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九章 清高

红莺叫人送走杨业,还久久望着窗户,幽幽叹息了一声。

忽然一个声音道:“娘子与杨业是什么关系?”

红莺脸上的神色一转,笑道:“好友。”

走进门口的人便是此前那俊朗的年轻人,名叫俞良,到东京来参加科举的。他显然很不高兴,脸上的神色有羞辱和恼怒交加。

红莺却笑吟吟地用目光从他脸上扫过,心里想着三字“不懂事”,但正因如此,这士子才比那些花天酒地的欢客有意思得多。

果然俞良忍着怒气道:“怕不止如此罢?”

红莺也不和他吵,反而温柔地倚靠过来,道,“我要不是认识那些达官显贵,怎么给你找门路?别气了,无论我认识多少人,心还不是你的。”

俞良怒气仍未消,却无可奈何。

红莺白了他一眼,说道:“你再这样清高,咱们别去求韩熙载了。”

俞良“唉”地叹一声,愤愤道:“我厌恶官场!却偏偏只有这条路才可能功成名就!”

红莺好言劝道:“那副《韩熙载夜宴图》这么快就变得炙手可热,沈夫人可没少花力气。你以为沈夫人为了什么?就只是想待价而沽?夫人家的名画比这贵的多了。可那些名画和这幅夜宴图最大的不同:名画里的人已经死了,夜宴图里的人还活着。

一个士大夫,或许能视金钱如粪土,但谁不愿意名声响遍士林,所到之处,人们肃然起敬?这脸可大了。韩公对沈夫人的好,心里是明白的。

现在我们就是找他帮个小忙,把你平素作的诗送到在朝里做宰相的李谷手上,他能拒绝?”

俞良听罢情绪复杂道:“不管怎么,娘子对在下有恩。”

“你知道就好,没良心的!”红莺挥起粉拳一拳打在他的胸膛。俞良一手抓住:“看我不好好治你!”

门外,夜色渐渐降临。

暖风吹得夜色醉,方入夜的东京灯火璀璨,丝竹管弦之声在长街小巷中回荡,春色迷人。

……东京边梁日渐繁华,已有盛世之象。但朝廷并未放弃战争的国策。

枢密院副使魏仁浦上呈方略,加派细作混进辽国上京、幽州,摸清辽国内政,等其国内叛乱之时,趁机突袭幽州。

郭绍没有回应,心里不太赞同,遂召王朴、李谷等大臣问策。(大臣的官位郭绍说了算,但一项若无大臣们的支持强行实施,具体执行起来会麻烦,君相权力因此有微妙的平衡。)

同为枢密院大臣的王朴对此策也不太赞成。认为魏仁浦的方略和今年初北伐的计策没有什么区别,年初北伐是创造时机突然北伐,魏仁浦之策是等待有利时机……但本质依旧是突袭、速战速决。

之前那个法子已经证明失败了,还要重新来一遍,王朴和宰相们都不太赞成。之前北伐虽然军队没有遭受重创,但消耗军费、民力巨大,而且没得到什么好处。

郭绍听到这

里,便不再提起魏仁浦的方略。

几天后,郭绍在金祥殿处理奏章,不远处左攸等二人也忙着在整理分类。这时左攸站了起来,拿着一份奏章走到御案前,躬身道:“陛下,这份奏章有些不寻常。”

郭绍放下毛笔,伸手接过来,仔细瞧了一番里面没有标点的内容,沉吟道:“归义军?”

左攸忙道:“归义军在河西走廊,治沙州,便是敦煌那边。唐宣宗时起义脱离吐蕃,进奉中原。但那边形势复杂,交通阻塞,至今已多年没有来往了。归义军忽然上表,实乃稀罕之事。”

郭绍听到河西、敦煌这等熟悉的地名,立刻来了兴致,急忙叫宦官把地图找来。

可惜,最大的一副地图上,只标了沙州(敦煌)等地名,那边一片空白。郭绍望着白纸发怔,什么也瞧不出来。

左攸道:“汉朝时中原方从匈奴人手里得到河西,军屯筑城,方有此地。汉、唐数百年,朝廷以河西为根本,出西域,打通商路,万国来朝。只可惜安史之乱后,中原战乱,日渐无暇西顾。”

