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第一次反围剿5

比较了解明清历史的朋友可能会觉得很奇怪。同样是封建王朝的末期,同样是面对全国性的,毁灭性的农民起义。为什么,清王朝就依靠地主武装和各种团练,消灭了太平天国起义,继续的苟延残喘了几十年。但是,明王朝就没有这样的好运气,在史书上,好像根本就没有明末地主武装的身影出现。

对于这个问题,王书辉觉得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制度性问题。在明朝以前的历朝历代里,地主武装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从宏观意义上讲,东汉末年的各路诸侯,唐朝末年的各路节度使,甚至元朝末年的各路义军,都是地主武装。

明王朝消灭元蒙建立新的封建王朝之后,对于地主武装是相当警惕的。明朝从建立之初,就从法律上禁止地主武装、团练兵存在。所以,在明朝末年想要突然的建立地主团练,就有些不现实。

第二,是地域性问题。无论是蛮族入侵还是农民起义,都是发生在北方地区的。一方面因为小冰河的气候异常,一方面因为人口密度问题,中国北方不具备建立地主武装团练的客观条件。另外,尽管中国南方地区没有受到任何兵灾,但是,无论是地主阶层还是普通民众都缺乏危机意识,以至于在李自成攻破北京之后,南方地区都无法迅速的做出反应。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即使满清蛮族攻破江南,制造了大量骇人听闻的大屠杀。但是,在中国南方地区,反抗满清的武装势力仍旧一直存在,甚至很多都延续到民国时代。

不过,也不能说,在明朝末年完全没有任何的地主武装和团练兵。虽然不像清朝那样,从清朝中期开始就在全国范围内大办团练。但是,明王朝还是有着一些团练武装的。比较著名的团练武装就是“毛葫芦兵”。

“毛葫芦军”名称的由来,是因为毛葫芦兵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山中的猎户。猎户的箭袋都是用兽皮制成的,看上去毛茸茸的。因为这个原因,这些由山中猎户为主要成员的武装团体,才被称为毛葫芦兵。

早在元朝末年,毛葫芦兵就活跃在镇压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各个战场上。元王朝将这些人编为地方武装,形同团练,使他们成了地主阶级镇压农民起义的工具。《元史》载:元顺帝至元五年,“会盗起河南……募民为兵,出库所藏银为大钱,射而中的者赏之,由是人皆为精兵。金、商义兵为兽皮为矢房如瓠,号毛葫芦军,甚精锐。列其功以闻,赐敕书褒奖之,由是其军遂盛。而国家获其用”。

明朝建立之后,虽然明王朝从法理上禁止武装团练的存在,但是毛葫芦兵并没有完全消失掉。在整个明王朝时代里,他们都隐藏在深山中,以打猎和采矿为生。直到崇祯年间,他们才重新出现。

崇祯初年,农民起义军每与凶恶的敌手——“毛兵”交战。何谓“毛兵”?明人吴伟业载谓:“刘应遇提毛兵入汉,合川将吴国辅兵击贼于略阳,十战皆捷。”“紫金梁众十余万,以秦兵、豫兵、毛兵尽聚泽潞东南,乘虚突犯东北,从沁州武县以陷辽州。”这里的“毛兵”指的就是毛葫芦兵。

在崇祯年间,毛葫芦兵已经被官方整编和收买,为明王朝作战了。

清初史家戴笠、吴芟对“毛兵”的记载较为具体:“崇祯五年,九月癸亥,贼数千掠新乡三四日。癸亥,磁州道祝万龄以毛葫芦兵八百人至,贼走陵川。毛葫芦,矿徒也。其头目称脑角。又有盐兵、盐徒也,皆临时招募者。中多亡命,难御敢死,宜于搜山。”

明代王士性载谓:“内召、庐氏之间,多有矿徒。长枪大矢,裹足缠头,专以凿山为业,杀人为生,号毛葫芦。其人千百为群,以角脑束之(角脑即头目之谓也)。其开采在深山大谷之中,人迹不到,即今之官采,亦不敢及;今所采者,咸近市井道路处也。”

