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武昌起义(1)

“阶级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所有的封建王朝都会像一幢破房子一样,不可避免的走向坍塌。”

“明王朝发展到天启年间的时候,经济、政治、军事等等,整个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已经不可避免的走向了全面的崩溃。”

“但是,如果我们要从明朝末年一系列的历史事件中,找出一个揭开了明王朝灭亡序幕的标志性事件的话。我不会像其他人那样,选择满清的入关或者农民起义的爆发。”

“我认为,真正的敲响了明王朝丧钟的历史事件,是发生于公元1625年末的武昌起义。”

——2005年·黄宇仁·《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五年》

何祖贤今年三十二岁,是武昌左卫的一个小旗官。要是按照正常的情况来说,他是大明王朝武官系统里的一个基层军官,正经八百的一个八品武官。在他的手底下,应该管着十个正兵。

但是现实是,何祖贤只不过是个普通的农民。比那些普通的军户好些,因为有个小旗官的身份,何祖贤原本不用当一个纯粹的农奴。他原本可以依靠耕种自己名下三十亩地为生。

种地这件事情,对于任何处于农业时代里的中国人来说,都不是件陌生的或者困难的事情。上至皇帝,下至庶民,只要是身体状况在基础线上的人,都能够承担这件工作。

本来,何祖贤可以像他千年前的祖先一样,靠着辛勤的劳动,艰苦的耕耘,填饱他自己和他的家人的肚子。然后,他和他的老婆繁衍出和他一样的孩子,将会继续传承他和他祖先千年来过着的相同的生活。

但不幸的是,何祖贤和他的那些不幸生活于王朝末期的祖先相同,同样受到了封建王朝走向末路的过程中,老百姓所必然要受到的不幸。各种征收和加派不断的增加。更加不幸的是,何祖贤还遇到了千百年难得一遇的自然气候上的严重异常,小冰河气候。

何祖贤少年丧父,老母亲还在世。无论是从道德的角度讲还是从人性的角度讲,他都必须要尽心尽力的给自己的老母亲养老。毕竟,即使生存环境再艰难,何祖贤也是个中国人。他不可能像个倭人那样,让自己的老母亲走进深山里去死,以减轻自己的生存压力。

作为一个有理智的人,何祖贤实际上并不是很想要很多的孩子。但是,在自然科学,特别是医学科学,特别是医学科学中的有效节育手段没有被建立和普及的情况下,何祖贤并不能控制自己到底能有多少个孩子。即使在自然流产、非自然死亡、遗弃等诸多情况下,何祖贤仍然是四个孩子的父亲。

一个七口之家,耕种三十亩土地,在正常的情况下,能不能养活这一家人呢。我们来计算一下。

正常情况下,三十亩水田,每亩田的产量,在没有化肥农药和高产种子的情况下,使用最原始的手段耕种的话。每亩地的产量,在正常年份下,大约能够达到两百斤到三百斤之间。我们往多了里计算,就算每亩地亩产达到了三百斤的话。那么何祖贤一年中能够收获粮食9000斤上下。

我们按照在没有任何其他热量补充的情况下,每人每天需要消耗一斤粮食计算。何祖贤家七口人,每天要消耗七斤粮食。那么,他们每年就要消耗粮食2555斤。

把何祖贤必须向卫所上缴的五成粮食扣除之后,何祖贤家能够剩下4500斤粮食。扣掉何祖贤家消耗掉的粮食,何祖贤家能够剩余粮食1945斤左右。

从这几个角度上讲,何祖贤这个有着三十亩水田的七口之家的日子还算不错,居然每年还能结余近两千斤的粮食。这样的生活应该是还可以的。

也就是说,何祖贤这个大明朝的八品武官的日子,虽然没有我们现象的现代社会的基层军官那么美好和惬意,但是,基本上也是能过的去,大体上还不错的状况。

我们必须认识到的是,何祖贤原本的日子,虽然没有像上面那样,像我们在理论层面上推导出的那么好。但是,在万历中期以前,何家的日子确实也和那样的生活差不多。何祖贤的父亲甚至在那个时候赞助了何祖贤的一个叔叔读书,考上了秀才功名。

