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宫中应对

宫人们行事自有章法,侍奉皇后的女官将事情吩咐下去,眼见着立政殿附近的大花盆便都搬走了。余下的花树不好移动,众人便将花朵都剪了去,拿布袋装了再送出去。不多时,满院的姹紫嫣红便都消失不见了,只余下一片绿意,看着却也清净喜人。

而后,三位金枝玉叶便领着崔家诸人到侧配殿中歇息。因都是亲戚,也不必刻意回避,宫人们便将屏风撤下去,又端上浆水点心鲜果等。衡山公主在别院饮惯了茶,又对煎茶、泡茶都颇感兴趣,便让人拿了茶具过来,说要煎茶。

晋阳公主靠在凭几上,悄悄地与坐在她身侧的王玫说起了话:“方才……因阿娘病得比我重些,所以更闻不得草木香气?”

“并非香气之故。”王玫低声解释道,“草木开花之时,花朵中含有极细小的粉状之物。离得近了,这些粉状物便容易吸入体内。脂粉、熏香、杨柳絮亦是如此,会使呼吸之气不再洁净。寻常人尚且无妨,皇后殿下、贵主的气疾却最受不得这些。”

“内廷几个池子边都种满了柳树,花木也十分繁盛。仔细想想,这大内之中竟寻不出一个适合阿娘养病的宫殿。除非将花木都移了,栽些松柏翠竹,但怕是阿娘又会觉得太过耗费人力,定是不允的。”说到此,晋阳公主叹了口气。

“确实哪里都不合适。”衡山公主听了半截,也撅起嘴抱怨道,“便是不移栽什么花木,这大内也住不得。已经入夏了,哪一处宫殿不是闷热潮湿?放再多的冰盆也不觉得舒服。每到这时候,连九阿兄都会生病呢!我觉得,阿娘倒不如带着咱们去骊山行宫住些日子。若觉得骊山行宫太远,还有阿公(唐高祖)曾住过的太安宫呢!”

“胡闹。”李治便失笑道,“自阿公去后,太安宫久未修葺,阿娘又哪里住得?”

“正因为久未修葺,趁着修缮的时候将草木都换了才合适。”衡山公主接道,“若不是真定姑母别院里也有花木,我还觉得咱们干脆在真定姑母别院中住下最便利呢!横竖姑母早上也答应了。”

李治摇了摇首:“我就知道幼娘你必是忘不了这事。姑母照顾你们这些时日已经累得很了,且教她歇息一阵罢。”

崔滔忙接道:“大王、贵主言重了。阿娘一向喜欢热闹,天天都希望多些人陪她一同消暑解闷。两位贵主不论何时过来,她定然都只有欢喜的。”

崔渊也道:“修缮太安宫,或者继续建大明宫都合适。由大王与贵主们提出来,只为尽孝让皇后殿下安心养病,想来宰相们也不至于不肯成全。”大明宫是圣人为了孝敬先帝而建,先帝薨之后,便停了工。如今又因孝心而再建,也是一桩佳话。

“子竟说得是。”李治略作沉吟,却又苦笑道,“但此话由我、兕子、幼娘来说却不合宜。须得让太子阿兄领头上折子,我们一众兄弟姊妹再跟着陈情才好。”

崔渊与崔滔听了,自是能够领会他的谨慎之处。王玫也不由得再一次给他的出众情商加分——若是太子、魏王得知这个主意,肯定是不愿意与其他兄弟姊妹分享的。只是,晋阳公主与衡山公主这两位心疼兄长的却很是不忍。晋阳公主便又转移话题道:“太安宫、大明宫修缮都需不短的时日。阿娘在立政殿中已经住了这么些年,眼下就换一换地方休养,说不得便能好起来了。”

