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泌尿系统疾病 (3)

嫩桂枝5克鱼枕骨

滑石块各25克

赤茯苓18克

小豆10克

冬瓜

葵子各12克(同捣)

台乌药6克每周服3剂。

【解读】

前列腺肥大多见于中、老年人。症见小便不畅,时有分叉,夜尿增多,甚则前阴不适等症。恙由前列腺增生压迫尿道所致的病症。中医论之,是属“癃闭”、“淋闭”的范畴。其治疗,仍守温阳益气,化瘀散结,利尿通淋诸法。本案以升麻、柴胡,升清阳、利浊阴;浮海石、海金沙,鱼枕骨、滑石,赤茯苓、赤小豆,化瘀散结,行水利尿;知母、黄柏抑泻相火;蝼蛄、蟋蟀统治癃闭;吴茱萸辛通温散,解郁止痛。

知母——黄柏(见第163页)。

赤茯苓——赤小豆(见第13页)。

冬瓜子——冬葵子(见第13页)。

车前草——墨旱莲(见第115页)。

浮海石——海金沙(见第212页)。

蝼蛄——蟋蟀

蝼蛄俗名土狗,为蝼蛄科昆虫蝼蛄的干燥虫体。味咸,性寒。入胃、**经。既有利水、通便、催产之功能,又有清热解毒、清热利湿之效。蟋蟀又名将军干,为蟋蟀科昆虫蟋蟀的干燥虫体,味咸,性温,内含退热素,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壮阳、利小便之力。

蝼蛄以利水通便,清热解毒为主;蟋蟀以利尿消肿为要。二药参合,利尿通淋之力倍增。

蝼蛄、蟋蟀,出自《现代实用中药》,蝼蛄、蟋蟀各4只,生甘草3克,水煎服,治老人尿闭。施老亦常选用,利尿消肿作用尚可。

滑石——浮海石(见第165页)。

第八节附睾炎(淋证)

温某男30岁病历号53、10、229

9年前睾丸曾被碰伤,肿大疼痛,经治疗即消肿,数月后结婚,睾丸又肿,不久即遭日寇逮捕,居处阴暗潮湿,睾丸肿痛日渐加重。抗战胜利后屡经治疗,时肿时消,解放战争时期,转战各地无暇治疗,痛苦亦不严重,近年来又感病情进展,经某医院诊断为慢性附睾炎。现症肾囊湿冷,每受寒湿,睾丸即肿而痛,并有下坠感,饮食二便无异常。

舌苔正常,脉象沉迟。

【辨证立法】

睾丸受伤,虽是主因,寒湿入侵下焦致成病延深久之理,当从除积冷,消肿痛为治。

【处方】

盐荔

橘核各10克

沙苑子

白蒺藜各10克

浮海石10克

瓦楞子30克(同打先煎)

盐炒韭菜子6克

盐小茴10克

酒炒山楂核30克

胡芦巴6克桂枝5克

杭白芍10克(同炒)

升麻

细辛各6克

大熟地10克(同捣)

巴戟天10克

川附子6克

醋炒川楝子10克

炙草节6克

二诊:服药7剂,平和无反应,病已深久,加强药力再服。

【处方】

盐荔

橘核各10克

盐小茴6克

柴胡3克

杭白芍10克(同炒)

炙升麻3克

胡芦巴10克

炙甘草3克沙苑子

白蒺藜各10克

川附片10克

酒当归6克

川楝子6克

上肉桂2克

巴戟天10克

另:沉香1克研细末装胶囊,分2次随药送服。

三诊:服药7剂,下坠感好转,肿痛依然,即将出差,携丸药服用较便。

【处方】

早服茴香橘核丸10克;午服补中益气丸6克;晚服参茸卫生丸1丸。

四诊:出差1个月见好转。

【处方】

早服茴香橘核丸10克;午服桂附八味丸1丸;晚服人参鹿茸丸1丸。

五诊:又服丸药1个月,诸症均感好转,效不更方,前方再服1个月。

【解读】

睾丸、附睾位居前阴,中医称为外肾,意即与肾气通,乃肾气所主。肝肾同源,肝脉络阴器,故与肝经相关联。中医治之,多从肝肾入手。施师以附片、巴戟天、胡芦巴、炒小茴温肾暖肝,散寒祛湿,缓急止痛,伍以白芍、柴胡、川楝子疏肝解郁止痛,以白蒺藜、沙苑子平补肝肾而治其本,以盐荔核、盐橘核散结化瘀止痛。施师认为本案起源于外伤,复感寒湿,且经年日久,病已深沉,治之不易取其速效,故用丸剂缓图。

