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四十六 旦为私利百般斗 暮见禁军万事休(2)

过了青岗岭一带,便要进入灵州地界了,温池、安乐两城也近在眼前,李从璟戎马近二十年,为卒为将为帅,皆能做好自己的本分,如今御驾亲征至此,虽然有心冲锋陷阵,再历战阵杀伐,却也知道那早已不是自己应该做的事,长兴年间以太子身份,南征江淮与金陵时,姑且不能上阵厮杀,如今就更是不必多想,不过午后大军扎营,虽然村镇就在不远处,李从璟也没有去扰民的打算,就在军营中安歇,天佑年间跟随李存勖征战南北,作为李存勖的亲兵,李从璟也从没见李存勖把自己娇生惯养过,对方贵为晋王也都是跟士卒同吃同住。

不过可惜的是,李存勖能共苦却不能同甘,入主中原后就丧失了斗志,对待士卒百姓的方式有了天差地别的转变,李从璟是亲眼见证如日中天的国势在同光的短短四年间迅速崩塌的,不能不引以为戒,太宗也是眼见隋朝迅速由盛转衰以至灭亡,故而才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感慨,时时自省惕厉自身,李从璟有类似经历,心态自然也会跟李世民差不多。

作为一个合格的君王,这些道理仅是自己知道,那还远远不够,得时常告诫自己身旁的臣子,毕竟大唐的江山是君臣一同治理,无论好的道理还是坏的言行,都是一传十十传百,李从璟今天给身旁的人说了,明日他们就会跟他们身边的人说,大家知道了皇帝的心意,自然就会在言行上有所模仿,若是能够自省自励那是再好不过,所谓上行下效大体就是这个样子,眼下李从璟亲征朔方,皇宫禁军带出来不少,此时跟在李从璟身旁的,便是皇宫禁军统领林英与副统领丁黑,李从璟一边跟他们讲些李存勖的兴亡旧事,一边给他们灌输一些与士卒、百姓的相处之道,倒也不显得枯燥乏味,治军理政多年,李从璟的口才不容置疑,且他身为君王,也不必考虑好为人师会惹人厌烦,普天之下,相信不会有多少人反感聆听君王的教诲,更何况李从璟并非昏君。

“你们也不要觉得朕聒噪,老是没完没了说这些大道理,要知道,你们都是朕的近臣,往后都要外放担当重任,不知兴亡之本不知为官之道,那是要‘祸国殃民’的,朕可不希望到时候在给你们治罪的折子上,画下朱批盖上大印。”百余人离开军营有一段距离了,眼见乡村在望,李从璟收住了话头,笑着对林英和丁黑说道。

天成年间,林英虽然在荆州失了手,但在两川之役和南北之争中,都凭借自身本事立下不小功勋,忠心无二,被重新起用已有多日,如今身为皇宫禁卫统领,更是地位显赫,闻言抱拳道:“不敢奢求高位,只求不让陛下失望。”

丁黑则是一副胸无大志的模样,扰头嘿然道:“能护卫宫禁,常随陛下左右,已是臣的莫大尊荣。”

李从璟对林英表示了赞赏,对丁黑则是恨铁不成钢,临了又对其他护卫道:“汉朝时,士子以举孝廉获得朝廷提拔,在外方为官前,大多要先宿卫宫禁,称为郎官,与尔等并无太大不同,也就是说,尔等可都是郎官,眼下莫要大意,需得时时惕厉自身,以求来日为国建功。”

众护卫闻言,皆奋然应诺,身为李从璟近卫,能让皇帝认识自己,本就意味着莫大机遇,况且宫廷禁卫,许多都是官宦与将门子弟,就更加知道这个道理。

镇子不太大,不过到底地处灵州,城墙倒是修建得分外完整,无需用手去触摸,李从璟就能看出夯土的结实度,虽然历经风吹雨打,表面免不得有些粗糙,犹如枯树皮一般,但这也说明这镇子历史悠久。灵州汇聚有双方兵马十余万,战火还未蔓延到这边来,进出城门的人依旧不少,李从璟甚至看到了商贾的货车。

城外聚居的民舍房屋简陋,墙体比城墙更加斑驳,木门被岁月磨光了一部分表面,门槛上还有陈年泥土的痕迹,在午后的阳光下似有灰尘掉落,屋外零星的老树叶子都落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有老人坐在门外晒着秋日的太阳,微微眯起的眼神说不出是祥和还是落寞,偶尔有打闹的孩童跑过,老人干枯的脸上便会露出些许笑容。