王玫也赞同道:“贵主说得是。皇后殿下若是每天推窗都能望见好景致,说不得心情也能开阔许多呢。”长年累月在一处养病,所见所闻都是再熟悉不过的景色,便是再华美恐怕也像个囚笼一般。若是换了环境,心情好了,病情自然也会有所缓解。“至于花木,夏秋冬三季总比春日好些,稍加注意也便是了。”

这时候,红泥炉子已经生起来了。衡山公主、崔蕙娘、崔芝娘便涌过去试着煎茶。毕竟此前煮茶只是比丘们常做之事,顶多有些世家郎君们效仿一二,小娘子们却是从未试过的。因此,她们做起来虽是有榜有眼,但到底还欠缺些风韵。

于是,李治便笑道:“幼娘,你们还须得再学一学,且看我和子竟、子由的罢。”

说着,他们三人便挽起袖子煎起了茶。

这三人中,崔渊自不必说,举手投足风雅无比。王玫本便存了让他这位名士推广煎茶、泡茶的心思,他心领神会,自然做得无处不优雅中带着潇洒。旁人光是盯着看他的动作,便是一种享受了。每向外人展示一回,便能引得众人拍手称赞,恨不能立刻效而仿之——李治便是其一,如今也已经算是学成出师了。崔滔自身条件本便得天独厚,如今又有心一改纨绔子弟的形象,学得亦是相当用心,举止也格外有几分味道。便是李治,虽学得晚了些,但对这种“风雅之道”亦很有天分,瞧起来也十分赏心悦目。

两位小公主、崔家诸人看得都赞叹不已,各取了他们煎的茶喝了。

王玫便发现,煎茶果然还须技艺。至少,崔渊、崔滔、李治煎出的茶,便不像她自己煎的那般苦涩,饮起来也另有一种风味。且也不是她自夸,崔渊不但煎茶时风度出众,连煎出的茶也好喝一些。

“阿爷,我也想学煎茶。”崔简跃跃欲试道。

“我也学,我也学。”崔韧亦是不肯落后。

衡山公主见两个小家伙都抱着自家阿爷的手臂不放,心里也有些吃味地拉住了李治:“阿兄教我!我学了,也好日日煎给阿爷、阿娘喝。”

实在拗不过几位学生求教的恳切之情,李治、崔滔、崔渊便现场教学起来。一教一学也颇为得趣,连晋阳公主、崔蕙娘、崔芝娘也忍不住跟着动起了手。王玫与李十三娘只在旁边笑吟吟地看。

忽而,便听殿外道:“这是什么味道?仿佛在哪里闻过?”

众人便暂时停了下来,崔家诸人行稽首大礼,李治、晋阳公主、衡山公主也拜下去。

圣人自殿外走入,瞧见中间的红泥炉与旁边的茶具,恍然大悟:“这不是煮茗粥么?怎么闻起来却不像?”

真定长公主与郑夫人也随后走进来,答道:“这却不是茗粥了,而是单只煎茶或泡茶呢。连道医、佛医都说,煮茗粥于养生无益,如此作单方饮用,才可调理肠胃、消食清热。加了红枣、人参或配上晒干的花饮用,又各有补血益气驱寒之效。”王玫与青光观观主讨论出的饮茶之法与养生紧密相连,也获得了诸位道医、佛医的认可。崔家上下都已经改为饮茶,真定长公主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推广的好机会。

圣人顿生好奇之色,便道:“你们谁会煎茶?都煎来与我饮一饮。”

于是,不论是刚学会的或是已经能当先生的,都各自忙碌起来。只有王玫、李十三娘安静地跽坐在侧。真定长公主仔细一瞧,便捂嘴笑道:“还没学会呢,倒是在阿兄面前显摆起来了。”她说的是崔简、崔韧。崔简倒还算好,崔韧毕竟年纪小,便是粗粗学了一遍,亦是错漏百出,只能时不时回首去望自家阿爷。崔简在一旁看不过去,便帮他一起做了。小兄弟两个你碾茶、我烧沸水,倒是合作无间。

