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 长子王青柏

少年军中的生活并不是那么舒服的。

王青柏今年十二岁了。他在少年军里的身份只有一个,那就是一个普通的中级少年军学兵。

作为一个十二岁的少年,王青柏从来也没觉得过自己的身份有什么特殊之处。虽然他的父亲是王书辉,而王书辉是中华复兴党的主席、中央政务院的主席、中华复兴军的总政委以及中华帝国的皇帝。

可是从小就在集体生活中长大的王青柏和大部分少年军的学兵一样,只是把自己的父亲王书辉当成是复兴军的总政委,中华人民复兴军所有战士们的领袖而已。

和中华帝国的所有少年儿童一样,王青柏十二岁的人生没有什么太特殊的地方。

1626年王青柏降生之后,就被送到育婴院里接受集体抚养了。等到王青柏三岁之后,他就开始在幼儿班里生活。再等到王青柏五岁之后,他就开始接受学前班的学前教育。等到王青柏完成了为期一年的学前教育之后,他就升入了中华人民初级少年军,开始接受小学教育。

等到他九岁的时候,完成了小学教育的他,又升入中华人民中级少年军接受初中教育。

现在,已经十二岁的王青柏已经到了在中级少年军军营里的最后一年了。

在这一年之后,他是考入中专院校开始学习专业知识,还是考入高中接受学术教育,这就会成为他人生中的第一个重要选择。

我们必须得说,中华帝国少年儿童的童年生活,并不是后世孩子们那种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

因为对现代化工业人才的渴求,王书辉费尽心血的在17世纪的中国推行全民教育。那种推崇什么素质教育让学生自由发展的歪理邪说,在王书辉这里是行不通的。

为了快速培养出完全适应工业化社会的人才,王书辉领导的复兴党在全中国范围内对所有的少年儿童都采取了,军事化的,封闭化的,工业化复制性质的,人才培养方式。

一个孩子从出生之后就会被送到育婴院里接受专业的婴幼儿保健专业人才的集体抚养。

等到这个孩子三岁之后,他就要开始接受涉及拼音、识字和简单算术之类的初级教育。

等到这个孩子五岁之后,他就要开始接受学前教育,至少掌握能够通顺的读懂简单的文章,进行简单的加减法数学计算的能力。

而等到这个孩子接受完了一年的学前教育之后,他就要在六岁开始,接受初级的简单的军事训练和体能训练,同时开始接受原本五年到六年,却被压缩成三年的初级少年军教育。

非常不幸的是,因为封闭化、军事化、工业化的教育和训练模式。在斯巴达的军营式生活下,他们可没有后世那些小朋友长时间的快乐的寒暑假期。

初级少年军的学兵们,每个月只有三天的探亲时间。而这三天探亲时间,指的是家长到军营来看望自己的孩子的军营接待日。

而所谓的寒暑假,扣除到农场和工厂进行参观实践,以及野营军训等军事化的集体活动以外,只有七月份的十天和春节期间的十天,这些孩子们才能离开军营回家和父母团聚。

毕竟,考虑到原本五年的小学教育被压缩成了三年,那么所谓的寒暑假,就必然的要被取消掉了。

不过相对而言,这些有父母有家庭的孩子,总是要比他们现在的那些教官和教员们要幸福的多了。

要知道,全中国的大部分的中小学教官,相当一部分是出自王书辉的西山基地的孤儿们。说起来,虽然学习和训练的生活很苦,他们这些有着父母和家庭的孩子,总还是要比他们的老师们幸福的。

因为中华帝国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即幼儿园两年(三岁到五岁),学前班一年(五岁到六岁),初级少年军三年(六岁到九岁),中级少年班三年(九岁到十二岁)的制度。所以等到这些孩子接受完了三年的初级少年军教训(教育和军训)之后,他们会全部升到中级少年军接受比较正规的准军事化教训。

因为按照中华帝国的制度,中华人民中级少年军的军事训练不再像初级少年军的军事训练那样,是由民兵部队指导的了。中华人民中级少年军学兵们的军事训练,全部都是由中华人民复兴军的正规部队进行指导的。

所以,中华人民中级少年军是属于中华人民复兴军的一个正规序列的。

王书辉在现代的时候并没有参加过军队。但是他根据他所了解的实际情况知道,最能改造人,最能塑造人的地方就是军队。

无论是他的父辈那一代人也好,还是他那一代人也好,凡是参加过军队的人,都从身体和精神上得到了一次彻底的改造。

工业化的中国需要的具有高度的纪律性和组织性,有着健康的体魄和坚韧的精神,有着全面的知识和专业的技能,与封建农业社会那种愚昧、麻木、散漫、落后,缺乏行动能力和拼搏精神的蠢货完全不同的工业化的先进人才。

所以,即使这种斯巴达的军事化教育,这种有些粗暴和强硬的教育方式有一定的可能会给一些孩子们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但是在工业化中国这个真正的全世界最人道主义的目标面前,这种可能的伤害,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当初王书辉的长子王青柏出生的时候,朱微妏是根本就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与枝江县郊区的那些工人和农场职工的子弟,一切接受在她看来非常残忍的军事化教育的。她一直坚持要自己抚养自己的孩子。