盐荔核——盐橘核(见第168页)。

杭白芍——桂枝(见第2页)。

盐炒韭菜子——浮海石

韭菜子辛温,入肝、肾经,补肝肾、壮元阳、暖腰膝、固涩缩尿;浮海石咸寒,软坚散结,化痰祛瘀。韭菜子以温补为主,浮海石以散瘀为要。二药参合,相互制约,相互为用,温不助邪,散不伤正,消炎通淋之功益彰。

白蒺藜——沙苑子(见第47页)。

第九节遗尿(尿床)

李某男20岁病历号51、1、253

自幼患遗尿症,昼间小便不多,夜间则尿量、尿次增加,虽于睡时常被唤醒小便以防遗尿,但再入睡依然遗出,屡经医治未得效果。

舌苔正常,六脉缓。

【辨证立法】

乳儿遗尿,以其肾气不充固摄无力,不为病态,男子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若再遗尿即属病态,治之宜固涩法。

【处方】

生白果14枚(连皮打)

益智5克

桑寄生18克

螵蛸10克

春砂仁5克

大熟地10克(同捣)

炙甘草3克白莲须10克

山茱萸12克

五味

倍子各3克(同打)

酸枣仁12克

石莲肉18克

二诊:服药5剂,有效,5日只遗尿2次,希予常服方。

【处方】

前方加紫河车3克,先每日服1剂,渐渐隔日1剂,依次递减至不服药亦不遗尿为止。

【解读】

遗尿又叫遗溺,俗称尿床。是指小便不能随意控制而自遗。多由下元虚冷,肾气不固,治宜温肾固涩。方用益智、莲肉、熟地黄、山茱萸、桑寄生健脾补肾,生白果、莲须、桑螵蛸、五味子、五倍子收敛止遗。

熟地黄——砂仁(见第48页)。

五味子——五倍子

五味子敛肺滋肾,敛汗止汗,生津止渴,涩精止泻;五倍子敛肺降火,敛汗止汗,涩肠止泻。二药参合,益精固精,敛汗止汗,摄尿止遗,涩肠止泻益彰。

五味子、五倍子伍用,收敛固涩之力较强,故凡固摄无能,有滑脱现象者,均可随症配伍使用。如阳虚自汗,与黄芪、附片伍用;久泻、久痢,与赤石脂、禹余粮伍用;脱肛、子宫脱垂,以及各种内脏弛缓、下垂者,与升麻、柴胡伍用;若气虚甚者,与党参、黄芪伍用。为加强疗效,亦可酌加枳壳。

桑螵蛸——桑寄生

桑螵蛸得桑木之津液,禀秋金之阴气而长,善于补肾助阳,固精缩尿;桑寄生得桑之余气而生,质厚而降,不寒不热,为补血补肾之良药。桑螵蛸以固涩为主,桑寄生以补肾为要。二药伍用,一补一敛,补肾固涩,摄尿止遗之力益彰。

注1:生白果又名银杏,甘苦平、涩。入肺、肾经。敛肺气,定喘嗽,止带浊,缩小便。治哮喘,痰嗽,白带,白浊,遗精,淋病,小便频数。

注2:白莲须又叫莲花须、莲花蕊、莲蕊须。甘涩、平。入心、肾经。清心,益肾,涩精,止血。治梦遗,滑泄,吐、衄、崩、带、泻痢。

第十节遗精

马某男20岁病历号51、9、891

病将1年,初起时自感易动,见异性即**,深以为苦,逐渐尿道经常流黏性物,努力排便时亦由尿道滴出黏液,腰酸无力,势成漏精,迫切求治。

舌苔正常,六脉细数。

【辨证立法】

相火妄动,欲念时起,见色则遗,无力固摄,拟抑相火、固肾经为治。

【处方】

盐知母

黄柏各6克

熟地黄各6克

砂仁5克

(同捣)

芡实米15克

白蒺藜

沙苑子各10克

五倍

味子各10克

石莲肉18克

炒丹参

皮各10克

金樱子10克

桑寄生24克

金狗脊15克二诊:服药4剂,腰酸见效,漏精也少,近来心情稳定欲念减少,非如前时常觉心猿意马之状。前方加莲须10克,益智10克。

三诊:服药6剂,自觉心神安稳,杂念全消。漏精间或有之,拟用丸方巩固。二诊方加3倍量,共研细末,金樱子膏600克,如小梧桐子大,早晚各服10克,白开水送下。

【解读】

遗精又叫“失精”、“遗泄”,是指不在时精液自行泄出。有梦遗和滑精之分。有因烦劳过度,多思妄想,心火亢盛者;有因下焦湿热,郁热于内,痰湿下注者;有因病后虚弱,阴阳两亏,收摄无力者。

