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七十一 独在异乡为异客 何处是家有家人(6)

吴生知道老酋长别无选择,一场浩大的战争面前,部属只剩下数十人的老酋长与他一样,实在是渺小无能得很,身不由己。

吴生不无奢望的想,王师攻占甘肃之地后,接下来就会建立在这个地方的统治,作为大唐治下之民,月朵并没有性命之虞......当然,她也不可能过得更好,她的窘迫与饥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被改变。

手里攥着那柄黑乎乎的简陋匕首,吴生荒凉的心头浮现出许多往事,一张张人脸走马观花般在脑海闪过,嗜酒如命酣醉时比清醒时多的父亲,对他照顾有加射艺非凡的吴春,灵武县城药铺里为他着甲的玉娘,小帐篷外单纯善良到愚笨的月朵......

吴生从未如此清晰的意识到,人生竟会有这样多的离别,所有曾今得到的,在他还未明确认识到得到时,就已经不可逆转的失去,离别划分了得失,在他来不及珍惜的时候。

“穿过瓜、沙二州,若是能够不被大唐归义军拦截,一路往西就可以抵达西州,彼处也有我们回鹘人定居。”老酋长终于想到了他麾下这群人的归宿,眼中开始有了希望。

昔年,张义潮复兴归义军,纳沙州周边十一州之地于统辖之下,河西、西州都在其势力范围,而后吐蕃侵入、回鹘大兴,归义军损人失地,只能勉强保住沙、瓜二州周边之地,在那场长达数十年的斗争过程中,甘州回鹘与西州回鹘的两面夹击,无疑是导致归义军衰败的罪魁祸首。吐蕃与诸小族之外,破甘州回鹘,大唐可得河西,破金山(天山)南麓的西州回鹘,大唐能进西域。

这些天下大势对吴生来说太遥远了些,远到不是他能稍微触碰的层面,不过因为早年寒窗苦读志在宦途的缘故,吴生还是知道西州、伊州的方位,知道此处到金山南麓的距离。

很遥远的距离。

此去金山,戈壁荒漠,马匪悍贼,诸族恶徒,长路漫漫,凶险无数,此去金山,前路不可预知,此身生死难料。

老酋长的话没有在吴生心中点燃希望之火,反而让他本就寂灭的心火更加冰冷。他抬头望向银河星海,苍凉的心绪已无多少起伏,脸上的神色是没有神色,犹如一潭死水。

此去金山,吴生不认为自己还能活着,亦或是,不认为自己还有能活着归来的那日。昔年寒窗苦读时,抬头能看见的天空小的只有巴掌大,心中却有锦绣万里江山如画,埋首三尺案牍目对字字金玉良言,脑海中总浮现大展宏图显赫人前指点江山的蓝图,而今一朝走出家门投身天下,才发现天下原来这样大,数月间世事巨变目不暇接,才发觉命运不是自己掌控而是随波逐流。

天下之大,不是看见山河万里,而是看见自己的渺小,天下之大,不是看见灯火辉煌,而是看见自己的落寞。

异乡的月夜与家乡的月夜并无不同,却总是让人倍加思乡,异乡的山河与家乡的山河并无差异,却总是让人倍加怀旧,吴生凝望着肃州城上的夜空,感觉如噎在喉,醉酒的父亲,或许在村口眺望,寡言的吴春,或许在策马寻觅,清秀的玉娘,或许在吹响羌笛,愚笨的月朵,或许在寒风伫立,往事如风消散,故人如风消散,只有挂念常存心头。

吴生低下头,低声呢喃:“勿等,勿念。”

......

