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理念(1)

学习和研究社会学出身的王书辉,在穿越之后的工作中常常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想要在封建中国进行社会改革,那么用哪种理念来作为支撑,指导自己今后在明末开展的社会改造运动,是个很重要,很核心的问题。

已经腐朽僵硬的儒家学说,是王书辉首先摒弃的。

王书辉不是一个反儒主义者。在某种程度上,他是认同孔子学说的。甚至可以说,他是个反对把儒家的创始人孔夫子的经典语录和思想,进行考据和引申的原教旨主义者。

他首先不同意儒教非教论的观点。

在他看来,儒家思想和秉持儒家思想的儒生们,与道家思想和秉持道家思想的道士们一样。他们通过把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与从上古时代开始流传的中国传统思想和习俗结合了起来,创造了思想渊源相同,但是具体的礼仪要求和行为规范不同的宗教体系。

不过在历史上,儒家思想变成了整个中国的法理思想,儒家宗教体系变成了整个中国政治体系罢了。

他认为,儒教非教论的观点,正是明末这个时代,开始进入殖民主义时代的,殖民主义先行者的西方传教士们发明出来,用来对抗和瓦解儒家体系以传播基督教的一种理论尝试。

从历史事实的角度上讲,利玛窦和他的支持者发明的儒教非教论,没有实现帮助基督教传播的实际目的。

王书辉觉得,儒家思想能够成为国家宗教,并在这个宗教体系也就是中国封建政治体系中,不断的与中国人民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得儒家思想变成了中国封建主义的代名词,孔夫子变成了历代封建帝王的代言人,中国人把儒家思想和封建伦理奉为道德和行为准则。

造成这些结果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孔子之后的历代儒生们,为了推销自己的政治理念,不断的改造和延伸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以达到通过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王朝封建统治的目的造成的。

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儒家思想在两千多年的纠缠中,发展到了明清时期的时候。无论是封建主义制度,还是与封建主义制度已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儒家思想,都已经耗尽了他们的生命力。

无论明清时代的中国人,怎么努力的尝试挽回这种衰败和绝望的进程,只要他们是站在封建主义和儒家思想的基石上的,那么这种努力,归根结底的要面对失败的必然下场。

从根本上说,儒家思想两千年来在中国的发展,实际上和西方世界黑暗落后,破败腐朽的中世纪基督教神权政权思想一样,是一个不断的消解和灭绝其他意识形态的过程。

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主义儒家思想的统治之后,中国人甚至没有了像西方人那样的,能够通过本身就是假冒伪劣产品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进行文艺复兴的能力。

而在事实上,两千多年前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是整个地球文明史册上,最为强大和完善的各种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武器库。毫不夸张的说,人类在普遍经历了封建主义的摧残之后,所谓的,新的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都没有能够超出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思想渊源。

甚至可以这样说,某主义的中国化,实际上也是一位掌握了中华文明精粹的伟人,总结和完善中华文明所结出的硕果。

无论是哪种思想,什么意识形态,离开了中国这个定语。对于中国,对于中国人来说,都是一堆毫无意义的垃圾。

王书辉认为,明朝末年这个时代,在整个中国的宏观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性节点。

中华文明发展到这个时代,是重新走上已经僵硬没落的封建主义思想的回头路上去,还是打破桎梏,走上获得新生的重新复兴之路。一方面要清除外部因素,抵抗和消灭野蛮种族对中华文明的器质性伤害。

另一方面,就必须通过复兴春秋思想,选择百家思想中的一家与中国发展到新社会阶段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发展和创造出一个适合中国实际情况,中国人民能够接受的,新的理论体系。

王书辉在有穿越门神器的支持下,并不缺乏物质和技术上的支撑。因为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是个人口庞大的国家,他甚至也不缺乏人力资源的支撑。

但是,他急迫的需要一个能个与明末的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相符合的,能够推动中国向新的社会阶段进步的,新的思想理论,来号召和凝聚自己的团体。

虽然掌握着未来世界的先进思想和海量知识,王书辉深深的知道,在没有经过实践的思想理论指导下,以此改造社会的话,都会经历一个可怕的,反复的,充满了鲜血和战火的过程。

好在王书辉虽然没有伟人的魄力和天才智慧,但是他有一颗文科生外皮下,冰冷的工业主义者的价值观。他通过对资料的总结做出了一个缺乏智慧,但是充满了可操作性的决定。

他要把荀子思想,改造成披着荀子外皮的,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核心的,结合中国实际国情的思想理论体系。

简单的说,就一个明末版的伟人思想。他的具体做法,就是要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贯彻唯物论,实践论和矛盾论三个基本理论观点。

选择荀子思想的原因在于,无论明朝末年的思想领域事实上是怎么看待荀子的,但是荀子仍然是公认的儒家思想家。而在荀子的经典中,他的具体思想主张,又完全与已经僵化和混乱的明末主流的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不同。

荀子的主张是唯物主义的,荀子思想对于历史和世界的认知,是发展和辩证的。

王书辉在精心的挑选和后世的资源的帮助下,对荀子思想进行了初步的判断分析。

他认为荀子“明于天人相分”的观点,可以发展为客观唯物论的观点。

荀子在对世界运行规律的观点上,完全不同于孔子,孔子认为“天命”(物质世界规律)是一种盲目的主宰力。孔子及其弟子和后学力图使“仁德”、“心性”“天命”得以贯通,这一方面是要使“仁德”、“心性”的追求获得存在论的支撑,另一方面又将“天道”(物质世界规律)唯心主义化。