不过,毛葫芦兵因为数量少,规模小,并没有像曾国藩等团练头目那样拯救了摇摇欲坠的封建王朝。

崇祯六年,农民起义军首领柘仙灵、李自成、刘国能、张献忠等,集中九营人马,“自武安南下,围毛葫芦兵四百于河沟村,尽杀之”,给“毛葫芦兵”以沉重打击。次年四月,农民军在武安又将“毛葫芦兵”打得落花流水,消灭了182人。至此之后,毛葫芦兵就没有再现身于任何史料了。

由此可以看出,明朝末年也是有着团练武装的,只是这些团练武装没有形成规模,很快就被农民起义军给扑灭了。

我们这里为什么突然说起毛葫芦兵了呢。那是因为,在荆州府荆州卫指挥使苗伟常家中的反动小讨论中,为了解决剿灭王书辉行动需要的人手问题,包慧赞提出了雇佣松滋县的山匪猎户的办法。

在荆州府的辖区里,松滋县是一个多山的地带。在松滋地区的群山中,有着储量丰富的大量矿藏。在后世被广泛开采的石油、煤、岩盐、硅铁石、重晶石、石灰石等二十二种矿产资源中,煤矿和铁矿在明末的时候,就已经被发现。除了官方占据的矿坑之外,大部分矿坑都是由山中的猎户矿徒们把持的。

在松滋县,武装力量最为强大的,就是这些有组织,有经济来源,配备了完善的铁制武器的松滋矿徒和猎户组成的守矿武装。

实际上,松滋狂徒武装就是一种土匪武装。他们结寨自保的同时,经常为了取得生活用品,偶尔也会到县城中劫掠,让当地官府非常头疼。作为锦衣卫荆州千户所的最高长官,包慧赞知道,在荆州地区就隐藏着这样一支实力雄厚的武装团伙。

包慧赞对大家说道,“既然不能直接调兵,不如我们各自拿出些钱财来,雇佣松滋的那群山匪动手。只要荆州卫不动声色,紧挨着松滋县的枝江县,定然毫无防备。到时候,荆州地区王书辉名下的田产人手,我分毫不沾。全由卫所的各位平分。王书辉在枝江的产业田地,就用来补偿张老尚书家吧。”

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听说有着这么大的便宜可以占,五个千户和他们的亲戚们表现的相当积极。要知道,张天禄在荆州可是占了近六万五的优质良田。这六万亩田地,可全都是上好的水田。这件事情如果真的办成了的话。每个人至少能分到几千亩的上好水田。

苗伟常听了包慧赞的话,心里头一阵阵的发冷。他心里想着,锦衣卫不愧是全天下最为阴损恶毒的势力。松滋县隐藏着这么大的一个不稳定因素,自己上任几年来,居然是头一次听说。如果包慧赞想要祸害自己的话,只要用同样的手段,花钱让松滋矿匪攻破州县。自己这个荆州地区最高武装力量的长官,就难辞其咎。

苗伟常本身就对包慧赞非常忌惮。到了现在,他心里对包慧赞的防备又提高了一层。

实际上,松滋矿匪的事情,还真的只有包慧赞知道。因为锦衣卫荆州千户所里,包慧赞的一个亲信就是松滋矿匪出身。说人家是矿匪,其实也有点冤枉人家。那些人不过是在山上结寨自保的山民罢了。出去抢劫的情况其实也很少发生,只不是一些心绪不静的年轻人的冒失举动罢了。

大部分松滋矿匪,还都是平民百姓。只不过因为住在深山里,这些山民的性子比较野,胆子比较大,兵器比较多,杀人比较狠而已。

包慧赞一直把松滋矿匪的存在作为自己的杀手锏。这次为了能够在张问达尚书那里留下良好的印象,获得吏部尚书的全力支持,他才把自己压箱底的本领露出来。说起来,这也是因为荆州卫指挥使苗伟常实在是滑不留手,无论他怎么说,人家也不上钩,坚决不会动用荆州卫的人手。在讨论完全没有进展的情况下,包慧赞才迫不得已的亮出自己的手段的。

不过,他也不准备让这些人置身事外。他对大家说道,“老兄我可是把压箱底的手段都给亮出来了。但是,不能只靠这群矿匪,不然枝江县怕是要出大事。他们一旦杀人杀的兴起,攻破了州县的话。那可不是我一个人承担责任的。”

苗伟常听了这话心里不自觉的骂了一句,“叼你老妹啊!”

