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到底是谁的天赐良机?

历史上,多尔衮是在四月十三日率清军主力前往山海关,然而实际上,多尔衮一直都没想过要直攻山海关。

素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的山海关,不仅有吴三桂的几万关宁军镇守,山海关总兵高第的几万明军也在此协同。

除此之外,还有数十万从宁远一带内迁的辽东百姓,这些人同仇敌忾,再加上山海关绝佳的地利优势,想要直面攻下山海关?谈何容易。

历史上的多尔衮就是听说了中原混战,才想借此机会直接入关争夺北京,绕过山海关从喜峰口一带直接入关,很明显才是最得当的决定。

但进关都走了一半,却忽然听说李自成已经拿下了北京,多尔衮这才是大举进逼山海关,想以高官厚禄逼迫吴三桂投降。

现在李自成并没能攻下北京城,反而和官军主力在宁武一带打的不可开交,这对多尔衮来说,自然是先发制人,夺下京师的天赐良机。

所以,多尔衮自打从盛京出发之后,便是偃旗息鼓直接从崇祯二年入寇的原路进关。

沿途明军各城堡其实真不少,人数全家在一起也够多尔衮喝一壶,但明军听说清军大举寇关都是怕的要命,看见建奴大军从城下经过压根连屁都不敢放一个。

还不止于此,这些地方的军将和文官异常默契,为了逃避朝廷的追责,甚至根本都不会上报,全当没看见眼皮子低下腾腾经过的建奴大军。

除了山海关以外,京畿、蓟镇一带的城堡早就是形同虚设,多尔衮长途跋涉千里,但直到大军兵临北京郊外崇祯皇帝尚还不得而知,这就是关键锁在。

多尔衮进来之后也根本没急着暴露自己,四出哨骑之后,便一直带着满洲八旗、蒙古八旗还有朝鲜六旗兵力总计二十余万人蹲在平谷一带等待机会。

吴三桂这边做等有等,一直没见多尔衮叩关,实际上心里也明白是怎么回事儿,多尔衮这厮肯定是绕过山海关直接奔着京师去了。

不过崇祯皇帝是怎么想的吴三桂也搞不明白,年初下达了勤王旨意,还没等吴三桂收拾好行礼就又把旨意给撤了,紧跟着又用英国公张世泽代替他老爹做了京营提督。

本来对这件事吴三桂是当个笑话看的,京营什么鬼样子他还不知道么,不过这几个月下来,据说京营现在被那张世泽搞的还不错。

张世泽起码是英国公,开国名将后裔,京城勋戚的第一人,他老爹也是少见以敢战闻名,对于这个人,吴三桂实际上有些忌惮。

至于现在的甲子营提督董琦,那都是吴三桂平日正眼都不会看的小角色,现在崇祯皇帝可真是无人可用了,就这么个角色都能做提督。

吴三桂每天翻看着京城传来的大事小情,虽然脸上冷笑连连,但心中却更加捉摸不透这位皇上到底是怎么想的。

难道这天底下还有比自己关宁军战斗力更强的兵马不成,不用自己,他还能用谁?

吴三桂明知北京城危在旦夕,可还是带着关宁军待在海关不挪窝,实际上也是打着在乱世中保存实力的小算盘。

在清军大营之中,多尔衮和众王公贝勒大臣正在议事,却忽然间听帐外传来马蹄声,紧跟着一阵脚步声过后,浑身血迹斑斑的阿巴泰走了进来。

阿巴泰本来憋了一肚子气,接到撤军命令后是马不停蹄的跑了回来,看见面色深沉的多尔衮之后这气也不敢往外撒,只得跪下来闷声道:

“摄政王,我回来了。”

“回来了?军情刺探的如何?”多尔衮抽了口大烟,先是吞云吐雾一番,这才淡淡的出声询问。

不过满帐的王公大臣都知道,多尔衮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在借机向阿巴泰兴师问罪。

阿巴泰在战场上勇悍,可到了这里却像个犯错的孩子,抬起头看一眼多尔衮,竟然直接主动承认错误。

多尔衮脸上表情缓了缓,很显然是对阿巴泰老实巴交的态度十分满意。

无论他此前多么想把阿巴泰这没脑子的莽夫给弄死,然后自己掌管正蓝旗,但是关键的用人之际,满清内部可不能再有什么动荡,而且这种莽夫留着还是有用处的。

多尔衮立即放下手中大烟袋,起身说道:

“七哥说的哪里话,大家都是八旗的王公贵胄,都是为皇太后和皇上办事,要什么上下之分?”说到这里,多尔衮脸色一变,沉声道:

“下次若是再不服从本王的调令,擅作主张,可别怪我翻脸不认人!”

阿巴泰前面正在诚惶诚恐的庆幸,听到最后又是吓了一挑,赶紧低头认罪伏法,周围的贝勒们也是出来打圆场,说了几句有的没的。

过不久,阿巴泰这才是说起正事:

“摄政王,我带人去黄村看了看,满地都是扎营的痕迹,但却没见到一个南蛮子,会不会是阿哈们的消息有误?”

多尔衮闻言沉思起来,抽了口大烟,问道:

“消息确切,不会有误。本王想知道的是什么兵马你打了半个晚上,竟然伤亡了两百多个勇士?”

听见这话,阿巴泰有些不好意思,说道:

“应当...是流贼的人马!”