郭绍的手指抚摸着那片空白的地方,一种熟悉又茫然的感觉涌上心头。西域大部分地区,应该就是现代的新疆;还有敦煌属于甘肃,都是耳熟能详的有名地方。近千年前,“中国”就向这些地方开疆辟土了,而今到自己手里,竟然一片空白,一时连地图都找不到。

曾经经历过极度自信膨|胀的郭绍,此时情绪十分复杂。现在的国家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他下意识地用手掌丈量了一下距离,最后还是把目光投向了东北面“北京”那块地方。相比西边的失控,幽州才是最具威胁的失地。

郭绍将这份奏章单独放起来,说道:“咱们要积极回应归义军的奏章。”

此事得到了空前的重视,政事堂和枢密院都查阅了很多以前的档案,大概弄清楚了河西这些年的情况。

唐朝中期以后,河西走廊的汉人脱离吐蕃的控制,实力很强,拥有十一个州的地盘,上表奉唐朝为正朔,张家为归义军节度使。

唐朝灭亡后,归义军内乱,实力衰微,成为甘州回鹘的附庸。沙州大族曹家恢复了归义军,据有沙、瓜二州,一直到现在。

最近上书中原王朝的人就是曹家的人,名叫曹元忠。

奏章里的内容太少,中原这些年无暇西顾,对遥远西边的具体形势了解甚少。诸臣议事,大多是一番猜测。

大臣们认为:曹元忠派人联络东京的原因,是因为这些年大周不断扩张、加速天下一统,威名已经开始传播到远方;曹元忠在复杂的河西地区处境艰难,想借中原王朝的名分,在当地树立正统的名声。

一时间官员们争相歌颂皇帝,威名远播四海,得到了四方的认同云云。

郭绍坐在龙椅上,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儿,很容易被臣子们歌功颂德自我膨|胀。但他内心还是清楚事实:连后世的首都北京

都没收回来。

君臣一拍即合,大方地回应归义军,给曹元忠正式册封名号:河西节度使、西域大都护……

没有一个人反对,因为周国的势力现在根本到达不了河西,实质上本来就管不了。当地人主动来奉正朔,又不要钱和兵,名分当然给的十分大方。

朝廷的态度,曹元忠不仅能名义上管河西,还能名正言顺地用中原王朝的身份与西域诸部来往。

郭绍决定派一个使团和归义军使者去河西,带上朝廷的诏书,前去摸清情况。

就在这时,翰林院官员卢多逊主动请缨为使。

攻南唐之战时,卢多逊冒死到江宁劝降,但功劳对于南唐战争作用不大,加上他资质太浅,回朝后依旧没得到重用。

这次他再度请缨,郭绍答应了他的要求。并叫枢密院下令秦州的王景接待朝廷使者,并派兵护送。

……东京客省使与吴越国来往密切,希望吴越国能纳土归降;江南士林德高望重的韩熙载也在试图劝说钱家。但进展不大,吴越国态度恭顺、每年进贡,但是国内仍旧保持着大量的武力。大周一方面找不到理由对吴越国动兵,一方面也觉得劳民伤财……吴越国并不是很好打,当初南唐国与它战争了几十年都没灭掉。

去年大周也派了使者带诏书去南汉国联络,不料南汉国主回应朝廷,竟然自称“朕”,以“大汉皇帝”自居。这郭绍君臣十分恼怒。

今年初又派人去谈,要求南汉国主放弃帝号,向周朝称臣……大臣们认为这是合理要求。而今大周坐镇中原,并吞蜀、南唐以及一干割据政权,已是最大的国家;而南汉国偏安一隅,向中原称臣理所当然,而且也是明智的做法。

不料卢多逊刚离开东京那几天,忽然得到江南的奏报:南汉国主与大周使者没谈拢,竟然怒而杀之!

群臣听到这个消息,满朝哗然。

人们无法理解南汉国主为什么要那么做,王朴径直说道:“南汉国主是个昏君!”

