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围观武氏

夜色渐深,王玫带着崔简、王旼回了院子里。两个小家伙沐浴完之后,手牵着手说要一起睡,丝毫不嫌热。王玫便吩咐卢傅母给他们寝房角落里放一座小冰山,又叮嘱守夜的婢女仔细注意着,不可让他们受凉,这才安心回到正房中。

虽然傍晚已经沐浴过一回了,但如今又出了一身汗,粘腻不堪,王玫便又洗浴了一番。回到寝房后,她也不让青娘、丹娘守着帮她打扇,命她们自行去休息。她自己取了一柄轻罗小团扇,缓缓地扇着风。

房间角落里安置着冰山,散发出丝丝寒意,她倚在窗边,遥望着一轮弯月。也不知看了多久,她突然生了几分兴致,便将几柄小团扇都取了出来,提笔欲画扇面。只是,轻罗委实不宜作画,墨汁沾上去便飞快地染开,一滴墨也能晕成一团。她想画一丛青竹,却染成了一团乌黑,竹叶与竹干全然分辨不清。

“这是……”崔渊不知什么时候出现在书案边,俯身一看,不由得笑了起来,“九娘,轻罗扇可不宜作画。不过,你究竟想画什么?”

“只是觉得扇面太素了,想添几笔而已。”王玫回道,“说起来,若能做折纸扇,说不得便可让你帮我画几个扇面了。”随身带着崔渊崔子竟绘的扇面,恐怕不论是识货或者不识货者,都会艳羡得很罢。

“折纸扇?”崔渊垂目,便见她在细白麻纸上描出了纸扇的模样,觉得也不难做成,“改日让工匠做些扇子与你,到时候再给你画扇面。”而后,他轻轻吹熄了书案边的灯火,牵着她回到寝房里。

“阿翁将你们唤过去,说了些什么?”王玫又问。她本以为方才那般慎重,定要讨论“站队”之类的事,却不料仅仅说了些儿女婚姻之事而已。因有女眷在,所以才不说这些?她并不认为,崔家的家风会如此固执古板。外事内事本便是一体,郎君们的人脉拓展,娘子们的交际来往,都应符合一家人共同的目标才是。

“无非也就是夺嫡事罢了。”崔渊毫不在意地回道,“阿爷说我脑后生了反骨,可别胡乱参与此事。他早便打定主意,只遵从圣人与皇后殿下的旨意。他也已经知道,太子、魏王都想通过拉拢子由与我,获得叔母的支持。说如今不偏不倚便已经足够,但凡事须做得巧妙些,以免惹得太子、魏王心生不满,反倒容易生出意外。”

反骨?王玫认真地在他脑后揉了揉,纤纤十指插入他的发髻中摩挲着,忽地笑了起来:“我怎地摸不出来?那反骨生在何处?”

“我若当真生了反骨,便不会这般安分了。”崔渊拔下她头上簪发的钗朵与步摇,眼见着那一头乌鸦鸦的黑发披散下来,声音也不由得低沉了许多,“可惜,你我所知的诸般事都不能告知他们,也不好借家中之力。”属于他的部曲眼下只有数十人,便是能差遣王珂留下的心腹部曲,总共也不过一百余人而已,人手仍然有些不太够用。但是,如果没有说得过去的理由,也不好向父兄要人。

“无妨,尽力而为便是了。”王玫踮起脚尖,仰首轻轻触了触他的唇,而后双手揽住他的腰,“我们已经提前知道了那么多事,便像是做了预知之梦似的。且不说别的,至少能保证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罢。”虽然历史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这些微小的变数并没有造成质变。不过,她仍然相信,量变的积累一定会引发质变,将历史推向不同的路途。

“明日,便带你去应国公府外瞧一瞧罢。”崔渊甩袖,扑灭了旁边的灯火,横抱起佳人。浅淡的月光自窗外洒入,芙蓉帐微微颤动,或急或缓,如湖面上被风拂起的涟漪一般,久久不曾停息。

翌日一早,陪伴长辈用完朝食之后,王玫便换上了丈夫衣。当她与崔渊一前一后走出正房的时候,正在院子中央互相追逐顽耍的崔简、王旼立即围了过来。两双乌溜溜的眼睛望着他们,目光里充满了希冀。

“阿爷、母亲可是要骑马出门?”崔简问道。

“去打猎?”王旼补充一句。

两人热切地看着他们,就只差说出那句“带上我们”了。王玫忍俊不禁,勾起了嘴角。崔渊则毫不留情地打破了他们的幻想:“时候不早了,你们也该去外院书房读书了。今天可不是休沐之日,别光想着找借口顽耍。”

崔简、王旼乖乖地应了声是,便跟在他们身后出了内院。临辞别时,王玫道:“专心读书,我会带些吃食回来。谁课业做得好,便奖励谁吃。过几日就是休沐,到时候便带你们四处走一走。”两个小家伙立即目光一亮,低落的情绪也瞬间好转起来。

