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六七章 大陆泽之战(二)

西元274年一月十五日,陈骞率十二万晋军渡过大陆泽,在大陆泽北岸与三十里外,以杨氏县城为中心的,姜维率领的十一万汉军对峙。

在大陆泽北岸休整三天后,十八日,陈骞留下三万随军民夫守寨,十二万战兵全部北上,在距离姜维军十里处再次扎营。

这十二万战兵里,骑兵只有两万,虽说全都是轻骑兵,但都是在荆州、扬州有过作战经验的精锐。剩下的十万步兵中,按照季汉以前的实心枪阵编练的枪兵有四万,刀盾兵四万,弓弩兵两万。

姜维的十一万人里,骑兵高达五万,其中有五千板甲具装的重骑兵。而且和关彝这种没有战术天分,打仗喜欢兵种越简单越好的弱鸡不一样。大将军最喜欢的就是兵种繁多:反正他老人家指挥得过来。

所以汉军这边,剩下的六万人里,枪兵只有两万,不过倒是全部换装了板甲。此外还有车兵三千,突将队五千,虎步军(枪盾兵)五千,诸葛连弩兵七千,弓箭兵一万,以及鸳鸯阵兵和短斧兵(来自西南高寒地带的少数民族)各五千。

十九日,陈骞致信姜维,请求决战。姜维批复:明日决战!

二十日,天公作美,寒冷的冬季里,常见的大雾在这天毫无踪影,一大早便是阳光明媚。于是双方战兵共计二十三万人,齐齐出阵。

二十三万人,再加上七万匹战马,这战场的覆盖面就极大了。所以,为了更好的掌控战场局势,这一天,姜维并没有亲自抵达前线,而是坐镇在杨氏县城头,以便登高望远,更好的俯瞰全局。

而在他身后充当侍卫兼学徒的,便是关彝的长子关复及其伴当北宫纯。

是的,关彝也知道自己打仗只会打呆仗、笨仗,毫无美感可言。所以,自己的儿子上了战场,还是派到姜维身边来学习更好一些。

“叔祖大人,各军已经布阵完毕!”

“嗯,檀奴、三郎,可曾看明白我军的分布了?”

“嘿嘿,大将军,我只知道提刀杀人,其他的事情一概不懂。”

“诶,三郎,你天赋异禀,此战结束后,老夫会请文次骞来亲自教导你。在武力上你是没问题的,但若是能够学会行军布阵,那迟早就是我大汉的又一员方面大将。好吧,这些都是后话,檀奴你呢?”

“孙儿简单说一下,请叔祖指正。”关复躬身行礼后,清了清嗓子:“我军驻扎的这杨氏县,城墙残破低矮,所以不可守。自叔祖率军来此后,我大军主力其实也多是在城外扎营。此番决战,我军在防线上,并没有可以倚靠的地方。当然,这也和叔祖数十年以来,以进攻为防守的理念是切合的。”

“嗯,继续讲。”

“喏,今日我军出战,其正面当然是两万长枪兵和一万弓箭兵联合组成的二十个空心枪阵。在他们后面的,是七千诸葛连弩兵和三千车兵。再后面,是五千突将队和五千短斧兵。”

“嗯,看是看明白了,老夫的意图呢?”

“叔祖的意图,孙儿妄自猜测。叔祖是想以枪兵守御正面,若是事不如愿,则有连弩兵依托车阵组织二道防线。至于突将队和短斧兵,这些部队个人武艺都极为精湛,但是战场纪律比起其他部队差了太远。所以这一万人是预备队,是突击力量。在战场没有明显的机会出现前,或者我军某一支部队陷入极大危险前,这支部队是不会投入使用的。”

“呵呵呵,关子丰生了一个好儿子!哎,我家子纯还是出仕得太早了,这仗打完后,还是应该让他去五丈原学院深造一下。嗯,你刚才说的都很正确,那么,老夫安排在枪兵阵侧后方的鸳鸯阵兵和虎步军呢?”