李从璟进了一家路边不远处的汤饼店,悬挂在屋檐下的酒旗破了两处,像是一件老衣裳,大堂里只有三张高脚方桌,板凳也没有涂漆,边角已经有所损坏,露出纤维般的表面,不过擦拭得很是干净,算不上柜台的小桌子后面,坐着一位年轻的大娘子,正在拉着一个三四岁的孩童说着甚么,还用衣袖给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渍,不时有几个小孩子在门外朝里喊了几声,那孩童便雀跃的跑出去了,大娘子望着孩子的身影消失在门口,笑着摇摇头,有溺爱有无奈,低下头来,将一只已经快要做完的布鞋放在膝盖上,一针一线,在她灵巧的手上犹如有了生命,李从璟看到大娘子的侧脸,感受到了一股难得的恬静安宁。

林英和丁黑都在门外不远处,用不惹人注目的姿态站着,护卫们虽然站得更远,但都是能迅速冲过来的距离。李从璟叫了一碗汤饼一壶酒,来伺候的是个四五十岁的汉子,面向憨厚老实,双手粗糙,手指上沾着些许恐

怕已经不可能洗干净的黑污,还有肉刺,虽然年龄并不大,但前半生繁重的劳作已经让他看起来分外老迈,若是跟洛阳的员外富人们相比,后者六七十岁都不可能有这样的老态。

铺子里已经没有酒了,老汉便让那大娘子去旁边的酒肆买点过来,或许是大娘子端坐纳鞋的模样太过完美,李从璟不忍打扰那副画面,左右他也不差这点酒喝,不过就是山珍海味吃多了怀念以前的味道而已,好在酒肆离得并不远,用老汉的话说,不过几步路而已,李从璟才没有太坚持,等汤饼的时候李从璟跟老汉唠起家常,说到当下的日子,老汉脸上有了些许红光,话渐渐多了,人也渐渐放开,嘴里言说的,无非是节使仁义朝廷有德。

“听郎君的口音,应该是从中原来的,咱们灵州这地方,郎君可能知道得不多,因为是边地的缘故,与关外那些蛮子可是脸贴脸,近着呢,就因为如此,边关上每年都要死人,过路的商贾,戍边的将士,消息总是时不时传过来,蛮子的那些手段,可是残忍得很,杀人越货无所不为,跟林子里的野兽没甚么两样,哪个不怨恨他们?郎君可能不知道,一年到头总有那么一两回,边关会兴起大的战事,蛮子大举寇边,那死人都是数十上百的,往先的时候,但凡有这样的战事,州里动辄就是过千的兵马调动,那花钱还不跟流水一样,州里粮秣军饷不够,就得咱们百姓出力,虽说每年夏秋朝廷征收的赋税不多,但也经不起年年加派那些军饷粮秣啊,是以这边地的日子并不好过。”

“但是说到底,谁让咱们是这朔方的人呢,祖祖辈辈都生在这里埋在这里,真让蛮子入境来了,那就不是每年摊派军饷粮秣那点事了,那是得家破人亡的,所以大家伙儿虽然都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给边军筹粮筹饷,却也没几个人有怨言,只要还能活下去就成......不管怎么说,总比流离失所来得强,那些离乡做了流民的,哪一个不是饿得皮包骨头,朝不保夕的?要是有个亲戚朋友投靠还成,虽是寄人篱下,免不得看人眼色,到底还有口热饭吃,真要无依无靠的,那活得连狗都不如,能睡破庙、捡菜叶都是好的......要不怎么说,宁为太平犬,不做乱离人呢?”

