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五章:两京之争(上)

“马爱卿,国朝之南北两京制,你以为如何?”

忽然间,一直没怎么吭声的崇祯皇帝看向吏部尚书马士英,淡淡询问道。

“回皇上,臣以为...”马士英心中一惊,面上浑然不动,说道:“南北两京制,乃是成祖皇帝定下的成规祖制,臣不敢妄自揣测。”

这话说的很中肯,崇祯皇帝明白是马士英不肯多说,怕惹上一身骚,倒是也理解,当下还决定把话彻底挑明,点头又道:

“朕有意废除南京陪都,改成金陵,设省同制,撤销南京六部,由京师统一管理全国政务,上通下达,马爱卿又觉得如何?”

“这...”马士英闻言有些震惊,一时竟是无从说起,犹豫半晌才道:“陛下,非是臣不遵陛下之命,而是天下之大,若不设两京,当不能共御啊!”

“此言有理,但若朕非要废了南京六部呢,又该如何?”崇祯皇帝点点头,话锋一转,又道。

群臣听见这两人的对话,许多人都是面色大惊,废了南京陪都地位,再撤了南京六部,那他们去做什么,回家种地不成?

这可不行!

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陈洪成出班道:“启奏陛下,万万不可!”

“南京为我朝龙兴之地,龙脉在此,又是太祖皇帝钦定国都,根不可断,臣以为不仅不该如此,更应该迁都于南京,以北京为陪都。”

“如此,国事大有可为!”

又一侍郎站出来说道:“龙兴之地在凤阳,哪里是金陵?陛下,臣建议将凤阳立为新都,南北两京为陪都!”

看了陈洪成和一眼,崇祯皇帝没有说话,这时候礼部尚书,皇子座师张尔岐出班道:“启奏陛下,臣觉得可行!”

“两京制不可废,臣来南京日久,见六部及各官署鲜有实事可为,然则权柄愈大,肥硕流油,百姓却日益困乏,便深感不安。”

“京师政令不得主南,南方之民以南京为主,不尊京师,长此以往,必国将不国!”

“所以,臣提议,不仅要撤销南京六部,那些职权甚大但却无甚实务的官署,都要统统撤销,设立新的官署取而代之,但两京制不可废,仍要以南京为陪都!”

紧接着,工部尚书高弘图出班表示赞同,说道:“启奏陛下,两京制使国朝安兴至今,不可轻言废之,否则,江南一带必然再起动乱!”

“何况,历鉴前朝,两汉以洛阳、长安为两京,繁荣兴盛了四百余年!唐先是两京,后甚至增加为五京制,我大明国土辽阔,不下于汉唐,若不设南北两京,百姓不知朝廷,又如何上通下达?”

“臣恳请圣上三思!”

崇祯皇帝转念一想,高弘图和张尔岐两个人说的倒也有些道理,心下有些沉吟,听着下面群臣激烈的讨论,摆手说道:

“今日就到这里吧。”

......

关于南北两京制的争端,实际上从成祖迁都开始,就一直持续,正因为这种无法决定下来的争端,才使得大明直到英宗六年才正式定都北京,之前一直都称其为“行在”。

意思自然就是皇帝率文武群臣暂时驻扎的临时首度,自英宗六年正式定都北京之后,一直都没有取消南京作为首度的合法性,朝廷将其称为“留都”,即“置官留守的首都”,时人也称“南都”。

因为南京是太祖所定之都,它名义上的政治地位重于唐代事实上的“东京”洛阳,但实际的地位却不如唐代的洛阳。

因为唐代洛阳和长安相距不远,一些皇帝(特别是改国号为“周”的武则天)曾长期住在洛阳,洛阳因此成为实际上的京师。

设两个都城,皇帝可以朝发夕至,其实所谓“山高皇帝远”对唐代的两京制度不大。

留都南京对大明朝而言,更具象征意义,然而实际意义不大,崇祯从朱棣在皇明卷宗上的密辛得知,当时成祖皇帝选择北京的原因很多,两京制不过是他的借口罢了。

首先一个,明朝南、北“两京制”形成后,北京作为政治、军事中心,南京作为经济和文化中心,很长一段时间,南北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