圣人看着两个小家伙也欢喜,又见自家儿女之间亦是温情无比,更是十分满意:“也不知你们是如何想到这煎茶、泡茶之法的。前些日子你生辰时,往宫里送来的宴席也很不错,连观音婢用着都觉得很好。”

圣人嗜甜食,尤其遣人自天竺学了制糖之法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但无论什么总是过犹不及,真定长公主进献宴席时便格外吩咐王玫想了一想。于是,王玫就教厨下做了些偏纯天然的甜食,如枣泥、豆沙、芋泥、薯蓣(山药)泥等做的蒸饼、烤饼、煎饼之类。只是红薯、土豆、南瓜等如今都还在美洲待着呢,不然能做的更多,口味也更甜,连糖都不需加了。顺道若能将辣椒、玉米、西红柿等好物都移栽过来,大吃货国度的繁荣兴盛便指日可待了。

“阿兄、阿嫂若是喜欢,我便将食方都献上来便是。且说这茗茶,方才道医也与你诊了脉,说你肠胃也不好,又有风疾,正该多饮些茶呢。只是,煎茶味道太重,天天喝泡出的茶饮才好些。”真定长公主应道。其实观主还说了许多,比如控制荤腥与甜食等,但一时间圣人怕是舍不得这口腹之欲,她便不再多提。私下与晋阳公主、衡山公主、晋王说一说,让幼子幼女成天看顾着提醒一番,便又是孝心可嘉了。

圣人抚须微笑,颔首道:“雉奴(李治)、兕子、幼娘正好天天泡茶与我喝。”

“耶耶尝尝。”衡山公主立即送上自己煎的茶。晋阳公主与李治听了姑母的提醒,煎完茶之后,又泡了几盏茶。

圣人喝了,感念于儿女们的孝心,自然是交口称赞。待他又尝了尝崔家诸人的茶,便也粗略能分出高下了,满面慈祥地道:“子竟为上,子由、雉奴中上,兕子为中,幼娘并小丫头、小儿郎们还须多练一练手才好。”

虽是满堂欢乐,但圣人既然来了,混作一处也不合适。晋阳公主便起身道:“耶耶,儿与幼娘带着姑母、郑夫人、表嫂、表妹们四处走一走。正好姑母也有一阵不曾入宫了,还想让姑母也看一看儿与幼娘的课业呢。”

“去罢。”圣人便道。

待一众娘子们都离开后,他便略微放松了些,靠着凭几,环视着仍留在殿内的李治、崔滔、崔渊及崔简、崔韧,挑眉笑道:“子由,听说你近来都在寻访药王?可寻着了什么行迹?”

崔滔回道:“已经问着了些人。不过,听闻药王隐居太白山中,已经有些年头不曾下山了。就连师从他的那些弟子也与他一般性情,只推说要侍奉师父,都不愿出山入京城。”药王孙思邈是出家为道之人,好无为清净,不愿入世也情有可原。

圣人抚了抚长须,叹道:“当初召见药王时,他便百般推辞官爵,只愿钻精医术,还想著书立说。那时我也未曾想过,观音婢的病势竟如此沉重。大郎(李承乾)、青雀(李泰)都曾遣人寻过他的踪迹,却遍寻不着。”

“也是孩儿平日游手好闲,有足够的时间盯着底下的仆从、部曲去做事的缘故。”崔滔搔了搔头,作出羞窘之状,“不瞒舅父,孩儿已近而立之年,也不想再糊里糊涂下去了。原想让阿娘出面向舅父求个一官半职,却被阿娘堵了回来。说是若连此事都做不成,她也没有脸面向舅父说求官之事。”

闻言,圣人笑了起来:“我的外甥想上进,她这当阿娘的还压着你不成。子由安心罢,不论此事成与不成,舅父都保管给你寻个好职缺。”说罢,他又看向崔渊,笑道:“啧,最近子竟倒是名气颇盛了。崔子竟崔四郎书画诗赋三绝的名声,连我都听说了。雉奴(李治)还与我看了你送给他的书帖与画,确实大有进益。如何?过了这么些年,可改了主意,想入朝了不曾?”