“哈哈哈,阿巴泰,难不成你是打完才知道的?”忽然间,一旁穿着黄色全身铠的豪格听出了什么,当即讽刺起来。

阿巴泰支支吾吾不出声,但多尔衮此时的注意力根本不在这上面,听到阿巴泰的话,他又是陷入沉思。

本来多尔衮就对流贼忌惮不已,毕竟这闯军多年以来也是席卷中原,战斗力怎么会弱了。

此次入关之所以搞出一次千里奔袭,为的就是想避过这足有百万之数的李自成大军,没成想明军没遇上,却阴差阳错先和大顺兵交了手。

据阿巴泰所说,这支忽然冒出来的大顺军只有一万多人,但衣甲兵器都十分整齐,居然在夜里和正蓝旗的骑兵打了个不可开交。

一个不知名的大顺将军,居然在和鞑清的饶余郡王阿巴泰过几手之后活了下来,这更是让多尔衮觉得吃惊。

阿巴泰的悍勇在清军之中有目共睹,从来没有任何明军将领能和他过招之后活下来,这所谓的大顺,到底还有多少这种将领?

清军有二十多万,这已经是全国之力,就连朝鲜的强征军都算上了,但其中称得上精锐的只有十万左右的满洲八旗兵。

然而大顺军可是号称百万,就算洪承畴和范文程说的不错,李自成这是在夸大其词,大顺军人数上没有这么夸张,但多尔衮自己估计,五六十万应该还是有的。

想到这里,多尔衮眉头皱得更深,如果几十万大顺军都是这种战斗力,那到底打不打北京城,还是要从长计议了。

“速叫范先生来帐内商议!”

第三百二十三章:不明来历第六百六十五章:合围第五百七十四章:重回大明不是造反!第二百七十九章:满门勋荣第二百二十八章:北征第四百二十九章:迷途意反,急攻四川第二百六十六章:马爷的爱国情怀第十二章:踹门而入第三百八十九章:十七世纪全球最强第二百三十七章:定策太原第四十二章:得来全不费工夫第七百五十二章:兹册封为王第三百八十五章:为民做主的“钦差”第六百八十六章:瓦解第四百一十七章:内宫六虎第一百五十章:全歼第四百八十九章:永平陵园留守司第三百零五章:姓钱的,你的破事儿发了!第四百八十七章:李氏第三百七十四章:上了套儿的崇祯第六百五十三章:克定宁夏,光复二省第一百四十四章:冤狱第二百零五章:诏朱大典进京第二百八十九章:张鼐的想法第四百九十二章:这可太乱了第一百二十五章:天子第四百一十五章:皇帝心思第四百一十章:重修《国榷》第五百六十九章:平辽将军第三百八十四章:废爵衍圣公,谈迁评时事第三百六十四章:三屯营之战(上)第二百四十一章:定远三子,戚帅遗风第五百二十二章:乱上加乱第二百五十七章:光复太原(上)尾声了,说点吧,顺便聊聊新书第一百七十七章:受贿第一百一十二章:五省总督第七百八十三章:这,就是教廷第三百七十章:遵东奇捷(中)第五百二十一章:意外发现第六十三章:拔起萝卜带出泥(为舵主灯火阑珊处等贺!)第七十九章:平台点将第一百九十一章:血染婚仪第四百二十二章:一脸平静的群臣们第五十九章:吴又可 瘟疫论第五百二十二章:乱上加乱第二百二十七章:命运的三岔口第七百三十一章:多尔衮,朕来了第七百三十一章:多尔衮,朕来了第五百一十六章:曹氏的商业帝国第五百四十五章:暗流涌动第三百六十四章:三屯营之战(上)第五百五十五章:襄陵整兵 暗度陈仓第五百三十五章:要把各种神器都用上!第二百八十七章:大明皇帝万岁第六百四十三章:戊子杀匪令第七百四十九章:大明就是好,大明就是棒第二百一十四章:兀良哈内迁第五百一十九章:番子临门第四百零七章:仗势欺人的皇亲国戚第一百一十八章:诏书第四百九十一章:说媒第二百四十八章:虎狼之交第六百章:得与失第六百四十八章:找下家的时候到了第九十二章:到底是谁的天赐良机?第一百六十七章:皇家报社第五百零八章:操劳国事为君死(三千字!)第四百零七章:仗势欺人的皇亲国戚第一百零七章:白话圣旨第三百九十五章:举世瞩目的叙功升授大典(上)第三百章:丙戍变革第三百七十四章:上了套儿的崇祯第三百二十九章:好汉归家,钦赐殊荣(上)第六百九十章: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第四百二十八章:激邀出川,山陕瞬危第一百八十七章:把复社办干净了第四十五章:东厂办差,孝陵卫勤王第四百三十二章:陷重庆、下忠州(上)第一百六十七章:皇家报社第四百六十四章:胡国柱的抉择第七百七十九章:两超多强第六百零六章:魂牵梦绕的大明第一百八十九章:闹大了第九十六章:各有心思第四百六十九章:备战第三百五十七章:皇后监国,出师遵化第二百五十三章:联名上奏,驸马始危第二十五章:老祖宗留下来的王牌军第十五章:朝堂上就是比谁脸皮更厚第六百二十章:一触即溃,官军虎威第十六章:以张世泽代吴襄提督京营第六十八章:并无忠君之心第一百零七章:白话圣旨第五百六十一章:风卷残云 光复太原第五百一十三章:一条鞭法第二百四十四章:宫闱之变,明暗之奏第六百二十七章:瓶颈第四百三十四章:陷重庆、下忠州(下)第四百五十七章:似是而非,转败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