包慧赞这话里威胁的意味很明显了。自己要说不出兵,无论是在张问达大人那里,还是在荆州卫安定地方的责任上,这个毒蛇锦衣卫都要给自己上眼药了。苗伟常咬了咬牙,恨声说道,“我也出一百亲兵,就负责监视那群矿匪吧。”

说完了这话,心里想着我不痛快,谁也别想痛快,他对五个卫所千户说道,“五位大人不是常常说自家是世袭的武将,家学渊源么。几千亩的良田你们还想白得不成!你们五人每人也得出一百人手!”

听了苗伟常这话,五个世袭千户心里一起响起,“我草尼玛额!”的声音。这可真是大懒支小懒,小懒坐门坎啊。人家锦衣卫压迫你苗伟常,你苗伟常就来压迫我们。

可是这五个世袭千户也说不出别的话来。因为苗伟常这话讲的很有道理,天底下他就没有可以白吃的午餐。

问题是,经常自诩自家是世袭武官,以此来嘲笑苗伟常是小厮出身的五个千户,他们确实是世袭武官不假。但是,从他们的爷爷的爷爷那辈子开始,他们就从世袭武官变成了世袭地主了。你要说精于种田的农奴,别说是一百人了,一千人他们也凑的出来。可是一百个能打仗的战兵,他们是真真的凑不出来。

甚至就是可以凑出这些人来,想要给这一百人凑齐兵器盔甲来,那也是完全不用想的。五个千户所里除了一些一直没人用,早就锈蚀完全废了的长矛之外,所有的武器都被他们交给被千户的匠户们回炉炼成农具了。

其实这也是正常现象。要不然怎会在崇祯年间,左良玉和张献忠反复肆虐湖广,而湖广本地毫无反抗之力呢。实际上,全天下的卫所,除了那些比较注重保命的边军军将比较重视圈养家丁之外,所有的卫所都完全没有武装力量,从军事单位彻底的变成地主了。

五个千户想了想,觉得实在没办法拒绝,最后他们一起向苗伟常低了头,希望苗大人能够按照市价卖个他们每个人可以武装一百人的装备。

这就样,六百个正规军和计划雇佣的六百个松滋矿匪,组成的围剿王书辉的大军,初步形成了。心里头向往着传说中王书辉的金山银山巨额财富的一群反动派们,齐齐松了口气。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这次对王书辉的阴谋进攻,会给整个荆州地区带来什么样的巨大影响。

就像后世的反动派对正义力量的每一次进攻,都会带来正义力量的一次大发展大进步一样。复兴会又要迎来第三次势力扩张了。

正在枝江县王府镇外的军营里,进行部队考察的王书辉可是不知道这样的事情。他正在为士兵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复兴军的组织构架的理顺问题苦恼着。

王书辉在对士兵的军事技能进行了考核之后,就开始下连队考察士兵的实际情况。让他比较开心的是,复兴军士兵无论在军事训练上还是在纪律上,表现的都非常良好。可是,在文化学习和思想意识方面的进展,则是非常的缓慢。

王书辉在考察了几个连队之后,对这几个连队的政治干部大发雷霆。队(班)一级的教导员,排一级的教导长,连一级的教导主任,营一级的总教导,复兴军的政委副政委,都被王书辉集中起来,骂了个狗血喷头。

“你们的脑袋都被狗踢了吗!怎回事,你们这么一大帮人,教这么点学生都教不明白!我问到的士兵,一问他们为什么当兵,都是怎么回答的。什么叫做‘为了报答王师尊的恩情。’什么叫做‘吃王师尊的粮,领王师尊的银子,给王师尊卖命。’我在政治培训上是这么教你们的么!人民子弟兵的概念到哪里去了!”

“‘人民子弟兵,打仗为人民’,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概念,你们难道都不能教给士兵吗!你们是猪脑子么!”

“还有,为什么一年多都过去了,还有这么多士兵连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都没背下来。为什么大家都只认识了十几个字,算数也只会查数!这一年多来,你们天天在部队里都做了些什么!”

