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天子出题

洋洋上万言的策文看得嘉靖心潮澎湃,里头不但有许多和他心里产生共鸣的东西,而且也给予了嘉靖许多的启发和思考。

比如募兵,如何募兵?兵丁如何操练?这一直都是兵部的弱项,兵部是个文官衙门,笼统一些,他们主要负责的是武官的升调和功考,以及粮草的调拨,虽然也有操演之法,只是文官老爷们重教而不重术,认为只要如何如何,将士们便会如何如何,其实都是假大空,忽悠人用的。

其实这东西确实有很大的蛊惑性,至少朝廷这么多年也没有人对其产生质疑,以至于明军到了土木堡之后,随着一批优秀将领折戟沉沙,开始高唱起某个调论,这种调论并不注重官军的素养和作战的操演,而着重在忠勇上头下功夫。可问题就在于这东西都是虚的,谁忠谁奸,谁勇谁怯,不到关键时刻谁也分不清,结果就是,老爷们说你忠勇你就忠勇。

而徐谦则总结了一套练兵之法,既所谓兵贵精不贵多,兵多则散,容易滋乱,其实是不再给粮练兵,而是给银练兵,大大提高官兵的积极性,大大简化掉军中的陈规,日夜操练。

这种练兵之法,古今中外都有,其实也不算什么,只是对朝中衮衮诸公们来说,这东西显然不太对他们的胃口,嘉靖却是眯着眼,似乎觉得颇有道理,他是个很现实的人,一个现实的人当然晓得几句空话对丘八们是没有用的,不给予足够的保障,单凭几句民族大义,几句仁义礼信就想让人给你卖命,这简直就是笑话。

徐谦的万言书说得很详尽。一些细微处也费了笔墨,嘉靖暗暗点头,再去看其他的策文时,已经味同嚼蜡了,在他看来,徐谦的策文太实,与之相较,其他的策文过于务虚,说得天花乱坠。什么诏告天下申饬倭寇罪行,又是什么将士必定奋勇,人人争先。说白了,这就是空话套话,英宗皇帝、孝宗皇帝会信。可是太祖、文皇帝还有嘉靖这种人不会信的。当然,太祖和文皇帝与嘉靖又有不同,他们固然不信,可是会提倡,这就是所谓的一边做婊子一边立牌坊,提倡这种所谓的空话,是为了政治目的。可是自己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这是从实际出发。

可是到了嘉靖朝,局势又不一样了,太祖和文皇帝可以提倡。在于明初之时,明军的战斗力一直保持在巅峰时期,所以就算提倡也无伤大雅,可是到了嘉靖手里头。明军的战斗力已经不堪忍睹,糜烂到了骨子里。所以某种程度来说,必须拨乱反正,否则就要出大事。

因此所谓的帝王心术也需因时制宜,也需应地制宜,假若徐谦这篇策文送到了太祖御前,太祖皇帝必定会深以为然,觉得写这策文的人很有实学,然后……然后直接一道旨意下去,把徐谦剁成肉酱。

这并不是因为太祖皇帝不需要徐谦这样的人才,而是官军只是政治的一部分,而太祖皇帝需要提倡忠勇,忠勇是太祖皇帝的政治正确,有个家伙敢质疑他的政治正确,不砍你砍谁。

同样的策文送到英宗或者孝宗皇帝手里,当然还不至于让徐谦有剁成肉酱的危险,毕竟到了这二位皇帝老子手里,已经没有必要用过激的手段来树立威信了,可是徐谦的前程怕也有限得紧。这是因为英宗和孝宗已经相信了这一套理论,皇帝都信了,你跑出来说不信,这不是找死吗?

可是到了嘉靖手里,一方面,嘉靖绝顶聪明,不相信这种陈词滥调;另一方面,现实已经不容他继续提倡这种空话、套话。嘉靖的政治正确已经从空话、套话转化成了实际,说再多已经没有用,为了帝国的稳固,就必须进行改制。

徐谦的奏书恰好对了嘉靖的胃口,这也是嘉靖对徐谦如此信重的原因,他信重徐谦,不在于徐谦有什么超前意识,而在于徐谦总能与他的政治正确不谋而合,说穿了,大家的利益方向一致,再加上私交良好,最后才给予了无限的信任和足够的圣眷。

嘉靖眯着眼,抬起眸来慢悠悠地道:“策文都很好,朕受益良多。”

这就是一句空话,不过空话这东西显然是嘉靖的特长,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说,嘉靖是一个高明的政客,高明的政客最擅长瞎扯,吹得天花乱坠,然后……然后该干嘛还是干嘛,你若是被政客糊弄了,那不是你倒霉,也不是你蠢,而在于你对政客有误解,不晓得人家就是靠嘴巴吃饭的,往往吹嘘了十分,能给你做做样子,那就算对得起你了,你还想怎样?

贡生们都面露喜色,对于他们来说,今日的殿试显然是一次不凡的经历,亲自面圣,得到陛下嘉许,这是何等光宗耀祖的事。

嘉靖又道:“国家抡才大典,而诸生脱颖而出,朕能得尔等贤才,心甚慰之,想太祖皇帝立国,我国朝已有百五十年……”

紧接着,嘉靖就开始胡说八道了,一连说了一炷香,无非就是说你们很重要,朕很高兴,大明朝需要你们,将来务必要如何如何。

这些话听在贡生们耳里自是深受鼓舞,越来越感觉美妙,可是在徐谦听来,却晓得嘉靖必定是忽悠,从某种意义来说,将来这些人里头,十个至少有七八个会成为嘉靖的眼中钉、肉中刺,别看今日和你说得好,说不定十年之后拉了你的清单。

说到了兴头,嘉靖突然不说了,板起脸来道:“贤才难得,朕今日索性考校你们一二吧。”

说是考校,其实也是既定的程序,这是殿试的第二关,更加宽松随意,连出题也是不限。

十个贡生顿时都激动起来,是骡子还是马,就看这接下来的几柱香时间了,回答得好就能脱颖而出,力争一甲,从此前途似锦,更有机会执掌天下!