本案情窦初开,欲念时起,实因相火妄动,肾气不固所致,抑相火固肾精是一治法。本案疗效颇显,患者初来时,深感苦恼,频云无能自制,常此漏精生命堪虑。施师嘱其少安勿躁,耐心服药,增强其信心。二诊时即笑逐颜开,认为治愈有望,三诊时,自云心情与前大不相同,遂与丸药常服。

盐知母——盐黄柏(见第163页)。

白蒺藜——沙苑子(见第47页)。

炒丹皮——炒丹参(见第15页)。

芡实——莲肉(莲子)

芡实甘平,以健脾止泻,固肾益精,祛湿止带为主;莲子甘涩,以健脾止泻,益肾固精,养心安神为要。二药伍用,相互促进,其功益彰,健脾止泻、补肾固精、涩精止遗之功增强。

施老临证处方,习惯以芡实米、建莲肉双药并书。常用于治疗慢性腹泻,久久不愈者,若与赤石脂、禹余粮、云茯苓、焦白术伍用,其效更著。若肠黏膜有损害者,亦可与血余炭、炒韭菜子伍用,以加速炎症的吸收,毒素的解除,损伤的愈合。

金樱子——芡实

金樱子气味俱降,酸涩收敛,功专涩精气,止小便遗泄;芡实生于水中,健脾利湿之力功著,又擅益肾固精止带之功。二药伍用,相得益彰,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缩小便、止带下的力量增强。

金樱子、芡实伍用,名曰水陆二仙丹。出自《洪氏集验方》。

用于治疗肾虚而致的男子遗精白浊,女子带下诸症。笔者体会,用于治疗遗精滑泄,慢性腹泻,赤、白带下亦有良效。

生、熟地黄——砂仁(见第48页)。

五倍子——五味子(见第219页)。

第十一节**

张某男36岁病历号54、10、454

素患神经衰弱已10年之久,头晕神虚,自觉眼冒黑花,虽曾治疗,时轻时重。近1年来,又感腰酸楚,阴囊冷,早泄,屡治未效。面色青白,精神疲怠。

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辨证立法】

神经衰弱患之日久,常有**、早泄症状产生,盖肾者生成之本,元气之根,精神所舍,肾气足则志有余,若肾阳虚,则现**、早泄,腰为肾府,故现腰酸楚,肾寒则阴囊冷,治之以温肾、补阳、壮髓之剂,病属慢性,宜服丸药缓图。

【处方】

海马1具

生牡蛎30克

龙骨60克

蛇床子30克

砂仁15克

海参60克

淫羊藿60克

吉林参30克

紫河车60克

石决明60克

仙茅60克

刺猬皮30克

益智15克

阿胶30克

附片30克

金樱子90克

紫贝齿30克

阳起石30克

桑叶60克

巴戟天60克

菟丝子60克

鹿角胶30克

白术30克共研细末,怀山药300克打糊为丸,如小梧桐子大,每日早、晚各服10克,白开水送下。

二诊:服丸药1料,共服70日。头晕、眼冒黑花,早泄诸症均见好,面色红润,精神焕发,工作效率增强,配丸药服用。

【处方】

鹿茸片30克

珍珠母60克

仙茅

淫羊藿各60克

菟丝子60克

大熟地60克阿胶60克

车前子30克

紫河车60克

蛇床子30克

砂仁15克

鹿衔草60克五味子30克

巴戟天30克

白蒺藜60克

山茱萸60克

生龙骨60克

刺猬皮30克益智15克

海参60克

覆盆子30克

阳起石30克

甘枸杞60克

炙甘草30克共研细末,怀山药600克打糊为丸,如小梧桐子大,每日早、晚各服6克,本方可服140日,服药期间注意节欲,并应练习体操或练太极拳,以助气血活畅。

【解读】

**是男子未到性功能衰退时期,出现不举,或举而不坚、不久的病证。有因房劳过度,命门火衰者;有因肝肾虚火,心脾受损,惊恐不释,抑郁伤肝者;有因精气虚寒,命门火衰者;有因肝肾阴伤,虚火妄动者;有因思虑惊恐,抑郁伤肝者。

本案恙由神经衰弱日久,症现肾亏**。施师曾考虑到任督二脉,上下循环,一主阳,一生阴,周而复始,循环不间,督脉上达头脑,下通肾府,故神经衰弱易致**。脑为髓海,肾主骨髓,补肾壮髓,斯症可痊,以参附汤、五子衍宗丸、蛇床子散治之。海参又叫刺参。味咸,性温。入心、肾经。补肾益精,养血润燥,壮阳疗痿。治阴囊冷,**缺乏颇效。