听着王书辉的破口大骂,看着王师尊脑门上暴起的青筋。教导员和政委们心里也委屈的很。他们心里想着,“读书写字这样的事情,哪有那么简答啊!我们自己还正在学习中呢,师尊也太心急了!”

至于思想教育方面,政委和教导员们却觉得,‘人民子弟兵,打仗为人民’,这个概念我们知道就好了。让这些大头兵们知道了,有什么用呢。

再说了,吃王师尊的粮,领王师尊的银子,就要给王师尊卖命。这个道理就是说到天上去,又有什么错处呢。天公地道么。

看着底下的政工干部们不以为然的样子,王书辉生出一种无力感来。想要在封建时代里培养出有理想,有抱负,有政治素养的现代军队,也太难了。

吃谁的粮就给谁卖命,自己岂不成了袁大头那种家伙了么。

第316章 十年基层锻炼制度5第140章 出乎预料与预料之中2第287章 新的开始(4)第113章 第一次反围剿之整风运动6第407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10第224章 四省攻鄂(1)第352章 炮击金州卫(5)第72章 人力不足大难题2第375章 在山东(10)第145章 简单逻辑1第291章 地方工作(4)第341章 刘二怂的劳改生涯(2)第232章 四省攻鄂(9)第267章 承天事变(1)第93章 荆州张家的覆灭(8)第276章 魏忠贤的疑惑(2)第459章 新开始新安排第243章 肖文龙的觉醒(3)第439章 人心真的散了第387章 光复辽南2第337章 制度这个事儿(2)第251章 根据地扩张和建设(5)第46章 斗争模式的雏形2第433章 接手大明不是最急切的工作第440章 做一番大事的绝佳机会第23章 起步(7)第13章 立足(1)第361章 建设新湖北(4)第32章 日常(4)第118章 不算战斗的战斗1第244章 肖文龙的觉醒(4)第246章 肖文龙的觉醒6第463章 遵纪守法的蒙古人第104章 王书辉下乡记8第107章 不可抗拒的力量第333章 反面教材张献忠(2)第41章 第一次矛盾斗争的开始(1)第194章 武昌起义(4)第124章 应该的平静和不应该的平静5第178章 杨守业的新生活(4)第339章 制度这个事儿(4)第415章 汉川农场第381章 鲁东土地革命6第3章 穿越(3)第206章 连锁反应7第431章 春水暖鸭先知第144章 有人开始“起高楼了”2第436章 妻贤夫祸少第340章 刘二怂的劳改生涯(1)第312章 十年基层锻炼制度1第485章 秦十四和“大皇帝崇拜”第139章 出乎预料与预料之中1第427章 这次的整风不一样第368章 在山东(3)第172章 复兴会的对外援助(4)第160章 反动派和革命者的斗争(4)第291章 地方工作(4)第394章 光复辽南9第136章 教学相长1第433章 接手大明不是最急切的工作第276章 魏忠贤的疑惑(2)第390章 光复辽南5第262章 学员张兆欢(2)第8章 准备(4)第424章 教导营出身第97章 王书辉下乡记1第204章 连锁反应5第480章 《中华帝国访问记》8第443章 绝望的李岩第215章 草民的政治观2第401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4第186章 肃委会来了个年轻人(2)第168章 造反和革命(2)第355章 炮击金州卫(8)第462章 必须进步必须改造第270章 承天事变(4)第406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9第249章 根据地扩张和建设(3)第265章 学员张兆欢(5)第348章 炮击金州卫(1)第371章 在山东(6)第2章 穿越(2)第451章 辽东惊变第32章 日常(4)第237章 张知府的崛起(4)第284章 新的开始(1)第101章 王书辉下乡记5第198章 武昌起义(8)第281章 两种生活 两种世界(1)第455章 南京是个大包袱第273章 承天事变(7)第188章 肃委会来了个年轻人(4)第37章 妖僧(1)第495章 王书辉的家庭生活第484章 中倭新关系4第427章 这次的整风不一样第29章 日常(1)第44章 第一次矛盾斗争的开始(4)第465章 朝鲜灭国和反面教材第137章 教学相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