“呃,孙儿以为,这是为了防止我军枪兵阵前出后,车兵、连弩兵与枪阵兵之间出现较大的缝隙所准备的。毕竟,我军的步兵一共只有六万,比敌军少了太多。很可能出现敌军的步兵把我们的步兵呈圆弧形包围的情况。”

“善,我大汉后继有人矣!”说完这句话,姜维站起身来,他身后的亲卫立刻开始擂鼓。

一面两面……无数面,战鼓擂动大地,姜维坚定的伸出右手,朝着城下有力的一挥!

刹那间,城下列阵完毕的十一万汉军将士,纷纷扭头朝着自己的主帅欢呼!

“大汉万胜!”

“大汉必胜!”

随着红底黑字的丈八汉旗与绣着“大汉大将军姜”的丈二将军旗升起,城下十一万人马里,上千面各种规格不一的旗帜开始先后应旗。这些旗帜当然都是以红色为主,在不断的翻卷中,配上身着红色战袍的汉军将士,杨氏城下,瞬时便成了一锅沸腾翻滚的红汤一般。

挥动的右手,在空中突然向前一推:全军前进!

“嚯~~!!!”

“万胜!万胜!”

而在战场的另一边,白底金边,丈八高的晋字大旗和丈二高的晋大将军陈的将旗一样在晨风之中猎猎作响。

十二万身穿洁白战袍的晋军士兵们,一边面色严肃,稍显紧张的看着对面的红色海洋,一边不停的回首张望着自己的帅旗。

“启禀大将军,我军列阵完毕!”

同样为了能够掌控全场,同时让所有作战的士兵看到自己。陈骞的指挥部设在了一个昨晚临时垒起来的土丘上。猎猎作响的大旗之下,一个须发皆白的人影骑坐在战马之上,在这个人影的旁边,却是曹魏名臣王昶之子,来自太原王氏的,晋国征掳将军王浑王玄冲。

太原,已经落入了季汉之手。太原王氏现在留守的那一支已经对季汉表示了臣服。在洛阳朝廷里的太原王氏们,说真的,这个时候还真的有点尴尬。

但是王浑作为以前曹爽的僚属,在曹爽被司马懿夷灭三族后,依然能够迅速的升官。除了家族因素外,文武双优,也是司马家不忍心放弃的原因。

从司马家重新启用他开始,他先后镇守扬州、徐州、豫州、荆州,无论治民还是领军,都做出了相当的成绩。所以这一次,陈骞没有把他派到一线,而是让他留在后方,协助自己进行指挥。

姜维的汉军里,骑兵比例极高。所以很自然的选择了用枪兵硬扛中路,骑兵两翼包抄的战术。而十二万晋军里,由于只有两万骑兵,加之还要考虑对方的重骑不知道什么时候杀出,所以陈骞这一次排了一个相对保守的圆阵。

前出部分,当然是四万枪兵。由于实心枪兵阵的侧翼防守一直都很弱,所以四万刀盾兵自然分布到了两侧和后方。如此,八万人围成了一个圆形。

在这个圆形的里面,第一圈是两万弓箭手,负责提供远程输出。第二圈当然是两万骑兵——这是总预备队,哪里危险就补充到哪里。

在山丘之上,看到不远处红色的巨浪开始翻滚,然后缓缓的朝着自己汹涌而来,王浑的脸上也微微的有些紧张,但面对传令兵的报告,他还是迅速的做出了回应:擂鼓!应旗!

“喏!擂鼓,应旗!”

随着晋字旗与陈字帅旗的挥舞,数千面白底金边的旗帜也开始响应。十二万人在各自将官的带领下,也敞开喉咙,声嘶力竭的咆哮。

“大晋必胜!”

“万胜!万胜!”

“传令,全军前进!”

“嚯~~!”

鼓点加快,士兵们的步伐也开始加速。随着双方长枪兵的迅速靠拢,双方枪阵之中都响起了无数的铜哨声。然后各自的枪阵队长们,都对着自己的手下喊出了等待许久的声音。

“向右刺!”