生龙骨——生牡蛎(见第46页)。

仙茅——淫羊藿(仙灵脾)

仙茅辛热,温肾壮阳,祛寒湿,壮筋骨;淫羊藿甘温,补肾助阳,祛风除湿,降血压。二药伍用,相互促进,补肾壮阳、祛风除湿、降血压的力量增强。

仙茅、淫羊藿伍用,出自上海曙光医院《中医方剂临床手册》二仙汤。治绝经期综合征、更年期高血压、闭经,以及其他慢性疾病证属肾阴、肾阳不足而虚火上炎者。实验研究表明:对实验性高血压有显著降压作用。还有促进排卵,提高黄体水平的作用。对功能性子宫出血,当血止之后,在辨证的基础上加仙茅、淫羊藿,可促进卵巢功能的恢复,从而建立正常的月经周期。

注1:阳起石咸、温。入肾经。温肾壮阳。治肾气虚寒,**,遗精,早泄,子宫虚寒,腰膝冷痛。阴虚火旺忌用。不宜久服。

注2:海马又叫水马、海头鱼。甘、温。入肾经。温肾壮阳,化湿消肿。治**,遗尿,虚喘,癥瘕,瘰疬,跌打损伤。

注3:刺猬皮为刺猬科动物刺猬的皮。苦、平。入胃、大肠经。固精缩尿,化瘀止血,行气止痛。治遗精、遗尿、胃脘疼痛。

注4:吉林参,本案所用为吉林老山参,因现在无货,人参代之亦可。

第9章 呼吸系统疾病 (2)第14章 消化系统疾病 (3)第34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5)第40章 妇科疾病 (3)第28章 糖尿病 (1)第30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1)第42章 杂病 (2)第18章 消化系统疾病 (7)第24章 心血管疾病 (3)第14章 消化系统疾病 (3)第11章 呼吸系统疾病 (4)第30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1)第1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1)第32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3)第32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3)第25章 泌尿系统疾病 (1)第2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2)第29章 糖尿病 (2)第32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3)第5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5)第30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1)第22章 心血管疾病 (1)第39章 妇科疾病 (2)第6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6)第39章 妇科疾病 (2)第12章 消化系统疾病 (1)第38章 妇科疾病 (1)第4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4)第5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5)第7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7)第38章 妇科疾病 (1)第9章 呼吸系统疾病 (2)第10章 呼吸系统疾病 (3)第36章 风湿性疾病 (2)第5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5)第2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2)第13章 消化系统疾病 (2)第41章 杂病 (1)第41章 杂病 (1)第24章 心血管疾病 (3)第9章 呼吸系统疾病 (2)第15章 消化系统疾病 (4)第42章 杂病 (2)第18章 消化系统疾病 (7)第19章 消化系统疾病 (8)第34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5)第36章 风湿性疾病 (2)第7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7)第42章 杂病 (2)第7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7)第21章 消化系统疾病 (10)第20章 消化系统疾病 (9)第42章 杂病 (2)第6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6)第18章 消化系统疾病 (7)第23章 心血管疾病 (2)第16章 消化系统疾病 (5)第23章 心血管疾病 (2)第37章 出血性疾病第10章 呼吸系统疾病 (3)第20章 消化系统疾病 (9)第1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1)第32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3)第7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7)第14章 消化系统疾病 (3)第26章 泌尿系统疾病 (2)第11章 呼吸系统疾病 (4)第16章 消化系统疾病 (5)第36章 风湿性疾病 (2)第38章 妇科疾病 (1)第2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2)第18章 消化系统疾病 (7)第13章 消化系统疾病 (2)第41章 杂病 (1)第35章 风湿性疾病 (1)第10章 呼吸系统疾病 (3)第8章 呼吸系统疾病 (1)第11章 呼吸系统疾病 (4)第23章 心血管疾病 (2)第34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5)第29章 糖尿病 (2)第27章 泌尿系统疾病 (3)第21章 消化系统疾病 (10)第12章 消化系统疾病 (1)第30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1)第25章 泌尿系统疾病 (1)第37章 出血性疾病第23章 心血管疾病 (2)第26章 泌尿系统疾病 (2)第12章 消化系统疾病 (1)第42章 杂病 (2)第25章 泌尿系统疾病 (1)第38章 妇科疾病 (1)第20章 消化系统疾病 (9)第1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1)第31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2)第9章 呼吸系统疾病 (2)第15章 消化系统疾病 (4)第6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