嘉靖微微一笑,朝一边侍立的黄锦微微一笑道:“黄伴伴,拿来。”

黄锦点头,随即拿出一个匣子,将匣子打开,一块美玉出现在众人眼帘,嘉靖又是微微一笑,道:“朕是个随意的性子,今日就以这美玉为题吧,诸位拿这美玉能说出一番道理来便算胜。”

贡生们一头雾水,有人小心翼翼地站出来,作揖道:“陛下,既是以美玉为题,是否用八股破题之法来破题?”

毕竟嘉靖的题目实在过于宽泛,拿出一块玉来让你回答,答个什么?总得有个限度,有个体裁才好。

嘉靖微微一笑,道:“准了,尔等作答吧,谁先来?”

众人面面相觑,都不愿做出头鸟,嘉靖皱眉,淡淡地道:“怎么,无人能答吗?”

先前那发问的贡生上前,摇头晃脑地道:“学生不才,献丑了。”

黄锦将美玉交在他手里,他反复翻看了几下,随即皱眉道:“这块美玉果然是御用之物,做工精细,所用的玉料亦是极品,只是这美玉之上竟有一道瑕疵,美玉有瑕,学生斗胆破题:天子举美玉而立言,赐窃有慕于斯也。”

第一句直接破题,中规中矩,大意是说,天子拿美玉来作比喻进行讨论,而微臣私下里羡慕敬仰美玉这种品质。

这贡生接着又道:“盖玉为君子,温润如玉,美玉有瑕,憾也,子贡设言之,岂于斯而可忽诸?”

第二句的意思是,美玉拥有美好的品质,可是现在美玉有了瑕疵,是很大的遗憾。美玉有瑕,正如君子有瑕,子贡曾说,君子有瑕疵是不容忽视的。

此人倒是颇有急智,答题也还算巧妙,不过这是最常见的答题,玉本来就是用来形容君子,拿这块玉来比喻君子,最后得出了美玉无暇,君子亦无暇的结论,看上去回答得稀松平常,却也展现出了这个贡生深厚的学识。

嘉靖微微颌首点头,很是赞许,道:“不错,你叫什么名字?”

这贡生道:“学生朱颜。”

嘉靖喃喃念了一句,似乎记住了这个名字,这让朱颜心中窃喜,知道这个回答颇受天子青睐。

他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立即让其他贡生反应过来,答题这东西得赶紧趁早,你看看,若是答题迟了,那么你答题的范围便会越来越小,现在人家已经拿美玉比作了君子,这美玉形容君子的答题是不能再用了。

于是有第二人立即站出来,连忙道:“学生答题……”

在这殿中的,大多是精英,智商绝对不低,都是学富五车之辈,对于他们来说,这样的答题其实并不算难,虽然要临场发挥,小小增加了一些难度,却还不至于焦头烂额,于是大家走马灯似的出来抢答,倒也热闹,嘉靖似乎对诸人也颇为满意,一个个给予鼓励和赞许,让这殿中的气氛更加宽松了不少。

第625章 升任总督第733章 两宫支持一百六十章 坑人第488章 宫变第154章 天子棋高一着第133章 人证物证第75章 读书好第6章 坑蒙拐骗才是致富之道第581章 粮食就是根本第550章 二道贩子威武第622章 总督人选第153章 展翅高飞第408章 世事总无常第499章 初战第673章 天上真的会掉馅饼第118章 公心还是私心第292章 老子不服第690章 炮打紫禁城第116章 滚第89章 曙光第518章 成亲第209章 大功一件第206章 你以为你是御使?第734章 多事之秋第267章 大考第477章 徐某人闪亮登场第163章 有人要完蛋第307章 圣旨引发的血案第515章 老狐狸教小狐狸第697章 太子千岁第583章 人心第643章 反攻倒算第678章 内阁人选第684章 手握军权第65章 生动的一课第500章 告捷第212章 皇亲第566章 大势已去第25章 令人发指第662章 坑爹第43章 一入仕途深似海第638章 你知不知道第73章 很多牛都喜欢破坏庄稼第535章 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第411章 强龙过江第599章 王守仁第478章 徐学士成香饽饽第94章 不识抬举第677章 杨一清垮台第581章 粮食就是根本第521章 臣谨遵圣旨第249章 该出手时就出手第55章 你跑不掉的第638章 天子杀人第380章 你死我活第390章 杀手锏悲剧呀第746章 抄家第479章 千秋伟业第649章 咬牙拼了第194章 君臣奏对第109章 水太深第440章 倭人毙命第482章 非清非浊第429章 陛下那啥第150章 陛下昏聩第122章 什么都可以让,这个让不得第366章 天官来了第335章 小子,想升官吗?第364章 嘉靖的三板斧第522章 大勇第512章 良知爆发第395章 其实 你死的并不冤第412章 王法第498章 交锋第442章 大功一件第337章 皆大欢喜第539章 求仙天子第121章 开张大吉第187章 不作死就不会死第246章 你知罪吗第243章 学生遵旨第672章 列土封疆第531章 巨变第335章 小子,想升官吗?第185章 宫心难测第723章 意气之争第639章 抗税第77章 师者如父第720章 牛人第701章 雌威第292章 老子不服第154章 天子棋高一着第37章 背水一战第358章 汉贼不两立第663章 居心第422章 吃了东家吃西家第676章 致命一击第733章 两宫支持第136章 一封奏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