其实崇祯皇帝也觉得该有第二个都城,以备后患,不过六部和那么多无用的官署只是为了留一个备份的朝廷,实在是弊端大而用处小。

并且这最大的一个用处,在历史上的明末却也根本没有用得上。

设想一下,如果大明在只在南京设立一个都城,那么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都在南京,中国北方将持续凋敝下去,很不利于一个大帝国的统一与稳定。

若只设在北京,道理也是一样。

朱温灭唐,经五代十国大乱后,中国的政治格局从东、西竞争变成了南、北竞争。

无论是周武王东征灭商,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还是刘邦以汉中为根据地取得天下,或是隋、唐两朝依据关陇集团统一中国,关中一直是统治者的根本重地。

这些历朝历代的帝王,他们针对西北要重点防范的是游牧民族,即依靠函谷关,进可谋东部富饶之地,退可“一丸泥封”,保持根本之地。

唐代长安、洛阳的两京关系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

从赵宋开始,东西关系转为南北关系,南面的汉族政权面对最大的威胁往往是来自北部崛起的游牧民族。

因此渤海之滨、燕山之麓的北京成为了“南北竞争”中最重要的重镇,汉人政权失去它,必然只能偏安南方,且国祚不会长久,游牧民族若抢占到手中,则可挥鞭南下,兴盛一时。

朱元璋并非不想用北京做都城,因为北京做都城最具战略价值,然而当时大明军队刚刚从伪元手里收复大都,城池和周边州县还欠繁华和富裕,且胡化了四百余年,与淮河和长江流域的文化有隔膜。

当时的北京一带,对主要生在江淮、浙西的大明开国功勋集团来说,是定都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区,心里总是不踏实的。

崇祯皇帝在密辛中得知,朱元璋还曾派太子朱标巡查长安、洛阳和开封,想选择汉、唐、宋的故都为首都。

然而这个念想再度落空,经过一次次战乱,关中之地已经残破,丧失了作为一个大帝国都城的条件,洛阳亦是如此。

开封处在无险可守的大平原上,最易受敌,战略位置更不适宜。

建文帝即位后,因削藩引发“靖难之役”,朱棣攻破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皇帝位,第二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十九年后,迁都北京。

南北两京的争端和建立,均从此开始。

迁都北京是朱棣方方面面的考量,一北京是他以往的封藩地,起兵“靖难”之前,已在此经营二十多年,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一套政治、军事、经济体系。

等他当皇帝后,北京及周边地区已不在是“生地”而是“熟地”,迁都于此乃是瓜熟蒂落之事,况且南京一带布满了不服从他的建文旧臣,北京则相对稳定得多。

历史上,鞑清和蒙元一样,都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征服了南面文化更发达、人口更多的汉人而入主中原,尽管历史上鞑清入关有了更多的戏剧性。

对中华的士民来说,他们是血腥的征服者,都是外来政权,而对鞑清和蒙古人来说,和他们无非是把整个中国看做自己的战利品。

无论对关陇、幽燕、齐鲁、河洛,还是江南、巴蜀、岭南,他们并没有崇祯皇帝眼下或历史上朱元璋和朱棣所想的这样充分。

实际上,鞑清将这些地方一视同仁,在他们眼中,这些不过是他们新占的地盘,根本无非轻重,他们重视的不过是自己发家的关外或漠北,那里才是他们的“老营盘”,是留后路的地方。

大明则不一样,它是赵宋灭亡后近一百年,一个将“鞑虏”驱逐出去光复中华的汉族政权,这也是历史上很少见的北伐而非南下统一中国的政权。

皇明祖训上不止一次的写着类似这样意味的话,江南才是根本重地,是大明王朝的发祥地。

而且,当大明的大军在徐达、常遇春率领下攻占元大都,收复幽燕之地时,这块土地从后晋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开始,经辽、金、元,已被异族统治了足有四百余年。

可以说,这是一块高度“胡化”的土地。

大明时至今日的南北“两京制”,正是在这样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留都南京,皇帝平日不在此城,但却保留了一整套的中央政府官僚体系,可谓是“朝廷的备份”,六部、都察院、五府和内廷的太监体系,一应俱全,缺的只是高高在上的皇帝。

