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一章:皇帝的那把刀

“承恩哪,不用再强撑着了,该下去歇歇了,有些事儿,交代给下边儿的人去办吧。”

紫禁城冬暖阁,崇祯皇帝放下手中报纸,看着正在为自己倒茶的王承恩,微笑着说道。

之所以皱眉,是因为素来持稳的王承恩居然一个不小心,将茶水洒了一桌子。

这本是那些初来乍到被宫内金碧辉煌所震惊得失了态的新人才会犯下的错误,不过崇祯说出这番话来,并没有怪罪的意思。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起码最近半个月,老王的状态都不怎么样。

这些细节大体上变化不大,可无论东厂内部的声音,还是偶尔来几次宫内的表现,崇祯都能听得见看得着。

王承恩可是给自己当了一辈子的总管,临老还在崇祯十七年挑大梁背了那个年纪本不该背的锅。

东厂这个衙门权利很重,但崇祯也知道,想要完全将自己的意思落实下去,要承受多少人的口舌。

唇舌如剑,可以伤人。

从后世的键盘侠们身上就知道,喷子的威力总是无穷大,更别提眼前天下间的喷子们都是后世喷子们的老祖宗了。

这些年来,有王承恩执掌的东厂,完全变成了崇祯的一把刀。

王承恩事事都办的恰到好处,就算在许荣秀那件事的处理上,也能让崇祯没有半点后顾之忧。

说实在的,眼下满朝文武之中,想要找出完全能让崇祯放心的人,除了王承恩恐怕再也没有了。

其他人无论是谁,总还有些自己的小算盘和小心思,唯有王承恩,把崇祯看得比自己还要重要。

这样的情感,虽说崇祯碍于皇帝威严,本身并不愿意在大庭广众之下承认,但实际上内心也知道,他于自己,已经和半个父亲差不多了。

听见崇祯的话,王承恩满是皱纹的脸上,也泛出些许哀伤,落寞地道:

“臣老了,服侍不动皇上了,也是时候该引咎让贤,让年轻的后辈们上来了。”

“陛下,老臣已经不能有什么作为,东厂的事务,也开始有心无力,不能再为您分忧了。”

听见这话,崇祯手上的动作停了下来,沉吟片刻,从龙椅上起身,走到王承恩身边,拍了拍他得肩膀,道:

“你这是什么话?承恩,你服侍了朕半辈子,怎么能让你就这么离开?那朕为免也太不近人情了。”

“你的作为,苍天可鉴,日月为凭。朕为天子,更可以为你证明,你的功绩,丝毫不比那些文臣武将差!”

“朕知道,这皇宫大内,你看的比自己家都要重要,朕能为你做的不多。”

说到这,崇祯提高嗓音,正色道:“李春,叫司礼监掌印太监李凤翔、秉笔太监王德化进来。”

李凤翔和王德化都曾是位列秉笔,为了这个掌印的位子明争暗斗了数年,最终还是前者成功上位。

王德化在司礼监秉笔这个位子上干了几十年,如今李凤翔成功晋位,升任司礼监掌印大太监,可他也不能说是成了失败者。

此番王承恩将要退休,王德化被他重点培养,推荐给崇祯。

在崇祯看来,王德化也算忠心,而且在司礼监当值多年,威望和手段应该都够用。

而且除此之外,东厂是个阴暗的地方,王德化可能比王承恩更可能得心应手,的确是不二之选。

待他们两人进来,崇祯皇帝宣布了思虑已久的旨意。

“拟旨,以司礼监秉笔太监王德化代王承恩提督东厂,方正化仍任大内总管一职。”

“此外,退休之后,王承恩仍有总管大内之权,但不必担当总管之劳,可以随意走动,此为朕特许。”

“吾皇万岁万万岁,臣等遵旨!”

王承恩张大了嘴巴,眼角隐隐有浑浊的泪珠酝酿,但却什么都没说出来,只是更用力的跟着余两人去喊。

出了暖阁,李凤翔先朝王承恩笑着道:“恭喜督公,圣上对您隆恩,可真是羡煞我等。”

王德化看着夕阳落下,也是有些触景生情,道:“是啊,若说陛下对您的恩典,只怕我们加在一起,都够不上半分。”

“这都是皇上圣明,老朽我又何德何能,承受如此大的皇恩。”王承恩叹了口气,说完,径自离去。

李凤翔和王德化虽然在宫内都算得上是头两把交椅的老人,可他们在王承恩面前,不过还是个区区后辈罢了。

待王承恩走出大门,李凤翔看了一眼王德化,道:“咱家还要恭喜王大督主成功晋位,提督东厂,日后手上的权柄,怕是不会小了吧?”

“权柄是小还是大的,还不都是为了皇上办事?如今你我各得其位,可不能心神一飘,就做出一辈子后悔的事儿来。”

说完,王德化也是施施然离开。

李凤翔听得出来,王德化这话中其实有些讲和的意思。

说的也是,他们无论再怎么去争,都还是为了皇上办事,自己掌印司礼监,倒也没必要去嫉妒他王德化。

要知道,东厂可不是谁都能做,而且做得好的活计,王承恩是个例外,这老头子和皇帝关系毕竟不一般。

想到这,李凤翔摇头笑了笑,第三个走出了大门。

......