众臣纷纷议论,立刻对南汉发动战争。诸将也纷纷请缨,要求带一支兵马过去灭了南汉国……武将们十分积极,他们看出来南汉国比较弱、内部也很昏暗,这是显而易见立军功的机会。

但郭绍没有马上表态。他虽然也和朝臣们一样愤怒,但不能打乱了阵脚;观察王朴、李谷等大臣,也没有急着喊打喊杀。

郭绍不禁琢磨,具体的考虑……调兵太远,现在的江南没什么能战的兵,南唐国灭亡后精兵被抽走、兵权被分化,主要是提防吴越国和内部谋反,进攻兵力不足。

其次,现在贸然发动几千里外的灭国之战,需要耗费时间。而大周之前的大略是“先北后南”,通过北伐建立威望,然后借势收复南方偏远的地区;现在再度发动南面的大战,就是在改变战略方向了,不能轻率就动手。

郭绍现在需要一个调整后的整体方略。.

(本章完)

第三百八十二章 鸟为食亡第五百二十七章 铜罄之音第四百一十五章 只可经营不可强迫第五百零三章 弓弦的振动第一百六十章 活口第四十九章 傻笑第一百七十章 不断靠近的过程第六百三十六章 伴君如伴虎第一百四十三章 海底针第三百三十三章 锻锤第七百六十七章 白高大第五百五十三章 伏击(5)第七百零九章 最好的礼物第四百六十四章 孤城第二百一十二章 云里雾里第二百五十五章 枉然的真理第六百九十二章 仿若经脉第一百四十八章 悄悄的第二百四十二章 很早就说过第八百九十七章 紫丁香第二百九十六章 旧事第三百七十七章 世修降表第七百九十八章 迷宫与分享第八百八十九章 兄弟之礼第六百七十章 要多少有多少第五百八十五章 期待第一百四十九章 李重进渡劫第三百二十六章 不靠谱的京娘第八十三章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第六百八十章 东风徐来第一百三十八章 繁华与失落第一百三十三章 雪花第一百九十四章 皇后的伤第三百八十五章 精贵的马桶第六百六十七章 追猎第二百八十九章 散伙了第五百四十二章 如同晨曦的流光第六百五十五章 衣锦还乡第八百一十五章 鬼魅第四十一章 纠葛第六百七十四章 装甲军第五百五十三章 伏击(5)第二百九十七章 还给我了第二十五章 都虞候第二百九十三章 孙子第二十章 晋阳之役(5)第一百二十二章 逼降与扩地第八百一十一章 狼藉的战场第五百一十四章 暗香滋德殿(2)第一百五十一章 这世来还债第八百三十三章 人间乐土第六百一十八章 刀尖第六百四十六章 头绪第六百五十二章 作死第一百九十六章 短暂的宁静第五百八十三章 自古多情伤离别第七百四十四章 栀子花第六百零三章 旧地故人第二百五十三章 圆满第二百零二章 李处耘的预言第七百七十七章 无定河之役(2)第八百八十二章 愿赌服输第一百五十一章 这世来还债第四百四十七章 牺牲(1)第九百零一章 知人善用第七百五十三章 恩怨分明第六百二十八章 抱不平第一百零一章 只有一句话第五百零五章 叶子戏第八百五十九章 痛快点第七百四十一章 叫声爹第三百四十二章 不费一矢第六百七十八章 旭日东升第五十六章 信任第八百四十四章 命运之手第七百零一章 决战不易第六百六十九章 赶集第八百八十五章 勇冠三军第四百一十六章 踩深了第一百七十章 不断靠近的过程第一百三十七章 味与声第八百零五章 海风第八百四十一章 遗憾第一百八十章 较劲第六百零八章 无法交流第六百三十四章 滋味第四百六十七章 劝降书第八百五十四章 悲痛震怒第七百六十二章 入乡随俗第三百零三章 老奸巨猾第七百七十七章 无定河之役(2)第四百九十六章 怯场第七百七十一章 与子同袍第二百一十四章 一道圣旨的力量第一百七十章 不断靠近的过程第六百六十二章 互通有无第二百零二章 李处耘的预言第六百五十五章 衣锦还乡第六百八十七章 血火红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