但是,就像在原本的时空里,大明朝还有二十来年才会灭亡一样,何家的日子也不是一下子就过不下去了。只不过随着时间的发展,随着何祖贤父亲的去世,何祖贤成为何家的顶梁柱之后,何家的日子一下子好像就过不下去了。特别是随着大明朝整体状况的糟糕,何家的日子正在走向更加艰难的境地。

首先就是上缴的粮食变得越来越多。大明朝的卫所制度规定,军户耕种的农田是不需要上缴皇粮国税的。这一点确实是这样的。何祖贤不需要缴纳任何的皇粮国税。但问题是,就像从万历末年开始,朝廷不断的增加税额,进一步的盘剥本来就不多的自耕农和越来越多的佃农一样。大明朝的卫所武官们,也在随行就市,不断的增加卫所兵的军粮上缴负担。

是的,作为军户不需要承担皇粮国税。但是作为军户,必须向各级上级上缴相应的钱粮。当然了,这些要上缴的钱粮不叫皇粮国税,他们换成了许多不同的名目。但是,他们在本质上没有太大的不同。

而且,老天爷好像故意在和何祖贤作对一样。从他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之后,几乎年年都有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降落到何家头上。洪涝、干旱、低温、冰雹、霜冻,雪灾,蝗灾,只要是个能叫出名字的灾害,何祖贤好像年年都要经历上一个。有时候甚至是两个、三个。

何祖贤家名下的那三十亩水田,就这样,今年三亩,明年五亩,后年八亩的,逐渐的转变主家。他们从何祖贤的名下,一点点的转移到了他所在千户所的千户的名下。

虽然土地的所有权发生了改变。但是,耕种土地的人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何祖贤和他的大儿子、二儿子,仍旧在耕种那三十亩的水田。何祖贤一家仍然在承担着变得越来越多的征收和越来越频繁的灾害。何祖贤本人虽然搞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但是,他仍旧拼劲了全力,希望用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家庭回到几十年前,他父亲当家时候的状况。

武昌府的冬天本来就不怎么好过。即使在正常的年月里,你也需要一件棉衣服才能过冬。更何况是在小冰河气候下的明朝末年了。

但是,现实对于何祖贤以及上千个和何祖贤状况相同的武昌左卫的军户家庭,是很残酷的。别说是棉衣服了,就是最便宜的枝江布做的单衣,他们家里也没有一件完整的。

何祖贤和自己的老母亲、妻子以及四个孩子,一起抱着稻草,卷缩在他家那幢年久失修四面漏风的草房子里瑟瑟发抖。一方面是因为饥饿,一方面是因为没有什么有效的御寒手段,何家屋子里的七口人全都一言不发。一种特别的寂静,笼罩着这幢房子。

实际上,要是这个时候有人经过武昌城内的平民住宅区的话,就会发现这种隐藏着某种绝望情绪的寂静是连成一片的。因为平民,穷苦人在所有的中国城市相同,在武昌这个湖广地区的省会城市里,同样是占绝大多数的。所以,你会发现,整个中国在初冬时节,都笼罩在这种无声的绝望中。

何祖贤真的很不喜欢现在房子里的这种寂静。

何祖贤的父亲,是整个武昌左卫里为数不多的,不是高级武官的家丁,但是却有着一身武艺的人之一。因为以前何家的家境还算不错。所以,何祖贤自己也和他父亲学了一身的武艺。在近十年前,何祖贤曾经随着部队镇压过一次武昌府附近的一个村子的抗税“反民”。拿着木质的锄头和木锨的农奴,肯定不是拿着生锈了的铁制武器的农奴的对手。