吴生等溃卒趁夜逃离肃州时,唐军精骑并没有追击,那不是让他们反感的事情,肃州也没有遣军追回,那是他

们只能感到无奈的情况。逃离肃州城墙的人并不多,虽然逗留在城前,很可能被他日攻城的唐军碾成齑粉,但此时背靠城墙,背靠同族,还是让他们感到些许安全感,与逃离肃州面对茫茫不可预知但铁定凶险万分的征程相比,坐在肃州城前至少还有片刻安逸,左右是朝不保夕,那便只顾今夕之存,何必多想明朝之亡。

对吴生而言,同胞与同袍近在眼前,却不能并肩而立,眼下远离同胞同袍而去,归家更成了不能触及的奢望。离开肃州,背对灵州,每行一步,吴生的心便沉下去一分,他甚至能感到马蹄的艰涩难迈。

此生离了家门,便注定要把他乡当作故乡。但吴生心底仍旧残留有一丝希望:只要能够活下去,总有归家的可能。只是理智清晰的告诉他,当他滞留他乡,把他乡当作故乡之后,早年的家就只能存在于梦里。

无论是太平盛世还是战乱年代,归家,其实比想象中要难。不知从何时开始,大家都成了流离之人,流落到何处便在何处滞留,落叶归根就只能是一种偶尔提起的情怀。

Wωω☢т tκa n☢¢O

虽然唐军没有追击之意,众人还是在离开肃州很远之后,才点燃火把照明。吴生望着火把下张张仓惶不安的面孔,眼神如荒野一般旷寂。离开部落时,队伍里尚有一些灵州俘虏,而此时却基本不见了踪影。吴生不知道他们都去了哪里,但他曾亲眼所见,很多人都成了唐军精骑的刀下亡魂。

战乱年代,家国不及阵营重要,同阵营人才是自己人,敌对阵营的人,没有资格谈论自己的家国。

此时此刻,吴生意识到自己可能被家国抛弃了,就如药罗葛狄银抛弃肃州城外的溃卒一样,因为他已经站到了唐军的对立阵营,虽然这不是他的本意。

一夜逃亡,天亮后队伍也没有停下来歇息,既然决定离开肃州,当然要离得更远些才好。直到午后,疲惫不安的队伍才停住了脚步。

食物和水成了问题,人不吃马却不能不吃,好在这支数百人的队伍,还有一批人甲兵齐全,没有在先前的溃逃中完全丢了吃饭的家伙,这就成了队伍的依仗。

这等时候,“吃饭的家伙”为什么叫吃饭的家伙,其含义完全体现了出来,拥有甲兵的人,被聚集起来,冲向临近的村落。败军溃卒之害,尤胜马匪山贼,这些双目通红、朝不保夕的人,受饥饿疲惫之祸,历同伴首领抛弃之痛,怨恨之下,心中早已没有道德。

吴生目睹了这群溃卒冲进村落,杀人掠食的全过程。

然后他就混在队伍中,在满地村民尸体、鲜血,和残存者的哭嚎声中,和同行者一起冷漠的享用食物。

......

吴生想要跑,想要脱离队伍。

先前被败军裹挟,被唐军追杀,脱离不得也无法脱离,眼下却不同。找个机会脱离这支残军,然后找个地方藏起来,拖到战后再出来,那时候地方秩序稳固了,也不会再有杀身之祸,找到唐军说明身份,未必没有重回灵州的可能——或者去瓜洲找归义军。

当吴生有这个念头后,他看同行者的目光开始不一样。于是他很快发现,某些人看他的目光也不一样。不一样的目光来自部落,是他相熟的那些回鹘战士。从对方的闪躲的目光中,吴生敏锐捕捉到了戒备的意味,这让他脊背一凉。

是日夜,吴生闭目到半夜,也未能入眠。

而后他察觉到老酋长和几名部落战士离开宿营地,朝外

面的小林子走去,吴生等了片刻,潜行跟了过去,最后躲在一处草丛旁的石头后,静听对方的谈话。

幸好他脑子灵活,回鹘话已经颇有造诣,能勉强听懂对方的谈话。

“这两日吴郎可有甚么异常?”老酋长的声音。

“正常得很,就是心情有些低落。”一名回鹘战士回答。

“心情低落没甚么,看紧他,若有异样,要及时来报。”老酋长的声音很是凝重。

回鹘战士应了声是,而后不解的问:“为何要如此紧盯着吴郎?”

