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王书辉下乡记5

封建宗族好不好?你这话要是问任何一个,对工业化社会有一定基本认识的现代人,他都会很坚定的告诉你,那是个混账的东西。

封建宗族为什么不好?对于这个问题,就需要对工业化社会有一定思考的人才能回答了。

王书辉自认为自己是个工业党人。他对于社会进步的基本看法就是,不管你是坚持什么主义的,但是你必须坚持工业化。凡是反对工业化的,无论你的理论多么完满,多么自洽。王书辉都能吐你一脸。

当然,王书辉作为一个受过系统理论教育,并自己进行了全面的马列毛思想学习的硕士研究生,他也知道,社会的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一般认为,封建社会向前发展之后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但是,王书辉从来没系统的了解过,人家那些西方国家,是怎么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而且,好像每个西方国家,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演进方式都不相同。

更主要的是,作为中国人,他不认为欧洲白皮那一套在中国的土地上就是好使的。因为历史已经证明了,那些洋玩意一到中国,往往就会失灵。他通过对历史的了解认为,在中国的土地上,最好不要弄那些没被历史证明的东西。更何况,已知的历史,已经很明确的给了王书辉提供了,怎样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带向工业化的切实可行的办法了。

王书辉在以前,对于封建宗族的看法非常的抽象。他认为封建宗族不好,反对封建宗族的原因只有一个。因为封建宗族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根据他掌握的理论,封建社会的一切产物,都是落后的,反动的,需进行到全面的铲除的。

进一步说,王书辉只是在理论上的认为,封建主义和封建主义下的一切产物,都是带有自我封闭的分裂性特征的。封建宗族,就是这种自我封闭的分裂性特征的基本元素。它以家族为单位,形成一种对外界闭合的小环境,控制这个小环境中的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资源,从根本上反对流通,从根本上抵触社会化大生产。

作为一个老师,作为复兴会所有会员的导师,王书辉无论在哪种环境下,无论是在军校的课堂上,还是在技术研修学校的实践课上。无论是在平时的思想交流上,还是在饭厅里进行的讲评上。他反对封建主义,反对一切与封建主义相关的东西的这种意识形态,自然而谈的会影响到他的学生。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复兴会农委会对下属的基地村里出现了族长当农会会长的事情,下意识的认为是不对的。而同样是王书辉的学生的赵家滩工作组的邓大光和文明等人,因为在赵家滩村里,有能够抗衡复兴会势力的宗族势力的存在,也在潜意识中,认为自己的工作开展的不顺利。

王书辉在和邓大光、文明两人的交谈中发现,他们两个对于赵鹤年完全没有半点的好感。在他们谈到赵鹤年的时候,语气中充满的不屑和不满。

王书辉没有直接回应邓大光和文明对于蒸汽船的要求,反而对他们的态度感到好奇起来。因为在王书辉看来,他并没有专门对复兴会进行过反宗族的教育。他很想知道复兴会的会员们,对于封建宗族和封建族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敌意。因为这两个小子在提到赵鹤年的时候,一口一个老狐狸,一口一个老东西。

王书辉笑着问道,“你们两个狗东西在我这里还是这么肆无忌惮。以前在教导营里的时候,你们两个就是出了名的出口成脏。为了让你们改掉坏习惯,还专门关过你们的禁闭。真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皮猴子。”

“我今天也懒得管你们,你们给我好好说说,这个赵鹤年怎么惹你们了,让你们在背后这么骂人家,一会儿一个老狐狸,一会儿一个老东西的。”

能被派到地方工作的,十有八九都是王书辉比较看好的学生。邓大光和文明就是当初那百十来个教导营成员里,头脑比较灵活,而且相对比较能够承担责任的人。

用通俗的话讲,王书辉看中的是这两个小子身上的那种“匪气”。王书辉认为,在地方上做群众工作,有点“匪气”才能比较接地气,才能够和老百姓打成一片,能够拿的住事儿的。

你要是让一个只受过一年多思想文化教育,认识几百个简体字,算术能够算到千以内加减乘除的人,系统性的回答他对一个什么事情的看法的话,一般都是比较不容易的事情。一个小学四五年级文化水平的人,即使在完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让他把一件事情说清楚,那都不太容易。所以,王书辉也没指望这两个小子能说出什么概括性,系统性的话。

好在邓大光和文明,在王书辉面前基本没有什么压力。两个十七八岁的大小伙子,轮流上阵,把他们和赵鹤年之间这一年多的事情,嘀噜嘟噜的说了一遍。各种“年四个”(去年)、“制达”(这里)、“马卡”(差劲)之类的陕西方言喷涌而出。好在王书辉在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有个朋友是陕西人,而邓大光和文明也都接受了一年多的普通话教育,所以他还能基本的听懂他们说的是什么意思。

王书辉是边听他们讲边用笔记本记录,等他们说完了,对一些他自己没太听明白的地方,又问了他们一遍之后,才在脑袋里做了一下总结,之后对他们说道,“听了你们的话,我有点琢磨过味儿来了。你们两个瓜皮(陕西话傻瓜)的意思是不是说,这个赵鹤年仗着自己是族长,当选了农会会长之后,经常鼓动村民和你们工作组对着干。而且还把那些在分地中没有受益的渔民组织起来,在村子里造成和种地村民对峙的情形。”