荀子思想选取道家在“天道”(物质世界规律)上的自然观的成分,然而它的理论宗旨却不在于走向自然主义的道路,而在于凸现“天人相分”既物质世界规律与人是两个不同的体系,凸显“天道”(物质世界规律)的客观唯物性。

荀子在《天论》中写道,“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荀子思想认为,世界运行的规律是客观性的,没有意志、善恶、好恶的主观性。

“天道”是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是物质属性的,不是意识属性的。荀子思想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自然机能看成客观的,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视为物质的。荀子思想认为,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在对世界认识的客观性和物质性的大前提下,荀子思想对于人类世界的认识更加的客观和唯物。荀子思想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也就是说,荀子思想认为,物质世界的规律,不会因为人的情感或者意志而有所改变,对人的善恶分辨完全漠然置之,人必须要遵循物质世界的运行规律来改造和发展世界。

这种唯物主义的思想延伸到了荀子思想对传统的宗教迷信的态度,它认为自然的变化与社会的治乱吉凶没有必然的联系。认为祭祀哀悼死者的各种宗教仪式,仅仅是表示“志意思慕之情”,是尽“人道”而非“鬼事”(《礼论》)。

王书辉在认识到荀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对整个世界的看法是客观唯物主义的思路之后,对荀子思想进行了系统的归纳。

他把荀子“天人相分”的思想总结为“客观唯物主义”。

他把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总结为“人对物质世界的主观能动性”。

他把荀子“化性起伪”的性恶论思想,总结为“人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劳动实践实现的”。

他把荀子“法后王”的思想,总结成“物质世界是在不断发展的。”

他把荀子“天官薄类”和“心有征知”的思想,总结成“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的。

他把荀子“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观点,总结成“世界的发展是在矛盾中进行的,王道和霸道这两个概念,就是在国家的发展中的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

总而言之,王书辉把唯物论、实践论和矛盾论,通过对荀子思想的异化解读,形成了一个适应明末时期中国社会和古代中国人的,成体系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理论体系,并且把这个思想理论体系命名为“万物一统律”。

至此之后,王书辉创立的披着荀子思想外皮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万物一统律”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总结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万世归一律”,成为王书辉在明末改造中国的领导团体,所接受和运用的,唯一思想理论。

第173章 审判(1)第314章 十年基层锻炼制度3第395章 光复辽南10第181章 陈保生进城(1)第393章 光复辽南8第169章 复兴会的对外援助(1)第163章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3)第54章 马县丞的末日(6)第490章 云仙国王徐天草第452章 先死容易后死难第433章 接手大明不是最急切的工作第60章 工业的獠牙(4)第16章 立足(4)第158章 反动派和革命者的斗争2第459章 新开始新安排第240章 土著工业党的诞生(2)第68章 谭家冲来了群年轻人(2)第178章 杨守业的新生活(4)第386章 光复辽南1第98章 王书辉下乡记2第126章 应该的平静和不应该的平静7第99章 王书辉下乡记3第355章 炮击金州卫(8)第107章 不可抗拒的力量第103章 王书辉下乡记7第95章 吞噬人命的工业化(1)第242章 肖文龙的觉醒(2)第430章 弥留之际的大明王朝第333章 反面教材张献忠(2)第35章 理念(3)第286章 新的开始(3)第498章 范·德佩尔生病了第4章 穿越(4)第145章 简单逻辑1第327章 农民起义的进步与落后(2)第86章 荆州张家的覆灭(1)第154章 红旗漫卷出枝4第314章 十年基层锻炼制度3第348章 炮击金州卫(1)第362章 建设新湖北(5)第20章 起步(4)第27章 开始(3)第10章 婚事(2)第70章 谭家冲来了群年轻人(4)第16章 立足(4)第389章 光复辽南4第59章 工业的獠牙(3)第270章 承天事变(4)第196章 武昌起义(6)第293章 没用的和有用的(2)第48章 新奇的生活(2)第16章 立足(4)第299章 朱舜水访武昌(4)第113章 第一次反围剿之整风运动6第289章 地方工作(2)第179章 杨守业的新生活(5)第194章 武昌起义(4)第241章 肖文龙的觉醒(1)第31章 日常(3)第319章 十年基层锻炼制度8第444章 北伐第一战第243章 肖文龙的觉醒(3)第248章 根据地扩张和建设(2)第193章 武昌起义(3)第497章 老丈人朱术圳第163章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3)第83章 奇葩的锦衣卫(1)第139章 出乎预料与预料之中1第245章 肖文龙的觉醒5第82章 曾德昭和大皇帝(1)第59章 工业的獠牙(3)第206章 连锁反应7第2章 穿越(2)第459章 新开始新安排第161章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1)第97章 王书辉下乡记1第132章 入学风波1第293章 没用的和有用的(2)第468章 邮政局里的两个人第465章 朝鲜灭国和反面教材第367章 在山东(2)第190章 肃委会来了个年轻人6第159章 反动派和革命者的斗争(3)第363章 建设新湖北(6)第119章 不算战斗的战斗2第382章 东改编1第180章 杨守业的新生活(6)第219章 马祥麟的转变(2)第251章 根据地扩张和建设(5)第173章 审判(1)第225章 四省攻鄂2第283章 两种生活 两种世界(3)第153章 红旗漫卷出枝3第363章 建设新湖北(6)第108章 第一次反围剿1第43章 第一次矛盾斗争的开始(3)第485章 秦十四和“大皇帝崇拜”第381章 鲁东土地革命6第259章 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性(7)第487章 大刀正向沙俄的粗脖子上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