“吴郎是唐人,若是有甚么鬼心思,比如说鼓动众人向唐军投降,可是麻烦得很,不能不防。”另一个回鹘战士说道,“眼下就要进入瓜洲地界了,那里可是大唐的归义军所在地。”

老酋长道:“不仅如此。”叹了口气,继续道:“让你们看着吴郎,也是怕他跑了。吴郎颇有才学,在部落时大伙儿都见识过了,此番你我远去西州,若想谋得立足之地,得到不错的对待,还得靠吴郎。若是能让吴郎得到那边的赏识,被重用,你我的处境自然会好很多。”

一阵沉默。

“进入瓜洲地界后,绕道北面草原,避免与归义军接触,而后往西直奔金山,如此,纵使吴郎有心跟归义军碰头,也没有机会。只要到了西州,你我就不用再担惊受怕......有这数百人在,部落大可重建。”老酋长继续道。

“若他真有了要跑的心思,那该如何?”先前的回鹘战士问。

老酋长沉默了一阵,“最好能够说服他,劝他打消这个心思......若他真有不轨心思,或是执意如此,那就打断他的腿......大不了杀了便是,部落予其恩惠,他若不思报答,也不得让他好过!”

临了,战士疑惑的问起另外一件事,“我们为何不绕道回部落去?如果唐军果真攻占了甘、肃之地,我们做大唐的治下之民,也不会被赶尽杀绝吧?”

“混账!”老酋长大怒,“唐人与我有杀子之仇,我岂能做唐人的狗?”

静了片刻后,老酋长森然道:“我可以用唐人奴隶,甚至让把女儿嫁给吴郎,让他死心塌地为我所用,但那是我对唐人的施舍,而不是接受唐人的施舍!唐人到底是唐人,岂会真心待我回鹘族人?”

草石后的吴生听到这里,见对方要停止谈话了,连忙率先潜行回去。

恢复了先前的睡姿没多久,老酋长等人就回来了,那两个回鹘战士,就一左一右睡在吴生侧旁。

吴生一夜未眠,也没甚么动作,唯独手没离开过那柄黑乎乎的匕首。

翌日佛晓,众人陆续醒来,吴生装作给老酋长请安,与他面对面靠近了说话。

老酋长笑呵呵的勉力吴生要打起精神,还说去西州的路他年轻时就走过,那条道只有他一人知晓,隐蔽安全得很,此番定能如期抵达西州,而且那边还有他的朋友,到时候再给吴生讨个美人,许诺让他住大帐篷,言语亲切犹如一家人,还透露出要收吴生为义子的意思。

“酋长如此抬爱,吴生感激涕零。”吴生大受感动,连忙下拜作揖,俨然受宠若惊要跪谢的模样,引得老酋长老怀大慰,笑出了声,弯腰来扶。

然而就在这个当口,出乎所有人意料,作揖下拜的吴生,忽然顺势从衣袖中抽出那柄黑乎乎的丑陋匕首,在电光火石之间,猝不及防的狠狠刺进了老酋长的胸口!

(本章完)