南京朝廷的官员级别和北京同职官员也相同,南京周边十四个府、州的相应事务,有些事务甚至连京师六部都不得干涉。

南直隶所辖的地区,乃经济最发达、文化最昌明之区,天下赋税六至八成多出自于此,若此次空手而归,或是不能将南京彻底控制在自己手里。

日后必然还会生乱,崇祯皇帝可不想在战事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后院起火。

第八十八章:请贼入瓮第四百五十六章:鱼水之情,再塑之恩第七十六章:效仿正德第七百零五章:奇兵第五百八十一章:血色朝阳第四百六十七章:手段第六百四十七章:天雷助阵第一百五十七章:蹊跷第六百八十七章:新败第五百六十六章:皇帝之位 能者居之第一百二十五章:天子第二百八十五章:北关失陷第五百八十三章:这天下的皇帝,只能是朕!第六百六十章:出师未捷,总兵先死第四百六十四章:胡国柱的抉择第五百七十章:在辽东下一盘大棋第一百七十四章:弓试第七百零一章: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打了第一百七十四章:弓试第七百八十一章:旧秩序与新秩序(二)第五百九十八章:大选秀女第二百零一章:东林 帝党之争第四百八十章:对阵(求推荐)第三百三十三章:家事国事天下事(上)第二百二十章:乌齐叶特最后的荣光第二百零九章:登莱异动第四百三十二章:陷重庆、下忠州(上)第十三章:周遇吉誓决李闯第二百四十三章:小阵大战,处变不惊第三百二十八章:授参将第四百六十二章:战兵、正兵、辅兵第四百七十九章:分进第八十四章:明代版的游行示威第三百六十七章:三屯营之战(下)第六百一十三章:引诱 让利 联合第五百七十九章:先曹氏 后满虏第二百九十章:皇上来看我们了第六百一十一章:和皇室做买卖第三百零一章:风云突变第三百一十一章:血染太平门第五百零七章:克解州,陷绛州,逼临汾第七百八十四章:全世界都在真香第六百八十一章:公报私仇,一举多得第一百七十六章:地方龙虫(感谢帅气小佳的万赏!)第六百五十五章:请君入瓮,西安军议第三百四十五章:先取建平,再下广德(中)第六百七十二章:传闻第四百二十八章:激邀出川,山陕瞬危第七十七章:刘芳亮北犯第五百六十三章:东路受挫 老冯出招第六百五十三章:克定宁夏,光复二省第七百四十五章:除国叶尔羌第七百二十章:恶人还需恶人磨第四百四十九章:要是有个仓库就好了第七百零三章:来了还想走?第七百八十八章:有其父必有其子第四百四十八章:朕为天子第七十七章:刘芳亮北犯第二百六十四章:宁完我入京第三百六十三章:既然逃不得,那就杀吧第六百八十九章:他输了第七百三十四章:朕亲手砍了多尔衮第三百零二章:暴政 神怒 天谴第六百九十章: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第一百一十一章:联合执法第二百一十九章:清营议动第三百四十四章:先取建平,再下广德(上)第六百五十九章:真真假假,假戏真做第六百七十八章:和朕玩?撤了!第五百章:召开会盟第五十九章:吴又可 瘟疫论第八章:好了你不用再说了(求收藏!!)第五十五章:建奴议政第二百一十一章:血海深仇,指日可报第四百零八章:横刀立马慑乱军第五百七十章:在辽东下一盘大棋第四百八十四章:破敌第六十四章:以走狗代清流第五百六十四章:宗第授首 体纯反正第四百二十二章:一脸平静的群臣们第三百七十二章:以胜虏昭告天下第六百一十一章:和皇室做买卖第三百六十四章:三屯营之战(上)第二百四十二章:五百戚兵,强军伊始第三百六十八章:达延古的醒悟第三百二十四章:文武榜第一百八十六章:东厂的威风第五百一十九章:番子临门第四百章:没有胜者第三十八章:新军第六百五十一章:赴任泉州,城前劝降第五百五十八章:峰回路转 自掘坟墓第六百六十章:出师未捷,总兵先死第三百四十二章:多尔衮的野心第七百一十五章:着急认大哥的沙贾汗第二百九十八章:金陵庞氏第二百二十七章:命运的三岔口第三十三章:心机玩不过,那就下狠手第四百零八章:横刀立马慑乱军第六百八十七章: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