老汉絮絮叨叨说着话,李从璟很少有所评论,只是扮演一个倾听者的角色,偶尔接上两句,让对话继续进行下去,没多久,出门沽酒的大娘子抱着陶罐回来了,弯腰曲臀在小桌子上倒了一壶,就给李从璟送过来,李从璟把桌上倒扣着的陶碗翻过来两个,先给老汉倒了一碗递过去,老汉起初不好意思万般推辞,见李从璟的热情的确是真,就也不再矫情。

饮上一口劣酒,抹一把嘴,凭空就多了一分豪气,再说话的时候,嗓门大了中气也足了,倒是看得大娘子很是过意不去,低着头偷瞧李从璟的脸色,见李从璟待老汉的态度平和又不失尊敬,也就没有说甚么,仍由老汉去‘意气风发’,不过暗地里还是不禁偷偷打量李从璟,估摸着是觉得这家伙做派奇怪,实在罕见——原本以李从璟的华贵衣着雍容气度,能进店吃她们家的汤饼,她就够不理解了,眼下竟然能听老汉唠叨一些她平时都不愿多听的琐碎,还那般聚精会神的模样,真个是奇也怪哉。

“听闻李廉使曾跟随陛下南征北战,受陛下看重与教诲,果不其然,自打李廉使出镇咱们灵州,情况又大不一样,各种杂税摊派没有了,州县里的官吏还经常带着人,下到乡里挖井修渠,碰到那些孤儿寡母膝下无子的,还白送粮种耕牛,这样的事谁碰到过啊,都给乡里乡亲高兴坏了,但事情还不止如此呢,听说李廉使移镇灵州的时候,还跟朝廷的甚么学院要了一大人批过来,嘿,后来咱见过啊,都是年轻后生,一个个细皮嫩肉的,谁曾想一个个本事都大着呢,还能卷起袖子下到地里吃苦,跟咱一样犁田锄草,有人说他们都是官身,这事谁信,官吏能跟咱们一起蹲在地里吃野菜?就是这些人,点子多得说不清,不仅带着咱们种田肥田,还教娘子们织布做衣......咱们这个汤饼铺子虽然小,那也是他们带着咱们开的,地方选得好,教咱们的东西也好,不怕说出来郎君笑话,一年到头可有不少进帐......”

老汉说着说着就笑起来,缺了颗门牙的嘴本来很是丑陋,却并不让人反感,李从璟甚至还觉得有些亲切。

碗里的汤饼已经吃完,李从璟却没有要走的意思,就着剩下的半壶酒跟老汉分了,忽然说道:“我看你老家里,该是有人从军吧?”

“郎君是如何看出来的?”老汉两碗酒喝得面红耳赤,难得的是神智还很清醒,闻言瞪大了眼睛。

李从璟笑着道:“我见大娘子的篮子里有好几双鞋底,最大的那几双可是比你老脚下的鞋还要大,这里外我又没看见旁人,故而有此一问。”

老汉伸出大拇指表示钦佩,“中原来的郎君,果然见多识广,郎君说得没错,咱家那小子......也就是花娘她丈夫,就在边军里做个伍长,方才跟郎君说到,李廉使移镇到了灵州之后

,州里上下面貌大改,但还有个事没来得及说,那就是军中的饷银给得比之前更多了,哈哈,要不是咱一把老骨头了,咱也想从军呐,这样的好日子,咱自己不好生护着,再给蛮子糟践了,岂不可惜?”

说到这,老汉忽然面色一黯,叹息道:“可谁曾想到,大战说来就来,听过往的行人说,灵州那边有数十万军队,也不知是真是假,咱家那小子,现今也不知如何了。上回见他,还是在州城的时候,那会儿他正在城墙当值,日头大啊,我和花娘瞧见他满头大汗,就在城墙下大声叫他,那小子也不知看没看见我们,反正头都没偏一下,咱也知道军纪严明,容不得他擅离职守,可老远看着,还是觉得心酸心疼哩。”

“郎君是不知道,这小子跟把花娘娶进门没多久就走了,至今连孩子都没见过几面,每回孩子闹着要阿爷的时候,可是叫人揪心,也不晓得他回来的那些时日,这孩子记住他阿爷的模样没。听说这回大战分外惨烈,黄河西边的城池都丢了,军中将士死伤无数,也不知他阿爷还回不回得来......要是回不来了,这孩子以后恐怕连他阿爷长甚么样都不知道......”

老汉说得感伤,那边做鞋子的“花娘”已经开始抹泪,肩膀微颤,压抑的抽噎声不忍听闻,李从璟一时没有言语,老汉看着抽泣的大娘子,又长叹道:“花娘自打进了咱老吴家的门,这些年可没享过一点福。操持家务教养孩子就不必说了,难的是见别人家夫妻出双入对,有甚么事都有家里儿郎出头,她自个儿却形单影只,碰到难处也没个倚靠,只能自己咬牙撑过去,咱们能帮的地方少,这些年她可没少独自垂泪过。唉,谁让她嫁了个军人呢,就只得忍受这份不易......”