邓大光和文明听了王书辉的总结,立即像两只小狗一样点着头。

王书辉皱了皱眉,问他们道,“去年农闲的时候,各基地村都在农委会的要求和支持下进行了农田改造。你们村子里的情况怎么样。”

王书辉的这个问题,一下子戳中了这两个赵家滩工作组的干部的g点上。他们两个一蹦三尺高的就开始跟王书辉告起了赵鹤年的状。

什么赵鹤年对渔民族人说,他们没分到地就不要给工作组干活啊。什么赵鹤年逼着工作组出钱雇佣的本村劳力去修什么赵氏宗祠,耽误大家的时间啊。还有在修建水渠的时候,赵鹤年怂恿族人偷取水泥和施工工具啊。特别是赵鹤年反对在村子里建蒸汽抽水房,说是会惊扰祖宗啊之类的事情。反正他们把各种赵鹤年和工作组对着干的事情,桩桩件件说的一清二楚。

王书辉安静的听完了他们两个人的话,把他们的话都认真的记录了下来之后,才对他们说道,“也就是说,在赵家滩这里,赵鹤年说话比你们工作组还好使,村民们不听你们的,只听赵鹤年的。是不是这样。”

王书辉对于复兴会派驻到各基地村的工作组的看法是,各村的工作组,就是在村民自发建立的合法合理的农村基层政权没有建立起来之前,复兴会派驻在各基地村的农村政权组织。用一句通俗的话讲,各基地村的工作组就是要在各村抓权管事儿的。

王书辉对农委会明确提出了他对各基地村工作组的要求,那就是当权、管事、促生产,组织民兵为复兴军提供后备力量。农委会在对各基地村工作组的工作安排中,不断地强化这个概念。所以,在三十多个基地村里,各村的工作组都是在这个工作要求下进行工作的。

这一年多来,在促生产上,每个基地村都给农民分了地,都给农民提供了良种,都教农民怎么制作土化肥、土化肥,都在工作组出钱雇佣下,对本村进行了农田改造,修水渠,修池塘,建蒸汽磨坊和蒸汽提水房,修各村直通官道的道路。

在当权、管事方面,工作组按照农委会发放的《工作手册》,在各基地村建立了乡村学校和乡村法庭。一方面教孩子们读书学知识,一方面组织乡村法庭,使用简单的陪审团制度在各村调节纠纷主持公道。

在民兵建设方面,各基地村的成绩更是斐然。各村年轻人,对于自己拿枪保卫自己的胜利果实非常的踊跃。在参加了一次复兴会的大练兵,大剿匪的活动之后,各村年轻人参加民兵的热情就更高了。

在这种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居然出现了赵家滩这样的怪胎,这让王书辉有些奇怪。所以他在问话的时候,在语气上就显得有些责怪的意味。

邓大光和文明都是陕西的军户出身。(有些读者可能会觉得奇怪,怎么王书辉手下的流民里总有军户啊。大家可以上网去查一查,在明朝这个历史环境里,军户中逃亡的人是最多的;军户在受灾的时候,抗灾能力是最弱的;军户在社会上的境遇是最惨的。所以,王书辉这里的军户出身的年轻人是很多的。)

军户出身的人对于宗族其实没有什么概念。因为在各个卫所给军官种地的,都是来自全国不同地区各个姓氏的中小家庭。所以,他们在面对赵家滩的这种抱团的宗族的时候,总有着狗咬刺猬下不去口的感觉。这让他们这一年过的很是辛苦。

在这种情况下,两人听到王书辉有些责怪的口气,眼圈立即就红了。

王书辉是当大学老师的人,他在大学里和学生们是保持着距离的。在批评自己在大学的学生的时候,那些学生一般都是二皮脸,对于他的批评根本就不怎么在意。所以,在面对学生觉得委屈,要流眼泪的这种情况,王书辉是没有经验的。而且,两个十七八岁二十郎当岁的大小伙子哭鼻子的样子,又不是小姑娘那种梨花带雨的美好姿态,在王书辉眼里是非常的难看的。

他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好沉默不语。在这种沉默中,两个年轻人,从一开始的红眼圈,变成了哽咽,又从哽咽变成了嚎啕,一直在那里折腾了个七八分钟,王书辉看了两次手表之后,两人的情绪才平静下来。

“你们有什么想法,就直接和我讲。有什么委屈的,就直接和我说。不要这个样子,什么叫男儿有泪不轻弹都忘了么。有事情就说事情,哭鸡鸟嚎的算怎么回事。”王书辉不知道他们遭遇了什么样的事情,才让他们这么委屈。不过他也不打算助长他们这种大老爷们流猫尿的事情。

