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七十五 锦绣江山万万里 阳关未必无故人(3)

莫离率领舰队出海之前,曾今派遣马怀远为探路先锋,跟随军情处先行打探过通航海路与沿岸的情况,是以莫离在出海之后,行程颇有章法,虽然海上航行免不得有种种困难,不过这对于庞大的大唐舰队而言,都不是太大问题。

莫离顺利抵达天竺,这个消息并不让李从璟吃惊。眼下的天竺南北分裂,北天竺为波罗王朝所统一,南部则有数个割据势力,而且穆斯林侵入天竺已经两百年,整个地区形势颇为复杂。

李从璟当然没有征服天竺的打算,他只想建立跟天竺的商业关系,这就让莫离等人的差事要好办得多,毕竟互通有无这种事,无论是统一王朝还是割据势力,正常情况下都不会拒绝。而作为大唐商船远航西印度洋的中转站,天竺地位非常重要,关系着大唐商业帝国建立的大局。

目下莫离在天竺逗留,会跟对方有一段时间的接触,后续情况会如何发展,还得看莫离的本事。

合上了折子,李从璟继续跟苏禹珪说《大唐律》的事。

“《大唐律》要统筹全局、面面俱到,此固基本要求,但初版之内容,却也不必事无巨细都囊括在内。初版《大唐律》,是要给大唐竖立基本规范,给社稷治理确立基本原则,有此方向与基础,往后再步步完善即可。能在一二十年内,将《大唐律》修缮到一个颇为完整的地步,朕就不会觉得有大妨碍。”

临了,李从璟如此总结。

苏禹珪躬身应是,而后直叙要害,“依照陛下的旨意,初版《大唐律》明年就能施行。一部律法要确立威严,让官民都去遵守,抛开其它因素不言,惩治不法的第一战定要大张旗鼓,令天下皆知。不知陛下能接受这一战,打到多大规模?”

李从璟岂能不知苏禹珪心中所想,他看着这位被他深为倚重的时代俊彦,目光炯炯道:“你是问朕可以给你多少颗人头?”

“人头不仅要多,还要够尊贵。”苏禹珪毫不避讳,“律法者,规则也。欲使人遵守规则,不仅要规则合理,还得让人畏惧规则。而欲求律法迅速确立此等威严,没有比让人意识到规则能杀人、能无区别杀人,更好的方法。惟其如此,才能彰显陛下以之治国之心!”

这番言论,若是让某些老夫子听见,定要指着苏禹珪的鼻子,破口大骂一声“毫无人性的酷吏!”

李从璟端详着苏禹珪,纵然他早就知道此子心性异于常人,此时也不得不为对方的“严酷”感到惊讶,这让他沉默下来,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历史上那些有名的酷吏名号。

这一刻,李从璟陡然意识到,他现在要借《大唐律》做的事,跟汉武一朝借助酷吏们做的事,颇有相似之处——两者都是在打破时代旧有规则,竖立新的规范,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将不可避免任用“酷吏”。

汉初,朝廷以黄老之术治国,有罪轻惩甚至有罪不罚,都是常有之事,而时人美其名曰不伤天和。如此治国手腕,不能说不好,但绝对无法缔造强大帝国。要建立强大帝国,得靠赏罚分明,有赏罚,人才会不作恶,而思奋进。汉初朝廷看似心胸宽大,实则这份宽和之下,导致的是官吏贪赃枉法,滋生无数人间悲剧,国家更不可能很好的调用国力。刘彻能缔造汉武帝国,自然有他的道理,以“酷吏”惩办不法官吏,除去官僚系统中的蛀虫,推行新的规则,让官吏少作恶而戮力国事,改良社会风气,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这跟商鞅在秦国变法,实在是有共通之处。

李从璟无意去做秦孝公和汉武帝,因为时代不同,他心中的想法也不同,但行事的方法,其实万变不离其宗,苏禹珪有类似“酷吏”的做派,也是一种必然。

李从璟靠在扶背上,手指轻轻敲打着扶手,徐徐道:“长兴年间,朝廷曾大举整顿吏治、肃清不法,眼下才多少年,难道天下吏治又乱了?而且是在朝廷持续完善体制,时时大力监察的情况下?”

“从古至今,从不缺贪官污吏,尤其是寒门士子做官后,争权夺利、收受贿赂之事,更是不可禁绝。”苏禹珪站得笔直,“如今九州一统,边境虽仍有战事,但对许多权贵而言,天下实已太平。

当此之际,这些在往前的天下大乱中,贫穷过窘迫过流血过立功过,而如今掌握了权力的,自然没有不大肆揽权与聚敛财富的道理。”

“若非长兴年间陛下曾大力肃清吏治,眼下之大唐官场,真不知已经糜烂到了何种地步。”苏禹珪直言不讳,“长兴之治,使我大唐能一统九州,而若陛下欲求大唐再现盛世,则需定鼎之治!”