接着,崔渊、王玫二人便骑上马,带了十几名部曲,直奔长安城西延康坊的应国公府。

延康坊位于西市东南,处处都十分热闹。因西市附近胡商聚集的缘故,异域风情也很是浓厚。崔渊带着王玫进了一家胡姬酒肆,里头垂着幔帐,来来往往既有胡人也有汉人。大堂四周摆着食案,供客人们饮酒,中央则有不知来自何处的舞娘正在抖动着身体热舞。胡姬们大都身材丰腴,丰乳细腰肥臀。这般扭腰摆胯挺胸的舞蹈,尤其能突出她们曼妙的身姿,让人几乎移不开眼去。

崔渊淡定地拉着王玫登上二楼时,她仍颇有些不舍地回首看那些胡姬的舞蹈。按历史来说,这应该是波斯舞娘罢。瞧起来有些像印度舞,却又更加奔放一些。与以柔美如水为主的汉家舞蹈相比,热烈得仿佛腾起的火焰。不过,这样的胡舞也更符合唐人的性子。所以胡旋舞、胡腾舞、拓枝舞等才这般流行。

“今日是来看武氏的,不是来看胡姬的。”崔渊似笑非笑地将她推到窗边坐下,吩咐店家上三勒浆、乌梅浆与葡萄酒,再来几个热腾腾的古楼子与樱桃毕罗。王玫望向窗外,却仍注意着一楼的胡乐声:“我几乎不曾见过胡人舞姬,觉得她们跳舞确实挺有意思。”

“若你想看,便唤别院里的家伎舞给你瞧便是。家伎中也有几个胡姬。”

“是么?平日不见她们出来献舞,我以为家伎们就只会奏乐呢。也罢,回去再看就是。”

“对面便是应国公府了。”崔渊又道。

“那……就是应国公府?”

王玫定了定神,注意力终于尽数回笼。国公是从一品爵,位同嗣王、郡王,只比正一品的亲王低一级而已。大唐的国公很是不少,眼下林林总总加起来就有数十位。既有一等一的功臣,也有稍次一等的。虽说应国公并非那等文治武功出众的,但毕竟是因功封的国公,按理说也算是风光一时了。只是,眼前的应国公府第,却并没有她想象中那般气派。

确实是一座三路七进的大宅子不错,但却似乎并未好好保护修缮。远远看过去,乌头门、大门仍然威严无比,里头的院子却很有些萧瑟荒凉的意味。尤其是西路的几处院落,屋顶上青青一片,长满了草,更似是无人居住打理一般。

“武士彟去之后,由长子继承了应国公之位,职官位卑,却很做了些不法事。前一阵遭弹劾降成了开国郡公,家业日渐衰败。且二子均苛待继母杨氏与妹妹,彼此关系十分不谐。”

“西路那几处院子,便是杨氏与武二娘所居之地?”

“不错。因武二娘夫死归宗,其兄嫂颇为不忿。据仆婢所言,他们日日谩骂不休。武二娘气怒之下曾立志,日后富贵必报复之。不过,杨氏已经忍耐惯了,倒是常劝武二娘收敛些性情。”

王玫暗暗回想着她所知的历史:似乎女皇陛下发迹之后,只提拔了自家侄儿,兄长什么的从未听闻过。或许,她确实已经报复回去了罢。这般极品的兄嫂,不论换了谁都无法忍受。偏偏她又是夫死归宗女,只要母亲与兄嫂不允,连女户都立不成。

“武大娘、武三娘呢?可曾想过将母亲、姊妹接过去?”住在应国公府受兄嫂折磨,搬出去大概能好些?便是客居姊妹家,恐怕也比这般不得不忍气吞声更舒适罢。

崔渊挑了挑眉,并未接话。

王玫细细一想,恍然大悟:“武大娘柔顺、武三娘守矩,怕惹得婆家不喜……”想到这里,她不由得叹息。遇上李治,想必已经是武二娘眼下最好的机遇,她必定不会放弃。否则,待夫家孝期一过,说不得她那极品兄嫂会将她聘给什么奇怪的人家呢。亲王孺子,亦是有品阶的诰命,已经算是不错了。便是妾又如何?皇室之妾,恐怕比寻常人之妻风光多了。

想到此,她又看向应国公府的侧门。便见一位穿丈夫衣的娘子手执马鞭,挎着弓箭,牵着一匹驽马出来了。她大约双十年华,生得异常明艳照人,目如星辰,鼻若悬胆,唇似烈焰。一双黛眉配上微微上挑的凤眼,带着几分冷峻,目光流转间又平生出些许妩媚之意。