“花娘手艺好,但凡稍有空闲,就会给吴春那小子做鞋,再到处托人给送过去。麻烦人的时候多了,免不得要给帮忙的人一些酬谢,这对她来说又是不小的负担......这些年下来,她也不知做了多少鞋,咱是数不清了,可她自个儿脚下穿的,缝缝补补就那么一双,也没见给自己换上一双新的......”

夕阳向晚,余晖洒进屋墙,平添几分寂寥,李从璟站起身,走到花娘桌前,低着身子道:“眼下我正要去灵州,你若有做好的鞋,我可以给你带过去。”

花娘抬起头,泪痕密布的脸上满是错愕和惊喜,怔了一会儿,反应过来,连忙起身,“有的有的......”

约莫是酒喝得有些多,老汉起身的时候,差些没站稳,好奇道:“灵州正在大战,郎君缘何要此时过去?”

李从璟站直身,对老汉说道:“我也是大唐军人,正要去灵州参战。”

离开铺子的时候,李从璟手里多了两双崭新的布鞋,老汉和花娘出门相送,没少言说感谢的话,直到李从璟走远了,两人还在门前目送。

“这位郎君......他果真能到灵州,把鞋子送到吴郎手上?”毕竟先前素未谋面,花娘禁不住有些小担心。

老汉倒是没这份心思,虽然跟对方认识不久,但他觉得以对方的气度衣着,明显不是寻常人等,断然不会承诺没把握的事。

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则让两人完全没了担心。

随着他们目送的那个郎君走远,城外有百余精悍汉子,从各处汇聚到一起,列队跟随在对方身后,那百余汉子手里握着的,可都是军中制式横刀,而衣袍下来隐隐露出的精甲,更是彰显了他们的身份非凡。

花娘瞪大了眼睛,吃惊于对方的排场,而阅历和眼力都胜出一大截的老汉,已是暗暗心惊,不禁呢喃道:“我的老天爷,李廉使下来巡视的时候,也不过带这么多人,这郎君到底是何等身份?”

离开城前一段距离后,李从璟仍未上马,手里握着的布鞋,让他心头有种别样的滋味,夕阳西下,余晖千里,田舍悠然,道上行人稀少,只有荷锄而归的农人。

今日见到的花娘,让李从璟不禁开始想念某些人,某些正在朔方履行职责的人,刀光剑影,尸山血海,天下未平,征战不休,大唐的辉煌与功业足够大,置身其中的个人实在太过渺小,身不由己的生死与苦痛,使得一切都倍显厚重。

正要上马的时候,前方有一支骑队奔行过来,李从璟停下了动作,走出两步,好整以暇站在马前,他已经看到了骑队当先的那个人,黑发红裳,妖艳如火。

对方利落下马的时候,李从璟已经张开双臂,但对方却在他身前下拜行了礼,“军情处第五参见陛下!”

李从璟没有放下轻抬的双臂,“起来。”

第五姑娘起身,看到李从璟还保持着这个动作,不禁霞飞双颊,羞涩低首。

李从璟无奈,只得道:“过来。”

林英和丁黑都是有眼力劲的,转身挥手,让护卫们都转过身去。

那边军情处的锐士,也都齐齐转身。

第五姑娘这才如一团火焰一般,投进李从璟的怀抱。

(本章完)