可是在王书辉强硬的态度面前,朱微妏还是强忍着不舍把王青柏送到了枝江县第十二育婴院里接受复兴党的统一抚养了。

有了一就会有二,有了二就会有三。随着王书辉和朱微妏的孩子不断地降生,同时也随着这些孩子被不停地送到育婴院里接受国家的抚养和教育,朱微妏也就不再坚持自己的想法了。

毕竟这种不合情理的国家包办孩子教育的方式,确实也没有真的对王青柏有什么实际上的伤害。

更主要的是,随着王青柏的长大,朱微妏也从王青柏的成长中,感受到了这种军事化封闭化教育的好的方面。

当然了,朱微妏也对这种让孩子和父母的感情不那么紧密和热烈,孩子对作为母亲的她永远也没有对复兴军领袖王书辉那么尊崇的全民教育制度有所微词。

可是朱微妏也知道,自己的长子也好,自己的次子也好,这些孩子对于王书辉的感情也不是子女对父母的那种感情,而是军人对于领袖的那种感情。

从这个角度上说,朱微妏虽然心里有着一种极大的不舒服,甚至产生了某种愧疚的心理,但是她却也知道,孩子们对作为母亲的自己和对作为父亲的王书辉的感情,其实都是一样比较冷清的。

但是,看到七八岁的儿子从小就能像小大人一样能够自己处理自己的生活,自己规划自己的生活,自己照顾自己的身体,这还是让朱微妏心里比较安慰的。

封闭化、军事化、工业化的教育和训练方式,必然要造成孩子和父母的疏远。可是王书辉却从来也不觉得这种疏远有什么不好的。

即使在现代的时候,王书辉也一直认为,结婚是每个人都有的权力,生育后代也是每个人都有的权力,可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抚养和教育孩子的能力和资格的。

王书辉在大学里工作的时候曾经租住过大学旁边的民房。他经常看到那些从农村来到城市打工的工人们,年纪轻轻的就生了两三个孩子的。这些本身最多也就是受过初中水平教育的务工人员在生孩子方面非常的随便。几乎每对夫妻都要生育两三个孩子。

可是这些本来可能也才二十岁左右,甚至不到二十岁,自己还是个孩子的父母,根本就不会专门花费时间和精力对自己的孩子们进行认真的抚养和教育。把两三个孩子放在外面四处乱跑,孩子坐在地上大哭,他们却在自己的房间里看电视,嗑瓜子,上网,一点都不关心自己的孩子。这种现象非常的普遍。

王书辉认为现代社会的很多人都不具备抚养和教育孩子的能力和资格,那么他怎么可能对那些真真正正的是在愚昧、麻木、无知和愚蠢的状态下,在封建农业社会残酷的环境中幸存下来的古代人放心呢。

王书辉之所以剥夺老一代中国人对于自己子女的抚养和教育权力,通过政策和法律的手段,将对新一代的中国人的抚养和教育的权力转交到复兴党、国家的手中,就是王书辉一方面不希望新一代的中国人沾染上他们父母的那种封建农业时代的愚昧和愚蠢,另一方面就是他认为封建农业时代的中国人没有资格抚养和教育新一代中国人的权力。

在这种情况下,王书辉和复兴党是巴不得所有的新中国人都和他们的父母关系冷淡感情淡薄呢。

当然了,基本没过过什么家庭生活,没怎么体会过家庭温暖的王书辉,也不会因为自己的儿子们对自己的感情淡薄就觉得有什么不适应的。从某种程度上说,除了他的小女儿以外,他对其他的子女都没有什么特别强烈的喜爱之情。

他站在一个非常理性的立场上认为,自己的儿子们和自己的感情冷淡是一个很好的事情。他是绝对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会因为自己的身份就产生什么洋洋自得高人一等的心理的。

至少从自己的长子王青柏身上,他觉得这种军事化、封闭化的教育方式,把自己的孩子培养的非常的健康。

王青柏本人并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这样一个看起来有点冷血的人。

当然了,因为常年在封闭化的军营式的环境中过着集体生活,每年只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能够和父亲母亲生活在一起的王青柏,对于自己的父亲并没有什么太多的了解。

就像朱微妏认为的一样,对于王青柏来说,王书辉是他的父亲,远没有王书辉是中华人民复兴军的领袖对他来说更有意义。

正因为王青柏和少年军里的所有学员一样都把王书辉当成一个领袖来看待,所以王青柏根本就不会产生什么自我感觉良好的,自己觉得自己挺了不起的,高人一等的想法。

毕竟,在少年军里面,在这种充满了纪律和规矩,充满了竞争和合作的军事化环境中,只有实实在在的考试排名,只有实实在在的考试成绩,只有实实在在的军训成绩,只有实实在在的大比武和大练兵中的优异表现,才是真正的能够让人自豪和骄傲的东西。