他说话间十分亲切,便像寻常人家的长辈一般。崔渊回话的时候,也带了几分随意,语中却是丝毫不失礼:“如堂兄所言,年纪到了,便也有心为圣人、为天下万民分忧一二了。只不过,家中兄长都是门荫出仕,阿爷、叔父见臣略有些微名,便都想让臣争一口气,去试一试考进士科。臣也想与天下名士竞逐一场,也好教自己知道分量几何。”

李治也接过话,补充道:“每回我去姑母别院中,都见子竟捧着时务策看呢。说是下个月他便要去考县试了,如今正好在家中日日温习。”

圣人不由得放声大笑起来:“好!好!好!你阿爷、叔父都有心了!你虽为狂士,到底心性在那里,不卑不亢,不骄不躁。不错!不错!也且教我瞧瞧,崔家能不能出一位状头!”

见他高兴,几人便都微微笑了起来。崔渊更是神色微松:在圣人面前过了明路,且不论吏部考功员外郎范阳郡公与他们家结交紧密,便是换了人主持这贡举之事,他的状头大概也跑不掉了。不过,省试的时务策须得作得更好些方可——毕竟,以他对圣人的了解,一时高兴起来,大有可能直接将他的卷子扔给房相、魏相、赵国公(长孙无忌)等重臣看。他可不能让自家阿爷丢脸。

第10章 启程归家第131章 亲亲之情第163章 密友再聚第191章 谋逆之始第153章 家人再聚第187章 状头出世第45章 道门归家第191章 谋逆之始第56章 中秋夜宴第177章 年间动荡第17章 家中生活第100章 新婚适应第139章 形形□□第104章 寿宴之中第114章 缘定八郎第159章 一波又起第153章 家人再聚第193章 喜气盈门第37章 道观生活第105章 子竟风采第21章 受邀宴饮第183章 心生对策第108章 喜获侄儿第30章 双喜一怒第196章 走投无路第173章 密友婚事第153章 家人再聚第8章 东都洛阳第190章 上巳出猎第104章 寿宴之中第7章 兄妹深谈第174章 卢氏之念第15章 回家首夜第55章 中秋之节第190章 上巳出猎第97章 催出新妇第61章 卢十一娘第176章 压抑新年第145章 法帖之泽第179章 宴饮中事第3章 长秋尼寺第85章 波折再起第124章 同安试探第124章 同安试探第116章 球场风云第86章 准备雪耻第173章 密友婚事第45章 道门归家第150章 摹本之事第45章 道门归家第158章 一波未平第138章 影响王第167章 魏王之宴第77章 舅兄提醒第34章 心生抉择第168章 隐患暗藏第42章 回到家中第178章 再会兄长第43章 崔氏一门第43章 崔氏一门第54章 嫁妆经营第31章 恶人求亲第38章 访客探望第103章 见过族人第181章 上元夜惊第88章 下聘纳征第98章 喜结青庐第153章 家人再聚第182章 石破天惊第28章 首次相见第112章 卢氏傅母第160章 人心浮动第145章 法帖之泽第89章 除夕之夜第190章 上巳出猎第163章 密友再聚第195章 步步为营第116章 球场风云第188章 弹冠相庆第102章 夫妇同心第126章 觐见帝后第92章 夜色后续第59章 续弦之意第99章 崔家认亲第183章 心生对策第70章 王十七娘第20章 曲竞渡第40章 何人出手第126章 觐见帝后第117章 反败为胜第69章 表妹来袭第97章 催出新妇第118章 握手言和第159章 一波又起第20章 曲竞渡第166章 通晓消息第95章 婚礼前日第144章 皇后召见第36章 高人支招第117章 反败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