章八十五 君能以国士待我 我必以国士报之章八 临寿春城启大战 登八公山论古今(1)章一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1)章十五 孟平涂山击刘信 潞王三战李德诚(2)章三十六 君子都章五十 臣面君当跪【第一更】章五十七 其势不可挡【第二更】章一百二十七 鞑靼公主勇披甲 戈壁风情异江南(上)章六十八 独在异乡为异客 何处是家有家人(3)章六十四 谁在喊威武【第三更】章七十八 两军决战于滁和 尽得江淮莫神机(5)章四十四 相亲(下)【第三更】章七十二 折了筷子章一百四十八 谋利有成志士归 去王称帝性未改(上)章六十六 山河多少事【第二更】章一百 西行云州会良将 夜火起时奔逃忙(7)章二 千里之远有枭雄(中)章七十八 千军万马竞南下 三尺之舌窃尔城(4)章一百一十三 百尺竿头进一步 横渡黄河向胜州(中)章八十五 一朝掌得天下权 我为万世开太平(4)章四十二 月垂龙门山 英雄逞强时(3)章一百零二 惊涛初起剑南道 诸侯掀起百丈浪(11)章二十三 秋风知剑州 铁甲战普安(7)章六十五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26)章十六 孟平涂山击刘信 潞王三战李德诚(3)章十一 一载相识十载别(5)章三十二 楚地战事不如愿 拟调郭威往替之章一百九十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穷处自有云起(8)章四十 西路军接连数战 李从璟大定江淮(1)章一百二十九 鞑靼公主勇披甲 戈壁风情异江南(下)章三十九 白雪盖黄土,红血覆白雪章五十七 旦为私利百般斗 暮见禁军万事休(13)章四十九 敢叫勇佐谋 大争于天下(4)章一百三十七 东归再会秦仕得 北上吴使徐知诰(上)章两百五十 一代雄主终落幕 兴亡从来因人事(中)章三十七 一日朔方一日战 能得几人见州城(8)章三十六 十年国辱自今雪 永无休止的战争(15)章三十三 一日朔方一日战 能得几人见州城(4)章三十六 一日朔方一日战 能得几人见州城(7)章四十二 月垂龙门山 英雄逞强时(3)章一百七十一 军堡军堡何安在 边境边境局若何(中)五代大乱与王朝更迭的原因探究章四十七 敢叫勇佐谋 大争于天下(2)章七十八 为君说新政【第三更】章十一 一载相识十载别(5)章六十五 金口千军搬山易 袖刀翻入红掌中(3)章三十三 军情处章七 一支凤钗引风波 不是斯人胜似是(上)章四十四 洛阳秋雨日绵绵 北归之人入东宫(2)章三十二 天下未平 征战不休(11)章三 雄才大略为君王 盛世帝国新大唐(3)章一百七十二 军堡军堡何安在 边境边境局若何(下)章八十 英雄迟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驱秋(7)章十八 孟平涂山击刘信 潞王三战李德诚(5)章七十 独在异乡为异客 何处是家有家人(5)章一百零一 八仙过海显神通 天下大争在我侧(6)章八十二 终是宿命祸萧墙 夜雨杀戮停不住章七十六 既入檀州作虎行 山雨欲来风满楼章七十六 两军交战气势隆 阵内阵外人心切(4)章二 神仙山(1)章两百二三 万人布局成天网 横死三个臭皮匠章九十五 天下漕运正当通 中央集权何时强(2)章十七 秋风知剑州 铁甲战普安(1)章二十 当年明月仍皎洁(中)章四十四 洛阳秋雨日绵绵 北归之人入东宫(2)章九十五 西行云州会良将 夜火起时奔逃忙(2)章七 昔日家国残梦里 多少魂梦惊夜雨(下)章一百三十三 势有分合难预料 夜半有人入梦来(上)章七十八 英雄迟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驱秋(5)章四 俯观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4)五代大乱与王朝更迭的原因探究章五 深夜遇袭逃百里 三人说契丹国事章三八 欲为大事不避难 细加运筹方有成(7)章三十二 楚地战事不如愿 拟调郭威往替之章三十 降者不杀章三十二 大争之世章六十二 伐谋伐交可得利 唯独伐兵令人惧(下)章四十一 边军逞威风章四十三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4)章五十五 旦为私利百般斗 暮见禁军万事休(11)章六十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21)章十七 明君可辅臣非才 不觅房杜觅启诵(8)章二十六 秋风知剑州 铁甲战普安(10)章三十九 白雪盖黄土,红血覆白雪章三十一 宴会风波章四一 昨日烟云留不住 明朝双手织凤霞(3)章四十九 谁也别想过去章十 他的将士(第一更)章一百五十二 来日取城馈送别 他乡何曾遇故知(1)章五十三 皇帝李嗣源章五十九 是非成败转头空 天下尽是乱离人(2)章五 神仙山(4)章四 大厦将倾何人扶 天下苍生问谁顾章二十四 百战安义(3)章六十八 利民何必惜自身 有福自当从相助章六一 身在俗世无出入 三王风聚江陵城(8)章五十四 美妇如蛇频吐信 步步惊心因何人章二八 世间有风情万种 大丈夫当归何处(6)章六十六 人算尽不如天算 奔离新乡向西战章八十八 大浪来袭群鱼跃 风雨一路洗鲜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