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三章 府兵与募兵(下)

李豫是个有雄心壮志的帝王,从安史之乱爆发开始,他就已经深深的明白了大唐外重内轻的危害,人心这东西永远是最靠不住的,只有傻叉才会把国家的稳定寄希望于统兵大将的忠心上。

因此李豫对秦浩提议的府兵制改革其实是双手双脚赞成的,但,任重而道远啊。

府兵制有这么多好处,难道朝廷里的人就全都视而不见么?当然不,之所以实施不下去,阻力其实还是蛮大的。

首先的阻力当然是各地的节度使了,唐初的府兵制,说白了就是集全国之力供养关中,关中大地上全是府兵,而府兵是不交税的,甚至有功的时候还要动不动的就赏赐一番,而朝廷的各项开支和这些赏赐自然都要从地方上吸血了,如此一来地方节度使哪还有钱养他们的私兵,等到了唐末和五代十国时期,地方节度使们纷纷做大,想从他们身上抽血简直是痴人说梦。

再有,就是从政权的稳定性上来说了,不得不说,府兵制的政权稳定性并不高,将领远比募兵制更吃威望,行政命令的作用基本为零,几乎是一定会培养出一种叫做将门的怪兽,比如高宗时期,明明李勣已经老的走不动路了,但只要他还活着一天,打仗还是得他来,一纸诏书给大军换个统帅这种事儿只能出现在皇帝的梦里。

武则天时期安排武家的王爷领兵打的那个仗简直惨不忍睹,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些府兵不服他们,而鲜明对比的,李勣的孙子李敬业振臂一呼就有十万大军跟着谋反,大将得胜归来的时候如果皇帝的威望不够不能压服统帅改朝换代也不是什么难事,这种事儿在五胡十六国期间发生了不下几十次。

府兵制的彻底废除是从唐玄宗李隆基开始的,而唐朝在李隆基之前,除了李世民活着的时候威望点满无人敢不臣服以外几乎是一天都没消停过,哦错了,李世民时期国内也不怎么消停,只是老李同志拳头硬,把所有对手都打趴下罢了。

对外当了所有邻居的爹,但自家人内部关起门来成天杀来杀去也毫不含糊,到李隆基登基的时候国家都快被折腾废了,而废除府兵制也确实是李隆基五十年太平的一个重要原因。

嗯。。。。简单来说,府兵制这一套适合明君而不适合昏君,这是一个培养权臣的土壤,如果做皇帝的水平不够很容易被踢下来,不一定改朝换代,因为通常培养出来的权臣总是皇帝的亲戚,通常来说大部分都是一个姓的,比如李渊和李世民啊,李显李旦李隆基啊等等,但有时候碰巧是不一个姓的就比较尴尬了,比如外公杨坚啊,老婆武媚啊之类的,比较难搞。

不过这一点李豫倒是并不太担心,他对自己的水平还是比较自信的,至于未来,儿孙自有儿孙福,只要皇位在他们李家手里传着,抢就抢吧,总比藩镇割据要好。

而最大的阻力,却来自于无所不在的文官集团,这块只要稍微处理不好,马上就是一场翻天的浩劫。

首先摆在面前的是永业田,想要实行府兵制,就必须保障永业田不可买卖,这特么就尴尬了,土地不许买卖,这些文官还怎么兼并土地?田都给当兵的了,我们这些当官的怎么办?水特娘的指望你拿点儿俸禄活着?

相比于初唐,此时的李唐王朝被武则天胡搞乱搞了一次,已经面目全非了,这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文官集团的数量。

武媚以前,唐朝四品以上官员最多不过二三十人,但武媚以后四品官员一口气就变成了四百多人,四品以下就没法查了,按照政治架构推算的话,七品八品的小官怕是要超过几万人,这固然大大滴增加了他自己执政的安全性,但这些官是要授予公田的啊,更何况数量上去了朝廷也就管不了了,土地兼并变得根本没法抑制,这些官只要当过一天,天下就多出一个地主。

所以要恢复府兵制,第一件事就是裁官,减少官员数量,减少地主阶级数量,遏制土地兼并,不说恢复武媚以前的水平吧,但起码要将现有的官职去掉一半以上,以后还得逐年裁撤。

科举还得留着,但以后录取人数必须严格控制,一次进士录个二三十人足够了,一口气整好几百是干什么?

嗯。。。。想做到这些,用屁股蛋子想也知道这难度是多大了,那些文官集团尤其是小地主阶级一定会抱成一股团,不把李豫骂成桀纣再世都算他们输。

是的,从武媚为了一己之私大开方便之门将天下百官扩张到了千官万官以后,这天下就多了一个文官集团,想要府兵制?重回初唐的政治制度?那是不是您还要恢复关陇六镇制度啊?对不起,全天下都不!同!意!