李从璟不说话了,只是打量着苏禹珪。

若是换做寻常官员,此时必定如坐针毡,马上就要下拜谢罪,但苏禹珪这种人,心头唯有律法最是神圣,其它的都不能与之相比,所以身如劲松,不动如山。

苏禹珪继续道:“所谓长治久安,‘长治’才能‘久安’,世间断无一劳永逸之事。幸有长兴之治,眼下大唐才有推行《大唐律》的基础,若无长兴之治,纵然臣将《大唐律》书写得再如何完善,它也不会有面世的可能。如今,陛下推行《大唐律》,有重开九天之意,是为天下重塑秩序,此等改天换日之举,焉能不流血、不流许多血?”

抬起头,苏禹珪掷地有声:“但即便如此,眼下推行《大唐律》,也不会比长兴之治流更多血,这都是陛下治理江山之功劳,除此之外,还有边境大战提供时机。但若是此事拖延下去,再过十年,天下承平日久,得‘富贵病’的官吏太多,陛下再推行《大唐律》,恐怕就不是流一些权贵的血就能做得到的了。而若是等到数十年后,官场定型,风气败坏,官吏、百姓都习惯了腐朽规则,荼毒积淀太深,社稷病入膏肓,一部治世的《大唐律》,恐怕就会成为乱天下的罪魁祸首!到得那时,纵然君主再如何圣明,恐怕都不可能重塑大唐盛世,顶多,得个‘中兴之治’的虚名——但这于江山根本又有何益?”

言及于此,苏禹珪撩袍拜下,“天下秩序,不破不立。自黄巢起事,天下霍乱数十年,正为新秩序之确立,提供了无双契机,而先帝与陛下之治,又为《大唐律》之推行,奠定了最好的基础,当此之时,请陛下万莫迟疑!”

李从璟看着苏禹珪,沉吟许久,道:“民不犯法,自然也谈不上治罪,今你欲求一批尊贵人头,为《大唐律》立威,可是已经察觉到,有某些权贵有不端之举?根基正,大厦才正,为正大唐根基,朕何必吝啬几颗人头?说吧,哪些人有犯法之嫌?”

为给《大唐律》立威,苏禹珪可谓是用心极深,他眼下明明察觉到有人行为不端,触犯了律法,却不立即查办,要的就是等到《大唐律》颁行后,再去以《大唐律》来治他们的罪,如此,既惩治了不法,也为《大唐律》立了威。

苏禹珪抬起头,“前工部尚书任圜!”

李从璟愣了愣。

任圜,皇后任婉如之父也。

......

治理国家,尤其是好好的治理国家,比李从璟想象中要难。

最怕的,就是身边的亲近之人掉链子,让自己落入公私不能兼顾的尴尬局面。

但从古至今,似乎所有有为的君主,都要面临这样的抉择。

这等时候,与其说考验君主智慧,不如说考验君主心性。

......

肃州。

张金来等到后续队伍跟上之后,便赶至肃州城外的唐军大营,面见禁军主帅孟平,陈述西州回鹘侵犯沙州西界的军情。吴生已经摆脱了俘虏的命运,原本一门心思想要回灵州的,如今处境安全后,忽然发现这种心情没当初那般急切了。

左右大军攻城正顺,而且大战还未结束,吴生便想随军继续征战,若是能打上一些胜仗立上一些功勋,日后回灵州的时候腰杆也能挺得直些。不用想吴生也知道,若是自己以被解救的俘虏的身份回家,自家父亲一定不会有什么好脸色。

张金来见过孟平之后,回到帐中跟吴生说起战况,把朔方军即将到来的消息也告诉了他,这就让吴生铁定了等朔方军到来,而后回归队伍继续征战的心思。

翌日,张金来与吴生在军营作别,前者得加紧率队赶回沙州,传达孟平对河西战事的安排,让归义军做好迎战西州回鹘,和接应王师进入沙、瓜的准备。

张金来走后,肃州战事还在继续,禁军对城池的攻打累日不歇,已经到了紧要关头。

吴生则是成了闲人,眼下没有他上阵的道理,就只能在营中干坐着。不过他也并非没有人理会,随行军中,负责战后抚民差事的官员,来找了吴生好几回。因为吴生曾今跟回鹘人相处过的关系,又还懂得一些回鹘话,所以这些官员便来跟他了解相关情况,以利于日后对甘肃之地的管理工作。

如是几日,吴生倒是跟一些官员熟悉了,这些官员在得知吴生是读书人,并且曾今通过了洛阳学院考核的事迹后,便诚邀吴生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去。

“眼下肃州攻克在即,朝廷马上就要重建甘、肃二州的秩序,无论是战后的抚民差事,还是处理军政事务,都很繁重很复杂,吴郎既然是读书人,又对回鹘人颇为了解,正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对我等往后的差事大有帮助......”眼前精明强干的官员名叫何晨光,起势于天成新政。

吴生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推辞道:“某到河西也不过数十日,对回鹘人实在谈不上太了解,且某虽然读过几本书,到底没有官身......”

