”,还被士大夫看轻的东西?

这就是“引导”的作用了。

黄光石之后,李从璟看到走上前的人,露出一个饱含深意的笑容,“好小子,你有甚么好东西,能拿出来给朕看?”

站在李从璟面前的,竟然是李从珂之子李重美,也就是跟赵普不打不相识的纨绔公子。

李重美是个机灵鬼,平素调皮捣蛋的事没少做,但他这回拿出来的东西,的确震惊了李从璟。

“臣常随父亲去军营,也喜好军中轶事,不瞒陛下,臣跟军营中的伙夫,都能称兄道弟......”李重美嘿嘿笑道,少年心性好奇心重、没甚么功利心很正常,“于是臣发现,大军但凡征战在外,于行军中蒸煮肉食时,由于铁锅没甚么特色,往往费时太久,很影响行军。父亲还跟臣讲过一件趣事:肉食没煮好,敌军已经杀到,大军仓皇而走,未及二十里,发现敌军并未追来,斥候查看后回报,敌军竟然围在铁锅前,在等着吃肉......”

一通乱侃,李重美终于说到了重点,“臣观察后发现,若是密封铁锅,则能加快肉食煮熟,大大缩减煮肉的时间,因此,臣跟赵普研究多时,终于制成了一种特制铁锅......”

李重美说的,就是高压锅的雏形。

高压锅这个东西,西方十七世纪发明的。

这的确对行军打仗有些帮助。

但李从璟在看过东西之后,却是惊讶的差些情不能自已。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起源于蒸汽机。

第一台蒸汽机缘何被制造出来?就是受蒸汽逃离高压锅的样子的启发!

李从璟如何能不惊讶?

巧合,还是必然?

若无学院,若无李从璟的种种引导手段,若是读书人仍旧只知道埋首圣贤书,就没有眼前的黄光石、李重美。

(本章完)

章三十二 楚地战事不如愿 拟调郭威往替之章七十六 两军交战气势隆 阵内阵外人心切(4)章五 神仙山(4)章六十八 独在异乡为异客 何处是家有家人(3)章七十二 谋战更比力战难 取得东阳去成都(1)章八十八 因缘际会不可料 谋尽事成旦夕间(4)章一百七十六 新弩有成三百步 求战需得有力为(上)章九十三 昔曾浴血为手足 而今天下皆同袍(3)章十一 投靠章七十八 英雄迟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驱秋(5)章四 若吾王少年章九十四 识得洛阳风与月 成就帝国军与政(2)章一百零三 一朝风云变天下 群雄侧目紧绸缪章七十一 王朝往事须为鉴 眼前艰难赖谁平章四十四 先声夺军心(1)章七十六 如何不认罪【第一更】章八十一 千军万马竞南下 三尺之舌窃尔城(7)章三十二 天下未平 征战不休(11)章四十一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2)章二十二 战必求利章六十六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27)章九十五 西行云州会良将 夜火起时奔逃忙(2)章十三 临寿春城启大战 登八公山论古今(6)章八十五 一朝掌得天下权 我为万世开太平(4)章八十八 郭崇韬一言定策 先锋相遇一战胜章八十五 是非成败问谁定 残阳独映血火关(上)章五七 身在俗世无出入 三王风聚江陵城(4)章两百四四 风卷黄旗过大岗 北境今起无战事(9)章三 俯观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3)章五十六 名将风采今胜昔 谁在马上称豪杰(6)章一百一十 士卒死战活离阵 将军浴血为哪般(中)章两百四九 一代雄主终落幕 兴亡从来因人事(上)章九十二 昔曾浴血为手足 而今天下皆同袍 (2)章一百四十四 立参谋处全军制 屯田有成再扩军(中)章十七 明君可辅臣非才 不觅房杜觅启诵(8)章七十九 将士百战方为雄 皇帝疾行援兵城章二十 棋至中盘形势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7)章七十 龙争虎斗章十 一载相识十载别(4)章七十三 死字怎么写【第一更】章三八 欲为大事不避难 细加运筹方有成(7)章两百三七 风卷黄旗过大岗 北境今起无战事(2)章六十七 搜刮章两百三三 数年之功见成效 渤海四战定大局(10)章一百九十六 贼性难改当如何 恩威并重固后院章六 谷雨识洛阳 笔落动两川(6)章十三 有人西楼杀宰相(2)章二十五 莫离献策定滁州 冯道驱至寿春城(3)章六十九 名将章五 深夜遇袭逃百里 三人说契丹国事章八十四 今朝又成乱离人 无人怜顾影自怜章十一 他的战斗(第二更)章八十六 因缘际会不可料 谋尽事成旦夕间(2)章七十四 英雄迟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驱秋(1)章七十 河上决战意纷纷 破敌需策更赖战(2)章八十二 帝室正统如云烟 能饮三碗鲜血否章两百三三 数年之功见成效 渤海四战定大局(10)章五七 身在俗世无出入 三王风聚江陵城(4)章三十五 天下势风起云涌 金陵城龙潭虎穴(3)章五十八 崔玲珑抵死挣扎 第五动情用巧刑章二十四 国家大政须慎谋 河西大地正待伐章二十三 十年国辱自今雪 永无休止的战争(2)章十九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19)章九十五 调兵遣将上赌桌 不成虎狼便为食章七十一 强一地也强一国 最是谍斗能惊心章一百六十四 郭崇韬争权有方 战事未起死斥候(1)章三十八 琵琶伴美酒 各享五百岁章十 三军之事莫密于间章八 时来天地皆同力 运去英雄不自由章三十六 君子都章一百六十五 郭崇韬争权有方 战事未起死斥候(2)章九十五 天下漕运正当通 中央集权何时强(2)封推感言章三十五 李继韬之谋章五十一 名将风采今胜昔 谁在马上称豪杰(1)章五十五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16)章两百三三 数年之功见成效 渤海四战定大局(10)章三十八 一日朔方一日战 能得几人见州城(9)章三十五 李继韬之谋章四 谋国数载弹指间(上)章十九 当年明月仍皎洁(上)章二十七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章七十 莫离巧思献三策 三城战事起异变(4)章十 家国天下无事平 算计谋划谁人清上架感言章五十一 军失将当亡【第二更】章四十二 一日朔方一日战 能得几人见州城(13)章六十七 不惜贱命搏富贵 梁军营中夺功名章四十六 势来天地皆同力 久负盛名于天下(1)章八十八 苍鹰戏鼠走檀州 白袍书生战辽东(上)章七十五 锦绣江山万万里 阳关未必无故人(3)章二七 世间有风情万种 大丈夫当归何处(5)章六十二 伐谋伐交可得利 唯独伐兵令人惧(下)章六十四 敌情我意难分辨 一路前行且向东(下)章一百七十五 庙算正紧揣敌意 攻蜀有成扶州急(下)章一百五十五 闻君欲行来相别 大势将成起异变(1)章三十六 君子都章六十七 独在异乡为异客 何处是家有家人(2)章三 雄才大略为君王 盛世帝国新大唐(3)章五十五 名将风采今胜昔 谁在马上称豪杰(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