李豫十分的清醒,这时候想要恢复府兵制别说门了,就连门缝也没有,因此他和李泌秦浩秦浩一起熬了三天三夜搞定的这份计划暂时只能把它压在枕头底下,静静的等待时机成熟的那天。

嗯。。。起码也得等安史之乱结束他掌握住全国的军队并且熬死李隆基再说。

但整体的计划现在拿不出来,暂时性的前瞻工作和试探性工作还是要做的,政策么,尤其是这么大的政策,怎么能没有时间的引导呢?正好,岳家军的到来给了他们一个绝好的天赐良机。

来时政策,每个人分十亩永业田,这是承诺过的,在这个风雨飘摇的局势下,每一分战斗力都尤其的宝贵,谁敢不同意?当然了,这些田全部都划到了洛阳和陈留附近,那都是安禄山的地盘,相当于敌占区,岳家军要想拿到他们的地怎么也得等把安禄山打跑以后,现在他们跟其他的兵并没有什么区别。

谁反对?又特么没分你们家的地,那块的小地主早就被安禄山他们给杀光了。

而岳家军也愿意,洛阳陈留那是什么地方?陈留过一百年就改名叫开封了,那特么是大宋的东西两京啊!

这次府兵制改革,李豫雄才大略的已经不想单纯只改关陇了。

第八十二章 翻脸第七十九章 上官婉儿第八十九章 系统的真相(上)第一百七十一章 罪臣:杨业第二百二十二章 绞肉之战第二百七十二章 柳暗花明第一百六十五章 可怕的女人第一百六十章 牛刀小试第二百九十一章 小锄头挥啊第一百九十二章 突兀出现的牛人第一百四十二章 陈抟老祖第一百一十四章 争锋第二百七十四章 铁拳赵匡胤第一百二十七章 又见佛道第十五章 秦浩的底牌第二百七十二章 柳暗花明第一百零五章 援军(下)第五十九章 洛阳易主第一百二十五章 吏部尚书姚崇(吐血爆更第七更)第九十五章 出发第二百四十二章 再见李隆基第一百一十一章 天道吃屎去了?第一百四十三章 不讲究的赵匡胤第二百章 妄想症患者高迎祥第一百八十五章 明末之变(下)第四十四章 妖法第一百零四章 援军(上)第八十章 仙人要去看美人第二百五十二章 战局第一百八十章 战事结束第十五章 秦浩的底牌第三百九十二章 安禄山之死(下)第一百一十二章 不要不要第二百六十二章 不按套路出牌的南霁云第十九章 荀彧第二百二十四章 城头变换大王旗第二百四十五章 玄武门总是事变第二百三十二章 炮灰第二十六章 荀彧凶猛第三百零五章 大赏第一百八十八章 冢虎第二百一十四章 洪承畴叛变之谜第十三章 还有谁!第二十一章 节外生枝第一百七十三章 对决大辽第七十四章 带你兜兜风第二百四十九章 日月换新颜第二百九十四章 韩延辉第二百七十三章 赵匡胤在南宋第一百七十八章 射! 射!射!第七十六章 棒子老虎鸡吃虫第二百三十五章 天下第一之战(下)第一百六十三章 友好条约?呸!第一百一十四章 争锋第一百六十三章 友好条约?呸!第二百二十八章 洪承畴在哪第六十九章 佛教第二百零四章 千古名将赵匡胤(下)第二百九十一章 小锄头挥啊第三百零一章 安禄山之死(上)第四十四章 妖法第二百四十五章 玄武门总是事变第二百零九章 孝陵卫第八十五章 美人计第二百八十三章 府兵与募兵(下)第十章 辽东巡抚第七十二章 半仙张三丰第二百六十五章 郑成功出战第一百二十二章 老子回来了(四更)第四十九章 玩儿的太特么高级第八十五章 美人计第七十七章 真假如梦幻泡影第二百一十三 航海时代等等我第二百七十九章 吴家老妇第二百四十六章 传位第一百五十三章 奇怪的女人第二百六十六章 我叫李扶摇第二百一十六章 兵临城下第一百九十三章 再见公孙瓒第二十九章 虎气第十四章 客户要退货第一百四十六章 秦浩的装逼时间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道代理人(小小边民盟主一加更)第一百三十九章 心猿意马第一百九十七章 高迎祥第一百六十四章 世界的打开方式不对第四十七章 懵逼第七十一章 戏第一百二十七章 又见佛道第四十章 又见天道阻力第二百零九章 孝陵卫第二百四十七章 成交第一百一十四章 争锋第四十六章 上梁山第二百一十七章 双王之间论英雄第二百五十二章 战局第一百一十七章 京城风雨第五十六章 胜天半子第一百二十一章 许杰(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