平心而论,她并非王玫所见过的皮相最精致的极品美人。但是,却是她所见过的最动人心魄的美人。她身上带着一种矛盾感:妩媚与刚烈、冷静与肆意、隐忍与张扬、柔情与淡漠。不错,她确实是与众不同的。即使她不知此女便是武二娘,也必定会为她而惊叹,为她所吸引。

虽然只是牵着一匹驽马,穿得也十分寻常,但王玫毫不怀疑,李治确实一眼便相中了她。眼见着武二娘利落地翻身上马,催马而去。她忍不住探出半个身子,目光追随着她的背影,直到她拨马转弯,彻底瞧不见了为止。

然而,当她刚想缩回去时,眼角余光瞅见隔壁食肆中的某个人影,神色禁不住变了变。

崔渊顺着她的视线看过去,十分淡定:“自从得知她是应国公府的娘子,晋王时不时就会在此处坐上半天。”

“……”如此说来,为了天天得见佳人,尚是一位守礼少年的李治也蛮拼的。

“你觉得武氏如何?”崔渊又问道。

王玫喝了一口三勒浆,想了想,低声道:“武二娘绝非寻常之人。这样的女子,想得到荣华富贵与至高无上的权利,便会拼尽全力,任谁都不能阻碍她。只是,此武二娘毕竟非彼武二娘。”同样是武氏,曾侍奉太宗又进入感业寺的武氏,与夫死归宗的武氏,必然在性情上有所不同。背负着乱伦之名,又遭萧淑妃欺辱、王皇后打压的武氏,必然与相对安然的武氏有所不同。若说女皇陛下狠毒的一面,来源于她曾受过的困苦与威胁。去除了困苦与威胁的经历后,她的脾性必然会有微妙的差异。

“性烈有决断,而非流于狭隘狠毒,便不是坏事。”崔渊接道,“你想与她结交么?”

王玫摇了摇首:“没有与晋王孺子结交的道理。”以崔渊与晋王李治如今的关系,她若要与晋王府来往,也只能与晋王妃保持良好关系。孺子毕竟只是妾,也不可能出面交际。不过,若是成为太子良娣或是宫妃,便是另一回事了。“且,我面对她的时候,仍有些发憷。”便是此世确实与她所知的历史有差别,她也丝毫不想涉入后宫之事中。交好或得罪女皇陛下,都不可行,倒不如离得远远的。

“也罢,明年……大约事情也定下了。我谋外任,带着你和阿实离开长安便是。”崔渊道,“这大半年,便尽力而为罢。”且不说改换晋王的内宅,让晋王对他始终保持好感,不着痕迹地影响他的决定,对他而言也并不是难事。。

第159章 一波又起第95章 婚礼前日第128章 同心同力第71章 重阳之宴第50章 重新相识第109章 访青光观第157章 夺得解头第68章 告知亲人第177章 年间动荡第179章 宴饮中事第9章 洛阳坊市第70章 王十七娘第134章 历史转向第144章 皇后召见第31章 恶人求亲第202章 番外二崔家好兄长第61章 卢十一娘第123章 贵主生辰第54章 嫁妆经营第33章 再次对峙第46章 宴饮邀请第71章 重阳之宴第46章 宴饮邀请第49章 崔家四郎第22章 芙蓉之宴第176章 压抑新年第121章 小试茶道第54章 嫁妆经营第35章 偶然相遇第148章 阿实习射第185章 风雨之前第166章 通晓消息第149章 得遇药王第173章 密友婚事第34章 心生抉择第123章 贵主生辰第72章 初次交锋第155章 中秋之夜第29章 兄长贡举第39章 七夕之日第3章 长秋尼寺第26章 遇到恶人第107章 相约而见第159章 一波又起第33章 再次对峙第137章 密友亲事第171章 消除内患第139章 形形□□第121章 小试茶道第5章 和离之因第72章 初次交锋第195章 步步为营第179章 宴饮中事第151章 又到中元第151章 又到中元第183章 心生对策第116章 球场风云第88章 下聘纳征第182章 石破天惊第175章 又起动静第30章 双喜一怒第40章 何人出手第49章 崔家四郎第113章 同游花会第147章 悠闲度日第38章 访客探望第203章 番外 三 陌上少年足风流第101章 同仇敌忾第32章 尚无对策第32章 尚无对策第179章 宴饮中事第196章 走投无路第39章 七夕之日第182章 石破天惊第132章 茶园经营第82章 遣媒提亲第143章 暗潮涌动第145章 法帖之泽第19章 端阳来临第27章 解困之恩第127章 宫中应对第193章 喜气盈门第161章 阿实生辰第150章 摹本之事第191章 谋逆之始第28章 首次相见第14章 亲人相见第180章 冲突之后第180章 冲突之后第108章 喜获侄儿第118章 握手言和第25章 寺庙进香第183章 心生对策第158章 一波未平第137章 密友亲事第17章 家中生活第107章 相约而见第162章 茶铺开业第80章 还俗归家第158章 一波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