当“反民”被镇压之后,何祖贤领着一小队士兵执行上官下达的,割脑袋记军功的命令的时候,那些一脸麻木和淡然的蹲在地上,等着士兵们前来割脑袋的“反民”,就是在类似的一片寂静中,被和他们一样的,不过是有组织的拿着正经武器的农奴们,割掉了他们的脑袋的。

从此之后,何祖贤就再也没有热衷于自己原来的建功立业的想法了。他再也不会积极踊跃的参加这样的行动以实现自己继承自自己父亲的“杀敌报国”的人生抱负了。

与此同时,何祖贤变得对任何的寂静都非常的敏感和讨厌了。

看了看和自己一样,抱着稻草在床上发抖的母亲、妻子和孩子,何祖贤想要说出点什么来打破这种寂静。但是,他把自己的嘴张了又张,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

本来,顶门立户,给自己的老母妻儿吃饭糊口,这是他这个一家之主的责任。可是,自从何祖贤真的成了何家的一家之主后,土地、积蓄,就那样在他的手中一点一点的消失的干干净净。到了今天,何家在他这个一家之主的主持下,竟然变得有上顿没下顿,甚至连上顿都没有,全家人连续饿了两天的情况了。

何祖贤想要张嘴说出些什么。可是,一种巨大的羞愧感、耻辱感从他的胸口升起,堵住了他的喉咙。让他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正当何祖贤的家人被他好像要说什么的表情吸引住了目光,何祖贤本人陷入了一种被所有的家人用目光看着,但却一句话也说不出的尴尬状况中的时候,卫所大校场的钟声响了起来。

因为这个代表着所有军兵立即赶到大校场报道的钟声,太长时间没有敲响过了。以至于很多人都想不起来这个钟声代表了什么意思。不过,这阵钟声却给了陷入尴尬中的何祖贤一个离开的借口。

就这样,何祖贤穿着一身勉强算是衣服的,破破烂****乞丐强不到哪里去的军服,哆哆嗦嗦的朝着大校场赶去。

在前往大校场的路上,何祖贤遇到了很多本百户和本千户的士兵们。他们都是和何祖贤一样的状况。他们的身体在冷风中哆哆嗦嗦,他们对于突然敲响的钟声感到摸不着头脑。

到了大校场之后,何祖贤发现几个在本千户里和他比较熟悉,和他一样身上有些武艺的年轻人,被绑在大校场的台子上。和普通军户们只见过两面的湖广总兵顾大老爷的几个亲兵,正在押着他们。

用了很长的时间,何祖贤才高清楚发生了什么。原来,因为已经半年没有发过一个铜子儿的饷银,那几个军汉为了吃饱肚子,居然跑去抢劫,装着湖广总兵顾大老爷要往外贩卖的粮食的粮车。这七个人也不知道长了一颗什么样的胆子。只有七个人,居然敢去抢劫三十多个全副武装的顾大老爷的家丁守卫着的粮车队。

就这样,这七个人除了有一个人逃跑了之外,剩余的六个人被抓了起来。为了要给所有的穷棒子穷军汉们提个醒儿,教导教导大家规矩。总兵大老爷决定在整个武昌的所有卫所军户面前,处决这六个胆大包天的反贼。

不管是卫所里面,还是卫所外面。最近几年,因为抢劫粮车,抢劫粮店等原因被处决的老百姓和卫所军户不知道已经有多少了。对于何祖贤来说,他对于这种事情已经完全的麻木了。

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儿。今天的何祖贤,看到几个和自己很熟的本千户的军户要被砍掉了脑袋的时候。他那被饥饿和寒冷压制的已经完全麻木了的感情,突然间变得激烈了起来。

一种特殊的,何祖贤叫不上名字的情绪,紧紧的抓住了何祖贤的心脏。这种情绪,让何祖贤想要大声的喊出来,剧烈的叫出来。这种情绪,像一团火焰一样,灼烧着紧紧缠绕着他心脏的饥饿和寒冷,让他的血液沸腾了起来。

站的离木台很近的何祖贤感到自己的嘴好像不受自己的控制了一样,在几个家丁老爷就要处决那几个军户的时候大声的喊道:“杀人有什么了不起的!倒是粮饷什么时候才发啊?”