信王府时期的老人王承恩提督东厂六年之后,总算是退居幕后,颐养天年。

且不提王承恩的待遇有多让人羡慕嫉妒恨,只说这新上来的东厂提督,名字叫王德化。

刚开始许多人还松了口气,被压制多年的东林集团似乎在暗流涌动,颇有山雨欲来之势。

可很快他们发现,这个王德化,比之前任王承恩,所行所为,更加称得上是心狠手辣。

王承恩毕竟是个老成持稳的性格,基本都是皇帝怎么说他就怎么做,不越雷池半步,但也不会太激进。

可这个王德化不同,毕竟他正值壮年,行事任差都比王承恩更积极。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这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眼下的王德化,就迫切需要干出业绩来证明自己配得上东厂厂督这个位子,让皇帝也能对自己放心。

上位之后,王德化刚好赶上了朝廷改革,这个改革遇到的阻力不小,正是他表现的好机会。

政策发下去没有多久,上通下达的朝廷就让世人看见了自己的办事效率。

最先动作起来的,还是已经逐渐向王德化手中靠拢的东厂衙门。

对于那些不服从朝廷改革之意,且明里暗里都有不少小动作的人,王德化处置更为极端。

就任一个月不到,仅在京畿一带,东厂飞令传往各地,而后便是各地堂口的缇骑四出。

无数番役们气势汹汹的登门,一点不留情面地踹破了一个又一个紧锁的大宅门院。

管他什么背景,管它是拥有多少田地和仆人的大家族,只要犯了朝廷的事儿,东厂自然会第一个来收拾。

东厂用自己的行动告诉那些豪绅地主,他们还是皇帝手中的那把刀,那把专门用来对付豪绅、地主和文臣的刀。

新厂公的上任,不仅没有对他们起到影响,反而使这把刀变得更加锋利,在维护皇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第一百三十二章:王师第二百七十八章:地方不靖第六百九十七章:真够闹腾的第六百八十八章:报复第四百九十五章:鄂尔多斯之战第六百四十八章:找下家的时候到了第六百零五章:一箭双雕第三百五十三章:人非完人,一招失算第七百五十七章:不好意思,朕就是来抢地盘的第五百六十六章:皇帝之位 能者居之第一百五十四章:总结(上架求订阅!!!)第六百四十五章:潼关大战(中)第三百五十四章:谋定盛京,御驾亲征第五百零六章:大阅、建城第六十八章:并无忠君之心第六百零九章:天下暴利,盐矿为首第五百二十七章:你再不来老子可就真挂了第七百一十一章:欣欣向荣的朝政第五百五十章:大明步军的改革第三百一十三章:以西厂暂主金陵事第五百七十一章:这棋越下越大了第六十七章:这大明的皇帝,是朕!第三百七十三章:夜御三女被嫂知第六百一十九章:以人填河,天降奇兵第一百八十五章:干就完事儿了第二百零六章:皮岛 天津 登莱第三百八十六章:人在家中坐,事从天上来第四百二十七章:王世忠归心武昌,李自成议政西安第六百六十五章:合围第五百八十一章:血色朝阳第七百零一章: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打了第六百五十一章:赴任泉州,城前劝降第七百五十一章:顺手收波人心第三百零五章:姓钱的,你的破事儿发了!第三百四十八章:五镇联军第四百一十九章:惊变山海关第五十一章:罪己诏(求收藏!!)第四百九十一章:说媒第四十三章:分向突围,退保宁武第五百零八章:操劳国事为君死(三千字!)第七百五十六章:收了个安南版吴三桂第七百五十四章:鹿儿岛海战第三百九十二章:秦良玉奇谋收重庆,曾李逆战震川东第四百零三章:明君,人心第五百六十一章:风卷残云 光复太原第七百六十四章:燃烧的巴黎城第七百一十三章:驻蒙兀儿大使第三百三十九章:谋立新君第三百零六章:奉旨平乱第五百九十九章:朕即天下第七百六十四章:燃烧的巴黎城第五百六十七章: 一家天下第二百三十五章:双马战一龙第三百三十章:好汉归家,钦赐殊荣(下)第五百六十二章:分田!入册!恢复!第一百二十八章:平反第二百二十八章:北征第二百六十九章:长江后浪推前浪第六百七十三章:长安第六百四十四章:潼关大战(上)第一百二十八章:平反第一百零五章:晋冯铨为工部尚书第三百九十七章:举世瞩目的叙功升授大典(下)第二百零九章:登莱异动第二百五十一章:捉拿王公壁第三百五十九章:王师云集,争斗沙场第四百五十四章:逼驱百姓,虎狼之心(第一更)第一百零五章:晋冯铨为工部尚书第七百三十一章:多尔衮,朕来了第一百一十九章:整肃第一百一十八章:诏书第四百四十一章:两厂相争第三百七十一章:遵东奇捷(下)第二百九十九章:收盐务,改商税第八十五章:黄闯子到了第三十一章:朕又换首辅了第五百七十七章:既来之,则安之第一百六十二章:演习第七百六十三章:崇祯亲征胜利碑第二百一十五章:订盟 六卫 册封第一百零一章:为弟兄们在忠烈祠搏一个名位第四十九章:惊变大同(上)第二百三十七章:定策太原第五百九十八章:大选秀女第七百八十章:旧秩序与新秩序(一)第三十五章:整筛第六百零九章:天下暴利,盐矿为首第六十九章:‘凶’名赫赫第二百六十九章:长江后浪推前浪第七百一十四章:不比不知道第六百八十七章:新败第七百一十五章:着急认大哥的沙贾汗第五十五章:建奴议政第一百七十一章:自有犯愁事第一百五十章:全歼第五百四十八章:还是太看得起你了第四百四十七章:强龙偶遇地头蛇第四百七十七章:斩王第五百二十九章:你小子得好好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