情绪平静了的邓大光和文明说了一些让王书辉没想到的事情。这两个小子在面对赵家滩村的困难情况的时候,也到农委会那里反映了。但是农委会那几个人,也没有实际操作过下面的事情,自然而然就没什么好办法。在这种情况下,这两个小子用了几天时间,专门到附近的几个村子向其他基地村的工作组取经。

还真别说,这两个小子跑了四个村子,其中两个村子是他们这种情况。不过,和他们不同的是,赵家滩是渔民在宗族族长的组织下和工作组对抗,另外两个村子则是因为本村子的佃农并不多,家里有几亩地的自耕农占大多数。这些自耕农在本族族长的带领下和工作组对抗。

这两个村子的工作组在处理这种事情的时候,采取了非常粗暴的办法。他们用钢弩和长矛,告诉了那些族长,谁才是村子里的话事人。其中一个村子的一个大姓的族长被工作组以煽动闹事为理由吊死。另一个村子则是对组织对抗的宗族暗中怂恿,之后在他们闹起来之后,进行了残酷的镇压。

邓大光和文明却觉得,采用这么简单粗暴的办法,并不是一个好办法。他们更想用事实告诉村民,跟着工作组比跟着宗族更有好处。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两个也算是绞尽脑汁,最后才把注意打到了蒸汽船上。

听了邓大光和文明的话,王书辉深深的吸了一口气。他没想到农村工作居然是这样开展起来的。各个基地村,对于这种事情的上报,往往都是轻描淡写,一句有人闹事被平息,就完事了。之后就是各种建设成就的报告。

王书辉心里不禁感到庆幸,多亏自己想到要到下面来进行考察。坐在办公室里看那些粗制滥造的表格和报告,哪里会了解到农村工作的实际情况啊。

第447章 一个是俘虏另一个也是俘虏第33章 理念(1)第260章 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性(8)第297章 朱舜水访武昌(2)第426章 王书辉犯了圣母病第68章 谭家冲来了群年轻人(2)第211章 保民军第一战4第272章 承天事变(6)第243章 肖文龙的觉醒(3)第416章 人民陪审制度第200章 连锁反应1第138章 大炮机枪蒸汽机第106章 反对本本主义2第79章 大练兵(3)第282章 两种生活 两种世界(2)第108章 第一次反围剿1第452章 先死容易后死难第150章 从阶级意识到革命意识2第404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7第493章 天威之下如夏花绽放的幸运第211章 保民军第一战4第94章 炼钢和锅驼机第406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9第241章 肖文龙的觉醒(1)第254章 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性(2)第221章 马祥麟的转变(4)第243章 肖文龙的觉醒(3)第60章 工业的獠牙(4)第453章 频繁出现的突发情况第121章 应该的平静和不应该的平静2第192章 武昌起义(2)第462章 必须进步必须改造第412章 后金内讧第33章 理念(1)第45章 斗争模式的雏形(1)第232章 四省攻鄂(9)第22章 起步(6)第165章 松滋大开复兴会花(1)第155章 红旗漫卷出枝5第436章 妻贤夫祸少第128章 “怎么做”和“为什么”1第123章 应该的平静和不应该的平静4第316章 十年基层锻炼制度5第343章 刘二怂的劳改生涯(4)第125章 应该的平静和不应该的平静6第435章 复杂繁重的准备工作第354章 炮击金州卫(7)第109章 第一次反围剿2第100章 王书辉下乡记4第485章 秦十四和“大皇帝崇拜”第281章 两种生活 两种世界(1)第458章 首都和纸币第249章 根据地扩张和建设(3)第68章 谭家冲来了群年轻人(2)第259章 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性(7)第384章 东改编3第164章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4)第10章 婚事(2)第447章 一个是俘虏另一个也是俘虏第341章 刘二怂的劳改生涯(2)第347章 刘二怂的劳改生涯(8)第124章 应该的平静和不应该的平静5第296章 朱舜水访武昌(1)第411章 推销员曾德昭第326章 农民起义的进步与落后(1)第192章 武昌起义(2)第316章 十年基层锻炼制度5第54章 马县丞的末日(6)第83章 奇葩的锦衣卫(1)第291章 地方工作(4)第148章 简单逻辑4第339章 制度这个事儿(4)第476章 中华帝国访问记4第459章 新开始新安排第293章 没用的和有用的(2)第64章 牛大胆和五亩地(4)第170章 复兴会的对外援助(2)第341章 刘二怂的劳改生涯(2)第173章 审判(1)第220章 马祥麟的转变(3)第248章 根据地扩张和建设(2)第294章 明朝的经济危机(1)第89章 荆州张家的覆灭(4)第5章 准备(1)第101章 王书辉下乡记5第223章 马祥麟的转变(6)第191章 武昌起义(1)第498章 范·德佩尔生病了第110章 第一次反围剿3第485章 秦十四和“大皇帝崇拜”第243章 肖文龙的觉醒(3)第288章 地方工作(1)第70章 谭家冲来了群年轻人(4)第27章 开始(3)第34章 理念(2)第69章 谭家冲来了群年轻人(3)第19章 起步(3)第6章 准备(2)第43章 第一次矛盾斗争的开始(3)第317章 十年基层锻炼制度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