在少年军里成长起来的王青柏是个非常优秀的孩子。

可能就像他的母亲朱微妏常年和王书辉生活在一起,也受到了时空辐射的影响,所以生理上有些特异性,容貌上几乎不会衰老一样,王青柏在很小的时候身体素质就非常的惊人。在同龄人里面,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智力上,王青柏的发展水平都是非常的高的。

常年在集体生活里因为考试成绩优异,因为军事素养优异,在各种比赛、比武、实践活动和各种赛事中大量获得各种荣誉的王青柏,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相当的骄傲的。

对于他来说,自己的父亲也就是自己的父亲而已。这个因为自己实实在在的成绩而在少年军中非常受瞩目的少年人,并不觉得自己的父亲是自己的依靠。他觉得自己才是有真材实料的优秀者。

当然了,在少年军这样的集体环境中,在军事化的这种氛围下,就是有人知道了王青柏的父亲是王书辉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在这个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们的想法都差不多,那就是真正能够得到赞扬和肯定的人,一定是那些成绩好、水平高、有实力的人。

在中`央警卫局的严格保密下,无论是枝江第六初级少年军还是在新京第八中级少年军里,不管是学兵还是教官,都不知道这个叫做王青柏的优秀少年是王书辉的儿子。

无论是少年军中的学兵还是教官,他们都只知道,那个叫做王青柏的少年学兵,是一个一定会有远大前途和良好发展的少年人。

虽然王书辉从来也没对自己的长子表达过自己的想法,可是王书辉还是对自己的长子王青柏有着几分欣赏。

用他的心里话说,这个孩子很像年轻时的自己。

这其实就是一个父亲的最大骄傲。

第202章 连锁反应3第341章 刘二怂的劳改生涯(2)第447章 一个是俘虏另一个也是俘虏第174章 审判(2)第10章 婚事(2)第317章 十年基层锻炼制度6第107章 不可抗拒的力量第285章 新的开始(2)第413章 船上偶遇第412章 后金内讧第334章 反面教材张献忠(3)第411章 推销员曾德昭第366章 在山东(1)第341章 刘二怂的劳改生涯(2)第460章 国家级吉祥物的郁闷第481章 中倭新关系1第161章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1)第46章 斗争模式的雏形2第204章 连锁反应5第256章 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性(4)第429章 敲响丧钟的人第365章 建设新湖北(8)第441章 完蛋的太突然了第238章 张知府的崛起(5)第319章 十年基层锻炼制度8第184章 陈保生进城(4)第483章 中倭新关系3第325章 亡国之君&亡国之臣(4)第41章 第一次矛盾斗争的开始(1)第173章 审判(1)第286章 新的开始(3)第3章 穿越(3)第357章 炮击金州卫(10)第430章 弥留之际的大明王朝第53章 马县丞的末日(5)第101章 王书辉下乡记5第491章 觐见大皇帝第148章 简单逻辑4第234章 张知府的崛起(1)第108章 第一次反围剿1第493章 天威之下如夏花绽放的幸运第333章 反面教材张献忠(2)第154章 红旗漫卷出枝4第112章 第一次反围剿5第170章 复兴会的对外援助(2)第101章 王书辉下乡记5第89章 荆州张家的覆灭(4)第479章 中华帝国访问记7第224章 四省攻鄂(1)第169章 复兴会的对外援助(1)第30章 日常(2)第279章 天启皇帝的表态(1)第122章 应该的平静和不应该的平静3第63章 牛大胆和五亩地(3)第41章 第一次矛盾斗争的开始(1)第497章 老丈人朱术圳第38章 妖僧(2)第498章 范·德佩尔生病了第16章 立足(4)第327章 农民起义的进步与落后(2)第158章 反动派和革命者的斗争2第92章 荆州张家的覆灭(7)第212章 保民军第一战5第283章 两种生活 两种世界(3)第62章 牛大胆和五亩地(2)第135章 入学风波4第371章 在山东(6)第362章 建设新湖北(5)第183章 陈保生进城(3)第319章 十年基层锻炼制度8第46章 斗争模式的雏形2第151章 红旗漫卷出枝1第419章 爱钱的人才有动力第458章 首都和纸币第5章 准备(1)第455章 南京是个大包袱第6章 准备(2)第303章 朱舜水访武昌(8)第389章 光复辽南4第137章 教学相长2第266章 学员张兆欢(6)第371章 在山东(6)第461章 搭板楼比紫禁城更美丽第163章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3)第37章 妖僧(1)第420章 小摊老板第83章 奇葩的锦衣卫(1)第112章 第一次反围剿5第201章 连锁反应2第24章 起步(8)第270章 承天事变(4)第114章 第一次反围剿7第448章 不好消化的巨大刺激第120章 应该的平静和不应该的平静1第476章 中华帝国访问记4第314章 十年基层锻炼制度3第317章 十年基层锻炼制度6第385章 东改编4第111章 第一次反围剿4第486章 小朋友不听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