章六十九 河上决战意纷纷 破敌需策更赖战(1)章二十一 都是我的东西章五十九 是非成败转头空 天下尽是乱离人(2)章一百六十 万事俱备东风起 终是离人盼归人(3)章十二 他的决心(第三更)章两百二六 数年之功见成效 渤海四战定大局(3)章七十六 英雄迟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驱秋(3)章四十 西路军接连数战 李从璟大定江淮(1)章十一 他的战斗(第二更)章一百一十二 百尺竿头进一步 横渡黄河向胜州(上)章二 最是真诚少年心 边军功过凭谁说章七十 都是你的人【第三更】章九十一 一别数载仗剑来 彼之英雄我仇寇(2)章七 俯观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7)章六十 伐谋伐交可得地 唯独伐兵令人惧(上)章七十三 人间忠义有谁识 强国有道莫自毁(2)章七十六 既入檀州作虎行 山雨欲来风满楼章八十七 是非成败由谁定 残阳独映血火关(下)章十五 淇门之变(7)章二十四 天下未平 征战不休(3)章九十七 惊涛初起剑南道 诸侯掀起百丈浪(6)章一百六十八 上阵父子死沙场 但留残躯祭英魂(2)章一百零一 赵王领军向楚地 秦王洛阳理大局(8)章六十六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27)章五十三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14)章六十四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25)章六十六 人算尽不如天算 奔离新乡向西战章一百八十三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穷处自有云起(1)章三 千里之远有枭雄(下)章一百零一 赵王领军向楚地 秦王洛阳理大局(8)章三十 和泥刺史理滁州 除尽不平得民心章两百二六 数年之功见成效 渤海四战定大局(3)章二十三 赵普颍上行良政 士子风流总不同章二十 当年明月仍皎洁(中)章六十 身在俗世无出入 三王风聚江陵城(7)章十八 蒹葭苍苍,血染一方章一百零六 耶律敌烈所图何 风云际会桑亁关(1)章三十九 为我王说天下章八十六 因缘际会不可料 谋尽事成旦夕间(2)章六十 落魄刀客悲杀人 梁军谋深初接战(上)章五十六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争今何姓(1)章六十八 杀心已起止不住 天未明时夜未央章二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2)章二 雄才大略为君王 盛世帝国新大唐(2)章一百零四 唯有凌云多壮志 敢叫旧貌换新颜(1)章一 俯观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1)章四 大厦将倾何人扶 天下苍生问谁顾章一 王于兴师章六十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21)章三十八 天下势风起云涌 金陵城龙潭虎穴(6)章八十八 走马观花过扬州 钱元瓘再会太子(上)章八十四 非忍者不能成事 妒恨之下无同生章六十六 一朝得领五千甲 踏碎关山觅封侯(2)章两百十八 大势已至终倾力 欲整山河顾奸何(下)章一百二十一 铁甲阵前横杀敌 天将雄师出关急(4)章一百九十六 贼性难改当如何 恩威并重固后院章六十九 你说对不对【第二更】章四十五 宿命章两百十二 定国安邦波澜起 不平尽去平山河(下)章两百十三 君问归期未有期 风雪漫过中州城(上)章三十六 剑南快纵马 横刀冷锻甲(10)章两百十四 君问归期未有期 风雪漫过中州城(中)章两百零五 百战山河寸寸血 拼却死地开生门(下)章五十六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17)章三十四 亘古之真理章八十六 数年新政养俊才 一楼宴评州县官章九十九 万里江山一洞庭 百年金陵一白袍章五十三 天下士子入洛阳 衣冠南渡自此终(2)章十四 陷阵之士章九十五 赵王领军向楚地 秦王洛阳理大局(2)章二十六 阵战(下)章三十五 心思章三十三 十年国辱自今雪 永无休止的战争(12)章九十六 赵王领军向楚地 秦王洛阳理大局(3)章二十 棋至中盘形势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7)章七十三 阴谋算计为哪般 分合友敌无非利章二十七 百战安义(6)章六十二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23)章十四 淇门之变(6)章七十八 不惜一身肝肠裂 愿随军帅征四方章九十四 风云际会枭雄起 国难当头人心诡章一百零二 惊涛初起剑南道 诸侯掀起百丈浪(11)章七十六 千军万马竞南下 三尺之舌窃尔城(2)章三十六 西楼之真相章五十七 旦为私利百般斗 暮见禁军万事休(13)章一百九十八 守得云开终见君 虎踞龙盘战扶余(1)章十四 云波诡谲章三十二 军神章二十二 秋风知剑州 铁甲战普安(6)章三十四 天下势风起云涌 金陵城龙潭虎穴(2)章九十一 夜半疑梦惊诧起 窗外风雨几来袭(7)章六十三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争今何姓(8)章六十七 金口千军搬山易 袖刀翻入红掌中(5)章七十二 独在异乡为异客 何处是家有家人(7)章五十六 攻伐的方向章二十二 天下未平 征战不休(1)章一百六十六 郭崇韬争权有方 战事未起死斥候(3)章七十九 百年安西都护府 十万铁甲出阳关(2)章六十六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27)章一百五十六 闻君欲行来相别 大势将成起异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