何晨光正色道:“吴郎此言差矣,你本是朔方军将士,怎么不是官身?再者,你到河西虽然不久,但比之我等却已强了太多,往后朝廷要重建州县官寺和各衙门,本就要用到许多河西之人,用河西之人是用,用吴郎有何不可?”

吴生颇为迟疑,出仕为官本是他打小志向,只是自打入伍,早已视自己为行伍之人,没想过还会“改换门庭”。

最终,吴生答应何晨光,在朔方军还未到的这段时间,他可以跟着对方,做些力所能及的差事——这样也算为国家分忧。

之所以如此决定,却是因为禁军已经攻下肃州。

......

中军大帐中,孟平高居帅位,漠然打量被绑在帐中的药罗葛狄银、药罗葛阿咄欲,许久才声音中正道:“两位在灵州时,陛下就给过尔等机会,让尔等投降朝廷,恩典尔等做我大唐臣子,但尔等执迷不悟。如今,军亡城破,兵败被俘,身陷囹囵,本帅倒像是想问问两位,悔否?”

药罗葛阿咄欲低着头不说话,这位以凶悍著称的猛将,此刻已然全无气势,只想把自己当作隐形人,药罗葛狄银贵为回鹘可汗,有身份包袱,此时梗着脖子,有心死鸭子嘴硬说些硬气言语,但话出口却成了这样,“大唐坐拥数百州之地,自然甲兵鼎盛,本汗不过二州之地,打不过也属正常。”

孟平被这句满腹委屈的话弄得稍怔,随即哂笑道:“莫非两位以为,甲兵相同,尔等便有胜算?战前本帅便说过,与我唐军相比,尔等根本不懂战争。”

药罗葛狄银抬头忘了孟平一眼,嘴角动了动,想起唐军的所向披靡,最终还是服软,叹息道:“世有唐皇帝,天下人物,谁敢自称英雄?生不逢时,如之奈何!”

“这话倒是不错,吾皇雄才大略,自非尔等可以望其项背。”孟平傲然道,话至此处,神色一正,“然大战多时,将士死伤千百,非是两位一席软话便能抵消。药罗葛狄银、药罗葛阿咄欲,尔等知死吗?!”

两人同时愕然抬头,满眼绝望与惶然。越是高位者,越是惜命,因为荣华富贵总是令人迷恋。药罗葛狄银欲言又止,挣扎半响,还是说不出求饶的话,唯独面色一片死灰。而药罗葛阿咄欲已然噗通跪倒,悲声哀求:“饶命,大帅饶命!”

孟平冷笑一声,“药罗葛阿咄欲,生性残忍,率部进犯灵州,犯下罪孽无数,九死莫恕,拖出去斩了!药罗葛狄银,押送洛阳,听候朝廷发落!”

闻听此言,药罗葛狄银颓然坐倒,眼中竟有庆幸之色。药罗葛阿咄欲则是哀嚎不止,然唐军将士却不理他,不由分说拖了出去。不时,一声惨叫之后,哀号声消失。

孟平站起身,负手睥睨着药罗葛狄银,“吾皇有令,药罗葛狄银若愿随军前往西州,劝降回鹘部族,可将功赎罪,尔可愿往?”

药罗葛狄银精神一震,再也顾不得什么身份包袱,连忙跪好下拜,“臣,叩谢吾皇恩典!”

(本章完)