话刚一离口,何祖贤就后悔了。他一下子就想到,这种犯上的话,不应该是他说的。

可是,还没等他继续想下去。他就听到,他身边的几个人像约好了一样,一起向台上喊到:“对啊,粮饷什么发啊。”

这句问话,好像一块石头被投进一个平静的池塘一样,引起阵阵涟漪。先是从何祖贤周边开始,然后转眼就传遍了整个大校场。

两千多个军汉开始一起向台上变得惊愕的官员和家丁们质询一个相同的问题:“粮饷什么时候才发?!”

第185章 肃委会来了个年轻人(1)第242章 肖文龙的觉醒(2)第455章 南京是个大包袱第144章 有人开始“起高楼了”2第13章 立足(1)第268章 承天事变(2)第286章 新的开始(3)第163章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3)第167章 造反和革命(1)第212章 保民军第一战5第180章 杨守业的新生活(6)第459章 新开始新安排第193章 武昌起义(3)第145章 简单逻辑1第16章 立足(4)第289章 地方工作(2)第367章 在山东(2)第362章 建设新湖北(5)第498章 因复杂的生产过剩第210章 保民军第一战3第233章 四省攻鄂(10)第92章 荆州张家的覆灭(7)第411章 推销员曾德昭第420章 小摊老板第179章 杨守业的新生活(5)第27章 开始(3)第465章 朝鲜灭国和反面教材第245章 肖文龙的觉醒5第335章 反面教材张献忠(4)第476章 中华帝国访问记4第27章 开始(3)第150章 从阶级意识到革命意识2第320章 混乱与平静(1)第493章 天威之下如夏花绽放的幸运第450章 乱世中的一家人第165章 松滋大开复兴会花(1)第483章 中倭新关系3第414章 精明通透张老爹第156章 红旗漫卷出枝6第21章 起步(5)第407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10第271章 承天事变(5)第113章 第一次反围剿之整风运动6第381章 鲁东土地革命6第331章 农民起义的进步与落后(6)第330章 农民起义的进步与落后(5)第319章 十年基层锻炼制度8第292章 没用的和有用的(1)第50章 马县丞的末日(2)第115章 第一次反围剿8第433章 接手大明不是最急切的工作第86章 荆州张家的覆灭(1)第24章 起步(8)第172章 复兴会的对外援助(4)第479章 中华帝国访问记7第456章 打破旧规矩建立新规矩第389章 光复辽南4第238章 张知府的崛起(5)第110章 第一次反围剿3第84章 曾德昭和大皇帝(2)第364章 建设新湖北(7)第221章 马祥麟的转变(4)第23章 起步(7)第375章 在山东(10)第248章 根据地扩张和建设(2)第294章 明朝的经济危机(1)第331章 农民起义的进步与落后(6)第165章 松滋大开复兴会花(1)第38章 妖僧(2)第478章 中华帝国访问记6第496章 长子王青柏第46章 斗争模式的雏形2第92章 荆州张家的覆灭(7)第210章 保民军第一战3第271章 承天事变(5)第241章 肖文龙的觉醒(1)第74章 骨干的产生(2)第294章 明朝的经济危机(1)第135章 入学风波4第131章 工业化的浪第172章 复兴会的对外援助(4)第409章 无奈的朱由检第86章 荆州张家的覆灭(1)第211章 保民军第一战4第282章 两种生活 两种世界(2)第415章 汉川农场第78章 大练兵(2)第140章 出乎预料与预料之中2第449章 错误的理解错误的应对第235章 张知府的崛起(2)第157章 反动派和革命者的斗争1第26章 开始(2)第22章 起步(6)第276章 魏忠贤的疑惑(2)第384章 东改编3第42章 第一次矛盾斗争的开始(2)第318章 十年基层锻炼制度7第121章 应该的平静和不应该的平静2第493章 天威之下如夏花绽放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