“嚯~~!”

无边无涯的红色、白色巨浪,终于凶狠的碰撞在了一起。西元274年一月二十日辰时三刻,决定两国命运大陆泽之战,彻底打响!

第四四三章 并州之会战(四)第四一一章 惶恐的晋吴(二)(为书友王映翔加更!)第五零零章 魂兮归来兮(一)第二六三章 异样的春耕(三)第一三四章 复兴歼灭战(二)第三六四章 金色的麦浪第三六三章 闲子变重子第二零三章 我们的目标(二)第三六三章 闲子变重子第一九七章 真彩云之南(一)第五零零章 魂兮归来兮(一)第二五二章 凡事预则立(一)第一五九章 权力的游戏(三)第二九四章 晋国有新锐(三)第一八二章 小冰河先兆第五十一章 真正的初阵(三)第三十三章 深耕涪陵郡(十)第四四零章 并州之会战(一)第三九三章 文明的交汇(三)第一三七章 复兴歼灭战(五)第三三五章 杜武库点兵(一)第二八七章 关中大决战(十二)第五四零章 事了拂衣去(一)第三二八章 西方的情报(一)第四零六章 何为穿越者(一)第一九九章 真彩云之南(三)第六十四章 人生不如意(一)第二一五章 群鸦的盛宴(十一)第三六四章 金色的麦浪第三八五章 西城之反击(二)第二十七章 深耕涪陵郡(四)第五十四章 你家出事了第五一五章 有人造反了(一)第四四三章 并州之会战(四)第二八零章 关中大决战(五)第四一零章 惶恐的晋吴(一)第三五五章 一路向西行(十)第二七九章 关中大决战(四)第一六五章 抄家进行时(三)第一九七章 真彩云之南(一)第一五一章 战争与和平(七)第二四六章 街亭争夺战(六)第三四一章 国家的未来(三)第四七四章 洛阳是雒阳(二)第三八四章 西城之反击(一)第一四三章 复兴歼灭战(十)第三十三章 深耕涪陵郡(十)第一七八章 希望的田野(三)第七十五章 无愧于曹姓(一)第三一一章 关中的复苏(五)第七十三章 开始暴兵吧(二)第八十九章 天地已变色(三)第二七五章 中线和东线(三)被荒草章推了……第三八六章 局面的反转(一)第四二零章 瞌睡遇枕头第四六三章 钟会的谋划(二)第二四六章 街亭争夺战(六)第三五六章 一路向西行(十一)第二十二章 三代的理想(七)第五零三章 小卫求学记(二)第一四零章 环球同凉热第三章 求知涪陵郡(一)第四八八章 军队的重置第二十四章 深耕涪陵郡(二)第九十三章 沓中大转进(三)第二七一章 决战的序幕(四)第二九三章 晋国有新锐(二)第三四零章 国家的未来(二)第二七零章 决战的序幕(三)第一三九章 复兴歼灭战(七)第三八八章 局面的反转(三)第一八二章 小冰河先兆第三十六章 蝴蝶的翅膀(二)第八十章 弹指三年间(三)第一六四章 抄家进行时(二)第四四二章 并州之会战(三)第五十八章 幕后的交易(一)第二十八章 深耕涪陵郡(五)第二七四章 中线和东线(二)第四零三章 如此之政变(五)第五一三章 碾压的快感(四)第三二七章 都是墙头草(三)第四七一章 大陆泽之战(六)第三七七章 处处是南中(一)第二一二章 群鸦的盛宴(八)第五十一章 真正的初阵(三)第五三一章 横扫如卷席(六)第二零零章 真彩云之南(四)第三七三章 西城攻防战(二)第二六三章 异样的春耕(三)第一一四章 谁敢说投降(三)第一六九章 司马家的刀第七十二章 开始暴兵吧(一)第一一五章 反击的准备(一)第二九一章 关中大决战(十六)第三五六章 一路向西行(十一)第二七八章 关中大决战(三)