章二十七 莫离献策定滁州 冯道驱至寿春城(5)章四十七 李从璟取势如棋 王彦章三日破敌(3)章两百三七 风卷黄旗过大岗 北境今起无战事(2)章六十三 是非成败转头空 天下尽是乱离人(6)章五九 身在俗世无出入 三王风聚江陵城(6)章九十五 赵王领军向楚地 秦王洛阳理大局(2)章十五 有人西楼杀宰相(4)章八十八 夜半疑梦惊诧起 窗外风雨几来袭(4)章一百一十五 既复故土不忍弃 亡羊补牢候乳虎(上)章一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1)章七十一 金口千军搬山易 袖刀翻入红掌中(9)章二十五 十年国辱自今雪 永无休止的战争(4)章六二 身在俗世无出入 三王风聚江陵城(9)章二十一 当年明月仍皎洁(下)章五十九 破城章八十五 夜半疑梦惊诧起 窗外风雨几来袭(1)章六十七 势来天地皆同力 久负盛名于天下(2)章六十二 伐谋伐交可得利 唯独伐兵令人惧(下)章四十八 旦为私利百般斗 暮见禁军万事休(4)章七十七 英雄迟暮未必恨 寒冬不耐早驱秋(4)章四十 一日朔方一日战 能得几人见州城(11)章四十五 洛阳秋雨日绵绵 北归之人入东宫(3)章六十一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争今何姓(6)章十九 你知死吗?章两百五二 战死边疆裹尸还 天下再无契丹贼章六十四 相救章四十二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3)章一百七十六 新弩有成三百步 求战需得有力为(上)章二十一 秋风知剑州 铁甲战普安(5)章七十二 人间忠义有谁识 强国有道莫自毁(1)章九十一 昔曾浴血为手足 而今天下皆同袍(1)章三 为国征战不惜身 欲为忠臣不可得(下)章四十五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6)章一百六十四 郭崇韬争权有方 战事未起死斥候(1)急性肠炎今天无更章九十六 八仙过海显神通 天下大争在我侧(1)章六十八 独在异乡为异客 何处是家有家人(3)章六十一 江淮掩有十四州 南北相争今何姓(6)章五十一 旦为私利百般斗 暮见禁军万事休(7)章六 一路北行入西楼 细细路遇杜千书章两百四一 风卷黄旗过大岗 北境今起无战事(6)章六十 落魄刀客悲杀人 梁军谋深初接战(上)章十三 昔曾浴血三十载 而今我为唐皇帝(13)章三十三 军情处章两百一十 定国安邦波澜起 不平尽去平山河(上)章一百九十八 守得云开终见君 虎踞龙盘战扶余(1)章二十 棋至中盘形势明 火中取栗生死局(7)章一百五十二 来日取城馈送别 他乡何曾遇故知(1)章二十八 百战安义(7)章二十七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章三十四 一日朔方一日战 能得几人见州城(5)章十六 决心章三五 欲为大事不避难 细加运筹方有成(4)章六十三 阵斩章八 空城章一 为国征战不惜身 欲为忠臣不可得(上)章一百零五 两计使军安然归 辽东半壁已入瓮(下)章两百十四 君问归期未有期 风雪漫过中州城(中)章五十七 其势不可挡【第二更】章十五 接城章八十九 走马观花过扬州 钱元瓘再会太子(下)章一百五十九 万事俱备东风起 终是离人盼归人(2)章一百二十八 鞑靼公主勇披甲 隔壁风情异江南(中)章一百零五 两计使军安然归 辽东半壁已入瓮(下)章两百十六 大势已至终倾力 欲整山河顾奸何(上)章一百六十二 历经磨难终成凤 多年对弈收官始(2)章两百三十 数年之功见成效 渤海四战定大局(7)章七十二 谋战更比力战难 取得东阳去成都(1)章三十一 剑南快纵马 横刀冷锻甲(5)章六 昔日家国残梦里 多少魂梦惊夜雨(中)章五七 身在俗世无出入 三王风聚江陵城(4)章一百四十九 谋利有成志士归 去王称帝性未改(下)章四十五 洛阳秋雨日绵绵 北归之人入东宫(3)章一百六十五 郭崇韬争权有方 战事未起死斥候(2)章一百九十三 既下雁南复营州 马蹄不停向渤海(3)章一百六十五 郭崇韬争权有方 战事未起死斥候(2)章一百 千百年金陵风月 数不尽君臣过往(1)章二十六 阵战(下)章四十二 董璋章一百零四 千百年金陵风月 数不尽君臣过往(5)章三十一 一日朔方一日战 能得几人见州城(2)章九十三 惊涛初起剑南道 诸侯掀起百丈浪(2)章五十一 北境边城战事烈 庙堂云谲天下变(12)章二十四 父子的战争(第三更)章七十九 将士百战方为雄 皇帝疾行援兵城章二九 世间有风情万种 大丈夫当归何处(7)章两百四三 风卷黄旗过大岗 北境今起无战事(8)章三十四 一日朔方一日战 能得几人见州城(5)章三十二 大争之世章一百 西行云州会良将 夜火起时奔逃忙(7)章七十三 谋战更比力战难 取得东阳去成都(2)章七十二 谋战更比力战难 取得东阳去成都(1)章九 先帝功业吾功业 先帝天下吾天下章一百四十二 游演武院有三望 说耶律敏待一言(下)章五十五 旦为私利百般斗 暮见禁军万事休(11)章六十六 金口千军搬山易 袖刀翻入红掌中(4)章三 俯观八百里洞庭 回望三千里山河(3)章二十九 莫离献策定滁州 冯道驱至寿春城(7)章九 一载相识十载别(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